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丰五年,九月初一。
棉花、教育!
一长一短,两道政令,从中书省中一一传出。
仅是半日,便已传遍京城。
并通过报社,以一种相当惊人的势头,一传十,十传百,传遍天下。
自上而下,无论士庶,尽皆鼎沸。
无它,半免费教育!
免书本、免口粮,学子仅需备上束脩,即可读书。
这样的政策,实在是太过于“梦幻”,以至于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骚动。
特别是寒门学子,不乏有人跪地叩首,哭得流涕,直呼“圣君”、“圣相”、“圣人之政”一类的话语。
就反应而言,相当夸张!
不过,这也不稀奇。
自古以来,读书习文都是一件相当“苦”,且偏向于奢侈的行为。
其奢侈属性的来源,主要有二:
一则,文房四宝与书本皆是贵重之物。
文房四宝之贵重,主要在其细水长流的特性。
这是“日常消耗”的东西,绵绵不绝。
书本之贵重,自古有之。
自秦汉至隋唐,书页和印刷术都尚未普及,书本都是以“手抄”为主,传播有限。
如此,书本便是自带稀缺性。
稀缺,自然就贵!
特别是东西两汉,举孝廉,读书几乎是名门望族的专属,非望族子弟,基本上不会有读书的机会。
自从太祖皇帝立国以来,印刷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书本的“稀缺性”一定程度上下降不少,但“广泛性”却又上升不少。
自秦汉至隋唐,书本稀缺,知识传播度低,读书人自然就少,可能读懂一本书就有机会做官。
可自从印刷术推广以来,读书人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卷,若是真的要考上一点功名,没有一二十本书经典书籍的知识量,根本就没机会上位。
一册经典书籍,市面上得百十文钱。
凡经典书籍,基本上都是五六册起步,也就是一贯钱左右。
一二十本,也就是一二十贯钱。
通常来说,平民百姓一年的劳作成果也就三四贯钱而已。
也就是说,单是读书的书本费,都是绝大多数门户难以承受的程度。
二则,读书习文意味着大概率是要“脱产”。
但凡真有机会读出书来的学子,就算是耕读子弟,其劳作量也绝不会太大。
否则,劳作了一天,实在是难有读书习文的精力。
这还是“自学”的学子。
真正有教书先生教导的学子,可能为了找到合适的教书先生,就会进入城中学习,近乎完全脱产。
有壮丁脱产,也即意味着家中少了一名劳动力,且还得为其筹备口粮。
封建时代,脱产!
如此观之,可不就是“奢侈”行为?
除此以外,教书先生稀缺也是一大难点。
如今,上头颁下政令,免书本、免口粮,仅需上呈束脩给教书先生即可读书。
这也就解决了书本和脱产两大难题,可让寒门学子专心学业,致力于恩科入仕!
观政令之中蕴含的意味,更是有整顿官学的迹象。
这是什么行为?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
千古贤相,功比管仲,贤盖周公!
于是乎,自上而下,自是充斥着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特别是工部苏轼,罕见的并未赋诗作词,反而是作了一篇文章,歌颂曰“一年平乱,二年肃政,三年救民,四年强军,五年成新政,六年平天下”。
短短的几句话,以相当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
就连江昭与赵策英也不免听入耳中,君臣二人,一时为之羞涩不已。
当然,也有传闻,说是官家赵策英大半夜的长笑不止,偶尔更是会莫名发笑,欣喜不已。
这肯定是假的,作不得真!
中书省,政事堂。
丈许木几,上置几十道文书,一一铺陈。
大相公江昭手执一道文书,阖着双目,面色微沉。
自其以下,左右立椅,五位内阁大学士,尽皆扶手肃坐。
“嗒——”
“嗒——”
尺许莲花漏,轻轻滴水。
一息、十息、百息.
作为内阁议政的主持者,江昭执着文书,似是陷入了酣睡一样,并未作声。
观其面容,俨然是有一股微怒之意。
几位内阁大学士意识到有些不对劲,连忙相视一眼。
一样都是内阁大学士,千里的老狐狸,修养功夫肯定都是上乘水准。
大相公面上有怒,无非是两种可能:
一、大相公心头盛怒,已经到了修养功夫都掩饰不住的地步。
二、大相公是故意在向几位内阁大学士“甩脸子”。
反正,核心缘由肯定是跟其手执的文书有关,大概率是文书内容导致的问题。
而事实就是,无论是心头盛怒,亦或是“甩脸子”,都是相当严重的政治问题。
特别是“甩脸子”,这意味着可能波及内阁大学士!
