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太极宫的紫宸殿已透出几分肃穆。新帝李新宇端坐龙椅,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流转着沉稳的光泽。他望着阶下按品阶排列的文武百官,目光扫过那些或鬓发斑白、或神色拘谨的面孔,指尖在御座扶手上轻轻叩动。
“众卿,”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晨雾的清亮,“朕登基已经一年零九月有余,关中麦收已毕,江南漕运亦顺,然昨夜观《起居注》,见去年吏部考绩,天下二百九十三州,竟有四成刺史考评为‘中中’以下。”
阶下传来一阵细微的骚动。户部尚书裴矩上前一步,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陛下,自高宗以来,世家子弟占据州县要职者十之七八,其考绩多由吏部循例评定,偶有疏漏……”
“疏漏?” 李新宇打断他,语气渐沉,“淮阳郡去年大水,刺史窦建德坐拥仓廪却迟发赈粮,致数千流民涌入洛阳,此事也是疏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站在前列的几位世家出身的大臣,“前日吏部拟授雍州司马一职,人选竟是兰陵萧氏的十七郎,据朕所知,此人年方十六,连《汉书》都未曾通读过。”
御史大夫魏征阳出列奏道:“陛下所言极是。近年官员选拔多循门第,寒门有才者难登仕途,世家子弟坐享其成,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李新宇微微颔首。他自幼随祖母居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永徽三年那场蝗灾,他亲眼见县令之子纵马踏坏青苗,而真正能带领村民筑堤防涝的老秀才,却因出身微寒只能在乡塾教书。那时他便暗下决心,若有朝一日执掌乾坤,必打破这门第桎梏。
散朝后,李新宇屏退左右,独留魏征阳在御书房。窗外的石榴树结着饱满的果实,阳光透过叶隙落在案上的《贞观政要》上。
“魏卿,” 李新宇铺开一张素笺,“朕欲下一道求贤令,你看如何措辞?”
魏征阳接过笔,蘸了浓墨:“陛下,当务之急是破除‘上品无寒门’的积弊。可令各州刺史荐举贤才,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若所荐之人称职,荐举者受赏;若滥竽充数,荐举者同罪。”
李新宇点头:“甚好。另外,朕要亲自主持制科考试。” 制科是科举之外的特殊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可选拔特殊人才。自武德年间后,制科便少有举行。
“陛下圣明!” 魏征阳眼中闪过亮光,“臣愿为陛下草拟诏书。”
三日后,《求贤令》遍贴各州城府衙。诏书开篇便写道:“朕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自今而后,无论士族寒庶,农工商贾,有能安邦定国、抚民兴利者,皆可由州府荐举,或自备牒文赴长安应制科。朕当亲试其才,量才录用。”
消息传开,长安城顿时沸腾。西市的酒肆里,穿粗布短打的书生们聚在一起,指点着墙上的诏书激动不已。“听说了吗?连贩茶的张二郎都要去应考呢!他常年走南闯北,熟知各地风土,说不定真能被选上。”
而在城东的崔府,却一片愁云惨淡。礼部侍郎崔承业将诏书摔在地上,骂道:“荒唐!农夫商贩也想登堂入室?这是要乱了纲常!” 他的侄子崔明远劝道:“叔父息怒,陛下初登基,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咱们世家根基深厚,他还能真把咱们怎么样?”
崔承业冷笑:“你懂什么?当年隋文帝开科举,不也是从一道诏书开始的?传我话下去,让各州的门生故吏都睁大眼睛,绝不能让那些寒门子挤占了咱们的位置!”
此时的李新宇,正在查看各州送来的荐举名录。当看到 “河东道荐举张嘉贞,蒲州猗氏人,出身寒微,善治水利” 时,他拿起朱笔在名字旁画了个圈。这个名字,他有点印象 —— 去年蒲州遭水灾,正是这个张嘉贞带着村民疏通河道,保住了万亩良田,而当地刺史的奏报里,只字未提他的功劳。
“来人,” 李新宇扬声道,“传张嘉贞即刻赴长安。”
张嘉贞抵达长安时,正赶上岭南节度使冯盎遣子冯智戴入朝。冯智戴带来的不仅有明珠、象牙等贡品,还有三位肤色如蜜、舞姿曼妙的岭南少女。
在大明宫的麟德殿,冯智戴献上贡品后,拍了拍手,三位少女便随着龟兹乐舞翩跹起舞。她们身着孔雀纹筒裙,赤足踏在地毯上,脚踝的银铃随着舞步叮咚作响。殿内的内侍和低阶官员都看直了眼,连几位老臣也不禁点头赞叹。
冯智戴得意地看向御座上的李新宇:“陛下,此三女乃岭南绝色,自幼习舞,愿侍奉陛下左右。”
李新宇的目光从少女们身上掠过,落在冯智戴身上,语气平静:“冯卿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贡品朕收下了,只是这三位姑娘……”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卿可知岭南去年旱灾,百姓颗粒无收?朕听说琼州一带,竟有百姓易子而食!卿不以赈灾为急,反倒搜罗美人进献,是何居心?”
