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和杨蜜、刘一菲闹着玩了一会儿后,陈默收起笑容,很认真地问她们:“你们知道这次事情最严重的问题出在哪里吗?”
杨蜜和刘一菲这会儿都特别老实,因为她们心里清楚,这次确实是她们闯的祸。刘一菲这个“猪队友”好端端的非要提什么《伤心者》,还提议让网友讨论。更离谱的是杨蜜居然同意了,结果现在搞得大家都很被动。
陈默接着分析道:“其实把《伤心者》改编成电影这件事,怎么改编是我这个导演该操心的事。原著那么多读者,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而且说实话,我本来就不在乎这些。
至于把电影和婚礼联动这个想法,我承认是考虑得不够周到,但只要拍得好,观众自己会找理由接受的。”
“但最要命的是”
陈默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提前把这个计划透露给了网友!”
两女这才恍然大悟。
确实,如果一开始只是宣布要改编《伤心者》拍电影,不透露婚礼的事,结果肯定完全不一样。就算有人猜到这是为婚礼拍的宣传片,但只要官方不承认,大家最多就是感叹一下。只要电影质量过硬,根本不会有这么多质疑的声音。
不过陈默还是很宠她们的,这次主要是想给她们提个醒,特别是最近杨蜜有点飘了。这个教训来得正是时候。
杨蜜好奇地问:“那你打算怎么说服原作者啊?这次,人家好像也不太满意的样子。”
陈默神秘一笑道:“这个你们就别操心了。其实我们都想得太复杂了,人家可是专业的科幻作家。我们在这儿绞尽脑汁想方案,脑子都快烧坏了,却忘了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陈默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电话接通后传来赵明的声音:“陈导,已经联系上何夕老师了,他答应明天下午三点在航天咖啡馆见面。”
“航天咖啡馆?”
杨蜜狐狸眼一亮,手指无意识地在陈默胸口画圈:“就是《流浪地球》剧组常去的那家?”
刘一菲突然从果盘里拈起颗葡萄塞进陈默嘴里:“我记得他们家的黑洞拿铁会冒干冰”
她指尖残留着冰镇水果的凉意,惹得陈默喉结滚动。
“专业场所谈专业事嘛。”
陈默反手扣住杨蜜作乱的手腕,另一只手划开平板调出《伤心者》原著:“你们看这段母亲临终前烧掉积蓄印手稿的描写——”
他指尖停在泛黄的电子书页上,晨光透过纱帘在“妈妈其实看不懂你的论文,但妈妈相信你”这行字上投下斑驳光影。
杨蜜突然安静下来,发梢垂落遮住泛红的眼眶:“所以你想让何夕老师”
“让他亲自操刀改编。”
陈默的拇指抚过她微微发抖的唇瓣,笑着说道:“原著里那些数学公式,那些超前时代的孤独感,没有人比作者更懂怎么呈现。”
刘一菲突然扑到陈默背上:“那婚礼联动”
“嘘——”
陈默转身将两人搂进怀里,沐浴露的椰香在鼻尖交织:“明天见过何夕再说。”
其实陈默也在想和何夕会面的事情。
他当然不可能真的说要改编这个故事,是因为刘一菲提了一嘴,因为杨蜜要弄个科幻宣传片来宣传婚礼纪录片。
不过,这倒是难不倒他。
其实《伤心者》只是一个很小的篇幅很短的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迷人,其实也和当下的社会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陈默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真正的“完美”的大公无私者。
拍电影,一方面是爱好,另外一方面,如果能够影响一些人,一些事,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那自然就更好了。
而诞生的时间,距离现在整整20多年了。
但是实际上,在2000年的时候,明星们的光环还没那么刺眼。
那个时候明星并没有像现在那么的赚钱,贫富差距也没有现在那么大。
反倒是现在,《伤心者》在陈默看来,更适合这个时代!