这.
何事惊扰了大相公?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互望来望去。
凡上呈到内阁的文书,一向都是分工披红。
除了大相公以外,其余五位大学士手中的文书都仅仅真正披红文书的五分之一而已。
也因此,五人之中唯有一人可能知晓些许内情。
“咳~!”
东阁大学士余靖微眯着眼睛,轻咳一声,隐隐有了然之色。
几人望过去。
余靖摇头微叹,重重的瞥向了韩绛、元绛二人。
嗯?
韩绛、元绛二人,尽是一怔,相视一眼,都有些不解。
他俩,得罪了大相公?
就在这时
“唉!”
一声长叹,江昭睁开了眼睛。
几位内阁大学士,齐齐注目。
江昭摇着头,黑着脸,手中文书置于一角,拾起了一道新的文书。
“近日,主要有四道文书较为重要,涉及披红。”
粗略瞥了一眼,文书便被传了下去。
江昭垂手,平和道:“其一,为枢密院、兵部、户部联合上呈的文书。主要是关于南征交趾的耗费汇总。”
“合四百五十余万贯钱!”
文书传下,几人轮流着传阅起来。
战争!
简短二字,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于百姓而言,这意味着粮草征调,粮价可能短暂上行。
于军卒而言,这意味着危险与机遇,运气不好可能就此丧命,运气好可能一次性就博得堪称“逆天改命”的钱财、田地,乃至于官职。
于官吏而言,这意味着行政效率的上升,一切都得为战争服务。
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问题。
可若是从“社稷”的角度来说,意义却又大不一样。
十万大军,南征交趾!
这可不单是喊两句口号就行。
其背后,隐含着的是人、财、地的变化,也即人口的减少、疆域的变化,以及钱财的损耗。
其中,人口和疆域,从南征大胜的那一刻,基本上就已经定下了结果。
钱财的损耗,却是截止官家入京,方才有了相应的一些支出统计。
这主要是在于,大胜归来的“沿途巡视”过程也得损耗大量的粮草。
表面上,南征耗费五六十日就取得了胜利。
然而,实际上的运转期限却是从一月至八月末,也就是二百四十天左右。
并且,这一期限还在不断的延长!
但凡一日屯兵交趾,就一日涉及粮草的长途运输。
无非在于,屯于交趾的五万大军,其粮草可从交趾适当补充一二,消耗较真正的长途远征要更低一些而已。
约莫半炷香左右,文书传回江昭手中。
几位内阁大学士,面色都有些凝重。
四百五十余万贯!
这是十万大军南征的耗费,主要囊括了粮草消耗、军械消耗、后勤开支,以及奖赏、抚恤几部分。
其中,大头的开支是粮草消耗、奖赏、抚恤三部分。
南征的粮草,并非是从京畿征调,而是从偏向于广南西路方向的几大产粮地——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征调,以便于减少运输损耗。
就运输路程而言,平均也就六七百里左右。
饶是如此,粮草损耗也达五成左右,累计消耗三百万石,合一百七十余万贯钱。
至于奖赏,主要就是官家誓师时许下的承诺:
斩首一级,赏钱二十贯。
斩首三级,赐田二十亩。
斩首十级,赐田百亩,免税三年,立升三级。
一般来说,百姓一年的劳作也就三四贯钱,手工匠人大概是七八贯钱左右。
斩首一级,赏钱二十贯,便抵得上两三年的劳作,也就怪不得有鼓励士气的作用。
关于奖赏的消耗,经统计是一百万十万贯钱财、六千余亩田地。
抚恤,也即阵亡抚恤金。
关于抚恤金,士卒阵亡的抚恤费是一次性结清一十贯钱,小指挥官为百贯钱,将领名义上是两百贯钱,但上头基本上都会额外赏赐一些田地、钱财,甚至有可能追赠官职,追封子嗣。
这一部分,经枢密院、户部、兵部统计,合三十余万贯钱。
一次南征,耗费足足四百五十余贯钱,也就怪不得一些不思进取的皇帝选择“岁币”、“岁赐”,以求取和平。
毕竟,一年的岁币、岁赐,也就百万贯钱左右。
相较于战争来说,耗费无疑是相当之低,且相当具有性价比。
“可有疑虑?”
