拜别赵抃之后,陆北顾回到了青羊宫。
此时正是下午,古柏苍翠的枝叶间漏下细碎的天光。
道旁的石灯笼静默而立,檐角垂下的铜铃偶尔被风轻叩,发出空灵的声响。
整个青羊宫,显得格外静谧。
“怎地人少了许多?”
走着走着,陆北顾有点纳闷。
前几日,青羊宫里人可比现在多得多,如今骤然寂静下来,让他觉得自己是进了白虎堂的林冲。
不过要说宫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似乎也没有。
三清殿前的香炉里,余烟袅袅,缭绕在雕花的檐角之间,又悄然消散。
廊下的蒲团摆放的很整齐,偶尔有道士宽袖飘飘,从回廊尽头走过。
满心疑惑的陆北顾回到了他们这些香客借住的房间,却见平日被李磐约束待在这里不敢随意出去走动的四名差役,也没了踪影。
好在,李磐倒是在房间里。
“进来。”
敲了敲虚掩着的门后,陆北顾进入了李磐的房间。
“令君。”陆北顾关上了门。
“随赵运使学完了?”
李磐盘腿坐在蒲团上,正优哉游哉地翻着一卷道书,头也没抬地问道。
“是。”
“坐吧。”
陆北顾坐下以后,李磐这才抬起头来。
“这次来成都,看来都颇有收获啊。”
没摸清李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陆北顾只好说道:“这几日蒙赵运使教导,诗赋骤然精进许多。”
“嗯。”
李磐的面上露出了难掩的笑意,说道:“若是不出差错,过段时日,我便不再担任合江知县了。”
陆北顾微微一怔,旋即反应了过来......李磐这是要升迁了?
“恭贺令君!”
“不过。”陆北顾询问道,“不知令君高升何处?”
“泸州判官。”
“我非进士出身,故而仕途走的艰难。”李磐说道,“我在选人官里往来踟蹰了多年,方才熬到了知县,调任了三次,三任六考皆为最,才有了这次升到判官的机会......至于通判,却是可望不可及了。”
大宋地方行政体系中,州一级的主官是知州,而属官则主要是通判、判官、推官。
这里面通判和判官,理论上都是知州的副手。
但通判拥有监察知州及州内各县官吏的职能,权力极大,而判官的权力要小一些,没有监察权,只有行政权,是负责协助知州处理政务的。
知县想要往上升,一般考核优异都是升到判官这个位置,除非本身就是进士出身,政绩突出且资历很深,再加上有政事堂里的宰执帮衬,才有可能由知县越过判官直接升任通判。
不过,判官倒是有一点好处,那就是走流程的速度比较快。
通判的任命必须由中书门下“堂除”,再加上官家御批,而判官的任命只走到吏部就可以了,由吏部负责对拟升任判官的人进行铨选,确认其资历、考课情况。
而不管是判官还是通判,都是需要本州知州的考核同意,再加上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的考核同意,李磐这次来成都,打通的就是后面两位。
因为同在四川盆地,梓州路跟益州路本来就是人为划开的两个路,实际上各种关系本就是理不清的,李磐本来就有那么一点点人脉,再加上张方平把他推荐给了梓州路的两位大人物,所以这次升官也就顺理成章了。
“令君治政有方,通判不过旦夕之事而已。”
陆北顾恭维了一句。
“哈哈哈哈,你倒是会说话。”
李磐心情大好,也直接说道:“所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此番张相公赏识,少不了你的计策,我便与你明说了吧......我的资历、考课都已满足,若是吏部铨选不出差错,在泸州判官任上,是可照拂于你的。”
这个几乎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是一体的,如果失败了,那自然都各自承担风险,但既然如今成功了,没道理却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李磐能够升官,主要原因当然是他本身熬过了“三任六考”,资历和考课都够了,按照程序来讲也该轮到他升官了,但次要原因也是贵人提携......提携怎么来的?自然是因为李磐推荐了陆北顾,然后陆北顾提出的计策能解决现在大宋实际面临的经济难题。
所以作为慧眼识人举荐人,李磐本人被张方平推荐给梓州路的两位大人物,虽然是他应得的,但他不能不感念陆北顾的功劳。
而见陆北顾想要说什么,他摆了摆手:“所谓照拂,非是违反考试公平之事。”
大宋科举,突出的就是一个公平。
判官虽然是州试的主考官,但他不管出题,也不知道具体考什么题目,只是负责主持考试和监督判卷。
至于卷子本身,也都是先“封弥”后“誊录”的,所有卷子在被阅卷的时,都是一模一样的字迹,想做记号也做不了。
也正是因为太过于公平,才会出现主考官欧阳修觉得苏轼的卷子是自己弟子曾巩的,就把名次给往后挪了的情况......