冯智戴脸色瞬间煞白,“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恕罪!臣…… 臣只是想为陛下分忧……”
“朕的忧,是岭南百姓的饥寒,是琼州吏治的败坏,” 李新宇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不是后宫缺人伺候!这三位姑娘,朕派人送她们回岭南,再赐钱三十万,让她们归家度日。卿呢,就不必回岭南了,暂留吏部听用,先去看《贞观政要》里‘纳谏’篇,什么时候看明白了,再跟朕说如何为百姓分忧!”
殿内一片死寂。谁都没想到,新帝竟会如此不给岭南节度使面子。那些原本打算效仿冯智戴进献美女的官员,暗暗捏了把冷汗。
散朝后,魏征阳在回廊追上李新宇:“陛下今日拒纳美女,震慑朝野,实乃明智之举。”
李新宇却叹了口气:“魏卿,你说冯盎父子镇守岭南数十年,为何还不明白?朕要的不是会跳舞的美人,是能开渠引水、劝课农桑的能吏啊。”
正说着,内侍来报:“陛下,河东道荐举的张嘉贞已在殿外候旨。”
“快宣他进来。” 李新宇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张嘉贞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襕衫,腰间束着简单的革带,虽面带风尘,眼神却清亮如泉。他行礼时动作标准,不卑不亢,全然没有一般寒门士子的局促。
“张嘉贞,” 李新宇指了指案上的舆图,“朕听说你去年在蒲州治水有功,说说看,你是如何做到的?”
张嘉贞走到舆图前,指着蒲州一带的河道:“陛下,蒲州地势北高南低,往年治水只知筑堤,却不知疏通支流。臣去年勘察后,发现涑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有淤塞,便组织村民挖通淤塞,再在沿岸修十二道斗门,旱时引水灌田,涝时泄洪入河,如此便解了水患。”
他不仅说得条理清晰,还随手拿起笔,在舆图上画出斗门的构造,连尺寸比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李新宇越听越欣喜,又问:“如今关中漕运常因三门峡险滩受阻,你有何良策?”
张嘉贞沉吟片刻:“三门峡水流湍急,行船确实凶险。臣以为可在北岸凿栈道,让纤夫沿栈道拉船,再在险滩处设绞盘,如此可保行船无虞。只是工程浩大,需征调民夫三万……”
“民夫不是问题,” 李新宇立刻道,“关键是要体恤民力,不能像隋炀帝那样滥用民力。你若有把握,朕便命你为漕运使,主持此事。”
张嘉贞愣住了,他本以为能得个县尉之类的小官已是万幸,没想到陛下竟直接委以重任。他激动得声音发颤:“臣…… 臣定不辱使命!”
李新宇看着他眼中的光,想起当年乡塾里的老秀才,忽然笑道:“你不必谢朕。若事成之后,朕只要你记住,当官不是为了耀祖光宗,是为了让百姓能安稳度日。”
张嘉贞重重叩首:“臣铭记陛下教诲!”
消息传到崔府,崔承业正在把玩一只玉如意,闻言 “啪” 地将玉如意摔在地上:“一个泥腿子也能当漕运使?陛下简直是胡闹!”
崔明远劝道:“叔父息怒,那张嘉贞不过是运气好。咱们荐举的汾州长史李乔,可是正经的赵郡李氏出身,明经科及第,论才学,十个张嘉贞也比不上。”
崔承业脸色稍缓:“明日早朝,你便把李乔的考绩呈上去,让陛下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才实学。”
次日早朝,崔明远果然奏荐李乔,夸他 “博通经史,治政有方”。李新宇翻看李乔的考绩,只见上面写着 “劝农桑,兴学校,境内大治”,评语全是溢美之词。
“既然李乔如此贤能,” 李新宇放下考绩册,“朕便派个内侍去汾州看看实情。”
崔明远心中一紧,强作镇定:“陛下圣明,正好让李乔的政绩昭示天下。”
他哪里知道,李新宇早已通过暗线了解到,李乔在汾州任上,只会搜刮民财讨好上司,所谓的 “兴学校”,不过是把佛寺改成学宫,连课本都没备齐。
十日后,内侍从汾州传回密报,附带着几张画:一张画着百姓在学宫外哭泣,因为李乔强征他们的子弟入学,实则是为了凑数;另一张画着被强占的佛寺,佛像被推倒在地,僧人被驱逐。
李新宇将画掷在崔明远面前:“崔卿,这就是你说的‘治政有方’?”