江昭垂手,向下望去,淡淡问道:“若无疑虑,江某便执笔披红。”
“元某无疑虑。”
“亦然。”
“张某亦然。”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
这种大规模的汇总文书,可能偶有一定的小贪,但基本上都是惯例,但凡不是贪得太狠,就不必为之深究。
“其二,为枢密院、工部、银行上呈,关于石见银矿的提炼量,已是有了结果。”
文书传下去,江昭徐徐道:“截至目前,熙丰五年提炼量为一百一十三万斤。”
“为安抚勋贵,却是得以三七分成,拨去三十三万九千斤。余下的七十九万一千斤,皆是存入银行。”
石见银山的开采,并不是说年末才会有结果。
事实上,自福州至东瀛,其航行通常得考虑季风的影响。
一旦利用好季风,短则六七天,长则二三十天,就可实现通航。
反之,逆着季风走,非但得事倍功半,甚至还可能有翻船的危机。
大周、东瀛二国一向都不乏交流,相关的航行规律总结,也算是较为透彻。
一般来说,都是九月、十月趁着西北季风返航。
上一次,顾廷烨渡海东瀛,提炼了五十七万斤白银,就是十月返航。
这一次,或许是将门勋贵急于知晓开采银山的效益,却是九月就已返航。
几位内阁大学士,观阅着文书,相继点头。
“可。”
“亦可。”
三十三万九千斤白银,也就是五百四十万贯钱。
要是拨开半年长途运输粮草,以及一系列生活物资的耗费,估摸着一年也就盈余四百万贯钱。
这一部分钱,并没有太多可争议的地方,属于是必须拨下去的钱,以此安抚将门勋贵。
“其三、云州通判盛长柏传来消息,说是辽国征调粮草,似有异动。”
江昭摆手,沉声道:“恰好,占城稻已于六月收割,就让户部的人继续征调粮草吧。”
“又有异动?”
文渊阁大学士元绛面色微变,惊道:“耶律洪基才吃了败仗不久,竟然又敢南下?”
东阁大学士余靖摇着头,皱眉道:“这是要殊死一搏,赌一赌国运啊!”
其余几人一怔,旋即面色微沉。
近来,不乏一些“圣君”、“圣相”的歌功颂德。
这样称颂之词,肯定是有点夸张。
但,由此观之,也可见官家与大相公这一对组合究竟是何其的不凡。
可以说,但凡是真正有点见识的人,甚至是没见识的人,都可窥见大周国力正在一步一步的“逆势”上升。
西夏、辽国的国力都在下降。
唯独大周,却是切切实实的国力飞速上涨。
这一切,自是得归功于变法革新。
自从熙丰开边、燕云拓土以来,大周已然有了成为三国之中“第一”的趋势。
不难预见,一旦变法继续实行下去,三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直到大周碾压辽国、西夏,实现大一统。
而今,耶律洪基俨然也是察觉到了这一趋势,有意强行打断大周的国运。
这也是其最后的机会!
一旦功成,继续三国鼎立,辽国仍然强势。
一旦失败,辽国绝对会越发元气大伤。
甚至于,耶律洪基都有可能皇位不保!
“倒也有魄力。”文华殿大学士唐介面色凝重的说道。
“自治平四年以来,熙丰拓边、燕云拓边、交趾灭国。”
江昭沉声道:“短短六年,三次国战!”
“料来,这是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
“要做好长期征战的准备。”
“无论是辽国、西夏、亦或是交趾、大理、东瀛等国,都得一一严加防范。”
“若胜,自可休养生息。”
“若败.”
江昭并未接着往下说。
几人皆是了然,连连点头。
这一次,是真正的涉及国运的一战!
几句话点到为止,江昭沉着脸,拾起了置于角落的文书,向下注目过去。
目光,注视着韩绛、元绛二人,直把两人看得心头发毛。
几位内阁大学士,齐齐注目过去。
除了东阁大学士余靖以外,其余几人都有些惊疑。
这是大相公置于角落的文书,也是惹得其微怒的文书。
要知道,就连辽国意欲南下都未曾让其微怒,这一道文书,究竟记载了什么?
江昭沉着脸,紧紧的盯着韩绛、元绛二人:
“其四.”
