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半隐,残阳铺金。
垂拱殿。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小词轻诵,软语绵绵。
丝竹浅吟,箫韶和舞。
大殿上下,步摇翩跹,楚腰轻款,舞姿曼妙,自有一种难言的滋味,引人注目非常。
自秦汉以来,宫廷便有了“钟鸣鼎食、乐舞相伴”的仪制。
其中,舞与乐相绑定,有俗舞、雅舞两类;乐与诗、词、歌、赋相绑定,讲究严肃与典雅兼顾。
如今,难得南征大胜,以一篇《诗经大雅》为词,吟诵征伐功绩,颂捷报、唱太平、赞盛世,却也算是相宜得体,颇有雅俗共赏的意味。
“百官,尽兴即可!”
丹陛之上,官家赵策英面上微红,或是持箸拈筷,或是豪爽酣饮。
观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有一股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劲!
自其以下,文武百官,或左或右,筹光交错。
“呼——”
习惯性的吹了吹炖汤,江昭拾起一盏小碗,轻抿了一口。
索粉、羊肉、鱼肉、爆肉、假鼋鱼、胡饼、状元炒肉、蜜浮酥捺花、炖鸡莲子羹。
这就是庆贺大胜的九道菜。
除了略微偏凉以外,并无太大的缺点。
“子川。”
丹陛之上,赵策英轻抬酒盏,一脸的兴奋。
江昭注目过去,从容点头,抬起杯子。
“敬陛下。”
赵策英的兴奋,尚在江昭的预料之中。
作为百年国祚的唯一一位开疆拓土的君王,赵策英已然是注定千古留名。
他年,一旦实现大一统,更是可将千古一帝、世宗皇帝的名号轻松收入囊中。
这种“有盼头”、“努力就有回报”的感觉,注定会让人相当幸福,精神亢奋。
兴奋,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来!”
赵策英豪爽大笑,欣慰点头。
文布局天下、改革弊政、暂理国政,武可开疆拓土,镇抚天下,横压一世。
恐怕,就连西汉之萧何、张良,蜀汉之诸葛孔明,大唐之房谋杜断,也莫过如此。
有此贤臣相佐,区区千古一帝,何愁是梦?
君臣二人,一饮而尽。
一杯入肚,两人皆是添酒,又欲对饮。
就在这时
司礼掌印太监走近,低声通报道:“陛下,景王求见。”
“景王?”
赵策英一怔,旋即温和一笑,摆手道:“让他进来吧。”
自从大军南征,至今已有两百余天之久。
儿子思父,父又何尝不念子?
一声令下,自有宫女、太监于陛坫添上一道席位。
约莫二三十息。
“父皇!”
“大相公!”
一道轻呼,三岁的小不点迈着小碎步,自正门而入。
仅是一刹,筹光交错的声音便浅了不少。
文武大臣,连连注目。
景王,赵伸!
丹陛之上,赵策英注目下去,招了招手:“伸儿,过来。”
赵伸三步两步,走了过去。
及至近陛,便乖乖止步,抬手行礼。
“孩儿拜见父皇。”
若是日常,亦或是皇宫后苑,偶尔得到皇帝的允准,小皇子或许有机会登上两步御阶。
可涉及庆贺,丹陛便是无可置疑的“君王专属”,不附带任何“私人”属性。
三岁半的皇子,尚未启蒙,但规矩已经学了七七八八。
赵伸活泼归活泼,却也相当守礼,不敢逾矩。
赵策英垂手抚膝,颇有威严的点了点头。
百官大贺,并不适合父子叙话。
也因此,就算是心中有着些许思念,赵策英也并未走下去。
“大相公。”
赵伸轻唤一声,走了过去。
“景王。”江昭点头,执手回礼。
赵伸得到了回应,嬉笑一声,便在太监的引导下,走向了席位。
不少人望着这一幕,暗自挑眉。
他年,要是景王上位,这不得养三代宠臣?
官家,难道就没意见吗?
丹陛之上,赵策英面色平和,淡然抬杯:
“子川,来!”