崔明远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处理了李乔之事后,李新宇更加坚定了亲自主持制科的决心。他命人在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搭建考棚,又从国子监、弘文馆挑选了十位德高望重的学士担任考官。
制科的消息传开后,不仅长安的学子们摩拳擦掌,连远在剑南、陇右的寒门士子也纷纷启程赴京。有个叫王翰的并州少年,背着一捆书徒步走到长安,脚上的草鞋磨穿了底,却依旧兴致勃勃地在考棚外查看考题类别。
开考那日,李新宇亲自来到考场。他穿着常服,混在考生中,听见有人在议论考题会不会偏重生僻典籍。
“依我看,肯定考《礼记》,” 一个书生笃定地说,“崔侍郎是主考官之一,他最看重这个。”
另一个穿粗布衣服的青年却摇头:“陛下求贤若渴,要的是能办实事的人,我猜会考时务策。”
李新宇暗暗点头,这个青年说得有理。他走到那青年身边,问道:“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回这位先生,晚生张九幽,韶州曲江人。” 青年拱手道,他皮肤黝黑,手指关节有些粗大,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
“韶州离长安千里之遥,你怎么来的?”
张九幽笑了笑:“晚生从家里带了些岭南的荔枝干,一路变卖,换些盘缠,走了三个多月才到。”
李新宇心中微动,又问:“你觉得,如今朝廷最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九幽毫不犹豫:“是吏治!有些官员只知逢迎,不知体恤百姓。就像晚生家乡的刺史,为了讨好上司,强征百姓去修别业,害得许多人家田地荒芜。”
正说着,考官宣布入场。李新宇拍了拍张九幽的肩膀:“好好考,朕…… 我看好你。”
此次制科果然以时务策为主,第一道题便是 “如何革除吏治积弊”。张九幽提笔时,想起家乡百姓的苦难,笔尖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写道:“吏治之弊,在于‘私’字。官员私于家族,私于勾心斗角,故视百姓如草芥。欲革其弊,当明赏罚,重实绩,使官员不敢私、不能私、不想私……”
李新宇在阅卷时,一眼就看中了张九幽的答卷。那字迹虽不华丽,却字字恳切,提出的 “设监察巡按,三年一考,实绩与俸禄挂钩” 等建议,正是他心中所想。
除了张九幽,此次制科还涌现出不少人才。有个叫王琚的考生,在 “边策” 一题中提出 “以夷制夷” 的策略,主张联合回纥、奚族共同对抗突厥,见解独到;还有个叫王毛仲的武将之子,虽出身将门,却毫无骄气,在 “军制” 策中提出改革府兵制,建立常备军,得到兵部尚书的赞赏。
放榜那日,曲江池畔人山人海。当张九幽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王翰、王琚等人也纷纷找到自己的名字,互相道贺。
而崔承业看着榜单上那些陌生的寒门姓氏,气得浑身发抖:“一群土鸡瓦狗,也配登堂入室?”
他的门生悄悄劝道:“侍郎,这些人虽一时得意,却无根基,迟早会被咱们排挤出去。”
崔承业冷笑:“走着瞧。”
李新宇在御书房召见了制科前十名。他让内侍搬来几案,与众人围坐在一起,像朋友般交谈。
“张九幽,” 李新宇笑道,“你在答卷中说要设监察巡按,朕准了。你就去做第一任江南道巡按,如何?”
张九幽起身行礼:“臣遵旨!只是臣年轻识浅……”
“年轻不是问题,” 李新宇打断他,“朕比你大不了几岁,不也坐在这个位置上?朕给你尚方宝剑,若遇贪官污吏,先斩后奏!”
张九幽眼中燃起火焰:“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王琚被任命为朔方军参军,辅佐节度使防御突厥;王毛仲则进入禁军,负责训练新兵。这些寒门士子,如同新鲜血液,开始注入大唐的肌体。
然而,世家大族的反扑也随之而来。崔承业联合陇西李氏、荥阳郑氏等几家,上奏说这些寒门士子 “骤登高位,恐难服众”,请求皇帝 “循旧制,以世家子弟填补要职”。
李新宇将奏折扔在地上:“服众?靠的是实绩,不是门第!张嘉贞治漕运初见成效,张九幽在江南弹劾了三名贪官,王琚在朔方打退了突厥的小规模袭扰,他们哪个不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世家子弟强?”
他当即下旨,将崔承业贬为虢州刺史,调离长安。这道旨意震动朝野,人们终于明白,这位新帝求贤的决心,绝非一时兴起。
第四章 外患骤起,才尽其用
崔承业被贬后,朝堂上的保守势力虽有所收敛,但暗流仍在。就在此时,漠北的突厥突然南下,攻破了西受降城,掳走百姓数千人。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早朝上,兵部尚书郭元振奏道:“突厥可汗默啜趁我军换防之际突袭,西受降城守将战死,现需即刻派兵增援。”
“派谁去?” 李新宇问道。
殿内一片沉默。老将多已年迈,年轻将领中,世家出身的要么怯战,要么缺乏实战经验。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愿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左武卫中郎将薛讷出列。薛讷是名将薛仁贵之子,却因不善钻营,多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
郭元振皱眉:“薛将军虽勇,然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非一人之力可挡。”
李新宇却看着薛讷:“薛卿有何破敌之策?”