“我的意思是,州试三年一次,三年后我未必还在泸州,但这次州试我可以给你保证,只要你能够考上举人就绝对不会有人敢卡你的解额,可以让你必然能获得解额,去礼部参加省试。”
“但是丑话也要说在前面,若是成绩不够,考不上,那就谁都爱莫能助了,毕竟州试的难度跟县试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你是否能考得过,还是要看你自己。”
之前,李磐只是给了他迁籍保书,并没有明着说一定会为他写解额保书。
而且知县这个级别,就算愿意给你写解额保书,也决定不了解额的分配,解额是州里说了算的。
但现在经历了成都之行以后,李磐能够升任泸州判官,自然就有了参与决定解额分配的权力。
李磐投桃报李,这是直接把这件事情摆在明面上说了。
解额,对于想要考进士的学生,是最重要的一道门槛。
参考周明远的经历就知道了,家里那么有钱,也肯定认识不少州里的官员,然而三年前那次州试考过了,就是拿不到解额。
对于陆北顾来讲,有这个条件当然是再好不过了,毕竟谁也不想明明考过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至于州试,如果只是公平竞技,他当然不惧!
“学生明白。”
陆北顾说道:“能得令君如此照拂,已然感激涕零,学生未敢奢求其他。”
“嗯,回去就好好准备考试吧,如今距离县试也就一个月出头了,若是县试都考不过,何论州试呢?”
李磐这是要起身送客了,估计是手头还有点别的事。
“对了,这个给你。”
他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递给陆北顾:“若是平日里有什么私人事情,不管在何处,都可以来寻我,只要不是太过难办的,都可以帮你解决。”
陆北顾作揖后接了过来,玉佩品相不错,放在手心里沉甸甸的。
“行了,下午便自己出去转转吧,快到沐佛节了,我把他们也都放出去了。”
离开李磐的房间,陆北顾把玉佩收了起来。
这东西能不用则不用,毕竟李磐也不是哆啦A梦,不能无限满足愿望,用一次都得损耗人情,多用几次李磐不搭理他了也很正常。
“不过,上头有人罩着的感觉真好啊!”
此时正是下午,古柏苍翠的枝叶间漏下细碎的天光。
道旁的石灯笼静默而立,檐角垂下的铜铃偶尔被风轻叩,发出空灵的声响。
整个青羊宫,显得格外静谧。
“怎地人少了许多?”
走着走着,陆北顾有点纳闷。
前几日,青羊宫里人可比现在多得多,如今骤然寂静下来,让他觉得自己是进了白虎堂的林冲。
不过要说宫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似乎也没有。
三清殿前的香炉里,余烟袅袅,缭绕在雕花的檐角之间,又悄然消散。
廊下的蒲团摆放的很整齐,偶尔有道士宽袖飘飘,从回廊尽头走过。
满心疑惑的陆北顾回到了他们这些香客借住的房间,却见平日被李磐约束待在这里不敢随意出去走动的四名差役,也没了踪影。
好在,李磐倒是在房间里。
“进来。”
敲了敲虚掩着的门后,陆北顾进入了李磐的房间。
“令君。”陆北顾关上了门。
“随赵运使学完了?”
李磐盘腿坐在蒲团上,正优哉游哉地翻着一卷道书,头也没抬地问道。
“是。”
“坐吧。”
陆北顾坐下以后,李磐这才抬起头来。
“这次来成都,看来都颇有收获啊。”
没摸清李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陆北顾只好说道:“这几日蒙赵运使教导,诗赋骤然精进许多。”
“嗯。”
李磐的面上露出了难掩的笑意,说道:“若是不出差错,过段时日,我便不再担任合江知县了。”
陆北顾微微一怔,旋即反应了过来......李磐这是要升迁了?
“恭贺令君!”
“不过。”陆北顾询问道,“不知令君高升何处?”