棉花、教育!
一长一短,两道政令,从中书省中一一传出。
仅是半日,便已传遍京城。
并通过报社,以一种相当惊人的势头,一传十,十传百,传遍天下。
自上而下,无论士庶,尽皆鼎沸。
无它,半免费教育!
免书本、免口粮,学子仅需备上束脩,即可读书。
这样的政策,实在是太过于“梦幻”,以至于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骚动。
特别是寒门学子,不乏有人跪地叩首,哭得流涕,直呼“圣君”、“圣相”、“圣人之政”一类的话语。
就反应而言,相当夸张!
不过,这也不稀奇。
自古以来,读书习文都是一件相当“苦”,且偏向于奢侈的行为。
其奢侈属性的来源,主要有二:
一则,文房四宝与书本皆是贵重之物。
文房四宝之贵重,主要在其细水长流的特性。
这是“日常消耗”的东西,绵绵不绝。
书本之贵重,自古有之。
自秦汉至隋唐,书页和印刷术都尚未普及,书本都是以“手抄”为主,传播有限。
如此,书本便是自带稀缺性。
稀缺,自然就贵!
特别是东西两汉,举孝廉,读书几乎是名门望族的专属,非望族子弟,基本上不会有读书的机会。
自从太祖皇帝立国以来,印刷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书本的“稀缺性”一定程度上下降不少,但“广泛性”却又上升不少。
自秦汉至隋唐,书本稀缺,知识传播度低,读书人自然就少,可能读懂一本书就有机会做官。
可自从印刷术推广以来,读书人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卷,若是真的要考上一点功名,没有一二十本书经典书籍的知识量,根本就没机会上位。
一册经典书籍,市面上得百十文钱。
凡经典书籍,基本上都是五六册起步,也就是一贯钱左右。
一二十本,也就是一二十贯钱。
通常来说,平民百姓一年的劳作成果也就三四贯钱而已。
也就是说,单是读书的书本费,都是绝大多数门户难以承受的程度。
二则,读书习文意味着大概率是要“脱产”。
但凡真有机会读出书来的学子,就算是耕读子弟,其劳作量也绝不会太大。
否则,劳作了一天,实在是难有读书习文的精力。
这还是“自学”的学子。
真正有教书先生教导的学子,可能为了找到合适的教书先生,就会进入城中学习,近乎完全脱产。
有壮丁脱产,也即意味着家中少了一名劳动力,且还得为其筹备口粮。
封建时代,脱产!
如此观之,可不就是“奢侈”行为?
除此以外,教书先生稀缺也是一大难点。
如今,上头颁下政令,免书本、免口粮,仅需上呈束脩给教书先生即可读书。
这也就解决了书本和脱产两大难题,可让寒门学子专心学业,致力于恩科入仕!
观政令之中蕴含的意味,更是有整顿官学的迹象。
这是什么行为?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
千古贤相,功比管仲,贤盖周公!
于是乎,自上而下,自是充斥着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特别是工部苏轼,罕见的并未赋诗作词,反而是作了一篇文章,歌颂曰“一年平乱,二年肃政,三年救民,四年强军,五年成新政,六年平天下”。
短短的几句话,以相当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
就连江昭与赵策英也不免听入耳中,君臣二人,一时为之羞涩不已。
当然,也有传闻,说是官家赵策英大半夜的长笑不止,偶尔更是会莫名发笑,欣喜不已。
这肯定是假的,作不得真!
中书省,政事堂。
丈许木几,上置几十道文书,一一铺陈。
大相公江昭手执一道文书,阖着双目,面色微沉。
自其以下,左右立椅,五位内阁大学士,尽皆扶手肃坐。
“嗒——”
“嗒——”
尺许莲花漏,轻轻滴水。
一息、十息、百息.
作为内阁议政的主持者,江昭执着文书,似是陷入了酣睡一样,并未作声。
观其面容,俨然是有一股微怒之意。
几位内阁大学士意识到有些不对劲,连忙相视一眼。
一样都是内阁大学士,千里的老狐狸,修养功夫肯定都是上乘水准。
大相公面上有怒,无非是两种可能:
一、大相公心头盛怒,已经到了修养功夫都掩饰不住的地步。
二、大相公是故意在向几位内阁大学士“甩脸子”。
反正,核心缘由肯定是跟其手执的文书有关,大概率是文书内容导致的问题。
而事实就是,无论是心头盛怒,亦或是“甩脸子”,都是相当严重的政治问题。
特别是“甩脸子”,这意味着可能波及内阁大学士!