八月廿七,御书房。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披红文书,一一铺陈。
赵策英拾起其中一道,作沉吟状。
自其以下,江昭肃坐,君臣相对。
“近半年,内阁颁下的布政文书,主要是有六道。”
江昭束手肃坐,徐徐道:
“一是修建官道。”
“二是炼铁。”
“三是设立了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两大职位。”
“四是续上了西域丝绸之路。”
“五是大航海。”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除了“教育”以外,其余的五大民生都已经布置下去。
“嗯。”赵策英拾着文书,连连点头。
五道政令,无一例外,都是偏向于民生的布局。
其中,修建官道,主要就是往日官道的基础上,兴修了一些新的官道。
总体上,这一项目归属于工部和户部主管。
工部规划了相关道路的修建,户部拨下钱款,地方官府单独遣人负责修建。
至于落实与否,自然是御史负责监督,工部和户部也会有专人负责监管。
反正,小贪或许有机会,道路略微劣质一点,也无伤大雅。
大贪,估摸着就较为困难。
炼铁,也即让工部专人主管磁州的铁矿冶炼,试着整合民营小作坊的力量。
磁州,也就是千百年后的“武安”,此地自古都是赫赫有名的铁矿重地。
不过,以往铁矿的冶炼效率并不太行。
主要在于,铁矿冶炼实现的是差役制,工人的工钱都是固定的量,有些类似于“铁饭碗”。
如今,工部专门遣了人过去负责改革,有意将差役制转变为雇佣制,类似于从体制内转变为国企。
差役制工钱固定,不论是老师傅,亦或是新工匠,都是一样的薪俸。
但雇佣制不一样,雇佣制有薪俸的高低区别,铁矿主官也有政绩好坏之说。
如此,自可鼓励工人的积极性。
此外,还鼓励民间小作坊冶炼钢铁,让小作坊冶炼了钢铁,贩卖给官府。
这种制度,基本上能板上钉钉的拔高冶炼效率。
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也即为了鼓励为了工匠、大儒研究一些有益于生产的工具亦或是学术推演而设立的官职,暂定是正六品,且不限人数。
就像是参与了炸弹研究的三名军械监主薄,就都被擢拔为了工学博士。
程颢、程颐、刘敞、张载等颇有声名,已经渐渐趋向于大儒的文人,则是学术博士。
一些声名不小,但尚未入仕的大儒,经过吏部考核,也可为学术博士。
截至目前,设立半年左右,已有工学博士七人,学术博士十三人。
实权不大,但胜在官阶不低,且是无可置疑的士大夫阶级,就算是说出去也绝对是受人尊敬的体面人。
丝绸之路和大航海,自然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贸易而颁布。
“子川布政,自有千古贤相之风范。”
文书轻放,赵策英不吝赞誉道:“朕有子川,则治政无忧矣。”
对于江昭的布局谋划,就算是偶尔有不理解的地方,赵策英也从不会有任何质疑的意思。
主要在于,江昭的布政风格的确是相当独特,偶尔没事就会布下一两步闲棋。
可就是这些不起眼闲棋,通常都能起到不俗的效果。
特别是上次的石见银山,几乎是一下子就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种布局能力,无疑是独一档的水平。
江昭肃坐,面色平和,沉吟道:
“另,臣尚有两道文书未曾布下,还望官家参详一二。”
说着,两道文书就已传了过去。
赵策英一脸郑重的拾过。
其中一道,记载的是一种名为半免费的教育。
“半免费教育?”
赵策英一诧。
免费!