“泸州判官。”
“我非进士出身,故而仕途走的艰难。”李磐说道,“我在选人官里往来踟蹰了多年,方才熬到了知县,调任了三次,三任六考皆为最,才有了这次升到判官的机会......至于通判,却是可望不可及了。”
大宋地方行政体系中,州一级的主官是知州,而属官则主要是通判、判官、推官。
这里面通判和判官,理论上都是知州的副手。
但通判拥有监察知州及州内各县官吏的职能,权力极大,而判官的权力要小一些,没有监察权,只有行政权,是负责协助知州处理政务的。
知县想要往上升,一般考核优异都是升到判官这个位置,除非本身就是进士出身,政绩突出且资历很深,再加上有政事堂里的宰执帮衬,才有可能由知县越过判官直接升任通判。
不过,判官倒是有一点好处,那就是走流程的速度比较快。
通判的任命必须由中书门下“堂除”,再加上官家御批,而判官的任命只走到吏部就可以了,由吏部负责对拟升任判官的人进行铨选,确认其资历、考课情况。
而不管是判官还是通判,都是需要本州知州的考核同意,再加上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的考核同意,李磐这次来成都,打通的就是后面两位。
因为同在四川盆地,梓州路跟益州路本来就是人为划开的两个路,实际上各种关系本就是理不清的,李磐本来就有那么一点点人脉,再加上张方平把他推荐给了梓州路的两位大人物,所以这次升官也就顺理成章了。
“令君治政有方,通判不过旦夕之事而已。”
陆北顾恭维了一句。
“哈哈哈哈,你倒是会说话。”
李磐心情大好,也直接说道:“所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此番张相公赏识,少不了你的计策,我便与你明说了吧......我的资历、考课都已满足,若是吏部铨选不出差错,在泸州判官任上,是可照拂于你的。”
这个几乎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是一体的,如果失败了,那自然都各自承担风险,但既然如今成功了,没道理却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李磐能够升官,主要原因当然是他本身熬过了“三任六考”,资历和考课都够了,按照程序来讲也该轮到他升官了,但次要原因也是贵人提携......提携怎么来的?自然是因为李磐推荐了陆北顾,然后陆北顾提出的计策能解决现在大宋实际面临的经济难题。
所以作为慧眼识人举荐人,李磐本人被张方平推荐给梓州路的两位大人物,虽然是他应得的,但他不能不感念陆北顾的功劳。
而见陆北顾想要说什么,他摆了摆手:“所谓照拂,非是违反考试公平之事。”
大宋科举,突出的就是一个公平。
判官虽然是州试的主考官,但他不管出题,也不知道具体考什么题目,只是负责主持考试和监督判卷。
至于卷子本身,也都是先“封弥”后“誊录”的,所有卷子在被阅卷的时,都是一模一样的字迹,想做记号也做不了。
也正是因为太过于公平,才会出现主考官欧阳修觉得苏轼的卷子是自己弟子曾巩的,就把名次给往后挪了的情况......
“我的意思是,州试三年一次,三年后我未必还在泸州,但这次州试我可以给你保证,只要你能够考上举人就绝对不会有人敢卡你的解额,可以让你必然能获得解额,去礼部参加省试。”
“但是丑话也要说在前面,若是成绩不够,考不上,那就谁都爱莫能助了,毕竟州试的难度跟县试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你是否能考得过,还是要看你自己。”
之前,李磐只是给了他迁籍保书,并没有明着说一定会为他写解额保书。
而且知县这个级别,就算愿意给你写解额保书,也决定不了解额的分配,解额是州里说了算的。
但现在经历了成都之行以后,李磐能够升任泸州判官,自然就有了参与决定解额分配的权力。
李磐投桃报李,这是直接把这件事情摆在明面上说了。
解额,对于想要考进士的学生,是最重要的一道门槛。
参考周明远的经历就知道了,家里那么有钱,也肯定认识不少州里的官员,然而三年前那次州试考过了,就是拿不到解额。
对于陆北顾来讲,有这个条件当然是再好不过了,毕竟谁也不想明明考过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至于州试,如果只是公平竞技,他当然不惧!
“学生明白。”
陆北顾说道:“能得令君如此照拂,已然感激涕零,学生未敢奢求其他。”
“嗯,回去就好好准备考试吧,如今距离县试也就一个月出头了,若是县试都考不过,何论州试呢?”
李磐这是要起身送客了,估计是手头还有点别的事。
“对了,这个给你。”
他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递给陆北顾:“若是平日里有什么私人事情,不管在何处,都可以来寻我,只要不是太过难办的,都可以帮你解决。”
陆北顾作揖后接了过来,玉佩品相不错,放在手心里沉甸甸的。
“行了,下午便自己出去转转吧,快到沐佛节了,我把他们也都放出去了。”
离开李磐的房间,陆北顾把玉佩收了起来。
这东西能不用则不用,毕竟李磐也不是哆啦A梦,不能无限满足愿望,用一次都得损耗人情,多用几次李磐不搭理他了也很正常。
“不过,上头有人罩着的感觉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