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最终被处决,全家被灭门。不过曹丕欣赏他,把他与其他六人封为建安七子。”
“哦!”
“父母无恩论是什么?”
李怀祯解释: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是他在东汉末年提出的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对传统孝道观念的深刻反思,尤其针对当时被异化的“愚孝”现象。
“父母无恩论”最早见于《后汉书·孔融传》,其完整表述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与子女之间,原本并无特殊的亲情关系,生育只是情欲的自然结果;母亲怀孕的过程,就像将物品寄放在瓶中,孩子出生后,母子之间的这种“寄存”关系就结束了。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生育之恩”并不值得被无限放大,子女成年后,也不应以“生养”为理由来被要求绝对服从。
孔融提出“父母无恩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孝道异化的深刻反思。
紫玉眼神微微侧着,轻声道:“孝道异化?”
李怀祯继续说道:
在东汉末年,儒家思想被过度解读,孝道逐渐成为社会道德表演的工具。
《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故事,讲述郭巨为了奉养母亲,竟计划将儿子活埋。
这种极端行为被标榜为“孝”,实际上却是对人性的扭曲。孔融认为,这种被异化的孝道已经背离了其本意,需要被重新审视。
孔融通过“父母无恩论”,试图打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极端观念,反对将“孝”变成一种强制性的精神控制。
他认为,真正的孝道应该是基于情感和道义,而非简单的利益交换或道德绑架。
“孔融本身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的思想深受道家自然观的影响,倾向于用更自然、更理性的方式看待人际关系。
他将亲子关系从传统的“天经地义”降维为人伦契约,主张用平等和理性替代单向的恩情。”
“人终究是动物,生物本能与自然规律罢了!”
“生育是自然本能的结果,只是无形之中被放大了爱的关系。”
“一旦爱被滥用,就会成为长辈控制晚辈的工具,导致孝道异化。”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实际上是对个体独立意识的早期表达,他认为,子女成年后,应该以理性与道义为基础,而非被“生养之恩”所束缚,从而失去自我。”
“你在说你自己吗?”
紫玉双眸依然是冰封一片,找不到一丝温暖。
“哪怕放到现在,也被视为大逆不道啊,曹操更是以此为借口,将孔融视为“不孝”的罪证,最终将其处死,而到了现在,却更加严重了,你认为呢?”
李怀祯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轻声道:“是这样。”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并非否定孝道,而是对传统孝道的一种深刻反思,他通过这一观点,试图打破“愚孝”的桎梏,倡导一种更平等、更理性的亲子关系。”
“然而,可能吗?”
李怀祯说到这,脸色掠过一抹复杂,笑道:“血缘关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一样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搭建利益的桥梁。”
“他们太过看重血缘关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主人,赋予他生命,就该顺从、听话,不得有自己的思想。”
“对于血缘的,他们能任意打骂,对其他人打骂,却要被打,亦或是引发矛盾、赔钱、坐牢,成本过高。”
“其实,孔融的话我很赞成,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关系,倘若没有这层血缘关系,他们敢随意打骂?”
“平等、理性,你为孩子的到来,付出了责任吗?倘若只是为了男子片刻的舒服享受,亦或是女子栓住男子的工具,孩子想必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平等、理性。”
紫玉直瞪瞪望着李怀祯,道:“继续说。”
“想来,孩子的到来,究其原因,是为了什么?”
李怀祯收敛,全身放松,“生孩子,女子会带来痛苦,男子,嗯,倘若有钱还好,没钱,背负压力,一辈子落得个疲惫?”
“那你觉得人都不该生孩子?”紫玉嘴唇闭得紧紧的,道:“我也知道,大多数人是为了逃避外人一样的眼光,只是无法忍受罢了,不想被当做异类,甚至觉得理所当然,都该这样。”
李怀祯笑了笑,似乎是在试探:“我能怎么办?我确实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理性的,不带着一丝主宰的意味。”
“也许可以的话,我会问未来的他,是否愿意出来看看这个世界。”
“哦?”
紫玉笑道:“你为什么会想着要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
“爱屋及乌呗,还能是什么?”
李怀祯以轻笑发出疑惑:“按理来说,我一般是不大喜欢孩子的,倘若我的孩子怨恨我把他生下来,我会很难过的,我会设身处地,倘若我被生了下来,也很怨恨来到这个世上,却对此毫无办法,我会对我的孩子有一丝愧疚感,即使我能赋予金钱、地位。”
“倘若他以后领悟到自己的大道,对这个世道失望了,对人心失望了,也许会怨恨来到这世界。”
“没几个人会有你这种想法的,更别说那抹愧疚感!”
紫玉直接道:“你若对世人这么说,大多数生育只是欲望,你会被打死的!”
“不过!”
李怀祯眼眸回转,不再管紫玉,眼底浮现一抹温柔:“倘若他选择死亡,我也理解,我不会劝阻,我会尊重。”
“我不会道德绑架,这个世界的人把死看的太重了,我怕我一死,就会被媒介添油加醋,打上标签,被人辱骂对不起社会、对不起父母。”
“我更怕,我那两位,在世人前哭哭啼啼,诉说着'温暖'时光,让我感到恶寒,丢进了最后一丝颜面。”
“无奈、有心无力!”
