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情绪崩溃了。
九年前宁远兵变,邱磊跟他打劫军需。
事发后邱磊单独顶罪,左良玉仍有自由之身。
他投兵部侍郎侯恂门下,做个走狗,效力这些年,花了很多钱,亡命征讨领军打仗,所求不过保邱磊一命而已。
侯恂待他很好,给前途、给官位、给军兵、给粮饷,但不可能出死力帮他把邱磊救出来。
知遇已是大恩,没有人会为不相干的人,赌上自身政治前途去救人。
崇祯朝不乏大臣走动,将牢中死囚救出来的事,但那是朝中的攻守同盟互相救援,邱磊这种没身份的低级军官,没有被救的价值。
甚至他最大的价值就是在牢里,做一根扽着左良玉的绳子。
当然,左良玉跟邱磊,谁混得好其实也不好说。
毕竟邱磊能在崇祯朝的大牢里蹲九年,这份资历其实也很顶尖。
崇祯朝的大牢风云际会,是大明最雄厚的人材储备基地。
邱磊刚进去的时候,满牢房都是等死等流放的阉党,后来阉党送得差不多,袁崇焕以及己巳之变勤王的那一票督抚又补上位置,甚至还有钱士升的座师钱龙锡,也因为举荐袁崇焕,在里头蹲了六个月。
这波人刚走,又换了吴襄那批大凌河打败仗的。
还各地的督抚总兵、知府知县,数不胜数。
那一拨拨死的死、放的放,刑部尚书换了四位,乔允升、韩继思两任刑部尚书先后给自己关进大狱,和邱磊做邻居。
狱卒子们都子承父业换一茬了,邱磊还搁里头当狱霸呢。
嗨,都熟人。
邱磊见的世面,可能比外面闷头哐哐砍人的左良玉硬多了。
到后来,左良玉跟着洪承畴打仗的时候,已经没有把邱磊救出来的执念了,就想着兄弟能在牢里好好活着,他多送银子,能保住性命,吃好喝好,也就行了。
所以洪承畴在宁夏胡闹的时候,左良玉才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甚至从洗马到带兵,左良玉跑到赫图阿拉,回来的时候没丢下冯瓤逃进北京,都是心里在琢磨,可能跟着刘承宗没准真能把邱磊救出来。
万一啥时候刘承宗想打北京呢?
打进去,邱磊不就捞出来了吗?
当然这只不过是左良玉的幻想,九年的时间,早就磨平了他救出邱磊的信心。
以至于刘承宗喊上左良玉去给钱士升送东西,他还在心里偷偷骂刘承宗呢。
‘这王八坏心眼真多!’
在左良玉看来这事都不用猜,他一直躲着钱士升,甚至不希望钱士升知道自己叫啥。
为的就是不想让朝廷知道,自己投降了。
现在刘承宗专门把他喊上,肯定就是故意的。
还搬了三箱金条,最后那箱子足有五十斤重啊!
左良玉心想,那么多军士为你出生入死,都没见你拿金条赏人,不过是用银条就把人打发了。
现在为钱士升这么个寸功未立没啥大用的老头子,却足足拿出百余斤黄金当做临别增礼!
此獠赏罚甚乱!
虽说能打胜仗,却还要多加考虑,死心塌地恐怕前途晦暗。
却万万没想到,最重的那箱子黄金,竟然是让钱士升想办法从中斡旋,施放邱磊!