这一词语,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实在是太过虚无缥缈。
“免学子的书本、吃食耗费,鼓励寒门学子读书科考,为国效忠。”
“若是一年有三四百万学子享受此待遇,则就算是算上教书先生的薪俸,一年的耗费也就七八百万贯钱。”
江昭一脸的认真:“不过,兹事体大。臣构思良久,终是留中不发,并未执行。”
半免费教育的政令,江昭并未颁布下去。
主要缘由,无非有二:
一则,这是一道“长期性”的政令。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六道政令,除了半免费教育以外,其余的政令要么是“说停就停”的短期性的政令,要么是影响力不大的政令。
修建道路、大炼钢铁、丝绸之路、大航海,都是典型的“说停就停”的政令,就算是取消也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鼓励科技,本质上也就是设立两种官阶不高不低的官职而已,影响力不大。
半免费教育不一样。
这是关于读书人的政令,且一旦颁下,定然是受人称颂不已。
这种政令,颁布下去自然是非常轻松,毫无阻力。
可要是有了后悔的迹象,意欲取消,却绝对是千难万难。
布政是何等的受人称颂,取消政令就会是何等的惹人叱骂。
也就是说,这一道政令,一旦颁布了下去,大概率就得长久的执行下去。
持续多久呢?
持续到王朝灭亡!
一旦政令颁下,半免费教育的支出,就此大概率会是“固定”支出。
就算是变法失败,甚至于保守派起势,这一道政令也绝对会被保留下来。
也因此,江昭却是并未擅自颁下去。
二则,主要是为了让赵策英也享受士人的称颂。
君、臣!
两者的声誉并不在同一条赛道。
君王受到称颂,并不会分担臣子受到的称颂量。
为此,江昭自是特地将政令留了下来。
这玩意没必要吃独食,也不能吃独食!
“一年,七八百万贯.”
赵策英沉吟着,面上闪过一丝迟疑。
这一道政令的厉害关系,一目了然。
利是海量的声誉。
文人向来就擅长吹捧,趁着大胜凯旋的劲头,这要是来上一波半免费教育,鬼知道得被文人吹成啥样啊?
一旦真的颁下了半免费教育的政令,就是几百年过去,大概率也有人怀念熙丰年间的“盛世”景象。
作为掌权天下的君王,他也肯定会被千古传颂。
当然,没有实现大一统,肯定是算不上千古一帝。
但,起码也得是上乘君王,有资格“保前十”的水平。
大相公江昭也是一样的状况。
甚至于,宰相没有必须实现大一统才能为千古一相的限制,这一政令估摸着都有可能让江昭成为千古贤相,人人称颂。
此外,这一政令还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寒门士人,一样是益处颇多。
害嘛
这玩意有可能给子孙埋雷!
七八百万贯,差不多是一年赋税收入的不到十分之一。
以目前的赋税,可轻轻松松的承担,甚至是毫无压力。
但问题在于,不是谁都有千古贤相辅佐的。
可能到了某一代,赋税征收不太行,半免费教育就会化作堪比“三冗”一样的难题。
利害剖析,一清二楚。
赵策英迟疑了几息,果断点头,拍案道:
“干了!”
半免费教育,古今未有,千古传颂。
诱惑力太大了!
至于子孙后代?
相信后来者的智慧,儿孙自有儿孙福。
“陛下圣明。”
江昭淡淡一笑,持手一礼。
赵策英拾起余下一道文书。
关于交趾国的布局。
交趾国,适合种棉花!
草棉的种植需求是充足光照、温暖气候、适度降水。
此三点,交趾国都恰好满足。
亚热带气候,从三月始就基本上就渐渐升温,降水和光照自然也不差,这种状况得一直持续到十月左右。
也就是说,一年中有近两百余天都符合棉花生长。
交趾国,可谓是天然就适合种植棉花。
为此,江昭却是有意让人在交趾推广棉花种植。
缘由有二:
一则,交趾适合种植棉花。
二则,可让交趾少种粮食。
棉花种植得越多,粮食种植得就越少。
交趾人种植了棉花,可适当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钱贩卖棉花,并以此从中原换取粮食。
如此,让交趾人尝到了种植棉花的甜头,日复一日,种植粮食的人就越来越少,交趾对中原的粮食依赖也就会越来越狠。
时间一长,也就实现了一种另类的控制。
“好。”
赵策英连连点头:“都以江卿的布局为主。”
彼之砒霜,我之饴糖。
于交趾而言,这是毒策。
于大周而言,这却是一等一的良策。
“诺。”
几道文书都已上呈,江昭起身,持手一礼,就要退出去。
一步迈出,迟疑着,江昭却是不免问道:“官家左臂的伤,如何了?”