“哦!”
“父母无恩论是什么?”
李怀祯解释: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是他在东汉末年提出的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对传统孝道观念的深刻反思,尤其针对当时被异化的“愚孝”现象。
“父母无恩论”最早见于《后汉书·孔融传》,其完整表述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与子女之间,原本并无特殊的亲情关系,生育只是情欲的自然结果;母亲怀孕的过程,就像将物品寄放在瓶中,孩子出生后,母子之间的这种“寄存”关系就结束了。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生育之恩”并不值得被无限放大,子女成年后,也不应以“生养”为理由来被要求绝对服从。
孔融提出“父母无恩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孝道异化的深刻反思。
紫玉眼神微微侧着,轻声道:“孝道异化?”
李怀祯继续说道:
在东汉末年,儒家思想被过度解读,孝道逐渐成为社会道德表演的工具。
《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故事,讲述郭巨为了奉养母亲,竟计划将儿子活埋。
这种极端行为被标榜为“孝”,实际上却是对人性的扭曲。孔融认为,这种被异化的孝道已经背离了其本意,需要被重新审视。
孔融通过“父母无恩论”,试图打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极端观念,反对将“孝”变成一种强制性的精神控制。
他认为,真正的孝道应该是基于情感和道义,而非简单的利益交换或道德绑架。
“孔融本身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的思想深受道家自然观的影响,倾向于用更自然、更理性的方式看待人际关系。
他将亲子关系从传统的“天经地义”降维为人伦契约,主张用平等和理性替代单向的恩情。”
“人终究是动物,生物本能与自然规律罢了!”
“生育是自然本能的结果,只是无形之中被放大了爱的关系。”
“一旦爱被滥用,就会成为长辈控制晚辈的工具,导致孝道异化。”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实际上是对个体独立意识的早期表达,他认为,子女成年后,应该以理性与道义为基础,而非被“生养之恩”所束缚,从而失去自我。”
“你在说你自己吗?”
紫玉双眸依然是冰封一片,找不到一丝温暖。
“哪怕放到现在,也被视为大逆不道啊,曹操更是以此为借口,将孔融视为“不孝”的罪证,最终将其处死,而到了现在,却更加严重了,你认为呢?”
李怀祯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轻声道:“是这样。”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并非否定孝道,而是对传统孝道的一种深刻反思,他通过这一观点,试图打破“愚孝”的桎梏,倡导一种更平等、更理性的亲子关系。”
“然而,可能吗?”
李怀祯说到这,脸色掠过一抹复杂,笑道:“血缘关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一样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搭建利益的桥梁。”
“他们太过看重血缘关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主人,赋予他生命,就该顺从、听话,不得有自己的思想。”
“对于血缘的,他们能任意打骂,对其他人打骂,却要被打,亦或是引发矛盾、赔钱、坐牢,成本过高。”
“其实,孔融的话我很赞成,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关系,倘若没有这层血缘关系,他们敢随意打骂?”
“平等、理性,你为孩子的到来,付出了责任吗?倘若只是为了男子片刻的舒服享受,亦或是女子栓住男子的工具,孩子想必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平等、理性。”
紫玉直瞪瞪望着李怀祯,道:“继续说。”
“想来,孩子的到来,究其原因,是为了什么?”
李怀祯收敛,全身放松,“生孩子,女子会带来痛苦,男子,嗯,倘若有钱还好,没钱,背负压力,一辈子落得个疲惫?”
“那你觉得人都不该生孩子?”紫玉嘴唇闭得紧紧的,道:“我也知道,大多数人是为了逃避外人一样的眼光,只是无法忍受罢了,不想被当做异类,甚至觉得理所当然,都该这样。”
李怀祯笑了笑,似乎是在试探:“我能怎么办?我确实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理性的,不带着一丝主宰的意味。”
“也许可以的话,我会问未来的他,是否愿意出来看看这个世界。”
“哦?”
紫玉笑道:“你为什么会想着要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
“爱屋及乌呗,还能是什么?”
李怀祯以轻笑发出疑惑:“按理来说,我一般是不大喜欢孩子的,倘若我的孩子怨恨我把他生下来,我会很难过的,我会设身处地,倘若我被生了下来,也很怨恨来到这个世上,却对此毫无办法,我会对我的孩子有一丝愧疚感,即使我能赋予金钱、地位。”
“倘若他以后领悟到自己的大道,对这个世道失望了,对人心失望了,也许会怨恨来到这世界。”
“没几个人会有你这种想法的,更别说那抹愧疚感!”
紫玉直接道:“你若对世人这么说,大多数生育只是欲望,你会被打死的!”
“不过!”
李怀祯眼眸回转,不再管紫玉,眼底浮现一抹温柔:“倘若他选择死亡,我也理解,我不会劝阻,我会尊重。”
“我不会道德绑架,这个世界的人把死看的太重了,我怕我一死,就会被媒介添油加醋,打上标签,被人辱骂对不起社会、对不起父母。”
“我更怕,我那两位,在世人前哭哭啼啼,诉说着'温暖'时光,让我感到恶寒,丢进了最后一丝颜面。”
“无奈、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