左良玉当时脑袋就像被马队碾了一样,眼眶里泪水控制不住地往外涌,他觉得自己真是个小人,居然在心里骂刘承宗。
他是真该死啊。
当场跪下叩头,就是一句“良玉无父,大帅如父!”,要做刘承宗的义子。
‘这钱要是给钱士升的,那是‘此獠赏罚甚乱!’,但如果花我身上,那话又说回来了……’
亲爹都不会帮他救个朋友。
刘狮子倒是神色如常,并不觉得有啥奇怪,在钱士升的见证下,收下了大他十一岁的义子。
而对于钱士升来说,这事吧……刘承宗会这么做,很正常。
准确的说,刘承宗这会不论干啥,对钱士升来说都不奇怪。
反倒是左良玉认义父的举动,让他高看一眼。
他以前没觉得左良玉是什么人物,但这一回不一样,太会占便宜了。
本来刘承宗有帮他放出邱磊的意思,就已经赚大了,又借此机会认了义父。
赢两回。
义父子年龄倒置的情况并不罕见,因为义父不是父,有父子之实的叫养父。
就比如东江镇的毛文龙,就既有养子也有义子,里面养子是真受抚养的儿子,义子则是别人报答活命之恩,认的义父。
其实意思就是君臣有别,不能结兄弟。
而至于刘承宗送他的程敬,钱士升没有任何推辞,但也没收,只是说要给的话,要当着高起潜的面给。
钱士升不是左良玉那种年轻人,六十多岁的人见了太多,已经很难被这种小恩小惠感动了。
实际上,别说感动了,甚至还有点生气。
因为他是真佩服刘承宗,包括给刘承宗准备的临别赠礼,那篇他殿试的策论。
他身为大明的阁臣,就算对刘承宗再佩服、对元帅军再看好,哪怕惺惺相惜,也是各为其主,不可能出使一趟,就给刘承宗献上一份富国强兵、征服大明的伟大策略。
那篇策论对刘承宗没用,只是万历末年的考试,针对万历皇帝的问题,就国事发展的一些回答。
但那是改变钱士升人生路径的重要一笔,把这样贵重的东西,送给珍视的忘年之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而刘承宗给他的东西,说真的那件貂裘,钱士升非常满意。
礼物,就得是没价值的才好。
如果在没价值的基础上,再附加一点灵魂,就就是人与人之间,赠送最贵重的东西了。
可是金条不一样。
因为金条有价,有价则贱。
钱士升是大明帝国的阁臣,不要说三十根金条,就是三万根金条,对他来说也没有太大意义。
甚至摆着看,还得想办法腾房子出来……他花不出去啊。
当然三万根金条,如果交到皇帝的内库,或许能为大明解决一些现实世界的事,但对钱士升的精神世界没意义。
因为他有权力,权力无形,却远远凌驾金银之上。
这让他根本没有花钱的地方,他走到哪里都不需要带银子,或者说即使有需要开销的地方,俸禄也已经足够了。
那刘承宗为什么给他金条呢?
元帅府是一个标准的以地域乡党为纽带之政权,不算蒙古人,掌权者九成都是刘承宗的陕西乡党。
刘承宗有钱有势有军队,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好名声。
而他钱士升,是一个身居高位、即将致仕、人际关系复杂、士林声望很高的朝廷大员,而且还是一个陕西群雄无从接触的江南官员。
刘承宗三番五次提起送他还朝,临别之际还送他金条,想做什么?
很好猜嘛。
这就挺没意思的。
甚至不需要钱士升主动做什么,他在职回京师、卸职回家乡,交友言谈之间,必然会传播刘承宗的好名声。
因为不会有人,不好奇于岭东那场扭转天下局势的战役,这天下在元帅府之外的半壁江山,士民数千万,钱士升是唯一一个战役亲历者。
刘承宗不是无颜留他,而是不留他,对元帅府的发展更好。
你奶奶的政治动物!
钱阁老气呼呼,却没办法拒绝,只能说你要给就当着高起潜的面给。
因为崇祯皇帝也有三十根金条啊,他得回去把六十根金条都给皇帝摆上,这个是他给皇上的,这个是他给臣的。
金条的去处怎么安排是崇祯的事。
否则只拿三十根回去,崇祯心里肯定觉得刘承宗给了五十……不,一百根,他至少昧了七十根。
钱士升甚至建议,给施放邱磊准备的金条,最好当着面给他跟高起潜平分。
施放邱磊这事,说好办也好办,说难办也难办,他还真不敢打包票能办成。
放邱磊容易,但左良玉如今在刘承宗这,事就难办了。
谁也说不准皇上会怎么想。
崇祯不讲道理也不讲律法,他想杀的人他就要杀,确实不好说。
但刘承宗既然提出来了,而且还是最后提出来,看上去是最为重要的请求,钱士升也没拒绝。
他做了两手打算,回京之后,他会发动朝中好友,想办法跳过皇帝营救邱磊。
如果救不出来,就换高起潜上,走外交路子。
钱士升提出,刘承宗在西安府软禁了个大明英雄马绍愉,马绍愉是宣府巡抚陈新甲的四川老乡,陈新甲多半能说动杨嗣昌,再加上高起潜,应该能说动皇上交换人质。
刘承宗一听这么麻烦,当时就不想干这事了。
“要不讹他吧,我陈兵密云边外,放话不放邱磊,我就打进去。”
但架不住左良玉不敢,赶紧劝:“义父使不得!”