陈默一边扫着相关的新闻,一边想着明天会面要说些什么。
很快的他就有了想法。
次日午后,航天咖啡馆的穹顶投影着旋转的星云。
陈默推开门的瞬间,靠窗座位站起个穿格子衬衫的老男人,镜片后的眼睛像藏着无数个平行宇宙。
“何老师久等了。”
陈默刚要握手,对方却推来一份手写稿纸。
何夕的指尖点在密密麻麻的公式上:“陈导知道黎曼猜想为什么迷人吗?”
不等回答便自问自答:“因为它站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上——就像你那个太空婚礼的创意。”
陈默怔了一下,老实说,他一点都看不懂。
何夕突然笑了道:“哈哈哈!陈导,是不是很意外?其实我也不懂这些数学公式!我是个科幻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数学家!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自动化专业,虽然有涉足,但是真没有那么深!”
陈默不由地有些莞尔。
他刚才差点就忘记这一点了。
可不是吗?
对方根本不是什么数学家,也不是科学家,虽然他笔下写出了何夕这样的“执着的数学家”,但是本人其实是个文学创作者!
嗯,文科和理科就是这么的泾渭分明。
陈默不由地笑了,这位果然是个有趣的人。
“其实我很好奇,陈导是怎么想到改编《伤心者》的?毕竟,这部发布都二十多年了。而且只是一篇比较小的篇幅的故事。
难道真的是因为“婚礼”?”何夕好奇的问道。
“其实何老师有没有发现?这部很“超前”!”陈默笑着说道。
“超前?陈导指的是?”何夕疑惑。
“时下,明星艺人们的超出寻常想象的高收入,与之相对应的是科学家们的收入,几乎是无法相比的!
这引发了不少人的争论,人们认为,大家应该去追的星,是科学明星,而不是娱乐明星。
现实当中,明星哪怕是十八线的小明星,收入也比很多普通人要高,乃至于比很多不知名的科学家要高。
可是虽然这样的声音不少,但是讽刺的是,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陈默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何夕很配合地问道:“什么新闻?”
当然他心里也颇为好奇。
“一个女博士,被电信诈骗85万!”陈默说道。
他把这个新闻翻出来,然后递给何夕。
底下有不少评论。
部分网友表示这是死读书、高分低能的表现,比如有网友评论道:
“我能说这是所谓的高分低能么?
就像大学生放假回家生活不能自理,衣服裤子带回家让爸妈洗。
这个未免太傻了点。
估计是都学傻了。”
“不刷朋友圈、不善交际、一心扑在工作上……书呆子?”
而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反驳。
有网友反驳说:“说博士博士后死读书、书呆子的你不想想,如果社会没有这种术业专攻的人科技进步会快吗?人家付出了时间,科研成果是要回馈社会的,你们在这里放嘴炮对社会有任何帮助吗???”
“就是,因为某些只会刷微博的人在现实啥都不会只会打嘴炮,还嫉妒别人能力强,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这社会还会进步?这些科研人员对社会国家的付出非常大,国家就因为有了他们才能像今天一样繁荣富强,一些人只会嫉妒!”
“他们再怎么笨再怎么被骗也处在你永远进不去的高端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什么非得要求跟你们一样?”
何夕一边翻看一边也有些惊愕。
还有网友表示感动:“我反而是觉得有点感动,为了科研把整个人搭进去了,另一个角度还不是为了国家在忘我工作牺牲自己吗?”
“我想说,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科研人员脱帽致敬。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甚至牺牲,国家和社会才得以踏实的进步。”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并非高学历都是书呆子,敬佩的同时,希望能多关注身边的事。
“人家只是说书呆子.大把高学历但不是书呆子的呢!”
“敬佩这种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但是希望能多关注身边的事!”
“现在社会到底怎么了?大家不骂骗子,反而骂受害者了?”
何夕面露苦笑道:“所以,你因为这个想到了《伤心者》?想到了何夕?”
