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彘名字里的这个“彘”,是“猪”的意思。
不过“彘”在这里倒也并非贬义,汉朝人有“贱名好养”的习俗,取名为彘,寓意祥瑞与长寿。
更何况刘彘的名字是当今的陛下所取,故而这个名字虽然有些不雅,但也没人敢提出反对的意见。
但现在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是刘安。
王美人心中似乎已经有了预感,她忐忑不安的询问道:“太公...觉得该当如何?”
刘安平静说道:“彻者,通彻明智也,便改名刘彻吧。”
“谢太公赐名!”王美人拉着幼童俯身行礼,“彘儿...不,彻儿,快谢谢太公。你要知道,能得到太公赐名,这可是天大的恩典啊!”
幼童虽然不知道这其中有什么深意,但还是咿呀咿呀的跟母亲一起感谢刘安。
刘安面带笑意的看着面前幼童,却又忽然说道:“陛下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储君的事要早做打算,老夫已经向陛下举荐了你的儿子。”
王美人闻言,跪地啜泣:“太公天恩,臣妾与彻儿将永远铭记!”
当今的皇后是薄皇后,但她没有儿子。除了薄皇后之外,后宫之中最受皇帝宠爱的便是栗姬。
栗姬的儿子刘荣,也是皇帝长子,是最有希望成为储君的皇子。
但世人皆知,汉帝一向对辽东王言听计从。
有了刘安的举荐,那么即使刘荣是皇帝的长子,储君之位最后也只会落在刘彻的身上。
幼童迷迷糊糊的看着母亲与老人,此时的他尚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天下最为尊贵的人。
他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将大汉推向真正的巅峰!
……
汉历五十一年,历经七国之乱与长安之变后,汉帝卧病不起,病情恶劣。
同年八月,汉帝刘启在弥留之际,作出了最后的权力交接:立皇子刘彻为太子,加封辽东王刘安为摄政王,总领军政。
做完这一切后,刘启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于未央宫驾崩,葬于阳陵,是为“汉景帝”。
同月,在刘安的辅佐下,五岁的刘彻即位。
照理来说,年幼的皇帝继位,应该由太后辅佐国政。刚刚荣升为皇太后的王氏,虽然心中贪恋权力,奈何朝中还有刘安堪称这位“太后杀手”的摄政王。
大汉先后有两位贪恋权力的太后,皆是被刘安所杀。
王太后虽然没见过当年刘安杀吕太后时的场景,但刘安杀景帝之母窦太后的时候,她是在现场亲眼目睹过的。
联想到吕太后与窦太后的悲惨结局,王太后哪里还敢去觊觎摄政的权力。
没了外戚的干预,刘安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他的权力超过了大汉建国以来的任何一位皇帝。
纵然是当年的高祖刘邦,晚年时也曾被吕氏窃夺权力。
至于惠帝与两位少帝就更不用说了,吕氏篡权,将皇帝视作傀儡,刘氏皇族被压的抬不起头。
直到刘安起兵靖难杀尽吕氏之后,大汉的皇帝才重新拿回了权力。尽管如此,汉帝的统治力仍然不够,各地的诸侯虎视眈眈,势力庞大。
这些强大的诸侯王,在七国之乱后被一扫而空。其余的诸侯虽然幸存了下来,可也已经瑟瑟发抖不敢吱声,哪里还敢忤逆朝廷。
刘安以摄政王的名义总领朝政,不仅如此,他手上还掌控着大汉最为精锐的辽东王。
朝内朝外,所有的行政与军事,没有刘安的点头,谁敢胡来?
此时的他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虑,因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事关大汉帝国的命运走向。
……
刘安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上,俯瞰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
夜风拂过他斑白的鬓角,手中的竹简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地呈报的政务,刘潜与周亚夫则守在旁边辅佐他处理国政。
自新帝继位以来,刘安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力求在幼帝成年亲政前,为大汉攒下更厚的家底。
虽然内部的危机已经暂时平息了下来,但北方的匈奴依然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入侵边境,这才是大汉最大的威胁!