这不开玩笑吗,邱磊在大牢里好好当着牢头狱霸,边境上突然闹这一出,这不把好兄弟架在火上烤?
关键就算崇祯迷糊,朝臣可不迷糊,不可能受这样的威胁。
战场越失利,越不能让步,这不是面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
大明是最大的那个,这么大都失利,让步只能让对方更强,反倒死拼死硬,能让对方付出大大小小的代价。
而在代价这方面,大明比别人更能承受。
所以左良玉害怕,万一崇祯刚烈的性格起来,给邱磊斩了呢?
刘承宗听着左良玉的分析,不禁思索,皇上给邱磊斩了,这……好事嘛!
他记挂着邱磊的事,不是因为邱磊有多重要,而是左良玉重要。
左良玉既然已经加入元帅军,他手下还有好几个参将领兵,邱磊在大明的大狱里蹲着,就是刘承宗手上武装力量的弱点。
回头大明让邱磊领兵,那左良玉怎么办?
左良玉出了问题,徐勇那些人就难办,人家反了还好说,打就是了,这方面刘承宗是专业人士。
关键人家不反才麻烦,会牵制更多注意力。
大明若真能一刀给邱磊剁了,刘承宗反而放心了。
刘承宗突然觉得自己真傻,他就不该让钱士升救邱磊。
应该带着左良玉在高起潜面前晃荡晃荡,没准回去崇祯一听,怒火攻心就把邱磊宰了。
这可比从大牢里捞人出来简单多了。
奈何事已至此,知情人士已经太多,不能暴露自己内心的黑暗面,只能按钱士升说的办。
六月二十七。
密云边外六十里外,高起潜得到接应钱士升还朝的消息,陈兵设六营以待。
他从辽东防线拉出来的七千关宁军,全从边内拉出来了。
没办法,高起潜害怕极了。
按理说,这事其实就在边墙附近办就行,他不用把兵都拉出来,派个仪仗马队在外边把钱士升迎回来就行。
可是刘承宗给蓟镇西协的边军发了一万多个脑袋,这会他根本就不敢让刘承宗靠近边墙。
崇祯皇帝昨天才写信骂了他,说他御边不利,竟让边军擅自出边领刘承宗发的首级。
就把高起潜骂的挺迷糊,心中委屈极了,寻思我刚刚到密云来没两天啊,这边的兵将没一个熟悉的,不让兵出去,那也得人家听啊。
更何况,就连他派去传达命令的辽兵,也跟着出边领脑袋了。
这种事,是能禁止的吗?
那地上有银子你不捡?
但有一说一,高起潜觉得还是辽兵好,只管占便宜,有头咱就领,领不到就骗蓟镇兵,说高爷收头,骗不到就抢,然后自己把脑袋藏起来,突出一个六亲不认。
蓟镇兵就不行了,知恩图报还迷信。
自打在边外领了首级,这会都把刘承宗当做塞外掌管虏头的神。
看了铭文,说斩及一万八,他们认为刘承宗手上还有闲置的头。
以至于军中传言,密云有兵私下里刻木头人称虏头神,早晚皆拜,盼望多多显灵,再发一点。
高起潜寻思这不有病吗,哪有什么虏头神,纯淫祀!
下一步就该造妖书妖言造反了。
直到高起潜见到刘承宗。
精甲健马于前,十车虏头在侧,小木箱在面前打开,二十五根金条摆得整整齐齐,映着正午日光,几乎要晃瞎人的眼睛。
金光闪闪中的刘承宗英武高大而充满神性:“总监督关宁军御虏多年,将士上下皆辛劳苦劳,这些首级,乃承宗一点心意,还望万勿推辞。”
高起潜被金光闪花了眼。
这一刻他心中暗道,谁再敢说没有虏头神,虏头神早晚显灵把你脑袋收走!