这.
何事惊扰了大相公?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互望来望去。
凡上呈到内阁的文书,一向都是分工披红。
除了大相公以外,其余五位大学士手中的文书都仅仅真正披红文书的五分之一而已。
也因此,五人之中唯有一人可能知晓些许内情。
“咳~!”
东阁大学士余靖微眯着眼睛,轻咳一声,隐隐有了然之色。
几人望过去。
余靖摇头微叹,重重的瞥向了韩绛、元绛二人。
嗯?
韩绛、元绛二人,尽是一怔,相视一眼,都有些不解。
他俩,得罪了大相公?
就在这时
“唉!”
一声长叹,江昭睁开了眼睛。
几位内阁大学士,齐齐注目。
江昭摇着头,黑着脸,手中文书置于一角,拾起了一道新的文书。
“近日,主要有四道文书较为重要,涉及披红。”
粗略瞥了一眼,文书便被传了下去。
江昭垂手,平和道:“其一,为枢密院、兵部、户部联合上呈的文书。主要是关于南征交趾的耗费汇总。”
“合四百五十余万贯钱!”
文书传下,几人轮流着传阅起来。
战争!
简短二字,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于百姓而言,这意味着粮草征调,粮价可能短暂上行。
于军卒而言,这意味着危险与机遇,运气不好可能就此丧命,运气好可能一次性就博得堪称“逆天改命”的钱财、田地,乃至于官职。
于官吏而言,这意味着行政效率的上升,一切都得为战争服务。
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问题。
可若是从“社稷”的角度来说,意义却又大不一样。
十万大军,南征交趾!
这可不单是喊两句口号就行。
其背后,隐含着的是人、财、地的变化,也即人口的减少、疆域的变化,以及钱财的损耗。
其中,人口和疆域,从南征大胜的那一刻,基本上就已经定下了结果。
钱财的损耗,却是截止官家入京,方才有了相应的一些支出统计。
这主要是在于,大胜归来的“沿途巡视”过程也得损耗大量的粮草。
表面上,南征耗费五六十日就取得了胜利。
然而,实际上的运转期限却是从一月至八月末,也就是二百四十天左右。
并且,这一期限还在不断的延长!
但凡一日屯兵交趾,就一日涉及粮草的长途运输。
无非在于,屯于交趾的五万大军,其粮草可从交趾适当补充一二,消耗较真正的长途远征要更低一些而已。
约莫半炷香左右,文书传回江昭手中。
几位内阁大学士,面色都有些凝重。
四百五十余万贯!
这是十万大军南征的耗费,主要囊括了粮草消耗、军械消耗、后勤开支,以及奖赏、抚恤几部分。
其中,大头的开支是粮草消耗、奖赏、抚恤三部分。
南征的粮草,并非是从京畿征调,而是从偏向于广南西路方向的几大产粮地——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征调,以便于减少运输损耗。
就运输路程而言,平均也就六七百里左右。
饶是如此,粮草损耗也达五成左右,累计消耗三百万石,合一百七十余万贯钱。
至于奖赏,主要就是官家誓师时许下的承诺:
斩首一级,赏钱二十贯。
斩首三级,赐田二十亩。
斩首十级,赐田百亩,免税三年,立升三级。
一般来说,百姓一年的劳作也就三四贯钱,手工匠人大概是七八贯钱左右。
斩首一级,赏钱二十贯,便抵得上两三年的劳作,也就怪不得有鼓励士气的作用。
关于奖赏的消耗,经统计是一百万十万贯钱财、六千余亩田地。
抚恤,也即阵亡抚恤金。
关于抚恤金,士卒阵亡的抚恤费是一次性结清一十贯钱,小指挥官为百贯钱,将领名义上是两百贯钱,但上头基本上都会额外赏赐一些田地、钱财,甚至有可能追赠官职,追封子嗣。
这一部分,经枢密院、户部、兵部统计,合三十余万贯钱。
一次南征,耗费足足四百五十余贯钱,也就怪不得一些不思进取的皇帝选择“岁币”、“岁赐”,以求取和平。
毕竟,一年的岁币、岁赐,也就百万贯钱左右。
相较于战争来说,耗费无疑是相当之低,且相当具有性价比。
“可有疑虑?”