刘安不想把这个麻烦留给后人,他要在自己死前将匈奴带来的威胁彻底铲除,为后人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但此时不能操之过急,虽然历经文景二帝之后,大汉的国力正在稳定上升,但与匈奴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如今的大汉就像一把不是很锋利的剑,刘安便是这把剑的持剑人。
他要打磨大汉之剑的剑刃,等到剑最为锋利的时候,挥剑将匈奴枭首!
“太公,奏章已按您的批示下发。”周亚夫躬身呈上竹简,语气微妙,“只是...关于吴楚旧地的兵权收缴一事,朝臣们仍有异议。”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吴王与楚王虽然死了,但他们还留下了庞大而又富饶的封国需要治理。
谁都想得到这些富庶的地盘,朝廷则必须谨慎处理,以防出现下一次诸侯叛乱。
“此事,孤已有决断。”刘安撕碎竹简,碎屑随风散落在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在吴楚地区任命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官员。
除此之外,孤还会颁布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亦可继承封地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周亚夫与刘潜闻言,顿觉毛发悚立。
这所谓的“推恩令”,名义上是皇恩广布,实则内藏杀机。
朝廷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所有子嗣,打破嫡长子独享继承权的传统,这种政策满足了诸侯家族内部非嫡系子弟的利益诉求,会让其成为推恩令的拥护者。
封地被分割为多个小侯国后,每个侯国的规模和实力大幅缩减,诸侯国越分越小,最终彻底丧失对抗中央的能力。
“父亲,这推恩令是阳谋啊!”
刘潜赞叹道:“诸侯如果答应分封,那势力便会温水煮蛙的渐进削弱,最终名存实亡。
如果诸侯不答应分封,不仅背负道德污名,还可能被其他子嗣联合起来背刺。
这是明摆着朝廷要对付诸侯,诸侯们不仅不能反抗,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朝廷从他们身上割肉!
这道政策,堪称无解的阳谋啊!”
周亚夫点了点头,心中同样觉得佩服不已,看向太公的眼神愈发敬畏。
这位摄政的辽东王不仅用兵如神,在治理国家上同样有着过人的智慧。
他真不知太公的脑子是怎么长得,居然能想出来推恩令这样的无解阳谋,兵不血刃的就能瓦解诸侯的威胁!
不过“彘”在这里倒也并非贬义,汉朝人有“贱名好养”的习俗,取名为彘,寓意祥瑞与长寿。
更何况刘彘的名字是当今的陛下所取,故而这个名字虽然有些不雅,但也没人敢提出反对的意见。
但现在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是刘安。
王美人心中似乎已经有了预感,她忐忑不安的询问道:“太公...觉得该当如何?”
刘安平静说道:“彻者,通彻明智也,便改名刘彻吧。”
“谢太公赐名!”王美人拉着幼童俯身行礼,“彘儿...不,彻儿,快谢谢太公。你要知道,能得到太公赐名,这可是天大的恩典啊!”
幼童虽然不知道这其中有什么深意,但还是咿呀咿呀的跟母亲一起感谢刘安。
刘安面带笑意的看着面前幼童,却又忽然说道:“陛下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储君的事要早做打算,老夫已经向陛下举荐了你的儿子。”
王美人闻言,跪地啜泣:“太公天恩,臣妾与彻儿将永远铭记!”
当今的皇后是薄皇后,但她没有儿子。除了薄皇后之外,后宫之中最受皇帝宠爱的便是栗姬。
栗姬的儿子刘荣,也是皇帝长子,是最有希望成为储君的皇子。
但世人皆知,汉帝一向对辽东王言听计从。
有了刘安的举荐,那么即使刘荣是皇帝的长子,储君之位最后也只会落在刘彻的身上。
幼童迷迷糊糊的看着母亲与老人,此时的他尚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天下最为尊贵的人。
他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将大汉推向真正的巅峰!
