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一出,朝野震动,举朝皆惊。
去岁今日,天威骤降,圣意难测。陛下未露半分端倪,竟突下旨查抄东宫,雷霆手段震慑四方。
经此一事,太子党羽折损惨重,半年来几乎销声匿迹,失势之态昭然若揭。
彼时怀王异军突起,锋芒渐露,满朝文武皆暗忖:乾坤或将移位,朝局恐要变天。
虽储君之位未动,改立之事亦未宣之于口,但陛下心意,早已如明镜高悬,无人不晓。
谁曾想,不过一载光阴,昔日定论竟一朝推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扭转乾坤之人,竟是当年因太子案备受牵连、受尽耻笑的陆家嫡子陆曜!
此事背后,圣意究竟如何?众人心头疑云密布,议论纷纷。甚者暗自筹谋:莫非这前前后后,皆是怀王为夺嫡而设的惊天毒局?
流言方起,陆曜已携铁证入朝。东宫反诗一案,果有怀王党人染指,证据确凿之下,户部侍郎无从辩驳,只得俯首认罪。
然其一口咬定此事乃个人所为,与怀王无半分干系,是以虽坐实其罪,却终究无法将祸水引至怀王身上。
此时,金銮殿内,文武百官皆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望向龙椅之上的天子,静待圣裁——看陛下是否会如处置太子党那般,大兴连坐之法,清算怀王一党。
而事态的走向,正如众人先前所料,一步步铺展开来……
龙椅上的天子脸色本就透着几分久病的蜡黄,方才沉声议事时,指节因用力撑着扶手而泛白,额角甚至沁出细密的冷汗,连说话的声线都比往日低哑了几分,显见是强撑着病体临朝。
待户部侍郎的罪责定罢,他缓了口气,目光落在阶下垂首的怀王身上,语气里添了几分倦意,却仍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怀王身为户部上官,与该侍郎交往过密,竟未能察觉其包藏祸心,疏于管教之过难辞其咎。”
此言一出,殿内原本悬着的心又提了起来,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怀王。
却见陛下话锋再转,言语之间,并未有重责之念:“念你平日行事尚属稳妥,此次便不究其重罪。着即禁足王府三月,闭门思过;另罚半年俸禄,以示惩戒。”
怀王闻言,当即叩首谢恩,声音恭顺无半分异议:“儿臣谢父皇恩典,定当谨守圣谕,闭门自省。”
那垂落的眼帘下,无人能看清其真实心绪,只那平稳的叩拜动作,倒让殿中不少揣测他会辩解的臣子暗自收了目光。
而龙椅上的天子,在颁下这道旨意后,似是耗尽了力气,微微抬手揉了揉眉心,一旁的内侍连忙上前轻扶。
这细微的举动,落在众臣眼中,更添了几分揣测——陛下此举,既护了怀王,又未全然纵着,这般拿捏分寸,究竟是病中顾全朝局,还是另有深意?
陛下旨意落地,阶下臣工顿时炸开了低低的议论声,神色各异。
有人暗自松了口气——比起去岁查抄东宫时的雷霆手段,今日对怀王不过是禁足罚俸,这般处置分明是网开一面,足见圣上对怀王的怜惜之意。
也有人眉头微蹙,心里犯起嘀咕:太子党当初因一首反诗便落得那般下场,怀王党人实打实构陷东宫,却只受这点惩戒,这般偏心,日后朝局怕是更难平衡。
立于偏殿角落的太子,闻言指尖悄然攥紧了玉带,垂在身侧的手微微泛白。
他低着头,嘴角却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心里冷笑不止:好一个“疏于管教”,好一个“大惩小戒”!父皇这般护着,倒显得当初处置东宫时,那雷霆之怒全是儿戏一般。
也是因此,他愈发坚定要行之事,郎心如铁,不可摧折。
而始终站在朝堂中央的陆曜,依旧保持着躬身恭谨之态,仿佛方才的朝局波澜皆与他无关。
直到龙椅上的天子目光转向他,原本带着病色的脸色竟缓缓缓和了几分,开口道:“陆参议,去岁东宫一案,你陆家无端受牵连,委屈了你。如今案情大白,也该是拨乱反正之时。”
陆曜垂在身侧的指尖几不可察地动了动,心中瞬间清明。他何等聪慧,早已看透这朝堂博弈的门道——陛下先罚怀王党立威,再提陆家冤案示恩,不过是一场平衡朝局的戏码。
只要各方顺着圣意演下去,便能保一时安稳。可他心中仍有一丝诧异:圣上此时翻出陆家旧案,除了安抚无辜朝臣,难道还有更深的盘算?