薛讷朗声道:“突厥虽勇,却不善攻城。臣愿领兵五万,先据守中受降城,再派轻骑袭扰其粮道,待其疲惫,再以主力决战。” 他还详细分析了突厥的兵力部署、粮草补给路线,条理分明。
李新宇点头:“好!朕便给你五万精兵,再派王琚为参军,辅佐你谋划。”
王琚上前一步:“臣遵旨!臣已查知默啜的粮草囤积在漠北的郁督军山,可派一支奇兵前往焚毁。”
李新宇看向两人:“军中之事,全由你们决断。朕只有一个要求 —— 少杀伤,多擒获,那些被掳走的百姓,要尽可能救回来。”
薛讷与王琚领命而去。消息传到突厥,默啜听说唐朝派的是 “无名之将” 薛讷,不禁嗤笑:“唐朝无人了吗?竟派个竖子来送死!”
然而,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薛讷治军严明,士兵们奋勇争先;王琚则利用熟悉突厥地形的回纥向导,成功焚毁了郁督军山的粮仓。默啜大军粮草断绝,军心涣散,被薛讷在诺真水一带打得大败,不仅退回漠北,还被迫放回了所有掳走的百姓。
捷报传回长安,李新宇亲自到城外迎接大军。当薛讷带着浑身是伤的士兵们走过朱雀大街时,百姓们夹道欢呼,抛洒鲜花。
“薛将军辛苦了!” 李新宇握住薛讷的手,只见他手上布满伤痕,甲胄上还沾着血迹。
薛讷躬身道:“此乃臣分内之事,全赖陛下信任,将士用命。”
李新宇看向一旁的王琚:“王参军,你在军中献策有功,朕升你为朔方军副使。”
王琚忙道:“臣不敢居功,都是薛将军指挥得当。”
李新宇哈哈大笑:“好!有你们这对将相,何愁突厥不灭!”
就在北方战事平息之际,江南道传来消息:洪州、饶州等地爆发瘟疫,死者甚众。张九幽紧急上奏,请求朝廷派医官、拨药材。
李新宇当即召来太医院院判:“朕要你选派十名最好的医官,带上所有能找到的药材,即刻赶往江南。”
院判面露难色:“陛下,太医院的药材储备本就不多,若尽数调走,宫中……”
“宫中御医自有办法,” 李新宇打断他,“百姓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他又看向户部,“拨内库钱二百万缗,用于购买药材、掩埋死者。”
张九幽在江南接到医官和药材后,立刻组织防疫。他亲自带着医官到疫区巡查,烧毁疫区的衣物被褥,设立隔离点,还根据当地老中医的建议,用艾草、苍术熏蒸房屋,效果显著。
一个月后,瘟疫得到控制。饶州百姓为了感谢张九幽,在城外建了一座生祠,四时供奉。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欣慰不已。他在朝会上说:“张九幽出身寒微,却能以民为重,这才是朕要的人才!反观有些世家子弟,占据高位却尸位素餐,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那些原本对寒门士子颇有微词的大臣,此刻都低下了头。
随着内政渐稳,边疆安宁,李新宇开始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自贞观年间以来,丝绸之路虽日益繁荣,但沿途盗匪横行,各国商人常遭劫掠。
“朕想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立驿站,” 李新宇在朝会上提出,“每百里设一驿,配备驿兵,保护商旅安全。再在龟兹、疏勒等重镇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征收商税。”
西域都护府副都护郭虔瓘奏道:“陛下此策甚好,只是西域诸国杂处,恐有抵触。”
李新宇看向刚从河西走廊考察回来的张嘉贞:“嘉贞,你怎么看?”
张嘉贞上前道:“陛下,西域诸国虽多,然皆仰慕大唐天威。臣在河西时,曾与波斯商人交谈,他们说最希望能有安稳的营商环境。只要我朝能保证商路畅通,他们定会乐于服从管理。”
“好!” 李新宇当即拍板,“就由嘉贞负责此事,郭虔瓘配合。所需驿兵,从各地府兵中抽调;所需经费,从未来的商税中支出。”
张嘉贞领命后,立刻赶往西域。他首先在河西走廊的张掖设立了第一个市舶司,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胡人翻译康拂毗延为市舶使。康拂毗延是波斯人,在张掖经商多年,为人公正,深受各族商人信任。
在康拂毗延的协助下,市舶司很快步入正轨。他们制定了公平的商税税率,对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征收百分之十的税,对香料、珠宝等奢侈品征收百分之十五的税。同时,驿兵开始清剿沿途盗匪,短短半年,丝绸之路的治安便大为改观。
波斯商人阿罗憾带着一支驼队来到长安,看到沿途的驿站和巡逻的驿兵,不禁感叹:“大唐皇帝真是英明!以前我们走这条路,要时刻提防盗匪,现在终于可以安心赶路了。”
他在长安西市卖掉带来的香料,又采购了一批瓷器和丝绸,打算运回波斯。在市舶司办理手续时,他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凡在大唐境内经商满三年者,可申请定居,享受与唐人同等的待遇。”
阿罗憾心中一动,找到市舶使:“我想定居长安,可以吗?”