臂伤?
赵策英摸了摸左臂,摇头道:“偶尔略有瘙痒。”
“不过,问题不大。”
“一些受过臂伤的老将军,也或多或少都有此症状。”
观其模样,却是一副不甚在意的样子。
江昭一叹,不免叮嘱道:“《左传》有言:君者,国之元也,不可轻涉险地。”
赵策英左臂的伤,乃是其冲锋陷阵所受。
准确来说,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陷阵。
彼时,交趾国都已经沦陷了大半,军卒四下逃散,溃不成军,大局已定。
赵策英居于中军,心头蠢蠢欲动,英气勃发,也就有了入城杀伐的意向。
敌人溃不成军,危险系数几乎为零,一干武将拗不过赵策英,也就不再阻拦。
于是乎,上千人簇拥着赵策英,就此入了都城。
谁承想,交趾国内城中竟是藏了十几位射程达六七十步的军卒,一下子打了赵策英一次措手不及,就这么的受了点小伤。
“放心。”
赵策英大手一挥,豪爽道:“子川关怀之心,朕已铭记于心。”
“朕向你保证,朕肯定不会轻涉险地的。”
江昭不信,摇了摇头,大步退去。
中京,大定府。
文化殿。
“炸弹研制得怎么样?”
丹陛之上,耶律洪基注目下去,沉声问道。
南院宰相赵徽抬手一礼,回应道:“就威力而言,仅有大周炸弹的五六成左右。”
“不过,爆炸之声倒是相差不大,可起到锻炼惊马的效果。”
“五六成?”
耶律洪基皱着眉,点了点头。
老实说,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一则,大辽的炸药配方并不特别精准。
相较于大周的屡屡调整的配方来说,大辽的配方肯定有瑕疵,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则,大辽的实在太缺硫和硝。
硫、硝、炭三大材料,除了炭以外,大辽都缺。
特别是硫,非常稀缺。
为此,却是不得不在本来就不太精准额配方上进行阉割,降低硫和硝的含量,增大炭的含量,致使威力进一步减弱。
三则,大辽缺陶瓷。
炸弹,单论纯粹的爆炸威力来说,其实并不特别高。
大周的炸弹威力高的其中一个原因,主要就是用了陶瓷作为外壳,制成了特定的陶瓷炸弹。
真正的杀伤力,永远是源自于飞溅的陶瓷碎片,而不是纯粹的爆炸。
大辽缺陶瓷,威力自是难以与之相媲美。
“有爆炸声就足矣。”
耶律洪基沉声道:“就暂时用爆炸声锻炼马匹不受惊的能力吧。”
“但凡马匹不受惊,大辽铁骑,便仍是无敌于天下!”
从头到尾,耶律洪基都没想过在炸弹上实现弯道超车。
一方面,材料上有限制,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另一方面,炸弹并没有想象中的厉害。
经过几次复盘,耶律洪基已经找到了失败的缘由——上次战败,纯粹就是吃了马匹受惊的亏。
但凡马匹不受惊,以马儿的奔跑速度,炸弹的效果就会变得相当有限。
大辽铁骑,仍是无敌!
“让人去征调粮草吧。”
“就传来的情报可知,赵策英足足留了五万大军在交趾。”
“自其裁军以来,仅有五十万大军。”
“地方上起码屯了二十万大军,京畿起码得屯十万大军。”
“余下的二十万,有五万屯兵于交趾国,有两万余损失在交趾。”
“也就是说,仅余十三万大军提防大辽与西夏,且分布于熙河、陕西、河东、河北东、河北西五路!”
“单一一处伏兵,也就不足三四万。”
耶律洪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挥袖道:“来年三月,大军南征,势必一雪前耻。”
“是。”赵徽连忙点头。
裁军缺兵,粮草耗费了半年之久,且还得提防南方的交趾国,此可谓兵少粮缺。
这绝对是攻打大周的最好的机会!