陈默点了点头道:“现代网络媒体上的争吵,往往都能变成一场战役,胶着鏖战,队伍鲜明。什么?你居然没有态度,没有态度也是态度!冷漠便是助纣为虐!战斗继续……”
“这个博士当然不是何夕,但是某种程度上,她和何夕是很像的!”
何夕点了点头道:“是啊!不过,如果何夕生在现代,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了?”
陈默摇了摇头道:“不会有什么不一样!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两步是疯子,哪怕他生在现代,也是一样很难被理解!”
陈默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目光透过落地窗望向远处航天城的发射塔架:“何老师,您觉得现在的社会真的比二十年前更能包容'超前'吗?”
何夕停顿了一下,怅然道:“表面上看起来是的——至少现在不会有人把研究弦理论的物理学家送进精神病院。”
他突然顿住,在公式旁写下“流量”二字!
“但真正的困境变成了”
“变成了在热搜和算法里窒息。”
“《生活大爆炸》那段短短的开场曲,总能让我心潮澎湃——它浓缩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壮阔史诗,从仰望星空的哥白尼,到打破桎梏的伽利略;从被苹果眷顾的牛顿,到颠覆时空的爱因斯坦这些闪光的名字像星辰般缀满历史的夜幕。
可我们是否想过?此刻照亮房间的LED灯,手中流畅滑动的手机屏幕,承载通勤的汽车引擎,甚至头顶匀速运转的电梯钢索——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都是无数“无用”研究的结晶。
科学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前人的“错误”可能成为后人的基石,昨日的“徒劳”或许正是明天的突破口。
当祖冲之在烛光下计算圆周率时,可曾想到这串数字会成为建造空间站的密码?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红利时,是否记得那些被时代辜负的“伤心者”?
历史总是如此残酷——它只记得最后摘取果实的人,却忘了那些在漫长黑暗中举着火把的探路者。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在享用着科学巨人们的遗产,却常常成为最健忘的负心人。”陈默说着说着,他自己也被自己的话带了进去。
心里的想法也渐渐地发生转变。
说实话,他没有那么伟大,之前也没想过那么多。
但是自己总结下来,却陡然发现,似乎《伤心者》这个故事,真的意义非常。
何夕点头道:“是啊,现在的人,只知道那些经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明星,知道他们的收入有多高多高,可是却永远不会知道另外的那些人的名字。
诚然,他们的工作本就带着隐秘的色彩,但至少还算幸运——这一生终究有所成就。可更多的人呢?像何夕一样,埋头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演算、推敲,废寝忘食。他们没有娱乐,顾不上家庭,生活里只有稿纸、笔和那些无人理解的公式。他们耗尽一生,却可能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
陈默点了点头接话道:“学校里的老教授,在生命最后一天,还撑着病体和同事讨论他的研究;
大年初一,别人都在团圆,他却独自泡在实验室里可现实呢?
科研这条路,从来不只是纯粹的学术——实验室里明争暗斗,经费申请勾心斗角,评职称时尔虞我诈.
一个博士的工资,甚至不够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生活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是柴米油盐的窘迫,是理想被现实一次次磨平的无奈。
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清高脱俗,又凭什么要求那些科研工作者,仅凭一腔情怀,就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
“何夕和夏群芳是伤心者,他们当然痛苦。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样的伤心者越来越多,最终受害的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你能想象没有电的日子吗?没有WiFi、没有手机、没有汽车和地铁的生活吗?
……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背后都是无数个像何夕这样的人在默默付出。
他们被误解、被忽视,甚至被嘲笑,却依然坚持着那些看似“无用”的研究。而当他们的成果真正改变世界时,我们却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名字。
说到底,我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也是最无情的遗忘者。”
何夕听着陈默略微有些激动的情绪,不由地有些讶然地看着他道:“陈导,说实话,你知道我看到《伤心者》和婚礼联动的新闻的时候的想法吗?
