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又要改科举,百官感觉脑仁痛,这改来改去的,年纪大点的,有时候都觉得力不从心,只因为记不住。
只是现在李承乾高度集权,他们几乎只有执行的份,想要反对都难。
“诸位爱卿,我们作为整个朝廷的中枢,有些东西,是需要未雨绸缪的。
诸位可曾想过,随着扫盲教育的执行。
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唐百姓会识字。
甚至百年之后,只要不是有脑疾,应该会达到人人都识字的程度。
一旦人人都识字,再加上天下太平。
未来上亿人,上十亿人。
每年,高水准的年轻人,可能会有百万千万。
这种情况下,可能人人做官否?”
这个问题提出来,百官瞬间反应过来。
虽然有些不敢置信,但是这个未来,好像又是必然的。
他们总算明白,李承乾为何提出这个问题了。
如果每一届科举,录取的人都做官。
现在还好,未来呢?
一想每年百万人,千万人,那个场面,百官想想都感觉头皮发麻。
房玄龄站出来问:“陛下,若是未来有一天,真能够达到陛下所言的情况,那可是前所未有的盛世。
只是,此事亘古未有,该如何解决,陛下可有想法?”
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东西,就算是房玄龄那种喜欢发散的思维,一时间也想不到对策。
这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遇到前所未有的东西,谁都脑子一片空白。
“这就是朕,为什么要再次改变科举的原因。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永远不变,都需要根据时局而变。
所谓的祖宗之法,根本不足与谋。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根,就在于读书是为了什么?
正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从古至今,这是一个思维惯性。
或许有人真的是为了天下芸芸众生,但是朕相信,这只是极少数。
大多数的人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
而光宗耀祖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做官,做大大的官。
为什么他们又要做官呢,难道做别的不好吗?
这就是大家思维惯性中的,官本位的思想!
做了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官,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甚至是一个吏。
对比于老百姓而言,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老爷!
人人都骂狗官,人人都想做官,这就是现实。”
百官无语,这皇帝狠起来连自己都骂。
毕竟皇帝就是官老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李承乾不管他们在想什么,只是不紧不慢的继续说:“话说回来了,那为什么以前的读书人,就能够做官呢?
很显然,就是因为读书人太少了!”
“这……陛下,这似乎有些冲突了。”
房玄龄迟疑道:“不管读书人多还是少,应该都想做官吧?”
“没错,朕已经说过了,这是一种思维惯性。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要打破这种惯性。
而要打破这种惯性,就必须把读书人,变得很常态化,很普通。
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扫盲教育的原因。
朕要让做官,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也不再是坐上的官员,就高高在上了。
可是,除了少部分人做官,大多数人又该怎么办呢?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凭什么你能做官,我不能?”
房玄龄打断道:“陛下,能否限制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
“如何限制?
假如某一天,有一百万人都能参加殿试,难道录取其中一百个人或者十个人吗?
那其他绝大部分人,又该怎么办?
你可能要说,原本也是这样的,就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考得上。
但你要知道,原本每次科举,本身能走到殿试的,也就几百上千人罢了。
放在整个大唐来说,这是极少数。
而且由于这些人,背后其实都有各自的家族。
即便是真的考不上,也能够安排一个好的出路。
可往后,百万人千万人,很大一部分还是平民百姓。
如此一来,这民间岂不怨念丛生?”
“这……”
话说得越明白,房玄龄反而感觉越头疼。
以往的时候,在李世民的时代,一般遇到这种难以解决的事情,都是几个相关的重臣开小会,办法可以慢慢想。
可到了李承乾的时代,他没有开小会的习惯,或许也是没有绝对信任的人。
总而言之,任何事情都拿到朝堂上来了。
偏偏他又极其讲究效率,除非是放下暂且不谈的,其他都是及时解决,这就很难办了。
百官也纷纷皱起眉头,这个事情的确难办了。
至于说收回扫盲,重新变成原本那样子,根本就没人敢提。
那就是属于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出问题的人。
一旦提出来,只怕是小命不保。
“所以说,正准备把读书人,搞一个划分。
让读书这个事情,变成平民化,比方说人人可读书。
接下来,彻底改变科举进入仕途的办法。
这一届之后,就不再进行殿试,而是进行公考,也或者叫做考公。”
“何为考公?”房玄龄问。
“公者,公开、公正、公平、公众!
各州府的考生,走到殿试之前一步,就可以为考公做准备。
比如说,今年工部各部门,需要多少人,需要哪方面的人。
通过张贴皇榜的方式,张贴出来。
紧跟着,这些有一定基础文化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根据自己能做的事情,去应考。
考过了,就进入工部相应的部门,从这个部门的底层做起。
同样,其他部门也是这样。
总体而言,也算是学以致用,免得空谈误国。
也避免了一些只会锦绣文章的书生,尸位素餐。
但是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一个庞大的体系,并不是单纯改革一两个部门,能够做到的。
诸位爱卿可曾还记得,朕曾经说过,随着大唐的越来越大,必须要进行重新规划和细化。
整个行政体系,也必须要做出改革。
总体而言,就是军政分离,财权、军权、政权,三权分立?
朕第一次提出的时候,爱卿们是赞同的,现在也是时候了!
否则,等吐蕃收归麾下,可就不好管理了!”