九年前宁远兵变,邱磊跟他打劫军需。
事发后邱磊单独顶罪,左良玉仍有自由之身。
他投兵部侍郎侯恂门下,做个走狗,效力这些年,花了很多钱,亡命征讨领军打仗,所求不过保邱磊一命而已。
侯恂待他很好,给前途、给官位、给军兵、给粮饷,但不可能出死力帮他把邱磊救出来。
知遇已是大恩,没有人会为不相干的人,赌上自身政治前途去救人。
崇祯朝不乏大臣走动,将牢中死囚救出来的事,但那是朝中的攻守同盟互相救援,邱磊这种没身份的低级军官,没有被救的价值。
甚至他最大的价值就是在牢里,做一根扽着左良玉的绳子。
当然,左良玉跟邱磊,谁混得好其实也不好说。
毕竟邱磊能在崇祯朝的大牢里蹲九年,这份资历其实也很顶尖。
崇祯朝的大牢风云际会,是大明最雄厚的人材储备基地。
邱磊刚进去的时候,满牢房都是等死等流放的阉党,后来阉党送得差不多,袁崇焕以及己巳之变勤王的那一票督抚又补上位置,甚至还有钱士升的座师钱龙锡,也因为举荐袁崇焕,在里头蹲了六个月。
这波人刚走,又换了吴襄那批大凌河打败仗的。
还各地的督抚总兵、知府知县,数不胜数。
那一拨拨死的死、放的放,刑部尚书换了四位,乔允升、韩继思两任刑部尚书先后给自己关进大狱,和邱磊做邻居。
狱卒子们都子承父业换一茬了,邱磊还搁里头当狱霸呢。
嗨,都熟人。
邱磊见的世面,可能比外面闷头哐哐砍人的左良玉硬多了。
到后来,左良玉跟着洪承畴打仗的时候,已经没有把邱磊救出来的执念了,就想着兄弟能在牢里好好活着,他多送银子,能保住性命,吃好喝好,也就行了。
所以洪承畴在宁夏胡闹的时候,左良玉才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甚至从洗马到带兵,左良玉跑到赫图阿拉,回来的时候没丢下冯瓤逃进北京,都是心里在琢磨,可能跟着刘承宗没准真能把邱磊救出来。
万一啥时候刘承宗想打北京呢?
打进去,邱磊不就捞出来了吗?
当然这只不过是左良玉的幻想,九年的时间,早就磨平了他救出邱磊的信心。
以至于刘承宗喊上左良玉去给钱士升送东西,他还在心里偷偷骂刘承宗呢。
‘这王八坏心眼真多!’
在左良玉看来这事都不用猜,他一直躲着钱士升,甚至不希望钱士升知道自己叫啥。
为的就是不想让朝廷知道,自己投降了。
现在刘承宗专门把他喊上,肯定就是故意的。
还搬了三箱金条,最后那箱子足有五十斤重啊!
左良玉心想,那么多军士为你出生入死,都没见你拿金条赏人,不过是用银条就把人打发了。
现在为钱士升这么个寸功未立没啥大用的老头子,却足足拿出百余斤黄金当做临别增礼!
此獠赏罚甚乱!
虽说能打胜仗,却还要多加考虑,死心塌地恐怕前途晦暗。
却万万没想到,最重的那箱子黄金,竟然是让钱士升想办法从中斡旋,施放邱磊!