垂拱殿。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小词轻诵,软语绵绵。
丝竹浅吟,箫韶和舞。
大殿上下,步摇翩跹,楚腰轻款,舞姿曼妙,自有一种难言的滋味,引人注目非常。
自秦汉以来,宫廷便有了“钟鸣鼎食、乐舞相伴”的仪制。
其中,舞与乐相绑定,有俗舞、雅舞两类;乐与诗、词、歌、赋相绑定,讲究严肃与典雅兼顾。
如今,难得南征大胜,以一篇《诗经大雅》为词,吟诵征伐功绩,颂捷报、唱太平、赞盛世,却也算是相宜得体,颇有雅俗共赏的意味。
“百官,尽兴即可!”
丹陛之上,官家赵策英面上微红,或是持箸拈筷,或是豪爽酣饮。
观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有一股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劲!
自其以下,文武百官,或左或右,筹光交错。
“呼——”
习惯性的吹了吹炖汤,江昭拾起一盏小碗,轻抿了一口。
索粉、羊肉、鱼肉、爆肉、假鼋鱼、胡饼、状元炒肉、蜜浮酥捺花、炖鸡莲子羹。
这就是庆贺大胜的九道菜。
除了略微偏凉以外,并无太大的缺点。
“子川。”
丹陛之上,赵策英轻抬酒盏,一脸的兴奋。
江昭注目过去,从容点头,抬起杯子。
“敬陛下。”
赵策英的兴奋,尚在江昭的预料之中。
作为百年国祚的唯一一位开疆拓土的君王,赵策英已然是注定千古留名。
他年,一旦实现大一统,更是可将千古一帝、世宗皇帝的名号轻松收入囊中。
这种“有盼头”、“努力就有回报”的感觉,注定会让人相当幸福,精神亢奋。
兴奋,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来!”
赵策英豪爽大笑,欣慰点头。
文布局天下、改革弊政、暂理国政,武可开疆拓土,镇抚天下,横压一世。
恐怕,就连西汉之萧何、张良,蜀汉之诸葛孔明,大唐之房谋杜断,也莫过如此。
有此贤臣相佐,区区千古一帝,何愁是梦?
君臣二人,一饮而尽。
一杯入肚,两人皆是添酒,又欲对饮。
就在这时
司礼掌印太监走近,低声通报道:“陛下,景王求见。”
“景王?”
赵策英一怔,旋即温和一笑,摆手道:“让他进来吧。”
自从大军南征,至今已有两百余天之久。
儿子思父,父又何尝不念子?
一声令下,自有宫女、太监于陛坫添上一道席位。
约莫二三十息。
“父皇!”
“大相公!”
一道轻呼,三岁的小不点迈着小碎步,自正门而入。
仅是一刹,筹光交错的声音便浅了不少。
文武大臣,连连注目。
景王,赵伸!
丹陛之上,赵策英注目下去,招了招手:“伸儿,过来。”
赵伸三步两步,走了过去。
及至近陛,便乖乖止步,抬手行礼。
“孩儿拜见父皇。”
若是日常,亦或是皇宫后苑,偶尔得到皇帝的允准,小皇子或许有机会登上两步御阶。
可涉及庆贺,丹陛便是无可置疑的“君王专属”,不附带任何“私人”属性。
三岁半的皇子,尚未启蒙,但规矩已经学了七七八八。
赵伸活泼归活泼,却也相当守礼,不敢逾矩。
赵策英垂手抚膝,颇有威严的点了点头。
百官大贺,并不适合父子叙话。
也因此,就算是心中有着些许思念,赵策英也并未走下去。
“大相公。”
赵伸轻唤一声,走了过去。
“景王。”江昭点头,执手回礼。
赵伸得到了回应,嬉笑一声,便在太监的引导下,走向了席位。
不少人望着这一幕,暗自挑眉。
他年,要是景王上位,这不得养三代宠臣?
官家,难道就没意见吗?
丹陛之上,赵策英面色平和,淡然抬杯:
“子川,来!”