话音顿了顿,陛下继续道:“先前朕不允陆家与贵族通婚的禁令,今日便废了。另,你早年定下的与木家小姐的婚事,当年因案搁置,如今朕再为你赐下这门亲,权当补偿你的委屈。”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静得落针可闻。
众臣工脸色骤变——有人惊于陛下对陆家的骤然补偿,有人暗忖这是要扶持陆家制衡各方,更有人悄悄打量陆曜,想看看这位扭转乾坤的陆家少爷是何反应。
而陆曜闻言,原本恭谨垂着的头猛地抬起,脸上的平静瞬间碎裂,眉头紧拧,脸色沉沉地看向龙椅,眼底翻涌着复杂难辨的情绪,竟一时忘了躬身谢恩。
正要开口辩驳,眼角余光却瞥见太子从侧方投来的眼色——那眼神沉凝,带着几分警示,分明是示意他暂且按捺,莫要当庭冲撞,先寻缓兵之计。
可陆曜攥着朝笏的手早已青筋微露,太子的暗示虽入了眼,却压不住他心底的波澜。毕竟此事关乎妻室名节,乃是他私事,更牵扯皇家赐婚的威严,他如何能忍?
而龙椅上的皇帝,仿佛全然未察殿内暗流,更不觉自己这番旨意有多荒唐。
满朝文武谁不知,近来贵妃正频繁召木家姑娘入宫,明眼人都瞧得出,那是为怀王择选妃的架势。
可陛下前一刻才罚了怀王党,后一刻竟转头重提陆曜与沈家的旧婚约,这般反复,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心思,众人只敢在心底揣测,半个字也不敢宣之于口。
“陆曜,”皇帝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世家女当配世家子,你与木氏既有旧日婚约,此番朕为你们重续前缘,也算是成全一对璧人。”
话音未落,陆曜已不顾太子再次递来的眼色,咬牙躬身,声音带着几分硬气:“陛下好意,臣心领了。只是臣早已娶有妻室,内子陈氏,正是前岁陛下亲赐的婚。”
这话虽未明说,却字字带着分量——当初是您亲赐的姻缘,如今又要拆散重配,岂不是自打耳光?
殿内瞬间死寂,连烛火燃烧的声音都格外清晰。
皇帝闻言,龙眸骤然一沉,死死盯着阶下的陆曜,半晌,露出一抹笑来:“妻不行,还能做妾。”
短短一句话,却如惊雷般炸在众人耳边,满朝文武议论纷纷。
陆曜垂首立在原地,额前发丝微动,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陛下为何偏要执着于这桩旧婚约?是真要补偿陆家,还是借这门亲事将木家绑在自己身边,木家如今境况,已然失宠于圣上。又或是……想借他拒旨的由头,敲打刚翻身的陆家?
无数念头在脑中闪过,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扫过殿内列班的朝臣,却在掠过父亲陆太师时,不期然与那双沉稳的眼眸对上。
陆太师立于文官之列,面色平静无波,只微微朝他递去一个眼神——那眼神里没有慌乱,只有与太子方才如出一辙的“暂忍”之意,仿佛早已看透这其中的利害,知晓此刻拒旨只会引火烧身。
见父亲与太子态度一致,陆曜心头的焦躁骤然平复了大半。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眼底所有的不甘与疑虑,膝盖缓缓弯下,重重叩在金砖之上,声音虽低却稳:“臣……遵旨,谢陛下恩典。”
这一声领旨,让殿内悬着的心稍稍落下,却也让不少人暗自叹息——陆家刚借太子案翻身,便又落入陛下这般难以捉摸的安排里,谁人不知,陆木两家因一纸婚约越走越远后,已是形同陌路,如今的木家,可是效忠怀王……
这般乱点鸳鸯谱的行为,只叫人觉得,皇帝赐美人,并非美事,更像是监视。
……
东宫之事的余波尚未散尽,陆曜领旨的消息便如长了翅膀般,先一步传回了陆府。
彼时陈稚鱼正与陆夫人在慕青院同食午膳。雕花窗棂外,日光透过梧桐叶隙洒下,在描金食盒上投下细碎光斑,桌上青瓷碗碟里盛着水晶肘子、蟹粉豆腐,皆是陈稚鱼平日爱吃的菜式。
近段时日,陆夫人待陈稚鱼愈发和缓。或是午后遣人传她到正院,就着暖炉闲话家常,说些京中贵女间的趣闻;或是得了江南新贡的云锦、狐裘,便拉着她量体裁衣,细致叮嘱绣娘按她的身段喜好绣上缠枝莲纹;偶有闲暇,还会亲手煮了莲子羹,差人送到慕青院来。
这般亲近,早已没了往日的生分疏离,府中下人瞧在眼里,也暗自松了口气——谁都看得出来,这陆家婆媳间的关系,正一日好过一日,透着股难得的融融暖意。
而这一道消息传来,无疑是在这档口,给人找不自在。
……
去岁今日,天威骤降,圣意难测。陛下未露半分端倪,竟突下旨查抄东宫,雷霆手段震慑四方。
经此一事,太子党羽折损惨重,半年来几乎销声匿迹,失势之态昭然若揭。
彼时怀王异军突起,锋芒渐露,满朝文武皆暗忖:乾坤或将移位,朝局恐要变天。
虽储君之位未动,改立之事亦未宣之于口,但陛下心意,早已如明镜高悬,无人不晓。
谁曾想,不过一载光阴,昔日定论竟一朝推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扭转乾坤之人,竟是当年因太子案备受牵连、受尽耻笑的陆家嫡子陆曜!