我当时就有些后悔,因为我认为你根本不懂《伤心者》,可是现在我更疑惑了,你显然不是不懂,相反,你很明白。
可是我不明白,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个问题,陈默来之前就想过怎么回答了。
他叹气道:“因为现实是经典和科技都是需要时间的东西,所以自古来科学家和艺术家少有李白的逍遥却多是杜甫的哀恸。
我记得那天,新闻里报道了一位老人——他把自己三十年光阴都献给了科研,却因此被指责“不孝”。
可这世上,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默默无闻地站在实验室里,站在书桌前,站在那些无人问津的角落,用毕生心血推动着这个世界向前。
直到某天清晨醒来,镜中的自己已是满头白发。有些人终于等来了荣誉,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而更多人依然如常生活,上街买菜、洗衣做饭,过着比人们想象中还要朴素的日子。
宋元杂剧中有一出《琵琶记》。《琵琶记》里有个读书人,本来和妻子过得好好的,却被老爹逼着去进京赶考。他想着“不听爹的话就是不孝”,只好去了。结果真考上了,想回家尽孝,皇帝又不让走,说“不听皇上的话就是不忠”。
这一耽搁就是几十年,老家父母饿死了,妻子只能卖掉头发安葬他们。等妻子一路要饭找到京城,他才哭着说:毕竟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这句话,是多少埋头苦读、钻研学问的人的心声啊。
那些为了科研废寝忘食的人,那些为了理想顾不上家的人,他们何尝不是这样?一边是热爱的事业,一边是亏欠的家人。
我们享受着他们带来的科技进步,却常常忘了说声谢谢。今天,我要向所有默默推动人类前进的“伤心者”们,深深鞠一躬。
只是,《伤心者》太伤心了,作为一个导演,我没有办法帮到更多,但是我想,至少,是不是可以,给予这些梦想者,伤心者们,一个来自他们的执着的研究的回报?
用‘圆满’反衬‘遗憾’,用‘星辰’呼应‘微光’。
这不正是《伤心者》的另外一个核心:所有孤独的探索,终将被时间证明价值。”
杨蜜和刘一菲这会儿都特别老实,因为她们心里清楚,这次确实是她们闯的祸。刘一菲这个“猪队友”好端端的非要提什么《伤心者》,还提议让网友讨论。更离谱的是杨蜜居然同意了,结果现在搞得大家都很被动。
陈默接着分析道:“其实把《伤心者》改编成电影这件事,怎么改编是我这个导演该操心的事。原著那么多读者,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而且说实话,我本来就不在乎这些。
至于把电影和婚礼联动这个想法,我承认是考虑得不够周到,但只要拍得好,观众自己会找理由接受的。”
“但最要命的是”
陈默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提前把这个计划透露给了网友!”
两女这才恍然大悟。
确实,如果一开始只是宣布要改编《伤心者》拍电影,不透露婚礼的事,结果肯定完全不一样。就算有人猜到这是为婚礼拍的宣传片,但只要官方不承认,大家最多就是感叹一下。只要电影质量过硬,根本不会有这么多质疑的声音。
不过陈默还是很宠她们的,这次主要是想给她们提个醒,特别是最近杨蜜有点飘了。这个教训来得正是时候。
杨蜜好奇地问:“那你打算怎么说服原作者啊?这次,人家好像也不太满意的样子。”
陈默神秘一笑道:“这个你们就别操心了。其实我们都想得太复杂了,人家可是专业的科幻作家。我们在这儿绞尽脑汁想方案,脑子都快烧坏了,却忘了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陈默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电话接通后传来赵明的声音:“陈导,已经联系上何夕老师了,他答应明天下午三点在航天咖啡馆见面。”
“航天咖啡馆?”
杨蜜狐狸眼一亮,手指无意识地在陈默胸口画圈:“就是《流浪地球》剧组常去的那家?”