八月廿七,御书房。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披红文书,一一铺陈。
赵策英拾起其中一道,作沉吟状。
自其以下,江昭肃坐,君臣相对。
“近半年,内阁颁下的布政文书,主要是有六道。”
江昭束手肃坐,徐徐道:
“一是修建官道。”
“二是炼铁。”
“三是设立了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两大职位。”
“四是续上了西域丝绸之路。”
“五是大航海。”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除了“教育”以外,其余的五大民生都已经布置下去。
“嗯。”赵策英拾着文书,连连点头。
五道政令,无一例外,都是偏向于民生的布局。
其中,修建官道,主要就是往日官道的基础上,兴修了一些新的官道。
总体上,这一项目归属于工部和户部主管。
工部规划了相关道路的修建,户部拨下钱款,地方官府单独遣人负责修建。
至于落实与否,自然是御史负责监督,工部和户部也会有专人负责监管。
反正,小贪或许有机会,道路略微劣质一点,也无伤大雅。
大贪,估摸着就较为困难。
炼铁,也即让工部专人主管磁州的铁矿冶炼,试着整合民营小作坊的力量。
磁州,也就是千百年后的“武安”,此地自古都是赫赫有名的铁矿重地。
不过,以往铁矿的冶炼效率并不太行。
主要在于,铁矿冶炼实现的是差役制,工人的工钱都是固定的量,有些类似于“铁饭碗”。
如今,工部专门遣了人过去负责改革,有意将差役制转变为雇佣制,类似于从体制内转变为国企。
差役制工钱固定,不论是老师傅,亦或是新工匠,都是一样的薪俸。
但雇佣制不一样,雇佣制有薪俸的高低区别,铁矿主官也有政绩好坏之说。
如此,自可鼓励工人的积极性。
此外,还鼓励民间小作坊冶炼钢铁,让小作坊冶炼了钢铁,贩卖给官府。
这种制度,基本上能板上钉钉的拔高冶炼效率。
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也即为了鼓励为了工匠、大儒研究一些有益于生产的工具亦或是学术推演而设立的官职,暂定是正六品,且不限人数。
就像是参与了炸弹研究的三名军械监主薄,就都被擢拔为了工学博士。
程颢、程颐、刘敞、张载等颇有声名,已经渐渐趋向于大儒的文人,则是学术博士。
一些声名不小,但尚未入仕的大儒,经过吏部考核,也可为学术博士。
截至目前,设立半年左右,已有工学博士七人,学术博士十三人。
实权不大,但胜在官阶不低,且是无可置疑的士大夫阶级,就算是说出去也绝对是受人尊敬的体面人。
丝绸之路和大航海,自然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贸易而颁布。
“子川布政,自有千古贤相之风范。”
文书轻放,赵策英不吝赞誉道:“朕有子川,则治政无忧矣。”
对于江昭的布局谋划,就算是偶尔有不理解的地方,赵策英也从不会有任何质疑的意思。
主要在于,江昭的布政风格的确是相当独特,偶尔没事就会布下一两步闲棋。
可就是这些不起眼闲棋,通常都能起到不俗的效果。
特别是上次的石见银山,几乎是一下子就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种布局能力,无疑是独一档的水平。
江昭肃坐,面色平和,沉吟道:
“另,臣尚有两道文书未曾布下,还望官家参详一二。”
说着,两道文书就已传了过去。
赵策英一脸郑重的拾过。
其中一道,记载的是一种名为半免费的教育。
“半免费教育?”
赵策英一诧。
免费!