左良玉当时脑袋就像被马队碾了一样,眼眶里泪水控制不住地往外涌,他觉得自己真是个小人,居然在心里骂刘承宗。
他是真该死啊。
当场跪下叩头,就是一句“良玉无父,大帅如父!”,要做刘承宗的义子。
‘这钱要是给钱士升的,那是‘此獠赏罚甚乱!’,但如果花我身上,那话又说回来了……’
亲爹都不会帮他救个朋友。
刘狮子倒是神色如常,并不觉得有啥奇怪,在钱士升的见证下,收下了大他十一岁的义子。
而对于钱士升来说,这事吧……刘承宗会这么做,很正常。
准确的说,刘承宗这会不论干啥,对钱士升来说都不奇怪。
反倒是左良玉认义父的举动,让他高看一眼。
他以前没觉得左良玉是什么人物,但这一回不一样,太会占便宜了。
本来刘承宗有帮他放出邱磊的意思,就已经赚大了,又借此机会认了义父。
赢两回。
义父子年龄倒置的情况并不罕见,因为义父不是父,有父子之实的叫养父。
就比如东江镇的毛文龙,就既有养子也有义子,里面养子是真受抚养的儿子,义子则是别人报答活命之恩,认的义父。
其实意思就是君臣有别,不能结兄弟。
而至于刘承宗送他的程敬,钱士升没有任何推辞,但也没收,只是说要给的话,要当着高起潜的面给。
钱士升不是左良玉那种年轻人,六十多岁的人见了太多,已经很难被这种小恩小惠感动了。
实际上,别说感动了,甚至还有点生气。
因为他是真佩服刘承宗,包括给刘承宗准备的临别赠礼,那篇他殿试的策论。
他身为大明的阁臣,就算对刘承宗再佩服、对元帅军再看好,哪怕惺惺相惜,也是各为其主,不可能出使一趟,就给刘承宗献上一份富国强兵、征服大明的伟大策略。
那篇策论对刘承宗没用,只是万历末年的考试,针对万历皇帝的问题,就国事发展的一些回答。
但那是改变钱士升人生路径的重要一笔,把这样贵重的东西,送给珍视的忘年之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而刘承宗给他的东西,说真的那件貂裘,钱士升非常满意。
礼物,就得是没价值的才好。
如果在没价值的基础上,再附加一点灵魂,就就是人与人之间,赠送最贵重的东西了。
可是金条不一样。
因为金条有价,有价则贱。
钱士升是大明帝国的阁臣,不要说三十根金条,就是三万根金条,对他来说也没有太大意义。
甚至摆着看,还得想办法腾房子出来……他花不出去啊。
当然三万根金条,如果交到皇帝的内库,或许能为大明解决一些现实世界的事,但对钱士升的精神世界没意义。
因为他有权力,权力无形,却远远凌驾金银之上。
这让他根本没有花钱的地方,他走到哪里都不需要带银子,或者说即使有需要开销的地方,俸禄也已经足够了。
那刘承宗为什么给他金条呢?
元帅府是一个标准的以地域乡党为纽带之政权,不算蒙古人,掌权者九成都是刘承宗的陕西乡党。
刘承宗有钱有势有军队,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好名声。
而他钱士升,是一个身居高位、即将致仕、人际关系复杂、士林声望很高的朝廷大员,而且还是一个陕西群雄无从接触的江南官员。
刘承宗三番五次提起送他还朝,临别之际还送他金条,想做什么?
很好猜嘛。
这就挺没意思的。
甚至不需要钱士升主动做什么,他在职回京师、卸职回家乡,交友言谈之间,必然会传播刘承宗的好名声。
因为不会有人,不好奇于岭东那场扭转天下局势的战役,这天下在元帅府之外的半壁江山,士民数千万,钱士升是唯一一个战役亲历者。
刘承宗不是无颜留他,而是不留他,对元帅府的发展更好。
你奶奶的政治动物!
钱阁老气呼呼,却没办法拒绝,只能说你要给就当着高起潜的面给。
因为崇祯皇帝也有三十根金条啊,他得回去把六十根金条都给皇帝摆上,这个是他给皇上的,这个是他给臣的。
金条的去处怎么安排是崇祯的事。
否则只拿三十根回去,崇祯心里肯定觉得刘承宗给了五十……不,一百根,他至少昧了七十根。
钱士升甚至建议,给施放邱磊准备的金条,最好当着面给他跟高起潜平分。
施放邱磊这事,说好办也好办,说难办也难办,他还真不敢打包票能办成。
放邱磊容易,但左良玉如今在刘承宗这,事就难办了。
谁也说不准皇上会怎么想。
崇祯不讲道理也不讲律法,他想杀的人他就要杀,确实不好说。
但刘承宗既然提出来了,而且还是最后提出来,看上去是最为重要的请求,钱士升也没拒绝。
他做了两手打算,回京之后,他会发动朝中好友,想办法跳过皇帝营救邱磊。
如果救不出来,就换高起潜上,走外交路子。
钱士升提出,刘承宗在西安府软禁了个大明英雄马绍愉,马绍愉是宣府巡抚陈新甲的四川老乡,陈新甲多半能说动杨嗣昌,再加上高起潜,应该能说动皇上交换人质。
刘承宗一听这么麻烦,当时就不想干这事了。
“要不讹他吧,我陈兵密云边外,放话不放邱磊,我就打进去。”
但架不住左良玉不敢,赶紧劝:“义父使不得!”