市舶使笑道:“当然可以。只要你遵守大唐律法,缴纳赋税,便可在长安安家落户。”
阿罗憾当即决定定居长安。他在西市附近买了一处宅院,娶了一位汉族女子为妻,还开了一家波斯餐馆,生意十分红火。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长安。有天竺的僧人,在慈恩寺翻译佛经;有日本的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儒家经典;还有大食的商人,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历法。
李新宇对这些外国人一视同仁,只要有才能,便予以重用。天竺僧人玄奘精通梵文,他便让玄奘主持译经馆;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熟悉典章制度,他便任命吉备真备为秘书监,协助整理皇家典籍。
有大臣进谏:“陛下,重用外族人,恐生祸患。”
李新宇却道:“朕以诚信待之,何患之有?当年太宗皇帝重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不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吗?”
在李新宇的治理下,大唐日益繁荣。关中的粮仓堆满了粮食,长安的人口超过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子在朝堂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世家子弟相互制衡,吏治日渐清明。
这年除夕,李新宇在大明宫宴请群臣。席间,他举杯道:“今日之盛世,非朕一人之功,乃众卿与天下贤才之力。朕愿与诸位共勉,不负苍生,不负社稷!”
群臣纷纷举杯响应,殿内一片欢腾。张九幽看着御座上意气风发的皇帝,想起自己从岭南乡间走到长安朝堂的历程,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个时代,是属于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的。
宴罢,李新宇独自站在丹凤楼上,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远处传来爆竹声,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饭菜的香气。他想起刚登基时的种种艰难,想起那些被他拒绝的美女,想起那些被他重用的寒门士子,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他要的,从来都不是后宫的三千佳丽,而是这万里江山的长治久安,是这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
“爱卿,” 他仿佛听见自己对天下贤才说,“朕要的,始终是你们啊。”
夜风吹过,带来远处寺庙的钟声,新的一年开始了。属于李新宇和他的人才们的盛世,才刚刚拉开序幕。
“众卿,”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晨雾的清亮,“朕登基已经一年零九月有余,关中麦收已毕,江南漕运亦顺,然昨夜观《起居注》,见去年吏部考绩,天下二百九十三州,竟有四成刺史考评为‘中中’以下。”
阶下传来一阵细微的骚动。户部尚书裴矩上前一步,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陛下,自高宗以来,世家子弟占据州县要职者十之七八,其考绩多由吏部循例评定,偶有疏漏……”
“疏漏?” 李新宇打断他,语气渐沉,“淮阳郡去年大水,刺史窦建德坐拥仓廪却迟发赈粮,致数千流民涌入洛阳,此事也是疏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站在前列的几位世家出身的大臣,“前日吏部拟授雍州司马一职,人选竟是兰陵萧氏的十七郎,据朕所知,此人年方十六,连《汉书》都未曾通读过。”
御史大夫魏征阳出列奏道:“陛下所言极是。近年官员选拔多循门第,寒门有才者难登仕途,世家子弟坐享其成,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李新宇微微颔首。他自幼随祖母居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永徽三年那场蝗灾,他亲眼见县令之子纵马踏坏青苗,而真正能带领村民筑堤防涝的老秀才,却因出身微寒只能在乡塾教书。那时他便暗下决心,若有朝一日执掌乾坤,必打破这门第桎梏。
散朝后,李新宇屏退左右,独留魏征阳在御书房。窗外的石榴树结着饱满的果实,阳光透过叶隙落在案上的《贞观政要》上。
“魏卿,” 李新宇铺开一张素笺,“朕欲下一道求贤令,你看如何措辞?”
魏征阳接过笔,蘸了浓墨:“陛下,当务之急是破除‘上品无寒门’的积弊。可令各州刺史荐举贤才,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若所荐之人称职,荐举者受赏;若滥竽充数,荐举者同罪。”
李新宇点头:“甚好。另外,朕要亲自主持制科考试。” 制科是科举之外的特殊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可选拔特殊人才。自武德年间后,制科便少有举行。
“陛下圣明!” 魏征阳眼中闪过亮光,“臣愿为陛下草拟诏书。”
三日后,《求贤令》遍贴各州城府衙。诏书开篇便写道:“朕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自今而后,无论士族寒庶,农工商贾,有能安邦定国、抚民兴利者,皆可由州府荐举,或自备牒文赴长安应制科。朕当亲试其才,量才录用。”
消息传开,长安城顿时沸腾。西市的酒肆里,穿粗布短打的书生们聚在一起,指点着墙上的诏书激动不已。“听说了吗?连贩茶的张二郎都要去应考呢!他常年走南闯北,熟知各地风土,说不定真能被选上。”
而在城东的崔府,却一片愁云惨淡。礼部侍郎崔承业将诏书摔在地上,骂道:“荒唐!农夫商贩也想登堂入室?这是要乱了纲常!” 他的侄子崔明远劝道:“叔父息怒,陛下初登基,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咱们世家根基深厚,他还能真把咱们怎么样?”
崔承业冷笑:“你懂什么?当年隋文帝开科举,不也是从一道诏书开始的?传我话下去,让各州的门生故吏都睁大眼睛,绝不能让那些寒门子挤占了咱们的位置!”