这一词语,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实在是太过虚无缥缈。
“免学子的书本、吃食耗费,鼓励寒门学子读书科考,为国效忠。”
“若是一年有三四百万学子享受此待遇,则就算是算上教书先生的薪俸,一年的耗费也就七八百万贯钱。”
江昭一脸的认真:“不过,兹事体大。臣构思良久,终是留中不发,并未执行。”
半免费教育的政令,江昭并未颁布下去。
主要缘由,无非有二:
一则,这是一道“长期性”的政令。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六道政令,除了半免费教育以外,其余的政令要么是“说停就停”的短期性的政令,要么是影响力不大的政令。
修建道路、大炼钢铁、丝绸之路、大航海,都是典型的“说停就停”的政令,就算是取消也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鼓励科技,本质上也就是设立两种官阶不高不低的官职而已,影响力不大。
半免费教育不一样。
这是关于读书人的政令,且一旦颁下,定然是受人称颂不已。
这种政令,颁布下去自然是非常轻松,毫无阻力。
可要是有了后悔的迹象,意欲取消,却绝对是千难万难。
布政是何等的受人称颂,取消政令就会是何等的惹人叱骂。
也就是说,这一道政令,一旦颁布了下去,大概率就得长久的执行下去。
持续多久呢?
持续到王朝灭亡!
一旦政令颁下,半免费教育的支出,就此大概率会是“固定”支出。
就算是变法失败,甚至于保守派起势,这一道政令也绝对会被保留下来。
也因此,江昭却是并未擅自颁下去。
二则,主要是为了让赵策英也享受士人的称颂。
君、臣!
两者的声誉并不在同一条赛道。
君王受到称颂,并不会分担臣子受到的称颂量。
为此,江昭自是特地将政令留了下来。
这玩意没必要吃独食,也不能吃独食!
“一年,七八百万贯.”
赵策英沉吟着,面上闪过一丝迟疑。
这一道政令的厉害关系,一目了然。
利是海量的声誉。
文人向来就擅长吹捧,趁着大胜凯旋的劲头,这要是来上一波半免费教育,鬼知道得被文人吹成啥样啊?
一旦真的颁下了半免费教育的政令,就是几百年过去,大概率也有人怀念熙丰年间的“盛世”景象。
作为掌权天下的君王,他也肯定会被千古传颂。
当然,没有实现大一统,肯定是算不上千古一帝。
但,起码也得是上乘君王,有资格“保前十”的水平。
大相公江昭也是一样的状况。
甚至于,宰相没有必须实现大一统才能为千古一相的限制,这一政令估摸着都有可能让江昭成为千古贤相,人人称颂。
此外,这一政令还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寒门士人,一样是益处颇多。
害嘛
这玩意有可能给子孙埋雷!
七八百万贯,差不多是一年赋税收入的不到十分之一。
以目前的赋税,可轻轻松松的承担,甚至是毫无压力。
但问题在于,不是谁都有千古贤相辅佐的。
可能到了某一代,赋税征收不太行,半免费教育就会化作堪比“三冗”一样的难题。
利害剖析,一清二楚。
赵策英迟疑了几息,果断点头,拍案道:
“干了!”
半免费教育,古今未有,千古传颂。
诱惑力太大了!
至于子孙后代?
相信后来者的智慧,儿孙自有儿孙福。
“陛下圣明。”
江昭淡淡一笑,持手一礼。
赵策英拾起余下一道文书。
关于交趾国的布局。
交趾国,适合种棉花!
草棉的种植需求是充足光照、温暖气候、适度降水。
此三点,交趾国都恰好满足。
亚热带气候,从三月始就基本上就渐渐升温,降水和光照自然也不差,这种状况得一直持续到十月左右。
也就是说,一年中有近两百余天都符合棉花生长。
交趾国,可谓是天然就适合种植棉花。
为此,江昭却是有意让人在交趾推广棉花种植。
缘由有二:
一则,交趾适合种植棉花。
二则,可让交趾少种粮食。
棉花种植得越多,粮食种植得就越少。
交趾人种植了棉花,可适当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钱贩卖棉花,并以此从中原换取粮食。
如此,让交趾人尝到了种植棉花的甜头,日复一日,种植粮食的人就越来越少,交趾对中原的粮食依赖也就会越来越狠。
时间一长,也就实现了一种另类的控制。
“好。”
赵策英连连点头:“都以江卿的布局为主。”
彼之砒霜,我之饴糖。
于交趾而言,这是毒策。
于大周而言,这却是一等一的良策。
“诺。”
几道文书都已上呈,江昭起身,持手一礼,就要退出去。
一步迈出,迟疑着,江昭却是不免问道:“官家左臂的伤,如何了?”