……
汉历五十一年,历经七国之乱与长安之变后,汉帝卧病不起,病情恶劣。
同年八月,汉帝刘启在弥留之际,作出了最后的权力交接:立皇子刘彻为太子,加封辽东王刘安为摄政王,总领军政。
做完这一切后,刘启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于未央宫驾崩,葬于阳陵,是为“汉景帝”。
同月,在刘安的辅佐下,五岁的刘彻即位。
照理来说,年幼的皇帝继位,应该由太后辅佐国政。刚刚荣升为皇太后的王氏,虽然心中贪恋权力,奈何朝中还有刘安堪称这位“太后杀手”的摄政王。
大汉先后有两位贪恋权力的太后,皆是被刘安所杀。
王太后虽然没见过当年刘安杀吕太后时的场景,但刘安杀景帝之母窦太后的时候,她是在现场亲眼目睹过的。
联想到吕太后与窦太后的悲惨结局,王太后哪里还敢去觊觎摄政的权力。
没了外戚的干预,刘安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他的权力超过了大汉建国以来的任何一位皇帝。
纵然是当年的高祖刘邦,晚年时也曾被吕氏窃夺权力。
至于惠帝与两位少帝就更不用说了,吕氏篡权,将皇帝视作傀儡,刘氏皇族被压的抬不起头。
直到刘安起兵靖难杀尽吕氏之后,大汉的皇帝才重新拿回了权力。尽管如此,汉帝的统治力仍然不够,各地的诸侯虎视眈眈,势力庞大。
这些强大的诸侯王,在七国之乱后被一扫而空。其余的诸侯虽然幸存了下来,可也已经瑟瑟发抖不敢吱声,哪里还敢忤逆朝廷。
刘安以摄政王的名义总领朝政,不仅如此,他手上还掌控着大汉最为精锐的辽东王。
朝内朝外,所有的行政与军事,没有刘安的点头,谁敢胡来?
此时的他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虑,因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事关大汉帝国的命运走向。
……
刘安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上,俯瞰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
夜风拂过他斑白的鬓角,手中的竹简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地呈报的政务,刘潜与周亚夫则守在旁边辅佐他处理国政。
自新帝继位以来,刘安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力求在幼帝成年亲政前,为大汉攒下更厚的家底。
虽然内部的危机已经暂时平息了下来,但北方的匈奴依然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入侵边境,这才是大汉最大的威胁!
刘安不想把这个麻烦留给后人,他要在自己死前将匈奴带来的威胁彻底铲除,为后人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但此时不能操之过急,虽然历经文景二帝之后,大汉的国力正在稳定上升,但与匈奴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如今的大汉就像一把不是很锋利的剑,刘安便是这把剑的持剑人。
他要打磨大汉之剑的剑刃,等到剑最为锋利的时候,挥剑将匈奴枭首!
“太公,奏章已按您的批示下发。”周亚夫躬身呈上竹简,语气微妙,“只是...关于吴楚旧地的兵权收缴一事,朝臣们仍有异议。”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吴王与楚王虽然死了,但他们还留下了庞大而又富饶的封国需要治理。
谁都想得到这些富庶的地盘,朝廷则必须谨慎处理,以防出现下一次诸侯叛乱。
“此事,孤已有决断。”刘安撕碎竹简,碎屑随风散落在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在吴楚地区任命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官员。
除此之外,孤还会颁布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亦可继承封地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周亚夫与刘潜闻言,顿觉毛发悚立。
这所谓的“推恩令”,名义上是皇恩广布,实则内藏杀机。
朝廷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所有子嗣,打破嫡长子独享继承权的传统,这种政策满足了诸侯家族内部非嫡系子弟的利益诉求,会让其成为推恩令的拥护者。
封地被分割为多个小侯国后,每个侯国的规模和实力大幅缩减,诸侯国越分越小,最终彻底丧失对抗中央的能力。
“父亲,这推恩令是阳谋啊!”
刘潜赞叹道:“诸侯如果答应分封,那势力便会温水煮蛙的渐进削弱,最终名存实亡。
如果诸侯不答应分封,不仅背负道德污名,还可能被其他子嗣联合起来背刺。
这是明摆着朝廷要对付诸侯,诸侯们不仅不能反抗,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朝廷从他们身上割肉!
这道政策,堪称无解的阳谋啊!”
周亚夫点了点头,心中同样觉得佩服不已,看向太公的眼神愈发敬畏。
这位摄政的辽东王不仅用兵如神,在治理国家上同样有着过人的智慧。
他真不知太公的脑子是怎么长得,居然能想出来推恩令这样的无解阳谋,兵不血刃的就能瓦解诸侯的威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西汉开始,建立千年世家,从西汉开始,建立千年世家最新章节,从西汉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西汉开始,建立千年世家,从西汉开始,建立千年世家最新章节,从西汉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