这不开玩笑吗,邱磊在大牢里好好当着牢头狱霸,边境上突然闹这一出,这不把好兄弟架在火上烤?
关键就算崇祯迷糊,朝臣可不迷糊,不可能受这样的威胁。
战场越失利,越不能让步,这不是面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
大明是最大的那个,这么大都失利,让步只能让对方更强,反倒死拼死硬,能让对方付出大大小小的代价。
而在代价这方面,大明比别人更能承受。
所以左良玉害怕,万一崇祯刚烈的性格起来,给邱磊斩了呢?
刘承宗听着左良玉的分析,不禁思索,皇上给邱磊斩了,这……好事嘛!
他记挂着邱磊的事,不是因为邱磊有多重要,而是左良玉重要。
左良玉既然已经加入元帅军,他手下还有好几个参将领兵,邱磊在大明的大狱里蹲着,就是刘承宗手上武装力量的弱点。
回头大明让邱磊领兵,那左良玉怎么办?
左良玉出了问题,徐勇那些人就难办,人家反了还好说,打就是了,这方面刘承宗是专业人士。
关键人家不反才麻烦,会牵制更多注意力。
大明若真能一刀给邱磊剁了,刘承宗反而放心了。
刘承宗突然觉得自己真傻,他就不该让钱士升救邱磊。
应该带着左良玉在高起潜面前晃荡晃荡,没准回去崇祯一听,怒火攻心就把邱磊宰了。
这可比从大牢里捞人出来简单多了。
奈何事已至此,知情人士已经太多,不能暴露自己内心的黑暗面,只能按钱士升说的办。
六月二十七。
密云边外六十里外,高起潜得到接应钱士升还朝的消息,陈兵设六营以待。
他从辽东防线拉出来的七千关宁军,全从边内拉出来了。
没办法,高起潜害怕极了。
按理说,这事其实就在边墙附近办就行,他不用把兵都拉出来,派个仪仗马队在外边把钱士升迎回来就行。
可是刘承宗给蓟镇西协的边军发了一万多个脑袋,这会他根本就不敢让刘承宗靠近边墙。
崇祯皇帝昨天才写信骂了他,说他御边不利,竟让边军擅自出边领刘承宗发的首级。
就把高起潜骂的挺迷糊,心中委屈极了,寻思我刚刚到密云来没两天啊,这边的兵将没一个熟悉的,不让兵出去,那也得人家听啊。
更何况,就连他派去传达命令的辽兵,也跟着出边领脑袋了。
这种事,是能禁止的吗?
那地上有银子你不捡?
但有一说一,高起潜觉得还是辽兵好,只管占便宜,有头咱就领,领不到就骗蓟镇兵,说高爷收头,骗不到就抢,然后自己把脑袋藏起来,突出一个六亲不认。
蓟镇兵就不行了,知恩图报还迷信。
自打在边外领了首级,这会都把刘承宗当做塞外掌管虏头的神。
看了铭文,说斩及一万八,他们认为刘承宗手上还有闲置的头。
以至于军中传言,密云有兵私下里刻木头人称虏头神,早晚皆拜,盼望多多显灵,再发一点。
高起潜寻思这不有病吗,哪有什么虏头神,纯淫祀!
下一步就该造妖书妖言造反了。
直到高起潜见到刘承宗。
精甲健马于前,十车虏头在侧,小木箱在面前打开,二十五根金条摆得整整齐齐,映着正午日光,几乎要晃瞎人的眼睛。
金光闪闪中的刘承宗英武高大而充满神性:“总监督关宁军御虏多年,将士上下皆辛劳苦劳,这些首级,乃承宗一点心意,还望万勿推辞。”
高起潜被金光闪花了眼。
这一刻他心中暗道,谁再敢说没有虏头神,虏头神早晚显灵把你脑袋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