此事背后,圣意究竟如何?众人心头疑云密布,议论纷纷。甚者暗自筹谋:莫非这前前后后,皆是怀王为夺嫡而设的惊天毒局?
流言方起,陆曜已携铁证入朝。东宫反诗一案,果有怀王党人染指,证据确凿之下,户部侍郎无从辩驳,只得俯首认罪。
然其一口咬定此事乃个人所为,与怀王无半分干系,是以虽坐实其罪,却终究无法将祸水引至怀王身上。
此时,金銮殿内,文武百官皆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望向龙椅之上的天子,静待圣裁——看陛下是否会如处置太子党那般,大兴连坐之法,清算怀王一党。
而事态的走向,正如众人先前所料,一步步铺展开来……
龙椅上的天子脸色本就透着几分久病的蜡黄,方才沉声议事时,指节因用力撑着扶手而泛白,额角甚至沁出细密的冷汗,连说话的声线都比往日低哑了几分,显见是强撑着病体临朝。
待户部侍郎的罪责定罢,他缓了口气,目光落在阶下垂首的怀王身上,语气里添了几分倦意,却仍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怀王身为户部上官,与该侍郎交往过密,竟未能察觉其包藏祸心,疏于管教之过难辞其咎。”
此言一出,殿内原本悬着的心又提了起来,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怀王。
却见陛下话锋再转,言语之间,并未有重责之念:“念你平日行事尚属稳妥,此次便不究其重罪。着即禁足王府三月,闭门思过;另罚半年俸禄,以示惩戒。”
怀王闻言,当即叩首谢恩,声音恭顺无半分异议:“儿臣谢父皇恩典,定当谨守圣谕,闭门自省。”
那垂落的眼帘下,无人能看清其真实心绪,只那平稳的叩拜动作,倒让殿中不少揣测他会辩解的臣子暗自收了目光。
而龙椅上的天子,在颁下这道旨意后,似是耗尽了力气,微微抬手揉了揉眉心,一旁的内侍连忙上前轻扶。
这细微的举动,落在众臣眼中,更添了几分揣测——陛下此举,既护了怀王,又未全然纵着,这般拿捏分寸,究竟是病中顾全朝局,还是另有深意?
陛下旨意落地,阶下臣工顿时炸开了低低的议论声,神色各异。
有人暗自松了口气——比起去岁查抄东宫时的雷霆手段,今日对怀王不过是禁足罚俸,这般处置分明是网开一面,足见圣上对怀王的怜惜之意。
也有人眉头微蹙,心里犯起嘀咕:太子党当初因一首反诗便落得那般下场,怀王党人实打实构陷东宫,却只受这点惩戒,这般偏心,日后朝局怕是更难平衡。
立于偏殿角落的太子,闻言指尖悄然攥紧了玉带,垂在身侧的手微微泛白。
他低着头,嘴角却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心里冷笑不止:好一个“疏于管教”,好一个“大惩小戒”!父皇这般护着,倒显得当初处置东宫时,那雷霆之怒全是儿戏一般。
也是因此,他愈发坚定要行之事,郎心如铁,不可摧折。
而始终站在朝堂中央的陆曜,依旧保持着躬身恭谨之态,仿佛方才的朝局波澜皆与他无关。
直到龙椅上的天子目光转向他,原本带着病色的脸色竟缓缓缓和了几分,开口道:“陆参议,去岁东宫一案,你陆家无端受牵连,委屈了你。如今案情大白,也该是拨乱反正之时。”
陆曜垂在身侧的指尖几不可察地动了动,心中瞬间清明。他何等聪慧,早已看透这朝堂博弈的门道——陛下先罚怀王党立威,再提陆家冤案示恩,不过是一场平衡朝局的戏码。
只要各方顺着圣意演下去,便能保一时安稳。可他心中仍有一丝诧异:圣上此时翻出陆家旧案,除了安抚无辜朝臣,难道还有更深的盘算?