刘一菲突然从果盘里拈起颗葡萄塞进陈默嘴里:“我记得他们家的黑洞拿铁会冒干冰”
她指尖残留着冰镇水果的凉意,惹得陈默喉结滚动。
“专业场所谈专业事嘛。”
陈默反手扣住杨蜜作乱的手腕,另一只手划开平板调出《伤心者》原著:“你们看这段母亲临终前烧掉积蓄印手稿的描写——”
他指尖停在泛黄的电子书页上,晨光透过纱帘在“妈妈其实看不懂你的论文,但妈妈相信你”这行字上投下斑驳光影。
杨蜜突然安静下来,发梢垂落遮住泛红的眼眶:“所以你想让何夕老师”
“让他亲自操刀改编。”
陈默的拇指抚过她微微发抖的唇瓣,笑着说道:“原著里那些数学公式,那些超前时代的孤独感,没有人比作者更懂怎么呈现。”
刘一菲突然扑到陈默背上:“那婚礼联动”
“嘘——”
陈默转身将两人搂进怀里,沐浴露的椰香在鼻尖交织:“明天见过何夕再说。”
其实陈默也在想和何夕会面的事情。
他当然不可能真的说要改编这个故事,是因为刘一菲提了一嘴,因为杨蜜要弄个科幻宣传片来宣传婚礼纪录片。
不过,这倒是难不倒他。
其实《伤心者》只是一个很小的篇幅很短的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迷人,其实也和当下的社会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陈默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真正的“完美”的大公无私者。
拍电影,一方面是爱好,另外一方面,如果能够影响一些人,一些事,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那自然就更好了。
而诞生的时间,距离现在整整20多年了。
但是实际上,在2000年的时候,明星们的光环还没那么刺眼。
那个时候明星并没有像现在那么的赚钱,贫富差距也没有现在那么大。
反倒是现在,《伤心者》在陈默看来,更适合这个时代!
陈默一边扫着相关的新闻,一边想着明天会面要说些什么。
很快的他就有了想法。
次日午后,航天咖啡馆的穹顶投影着旋转的星云。
陈默推开门的瞬间,靠窗座位站起个穿格子衬衫的老男人,镜片后的眼睛像藏着无数个平行宇宙。
“何老师久等了。”
陈默刚要握手,对方却推来一份手写稿纸。
何夕的指尖点在密密麻麻的公式上:“陈导知道黎曼猜想为什么迷人吗?”
不等回答便自问自答:“因为它站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上——就像你那个太空婚礼的创意。”
陈默怔了一下,老实说,他一点都看不懂。
何夕突然笑了道:“哈哈哈!陈导,是不是很意外?其实我也不懂这些数学公式!我是个科幻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数学家!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自动化专业,虽然有涉足,但是真没有那么深!”
陈默不由地有些莞尔。
他刚才差点就忘记这一点了。
可不是吗?
对方根本不是什么数学家,也不是科学家,虽然他笔下写出了何夕这样的“执着的数学家”,但是本人其实是个文学创作者!
嗯,文科和理科就是这么的泾渭分明。
陈默不由地笑了,这位果然是个有趣的人。
“其实我很好奇,陈导是怎么想到改编《伤心者》的?毕竟,这部发布都二十多年了。而且只是一篇比较小的篇幅的故事。
难道真的是因为“婚礼”?”何夕好奇的问道。
“其实何老师有没有发现?这部很“超前”!”陈默笑着说道。
“超前?陈导指的是?”何夕疑惑。
“时下,明星艺人们的超出寻常想象的高收入,与之相对应的是科学家们的收入,几乎是无法相比的!
这引发了不少人的争论,人们认为,大家应该去追的星,是科学明星,而不是娱乐明星。
现实当中,明星哪怕是十八线的小明星,收入也比很多普通人要高,乃至于比很多不知名的科学家要高。
可是虽然这样的声音不少,但是讽刺的是,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陈默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何夕很配合地问道:“什么新闻?”