此时的李新宇,正在查看各州送来的荐举名录。当看到 “河东道荐举张嘉贞,蒲州猗氏人,出身寒微,善治水利” 时,他拿起朱笔在名字旁画了个圈。这个名字,他有点印象 —— 去年蒲州遭水灾,正是这个张嘉贞带着村民疏通河道,保住了万亩良田,而当地刺史的奏报里,只字未提他的功劳。
“来人,” 李新宇扬声道,“传张嘉贞即刻赴长安。”
张嘉贞抵达长安时,正赶上岭南节度使冯盎遣子冯智戴入朝。冯智戴带来的不仅有明珠、象牙等贡品,还有三位肤色如蜜、舞姿曼妙的岭南少女。
在大明宫的麟德殿,冯智戴献上贡品后,拍了拍手,三位少女便随着龟兹乐舞翩跹起舞。她们身着孔雀纹筒裙,赤足踏在地毯上,脚踝的银铃随着舞步叮咚作响。殿内的内侍和低阶官员都看直了眼,连几位老臣也不禁点头赞叹。
冯智戴得意地看向御座上的李新宇:“陛下,此三女乃岭南绝色,自幼习舞,愿侍奉陛下左右。”
李新宇的目光从少女们身上掠过,落在冯智戴身上,语气平静:“冯卿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贡品朕收下了,只是这三位姑娘……”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卿可知岭南去年旱灾,百姓颗粒无收?朕听说琼州一带,竟有百姓易子而食!卿不以赈灾为急,反倒搜罗美人进献,是何居心?”
冯智戴脸色瞬间煞白,“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恕罪!臣…… 臣只是想为陛下分忧……”
“朕的忧,是岭南百姓的饥寒,是琼州吏治的败坏,” 李新宇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不是后宫缺人伺候!这三位姑娘,朕派人送她们回岭南,再赐钱三十万,让她们归家度日。卿呢,就不必回岭南了,暂留吏部听用,先去看《贞观政要》里‘纳谏’篇,什么时候看明白了,再跟朕说如何为百姓分忧!”
殿内一片死寂。谁都没想到,新帝竟会如此不给岭南节度使面子。那些原本打算效仿冯智戴进献美女的官员,暗暗捏了把冷汗。
散朝后,魏征阳在回廊追上李新宇:“陛下今日拒纳美女,震慑朝野,实乃明智之举。”
李新宇却叹了口气:“魏卿,你说冯盎父子镇守岭南数十年,为何还不明白?朕要的不是会跳舞的美人,是能开渠引水、劝课农桑的能吏啊。”
正说着,内侍来报:“陛下,河东道荐举的张嘉贞已在殿外候旨。”
“快宣他进来。” 李新宇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张嘉贞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襕衫,腰间束着简单的革带,虽面带风尘,眼神却清亮如泉。他行礼时动作标准,不卑不亢,全然没有一般寒门士子的局促。
“张嘉贞,” 李新宇指了指案上的舆图,“朕听说你去年在蒲州治水有功,说说看,你是如何做到的?”
张嘉贞走到舆图前,指着蒲州一带的河道:“陛下,蒲州地势北高南低,往年治水只知筑堤,却不知疏通支流。臣去年勘察后,发现涑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有淤塞,便组织村民挖通淤塞,再在沿岸修十二道斗门,旱时引水灌田,涝时泄洪入河,如此便解了水患。”
他不仅说得条理清晰,还随手拿起笔,在舆图上画出斗门的构造,连尺寸比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李新宇越听越欣喜,又问:“如今关中漕运常因三门峡险滩受阻,你有何良策?”
张嘉贞沉吟片刻:“三门峡水流湍急,行船确实凶险。臣以为可在北岸凿栈道,让纤夫沿栈道拉船,再在险滩处设绞盘,如此可保行船无虞。只是工程浩大,需征调民夫三万……”
“民夫不是问题,” 李新宇立刻道,“关键是要体恤民力,不能像隋炀帝那样滥用民力。你若有把握,朕便命你为漕运使,主持此事。”
张嘉贞愣住了,他本以为能得个县尉之类的小官已是万幸,没想到陛下竟直接委以重任。他激动得声音发颤:“臣…… 臣定不辱使命!”
李新宇看着他眼中的光,想起当年乡塾里的老秀才,忽然笑道:“你不必谢朕。若事成之后,朕只要你记住,当官不是为了耀祖光宗,是为了让百姓能安稳度日。”
张嘉贞重重叩首:“臣铭记陛下教诲!”
消息传到崔府,崔承业正在把玩一只玉如意,闻言 “啪” 地将玉如意摔在地上:“一个泥腿子也能当漕运使?陛下简直是胡闹!”
