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位举子,一人考三场,也即近三万张卷子,因一份卷子得经几个考官过手的缘故,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批卷时间约十五天左右,须得批好卷子,并以优劣排好序。

  这是一场硬仗!

  其中,主、副两位考官都不参与批卷,主要负责统筹考务、监督流程及裁定争议卷,核心职责是复核与终审,定下最终的排名。

  因此,两人的目光会着重于底下考官推荐上来的卷子,也即荐卷。

  一份卷子,起码经过两位考官的手,两位考官都认为不差,那就可将卷子挑出来,放入“荐卷”名单。

  一般来说,一位考官有三十份荐卷名额,荐卷又分正卷与备卷,一起呈递于两位主副考官。

  十五位批卷的考官,一场呈递上去四百五十份卷子,两位主副考官会慢慢挑选卷子,初步单场排名,剔除一些自认不合格卷子,仅留下四百份左右。

  如此,三场皆是剔除一些不合格的卷子,累积留下一千两百余份卷子。

  这会儿,卷子就已经批完,哪一份卷子是什么成绩水平,排序是什么水准,都已经出了结果,且有考官标注。

  是以,弥封的名字就此可以打开,进行最后的综合排序。

  理论上,一人考三场,一千两百份卷子也就对应四百人。

  但这仅是理想化的考量,实际上因考生偏科的缘故,三场考试,一些考生可能只有某一场考进了前四百名,一些考生则是某两场考进了前四百名,唯有少数考生,三场都进了前四百名。

  一千二百份卷子,对应的考生数量往往是六七百人。

  那些三场都进前四百名的人物,注定不可能落榜,排序时最低都是二甲。

  两场都考进前四百名的举子也不会落榜,要是策论作得优异,甚至可排于二甲前列。

  唯有那些仅是一场考进前四百名的举子,相对危险。

  因官家重视策论的缘故,第二场策论考进前四百名的举子也不太可能落榜。

  因此,那些只有一场考进前四百名,并且那一场是第一场或者第三场的举子,就注定悲惨起来。

  这种举子不在少数,往往有四五百人,而究竟哪些幸运儿能够中第,纯是瞧考官偏好与心情。

  所谓的内幕交易,往往也是这个时候出现。

  权贵子弟要想通过内幕交易一举中第,实则也得凭本事走到这一步,达到“起码有一科进前四百名”这样一个公认的下限。

  综合排序,这一步又会剔除三百余人。

  历经荐卷、单场排序剔除、综合排序剔除三次挑选,活下来的就是贡士。

  又因昔年有一位名为张元的贡士,殿试时落选愤而投向西夏,并一路干到了宰相的缘故,官家甚是心痛,宣布殿试不在黜人,仅是排序。

  也就是说,但凡走到贡士这一步,要是不要求更多,那就已经可以开始庆祝。

  当然,有人是闲云野鹤的心态,自然也有人野心勃勃,静待庶吉士考试。

  贡院。

  主考官欧阳修与副主考官王尧臣挨着坐在一张木质书案边,案上放着几沓卷子,都是底下批卷官送上来的荐卷。

  这是“策问时务”场的荐卷,足足四百五十份,呈递上的荐卷都是要两位主考官进行初步筛选排序的卷子。

  经三次初步筛选排序过后,要是考官们都无异议,就可拆掉弥封的名字,十七位考官一起见证,进行最终的综合排序。

  而综合排序,也就是放出去的黄榜。

  一眼望去,这些策论荐卷上,不乏“荐”、“通”等标注。

  荐、通、粗、否,也即考官的四种评介。

  有资格拿到主、副两位考官面前的文章,少则一个“荐”字,多则两、三个“荐”字。

  此刻,主、副两位考官正一丝不苟的批卷,争取让这场春闱大试尽量公平。

  “咦?”

  副主考官王尧臣刚刚放下一份卷子,又顺手抽起一份卷子,望了一眼不禁轻微一讶。

  主考官欧阳修闻声,丝毫没有关注的意思。

  春闱大试,批卷过程的惊讶声实在太稀松平常,根本不稀奇。

  若是王尧臣自觉手中的卷子足够优异,他自会与自己商量,一起给予这份卷子一个公正的排序。

  “臣对:臣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兵者国器,器利国威。今江淮潦灾,饿殍塞途......”

  王尧臣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文章,喝了一口茶,回味了半响,一笑。

  结构严谨,对策系统,具有不俗的可操作性,且引古证今,兼顾皇权威严与士大夫诉求。

  有意思!

  江子川,不差!

  荐卷排序这一环节并不能拆封考生的名字。

  不过,哪怕尚未拆名,王尧臣也隐隐认出了卷子的主人。

  这种堂皇正大而又切实可行的策问,没有真见识绝对作不出来。

  特别是涉及边疆,莫说是举子,哪怕是一些庙堂上的朝臣,给出的对策也未必比这文章上的有效。

  作这文章之人,绝对去过边疆,且受到过封疆大吏的倾力指导。

  这篇策论,几乎可列为独一档。

  高水平的举子,边疆学习......

  不难猜!

  作为韩章的唯一弟子,又是名扬天下的人物,或许江昭都不知道,他受到了韩系人员非常之高的关注度。

  更别提他曾经书信一封安抚丁忧王尧臣,那就更是受到韩系人员的关注。

  王尧臣一伸手,这份卷子就归入了荐卷的最上首。

  要是这卷子真是江昭所作,那自然最好,顺带提携了未来的韩系核心。

  要是这卷子不是江昭所作,那也无妨,这卷子本就有策论第一的水准。

  “嗯?”

  欧阳修有些意外的抬头,伸手抽过卷子。

  直接排第一?

  王尧臣没说什么,仅是点头。

  .......

  时间过得很快。

  历经十五天批卷,初步排序,几场考试的第一名已然出炉。

  第一场帖经墨义,第一名窦卞,字彦法,文章水准有争议,但经过十几位考官过目,还是坐稳了位置。

  第二场策问时务,第一名江昭,字子川,一篇文章得到了主、副两位考官的认可,不少考官传递评阅,也甚是认可。

  有些东西,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就很容易分出优劣。

  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第一名苏轼,字子瞻,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甚得欧阳修青睐。

  初步排序已经排好,文章水准也有了定数,自此弥封的名字就可拆封,进行综合排序。

  以往文质彬彬的十几位考官,都有自己的门路,为了一些争议不断的三甲名额,却是吵得不可开交。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最新章节,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