江昭垂手,向下望去,淡淡问道:“若无疑虑,江某便执笔披红。”
“元某无疑虑。”
“亦然。”
“张某亦然。”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
这种大规模的汇总文书,可能偶有一定的小贪,但基本上都是惯例,但凡不是贪得太狠,就不必为之深究。
“其二,为枢密院、工部、银行上呈,关于石见银矿的提炼量,已是有了结果。”
文书传下去,江昭徐徐道:“截至目前,熙丰五年提炼量为一百一十三万斤。”
“为安抚勋贵,却是得以三七分成,拨去三十三万九千斤。余下的七十九万一千斤,皆是存入银行。”
石见银山的开采,并不是说年末才会有结果。
事实上,自福州至东瀛,其航行通常得考虑季风的影响。
一旦利用好季风,短则六七天,长则二三十天,就可实现通航。
反之,逆着季风走,非但得事倍功半,甚至还可能有翻船的危机。
大周、东瀛二国一向都不乏交流,相关的航行规律总结,也算是较为透彻。
一般来说,都是九月、十月趁着西北季风返航。
上一次,顾廷烨渡海东瀛,提炼了五十七万斤白银,就是十月返航。
这一次,或许是将门勋贵急于知晓开采银山的效益,却是九月就已返航。
几位内阁大学士,观阅着文书,相继点头。
“可。”
“亦可。”
三十三万九千斤白银,也就是五百四十万贯钱。
要是拨开半年长途运输粮草,以及一系列生活物资的耗费,估摸着一年也就盈余四百万贯钱。
这一部分钱,并没有太多可争议的地方,属于是必须拨下去的钱,以此安抚将门勋贵。
“其三、云州通判盛长柏传来消息,说是辽国征调粮草,似有异动。”
江昭摆手,沉声道:“恰好,占城稻已于六月收割,就让户部的人继续征调粮草吧。”
“又有异动?”
文渊阁大学士元绛面色微变,惊道:“耶律洪基才吃了败仗不久,竟然又敢南下?”
东阁大学士余靖摇着头,皱眉道:“这是要殊死一搏,赌一赌国运啊!”
其余几人一怔,旋即面色微沉。
近来,不乏一些“圣君”、“圣相”的歌功颂德。
这样称颂之词,肯定是有点夸张。
但,由此观之,也可见官家与大相公这一对组合究竟是何其的不凡。
可以说,但凡是真正有点见识的人,甚至是没见识的人,都可窥见大周国力正在一步一步的“逆势”上升。
西夏、辽国的国力都在下降。
唯独大周,却是切切实实的国力飞速上涨。
这一切,自是得归功于变法革新。
自从熙丰开边、燕云拓土以来,大周已然有了成为三国之中“第一”的趋势。
不难预见,一旦变法继续实行下去,三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直到大周碾压辽国、西夏,实现大一统。
而今,耶律洪基俨然也是察觉到了这一趋势,有意强行打断大周的国运。
这也是其最后的机会!
一旦功成,继续三国鼎立,辽国仍然强势。
一旦失败,辽国绝对会越发元气大伤。
甚至于,耶律洪基都有可能皇位不保!
“倒也有魄力。”文华殿大学士唐介面色凝重的说道。
“自治平四年以来,熙丰拓边、燕云拓边、交趾灭国。”
江昭沉声道:“短短六年,三次国战!”
“料来,这是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
“要做好长期征战的准备。”
“无论是辽国、西夏、亦或是交趾、大理、东瀛等国,都得一一严加防范。”
“若胜,自可休养生息。”
“若败.”
江昭并未接着往下说。
几人皆是了然,连连点头。
这一次,是真正的涉及国运的一战!
几句话点到为止,江昭沉着脸,拾起了置于角落的文书,向下注目过去。
目光,注视着韩绛、元绛二人,直把两人看得心头发毛。
几位内阁大学士,齐齐注目过去。
除了东阁大学士余靖以外,其余几人都有些惊疑。
这是大相公置于角落的文书,也是惹得其微怒的文书。
要知道,就连辽国意欲南下都未曾让其微怒,这一道文书,究竟记载了什么?
江昭沉着脸,紧紧的盯着韩绛、元绛二人:
“其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最新章节,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最新章节,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