臂伤?
赵策英摸了摸左臂,摇头道:“偶尔略有瘙痒。”
“不过,问题不大。”
“一些受过臂伤的老将军,也或多或少都有此症状。”
观其模样,却是一副不甚在意的样子。
江昭一叹,不免叮嘱道:“《左传》有言:君者,国之元也,不可轻涉险地。”
赵策英左臂的伤,乃是其冲锋陷阵所受。
准确来说,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陷阵。
彼时,交趾国都已经沦陷了大半,军卒四下逃散,溃不成军,大局已定。
赵策英居于中军,心头蠢蠢欲动,英气勃发,也就有了入城杀伐的意向。
敌人溃不成军,危险系数几乎为零,一干武将拗不过赵策英,也就不再阻拦。
于是乎,上千人簇拥着赵策英,就此入了都城。
谁承想,交趾国内城中竟是藏了十几位射程达六七十步的军卒,一下子打了赵策英一次措手不及,就这么的受了点小伤。
“放心。”
赵策英大手一挥,豪爽道:“子川关怀之心,朕已铭记于心。”
“朕向你保证,朕肯定不会轻涉险地的。”
江昭不信,摇了摇头,大步退去。
中京,大定府。
文化殿。
“炸弹研制得怎么样?”
丹陛之上,耶律洪基注目下去,沉声问道。
南院宰相赵徽抬手一礼,回应道:“就威力而言,仅有大周炸弹的五六成左右。”
“不过,爆炸之声倒是相差不大,可起到锻炼惊马的效果。”
“五六成?”
耶律洪基皱着眉,点了点头。
老实说,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一则,大辽的炸药配方并不特别精准。
相较于大周的屡屡调整的配方来说,大辽的配方肯定有瑕疵,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则,大辽的实在太缺硫和硝。
硫、硝、炭三大材料,除了炭以外,大辽都缺。
特别是硫,非常稀缺。
为此,却是不得不在本来就不太精准额配方上进行阉割,降低硫和硝的含量,增大炭的含量,致使威力进一步减弱。
三则,大辽缺陶瓷。
炸弹,单论纯粹的爆炸威力来说,其实并不特别高。
大周的炸弹威力高的其中一个原因,主要就是用了陶瓷作为外壳,制成了特定的陶瓷炸弹。
真正的杀伤力,永远是源自于飞溅的陶瓷碎片,而不是纯粹的爆炸。
大辽缺陶瓷,威力自是难以与之相媲美。
“有爆炸声就足矣。”
耶律洪基沉声道:“就暂时用爆炸声锻炼马匹不受惊的能力吧。”
“但凡马匹不受惊,大辽铁骑,便仍是无敌于天下!”
从头到尾,耶律洪基都没想过在炸弹上实现弯道超车。
一方面,材料上有限制,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另一方面,炸弹并没有想象中的厉害。
经过几次复盘,耶律洪基已经找到了失败的缘由——上次战败,纯粹就是吃了马匹受惊的亏。
但凡马匹不受惊,以马儿的奔跑速度,炸弹的效果就会变得相当有限。
大辽铁骑,仍是无敌!
“让人去征调粮草吧。”
“就传来的情报可知,赵策英足足留了五万大军在交趾。”
“自其裁军以来,仅有五十万大军。”
“地方上起码屯了二十万大军,京畿起码得屯十万大军。”
“余下的二十万,有五万屯兵于交趾国,有两万余损失在交趾。”
“也就是说,仅余十三万大军提防大辽与西夏,且分布于熙河、陕西、河东、河北东、河北西五路!”
“单一一处伏兵,也就不足三四万。”
耶律洪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挥袖道:“来年三月,大军南征,势必一雪前耻。”
“是。”赵徽连忙点头。
裁军缺兵,粮草耗费了半年之久,且还得提防南方的交趾国,此可谓兵少粮缺。
这绝对是攻打大周的最好的机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最新章节,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最新章节,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