崔明远劝道:“叔父息怒,那张嘉贞不过是运气好。咱们荐举的汾州长史李乔,可是正经的赵郡李氏出身,明经科及第,论才学,十个张嘉贞也比不上。”
崔承业脸色稍缓:“明日早朝,你便把李乔的考绩呈上去,让陛下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才实学。”
次日早朝,崔明远果然奏荐李乔,夸他 “博通经史,治政有方”。李新宇翻看李乔的考绩,只见上面写着 “劝农桑,兴学校,境内大治”,评语全是溢美之词。
“既然李乔如此贤能,” 李新宇放下考绩册,“朕便派个内侍去汾州看看实情。”
崔明远心中一紧,强作镇定:“陛下圣明,正好让李乔的政绩昭示天下。”
他哪里知道,李新宇早已通过暗线了解到,李乔在汾州任上,只会搜刮民财讨好上司,所谓的 “兴学校”,不过是把佛寺改成学宫,连课本都没备齐。
十日后,内侍从汾州传回密报,附带着几张画:一张画着百姓在学宫外哭泣,因为李乔强征他们的子弟入学,实则是为了凑数;另一张画着被强占的佛寺,佛像被推倒在地,僧人被驱逐。
李新宇将画掷在崔明远面前:“崔卿,这就是你说的‘治政有方’?”
崔明远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处理了李乔之事后,李新宇更加坚定了亲自主持制科的决心。他命人在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搭建考棚,又从国子监、弘文馆挑选了十位德高望重的学士担任考官。
制科的消息传开后,不仅长安的学子们摩拳擦掌,连远在剑南、陇右的寒门士子也纷纷启程赴京。有个叫王翰的并州少年,背着一捆书徒步走到长安,脚上的草鞋磨穿了底,却依旧兴致勃勃地在考棚外查看考题类别。
开考那日,李新宇亲自来到考场。他穿着常服,混在考生中,听见有人在议论考题会不会偏重生僻典籍。
“依我看,肯定考《礼记》,” 一个书生笃定地说,“崔侍郎是主考官之一,他最看重这个。”
另一个穿粗布衣服的青年却摇头:“陛下求贤若渴,要的是能办实事的人,我猜会考时务策。”
李新宇暗暗点头,这个青年说得有理。他走到那青年身边,问道:“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回这位先生,晚生张九幽,韶州曲江人。” 青年拱手道,他皮肤黝黑,手指关节有些粗大,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
“韶州离长安千里之遥,你怎么来的?”
张九幽笑了笑:“晚生从家里带了些岭南的荔枝干,一路变卖,换些盘缠,走了三个多月才到。”
李新宇心中微动,又问:“你觉得,如今朝廷最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九幽毫不犹豫:“是吏治!有些官员只知逢迎,不知体恤百姓。就像晚生家乡的刺史,为了讨好上司,强征百姓去修别业,害得许多人家田地荒芜。”
正说着,考官宣布入场。李新宇拍了拍张九幽的肩膀:“好好考,朕…… 我看好你。”
此次制科果然以时务策为主,第一道题便是 “如何革除吏治积弊”。张九幽提笔时,想起家乡百姓的苦难,笔尖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写道:“吏治之弊,在于‘私’字。官员私于家族,私于勾心斗角,故视百姓如草芥。欲革其弊,当明赏罚,重实绩,使官员不敢私、不能私、不想私……”
李新宇在阅卷时,一眼就看中了张九幽的答卷。那字迹虽不华丽,却字字恳切,提出的 “设监察巡按,三年一考,实绩与俸禄挂钩” 等建议,正是他心中所想。
除了张九幽,此次制科还涌现出不少人才。有个叫王琚的考生,在 “边策” 一题中提出 “以夷制夷” 的策略,主张联合回纥、奚族共同对抗突厥,见解独到;还有个叫王毛仲的武将之子,虽出身将门,却毫无骄气,在 “军制” 策中提出改革府兵制,建立常备军,得到兵部尚书的赞赏。
放榜那日,曲江池畔人山人海。当张九幽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王翰、王琚等人也纷纷找到自己的名字,互相道贺。
而崔承业看着榜单上那些陌生的寒门姓氏,气得浑身发抖:“一群土鸡瓦狗,也配登堂入室?”
他的门生悄悄劝道:“侍郎,这些人虽一时得意,却无根基,迟早会被咱们排挤出去。”
崔承业冷笑:“走着瞧。”
李新宇在御书房召见了制科前十名。他让内侍搬来几案,与众人围坐在一起,像朋友般交谈。
“张九幽,” 李新宇笑道,“你在答卷中说要设监察巡按,朕准了。你就去做第一任江南道巡按,如何?”
张九幽起身行礼:“臣遵旨!只是臣年轻识浅……”
“年轻不是问题,” 李新宇打断他,“朕比你大不了几岁,不也坐在这个位置上?朕给你尚方宝剑,若遇贪官污吏,先斩后奏!”