既然要开始大搞内政,三权就必须分立了,这是李承乾早就在酝酿的计划。
百官也明白了,这是借着科举的由头呢……
只是现在李承乾高度集权,他们几乎只有执行的份,想要反对都难。
“诸位爱卿,我们作为整个朝廷的中枢,有些东西,是需要未雨绸缪的。
诸位可曾想过,随着扫盲教育的执行。
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唐百姓会识字。
甚至百年之后,只要不是有脑疾,应该会达到人人都识字的程度。
一旦人人都识字,再加上天下太平。
未来上亿人,上十亿人。
每年,高水准的年轻人,可能会有百万千万。
这种情况下,可能人人做官否?”
这个问题提出来,百官瞬间反应过来。
虽然有些不敢置信,但是这个未来,好像又是必然的。
他们总算明白,李承乾为何提出这个问题了。
如果每一届科举,录取的人都做官。
现在还好,未来呢?
一想每年百万人,千万人,那个场面,百官想想都感觉头皮发麻。
房玄龄站出来问:“陛下,若是未来有一天,真能够达到陛下所言的情况,那可是前所未有的盛世。
只是,此事亘古未有,该如何解决,陛下可有想法?”
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东西,就算是房玄龄那种喜欢发散的思维,一时间也想不到对策。
这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遇到前所未有的东西,谁都脑子一片空白。
“这就是朕,为什么要再次改变科举的原因。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永远不变,都需要根据时局而变。
所谓的祖宗之法,根本不足与谋。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根,就在于读书是为了什么?
正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从古至今,这是一个思维惯性。
或许有人真的是为了天下芸芸众生,但是朕相信,这只是极少数。
大多数的人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
而光宗耀祖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做官,做大大的官。
为什么他们又要做官呢,难道做别的不好吗?
这就是大家思维惯性中的,官本位的思想!
做了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官,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甚至是一个吏。
对比于老百姓而言,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老爷!
人人都骂狗官,人人都想做官,这就是现实。”
百官无语,这皇帝狠起来连自己都骂。
毕竟皇帝就是官老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李承乾不管他们在想什么,只是不紧不慢的继续说:“话说回来了,那为什么以前的读书人,就能够做官呢?
很显然,就是因为读书人太少了!”
“这……陛下,这似乎有些冲突了。”
房玄龄迟疑道:“不管读书人多还是少,应该都想做官吧?”
“没错,朕已经说过了,这是一种思维惯性。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要打破这种惯性。
而要打破这种惯性,就必须把读书人,变得很常态化,很普通。
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扫盲教育的原因。
朕要让做官,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也不再是坐上的官员,就高高在上了。
可是,除了少部分人做官,大多数人又该怎么办呢?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凭什么你能做官,我不能?”
房玄龄打断道:“陛下,能否限制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
“如何限制?
假如某一天,有一百万人都能参加殿试,难道录取其中一百个人或者十个人吗?
那其他绝大部分人,又该怎么办?
你可能要说,原本也是这样的,就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考得上。
但你要知道,原本每次科举,本身能走到殿试的,也就几百上千人罢了。
放在整个大唐来说,这是极少数。
而且由于这些人,背后其实都有各自的家族。
即便是真的考不上,也能够安排一个好的出路。
可往后,百万人千万人,很大一部分还是平民百姓。
如此一来,这民间岂不怨念丛生?”
“这……”
话说得越明白,房玄龄反而感觉越头疼。
以往的时候,在李世民的时代,一般遇到这种难以解决的事情,都是几个相关的重臣开小会,办法可以慢慢想。
可到了李承乾的时代,他没有开小会的习惯,或许也是没有绝对信任的人。
总而言之,任何事情都拿到朝堂上来了。
偏偏他又极其讲究效率,除非是放下暂且不谈的,其他都是及时解决,这就很难办了。
百官也纷纷皱起眉头,这个事情的确难办了。
至于说收回扫盲,重新变成原本那样子,根本就没人敢提。
那就是属于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出问题的人。
一旦提出来,只怕是小命不保。
“所以说,正准备把读书人,搞一个划分。
让读书这个事情,变成平民化,比方说人人可读书。
接下来,彻底改变科举进入仕途的办法。
这一届之后,就不再进行殿试,而是进行公考,也或者叫做考公。”
“何为考公?”房玄龄问。
“公者,公开、公正、公平、公众!
各州府的考生,走到殿试之前一步,就可以为考公做准备。
比如说,今年工部各部门,需要多少人,需要哪方面的人。
通过张贴皇榜的方式,张贴出来。
紧跟着,这些有一定基础文化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根据自己能做的事情,去应考。
考过了,就进入工部相应的部门,从这个部门的底层做起。
同样,其他部门也是这样。
总体而言,也算是学以致用,免得空谈误国。
也避免了一些只会锦绣文章的书生,尸位素餐。
但是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一个庞大的体系,并不是单纯改革一两个部门,能够做到的。
诸位爱卿可曾还记得,朕曾经说过,随着大唐的越来越大,必须要进行重新规划和细化。
整个行政体系,也必须要做出改革。
总体而言,就是军政分离,财权、军权、政权,三权分立?
朕第一次提出的时候,爱卿们是赞同的,现在也是时候了!
否则,等吐蕃收归麾下,可就不好管理了!”
既然要开始大搞内政,三权就必须分立了,这是李承乾早就在酝酿的计划。
百官也明白了,这是借着科举的由头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最新章节,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最新章节,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