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纪事下卷 后记

小说:红土地纪事下卷 作者:云溪汪 更新时间:2025-05-08 01:52:2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写了《红土地记事》的上半部,我心里是不踏实的,因为红土地对我的情义在高安师范还有十年呢。

  于是,我又开始写了《红》的续集——“高安师范那些事”。

  奇怪的是,我写好了“插队落户那些事”后,心情非常轻松,而完成了“高安师范那些事”后,却陡然发现自己很沉重。

  或许,由于我是从高师离开红土地的,心里含有太多的不舍,愧疚和依恋;或许是由于我的人生轨迹,在高师那段时光里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生死攸关;更或许是我的笔越写越笨拙,词穷和滞重……

  可以肯定的是,我勇敢地把自己的灵魂抽丝剥茧,放在了众人面前了,但是,与我同行,交集和摩擦的人是否愿意被我带了出来?

  当然,我对于他人都是蜻蜓点水了一下,希望不要伤害了朋友们。

  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精彩,只是我在平凡生活中,多耗费了一点精力而已,现在我写了出来,会不会被人嘲笑自作多情,是闲得无聊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完成了这十七年的回忆,完成了对“红土地”深深的思念与感激,完成了把胸中块垒的放下,和对恩人们与朋友们的感谢。

  在我青葱岁月里,每一个关口都有贵人相助,朋友相携:插队时像自己父亲一样的石队长;帮助我走出大山,留给我一个高安师范名额的小闽老师;后来在高师读书,彭一叶老师独具慧眼,提名我留校;何校长,每每出手帮助;廖校长和柯医生在我几次关键时候的关怀与助我一臂之力:游老师总是在我迷茫之时点起一盏灯;在赤岸中学实习时,对我一夜考问,有知遇之恩的周老师;那个救治我,并为我出色缝合伤口的外科医生;给我拍电报的江西师大的老师;我的大学论文导师赖老师;还有那个宜春地区给我放行的人事科长,……这些人的恩情一直在我心里,让我不吐不得已为生!如今写出来,我得到的宽慰就可想而知!

  有些付出是具有好几个价值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等,而我的这份作业,就是追求一个自我安慰的价值!

  江西高安师范是个有百年历史的学府,我也有幸在高师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多年!那些年正好都是中国在转折的关键阶段,从WG的混乱中走出来,走向经济建设,改开的大道上。社会许多重大蜕变我都是在高师经历的,那许许多多的、我没齿难忘的曲折痛苦的磨练,让我也随之成长!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一直得到耿坚老师的支持和鼓舞。他对我写的每一集都认真仔细地读了,并精彩地作出了总结与评议。

  耿老师精辟入理的评议高屋建瓴,就好比是灯塔一般地照耀着我,也可对有缘阅读此文的朋友们,在认知上都会有高一层次的指航!所以,我把耿老师的评议放在了文中每一章的后面。

  同时,我也请了高师同班同学,好朋友维琪审读了。她写了读后感,热情洋溢地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其实,她还是有一个担心,就是怕我又“得罪”人了。所以,我把很多名字改得隐隐约约,并希望涉及的老师同学们理解,这是我的自传,并且还掺合了小说的写法呢,各人自有各人的心意,我只是代表了我自己。

  同时,还要感谢许多我的朋友们:枫林诗社诗刊的编审沈钧山老师;高师校友、美术老师、同事、曹建国老师;好朋友小姐姐祝一正、诗友张心欣、琴友李卓瑞老师、还有司有林同学,他们都坚持完成了阅读,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写了读后感!

  汪建华

  2025年3月

  *** *** *** *** ***

  耿坚编审评:

  修改后的“后记“,其思想厚度和情感风格同小说内容的厚重相契合了。放在小说的最后面,可以托得起前面内容的份量,不嫌得单薄了。

  修改后的“后记”,在两个方向上有提升。

  第一,作者展示出较强的自身写作逻辑上的历史感。读者可以看出,“我“对历史丶社会大事变的认知是由高安师范这个时代窗口而来的。“我”在高安师范的成长经历是同时代变化丶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的。再就是,作者列出的各个阶段“相遇”的“贵人“构成了一条历史线索,给读者以较强的年代感。

  第二,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的感恩心。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中,感恩心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还有一位西方文学巨匠说:一个对世人没有感恩心和怜悯心的作家,不可能写出富有人性美的作品。作者在“写后感“里由衷地对那些扶持过自己的人们表达了感激和赞美之心,对包容丶疵护,赋能自已成长的高安师范以谦卑之心表达了感恩。这使得读者能从道德的高度看到作者宽阔的胸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土地纪事下卷,红土地纪事下卷最新章节,红土地纪事下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