当然他心里也颇为好奇。
“一个女博士,被电信诈骗85万!”陈默说道。
他把这个新闻翻出来,然后递给何夕。
底下有不少评论。
部分网友表示这是死读书、高分低能的表现,比如有网友评论道:
“我能说这是所谓的高分低能么?
就像大学生放假回家生活不能自理,衣服裤子带回家让爸妈洗。
这个未免太傻了点。
估计是都学傻了。”
“不刷朋友圈、不善交际、一心扑在工作上……书呆子?”
而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反驳。
有网友反驳说:“说博士博士后死读书、书呆子的你不想想,如果社会没有这种术业专攻的人科技进步会快吗?人家付出了时间,科研成果是要回馈社会的,你们在这里放嘴炮对社会有任何帮助吗???”
“就是,因为某些只会刷微博的人在现实啥都不会只会打嘴炮,还嫉妒别人能力强,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这社会还会进步?这些科研人员对社会国家的付出非常大,国家就因为有了他们才能像今天一样繁荣富强,一些人只会嫉妒!”
“他们再怎么笨再怎么被骗也处在你永远进不去的高端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什么非得要求跟你们一样?”
何夕一边翻看一边也有些惊愕。
还有网友表示感动:“我反而是觉得有点感动,为了科研把整个人搭进去了,另一个角度还不是为了国家在忘我工作牺牲自己吗?”
“我想说,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科研人员脱帽致敬。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甚至牺牲,国家和社会才得以踏实的进步。”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并非高学历都是书呆子,敬佩的同时,希望能多关注身边的事。
“人家只是说书呆子.大把高学历但不是书呆子的呢!”
“敬佩这种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但是希望能多关注身边的事!”
“现在社会到底怎么了?大家不骂骗子,反而骂受害者了?”
何夕面露苦笑道:“所以,你因为这个想到了《伤心者》?想到了何夕?”
陈默点了点头道:“现代网络媒体上的争吵,往往都能变成一场战役,胶着鏖战,队伍鲜明。什么?你居然没有态度,没有态度也是态度!冷漠便是助纣为虐!战斗继续……”
“这个博士当然不是何夕,但是某种程度上,她和何夕是很像的!”
何夕点了点头道:“是啊!不过,如果何夕生在现代,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了?”
陈默摇了摇头道:“不会有什么不一样!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两步是疯子,哪怕他生在现代,也是一样很难被理解!”
陈默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目光透过落地窗望向远处航天城的发射塔架:“何老师,您觉得现在的社会真的比二十年前更能包容'超前'吗?”
何夕停顿了一下,怅然道:“表面上看起来是的——至少现在不会有人把研究弦理论的物理学家送进精神病院。”
他突然顿住,在公式旁写下“流量”二字!
“但真正的困境变成了”
“变成了在热搜和算法里窒息。”
“《生活大爆炸》那段短短的开场曲,总能让我心潮澎湃——它浓缩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壮阔史诗,从仰望星空的哥白尼,到打破桎梏的伽利略;从被苹果眷顾的牛顿,到颠覆时空的爱因斯坦这些闪光的名字像星辰般缀满历史的夜幕。
可我们是否想过?此刻照亮房间的LED灯,手中流畅滑动的手机屏幕,承载通勤的汽车引擎,甚至头顶匀速运转的电梯钢索——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都是无数“无用”研究的结晶。
科学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前人的“错误”可能成为后人的基石,昨日的“徒劳”或许正是明天的突破口。
当祖冲之在烛光下计算圆周率时,可曾想到这串数字会成为建造空间站的密码?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红利时,是否记得那些被时代辜负的“伤心者”?