话音顿了顿,陛下继续道:“先前朕不允陆家与贵族通婚的禁令,今日便废了。另,你早年定下的与木家小姐的婚事,当年因案搁置,如今朕再为你赐下这门亲,权当补偿你的委屈。”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静得落针可闻。
众臣工脸色骤变——有人惊于陛下对陆家的骤然补偿,有人暗忖这是要扶持陆家制衡各方,更有人悄悄打量陆曜,想看看这位扭转乾坤的陆家少爷是何反应。
而陆曜闻言,原本恭谨垂着的头猛地抬起,脸上的平静瞬间碎裂,眉头紧拧,脸色沉沉地看向龙椅,眼底翻涌着复杂难辨的情绪,竟一时忘了躬身谢恩。
正要开口辩驳,眼角余光却瞥见太子从侧方投来的眼色——那眼神沉凝,带着几分警示,分明是示意他暂且按捺,莫要当庭冲撞,先寻缓兵之计。
可陆曜攥着朝笏的手早已青筋微露,太子的暗示虽入了眼,却压不住他心底的波澜。毕竟此事关乎妻室名节,乃是他私事,更牵扯皇家赐婚的威严,他如何能忍?
而龙椅上的皇帝,仿佛全然未察殿内暗流,更不觉自己这番旨意有多荒唐。
满朝文武谁不知,近来贵妃正频繁召木家姑娘入宫,明眼人都瞧得出,那是为怀王择选妃的架势。
可陛下前一刻才罚了怀王党,后一刻竟转头重提陆曜与沈家的旧婚约,这般反复,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心思,众人只敢在心底揣测,半个字也不敢宣之于口。
“陆曜,”皇帝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世家女当配世家子,你与木氏既有旧日婚约,此番朕为你们重续前缘,也算是成全一对璧人。”
话音未落,陆曜已不顾太子再次递来的眼色,咬牙躬身,声音带着几分硬气:“陛下好意,臣心领了。只是臣早已娶有妻室,内子陈氏,正是前岁陛下亲赐的婚。”
这话虽未明说,却字字带着分量——当初是您亲赐的姻缘,如今又要拆散重配,岂不是自打耳光?
殿内瞬间死寂,连烛火燃烧的声音都格外清晰。
皇帝闻言,龙眸骤然一沉,死死盯着阶下的陆曜,半晌,露出一抹笑来:“妻不行,还能做妾。”
短短一句话,却如惊雷般炸在众人耳边,满朝文武议论纷纷。
陆曜垂首立在原地,额前发丝微动,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陛下为何偏要执着于这桩旧婚约?是真要补偿陆家,还是借这门亲事将木家绑在自己身边,木家如今境况,已然失宠于圣上。又或是……想借他拒旨的由头,敲打刚翻身的陆家?
无数念头在脑中闪过,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扫过殿内列班的朝臣,却在掠过父亲陆太师时,不期然与那双沉稳的眼眸对上。
陆太师立于文官之列,面色平静无波,只微微朝他递去一个眼神——那眼神里没有慌乱,只有与太子方才如出一辙的“暂忍”之意,仿佛早已看透这其中的利害,知晓此刻拒旨只会引火烧身。
见父亲与太子态度一致,陆曜心头的焦躁骤然平复了大半。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眼底所有的不甘与疑虑,膝盖缓缓弯下,重重叩在金砖之上,声音虽低却稳:“臣……遵旨,谢陛下恩典。”
这一声领旨,让殿内悬着的心稍稍落下,却也让不少人暗自叹息——陆家刚借太子案翻身,便又落入陛下这般难以捉摸的安排里,谁人不知,陆木两家因一纸婚约越走越远后,已是形同陌路,如今的木家,可是效忠怀王……
这般乱点鸳鸯谱的行为,只叫人觉得,皇帝赐美人,并非美事,更像是监视。
……
东宫之事的余波尚未散尽,陆曜领旨的消息便如长了翅膀般,先一步传回了陆府。
彼时陈稚鱼正与陆夫人在慕青院同食午膳。雕花窗棂外,日光透过梧桐叶隙洒下,在描金食盒上投下细碎光斑,桌上青瓷碗碟里盛着水晶肘子、蟹粉豆腐,皆是陈稚鱼平日爱吃的菜式。
近段时日,陆夫人待陈稚鱼愈发和缓。或是午后遣人传她到正院,就着暖炉闲话家常,说些京中贵女间的趣闻;或是得了江南新贡的云锦、狐裘,便拉着她量体裁衣,细致叮嘱绣娘按她的身段喜好绣上缠枝莲纹;偶有闲暇,还会亲手煮了莲子羹,差人送到慕青院来。
这般亲近,早已没了往日的生分疏离,府中下人瞧在眼里,也暗自松了口气——谁都看得出来,这陆家婆媳间的关系,正一日好过一日,透着股难得的融融暖意。
而这一道消息传来,无疑是在这档口,给人找不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