历史总是如此残酷——它只记得最后摘取果实的人,却忘了那些在漫长黑暗中举着火把的探路者。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在享用着科学巨人们的遗产,却常常成为最健忘的负心人。”陈默说着说着,他自己也被自己的话带了进去。
心里的想法也渐渐地发生转变。
说实话,他没有那么伟大,之前也没想过那么多。
但是自己总结下来,却陡然发现,似乎《伤心者》这个故事,真的意义非常。
何夕点头道:“是啊,现在的人,只知道那些经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明星,知道他们的收入有多高多高,可是却永远不会知道另外的那些人的名字。
诚然,他们的工作本就带着隐秘的色彩,但至少还算幸运——这一生终究有所成就。可更多的人呢?像何夕一样,埋头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演算、推敲,废寝忘食。他们没有娱乐,顾不上家庭,生活里只有稿纸、笔和那些无人理解的公式。他们耗尽一生,却可能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
陈默点了点头接话道:“学校里的老教授,在生命最后一天,还撑着病体和同事讨论他的研究;
大年初一,别人都在团圆,他却独自泡在实验室里可现实呢?
科研这条路,从来不只是纯粹的学术——实验室里明争暗斗,经费申请勾心斗角,评职称时尔虞我诈.
一个博士的工资,甚至不够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生活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是柴米油盐的窘迫,是理想被现实一次次磨平的无奈。
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清高脱俗,又凭什么要求那些科研工作者,仅凭一腔情怀,就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
“何夕和夏群芳是伤心者,他们当然痛苦。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样的伤心者越来越多,最终受害的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你能想象没有电的日子吗?没有WiFi、没有手机、没有汽车和地铁的生活吗?
……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背后都是无数个像何夕这样的人在默默付出。
他们被误解、被忽视,甚至被嘲笑,却依然坚持着那些看似“无用”的研究。而当他们的成果真正改变世界时,我们却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名字。
说到底,我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也是最无情的遗忘者。”
何夕听着陈默略微有些激动的情绪,不由地有些讶然地看着他道:“陈导,说实话,你知道我看到《伤心者》和婚礼联动的新闻的时候的想法吗?
我当时就有些后悔,因为我认为你根本不懂《伤心者》,可是现在我更疑惑了,你显然不是不懂,相反,你很明白。
可是我不明白,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个问题,陈默来之前就想过怎么回答了。
他叹气道:“因为现实是经典和科技都是需要时间的东西,所以自古来科学家和艺术家少有李白的逍遥却多是杜甫的哀恸。
我记得那天,新闻里报道了一位老人——他把自己三十年光阴都献给了科研,却因此被指责“不孝”。
可这世上,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默默无闻地站在实验室里,站在书桌前,站在那些无人问津的角落,用毕生心血推动着这个世界向前。
直到某天清晨醒来,镜中的自己已是满头白发。有些人终于等来了荣誉,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而更多人依然如常生活,上街买菜、洗衣做饭,过着比人们想象中还要朴素的日子。
宋元杂剧中有一出《琵琶记》。《琵琶记》里有个读书人,本来和妻子过得好好的,却被老爹逼着去进京赶考。他想着“不听爹的话就是不孝”,只好去了。结果真考上了,想回家尽孝,皇帝又不让走,说“不听皇上的话就是不忠”。
这一耽搁就是几十年,老家父母饿死了,妻子只能卖掉头发安葬他们。等妻子一路要饭找到京城,他才哭着说:毕竟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这句话,是多少埋头苦读、钻研学问的人的心声啊。
那些为了科研废寝忘食的人,那些为了理想顾不上家的人,他们何尝不是这样?一边是热爱的事业,一边是亏欠的家人。
我们享受着他们带来的科技进步,却常常忘了说声谢谢。今天,我要向所有默默推动人类前进的“伤心者”们,深深鞠一躬。
只是,《伤心者》太伤心了,作为一个导演,我没有办法帮到更多,但是我想,至少,是不是可以,给予这些梦想者,伤心者们,一个来自他们的执着的研究的回报?
用‘圆满’反衬‘遗憾’,用‘星辰’呼应‘微光’。
这不正是《伤心者》的另外一个核心:所有孤独的探索,终将被时间证明价值。”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这个导演睚眦必报,这个导演睚眦必报最新章节,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这个导演睚眦必报,这个导演睚眦必报最新章节,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