张九幽眼中燃起火焰:“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王琚被任命为朔方军参军,辅佐节度使防御突厥;王毛仲则进入禁军,负责训练新兵。这些寒门士子,如同新鲜血液,开始注入大唐的肌体。
然而,世家大族的反扑也随之而来。崔承业联合陇西李氏、荥阳郑氏等几家,上奏说这些寒门士子 “骤登高位,恐难服众”,请求皇帝 “循旧制,以世家子弟填补要职”。
李新宇将奏折扔在地上:“服众?靠的是实绩,不是门第!张嘉贞治漕运初见成效,张九幽在江南弹劾了三名贪官,王琚在朔方打退了突厥的小规模袭扰,他们哪个不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世家子弟强?”
他当即下旨,将崔承业贬为虢州刺史,调离长安。这道旨意震动朝野,人们终于明白,这位新帝求贤的决心,绝非一时兴起。
第四章 外患骤起,才尽其用
崔承业被贬后,朝堂上的保守势力虽有所收敛,但暗流仍在。就在此时,漠北的突厥突然南下,攻破了西受降城,掳走百姓数千人。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早朝上,兵部尚书郭元振奏道:“突厥可汗默啜趁我军换防之际突袭,西受降城守将战死,现需即刻派兵增援。”
“派谁去?” 李新宇问道。
殿内一片沉默。老将多已年迈,年轻将领中,世家出身的要么怯战,要么缺乏实战经验。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愿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左武卫中郎将薛讷出列。薛讷是名将薛仁贵之子,却因不善钻营,多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
郭元振皱眉:“薛将军虽勇,然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非一人之力可挡。”
李新宇却看着薛讷:“薛卿有何破敌之策?”
薛讷朗声道:“突厥虽勇,却不善攻城。臣愿领兵五万,先据守中受降城,再派轻骑袭扰其粮道,待其疲惫,再以主力决战。” 他还详细分析了突厥的兵力部署、粮草补给路线,条理分明。
李新宇点头:“好!朕便给你五万精兵,再派王琚为参军,辅佐你谋划。”
王琚上前一步:“臣遵旨!臣已查知默啜的粮草囤积在漠北的郁督军山,可派一支奇兵前往焚毁。”
李新宇看向两人:“军中之事,全由你们决断。朕只有一个要求 —— 少杀伤,多擒获,那些被掳走的百姓,要尽可能救回来。”
薛讷与王琚领命而去。消息传到突厥,默啜听说唐朝派的是 “无名之将” 薛讷,不禁嗤笑:“唐朝无人了吗?竟派个竖子来送死!”
然而,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薛讷治军严明,士兵们奋勇争先;王琚则利用熟悉突厥地形的回纥向导,成功焚毁了郁督军山的粮仓。默啜大军粮草断绝,军心涣散,被薛讷在诺真水一带打得大败,不仅退回漠北,还被迫放回了所有掳走的百姓。
捷报传回长安,李新宇亲自到城外迎接大军。当薛讷带着浑身是伤的士兵们走过朱雀大街时,百姓们夹道欢呼,抛洒鲜花。
“薛将军辛苦了!” 李新宇握住薛讷的手,只见他手上布满伤痕,甲胄上还沾着血迹。
薛讷躬身道:“此乃臣分内之事,全赖陛下信任,将士用命。”
李新宇看向一旁的王琚:“王参军,你在军中献策有功,朕升你为朔方军副使。”
王琚忙道:“臣不敢居功,都是薛将军指挥得当。”
李新宇哈哈大笑:“好!有你们这对将相,何愁突厥不灭!”
就在北方战事平息之际,江南道传来消息:洪州、饶州等地爆发瘟疫,死者甚众。张九幽紧急上奏,请求朝廷派医官、拨药材。
李新宇当即召来太医院院判:“朕要你选派十名最好的医官,带上所有能找到的药材,即刻赶往江南。”
院判面露难色:“陛下,太医院的药材储备本就不多,若尽数调走,宫中……”
“宫中御医自有办法,” 李新宇打断他,“百姓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他又看向户部,“拨内库钱二百万缗,用于购买药材、掩埋死者。”
张九幽在江南接到医官和药材后,立刻组织防疫。他亲自带着医官到疫区巡查,烧毁疫区的衣物被褥,设立隔离点,还根据当地老中医的建议,用艾草、苍术熏蒸房屋,效果显著。
一个月后,瘟疫得到控制。饶州百姓为了感谢张九幽,在城外建了一座生祠,四时供奉。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欣慰不已。他在朝会上说:“张九幽出身寒微,却能以民为重,这才是朕要的人才!反观有些世家子弟,占据高位却尸位素餐,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那些原本对寒门士子颇有微词的大臣,此刻都低下了头。
随着内政渐稳,边疆安宁,李新宇开始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自贞观年间以来,丝绸之路虽日益繁荣,但沿途盗匪横行,各国商人常遭劫掠。
“朕想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立驿站,” 李新宇在朝会上提出,“每百里设一驿,配备驿兵,保护商旅安全。再在龟兹、疏勒等重镇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征收商税。”
西域都护府副都护郭虔瓘奏道:“陛下此策甚好,只是西域诸国杂处,恐有抵触。”
李新宇看向刚从河西走廊考察回来的张嘉贞:“嘉贞,你怎么看?”
张嘉贞上前道:“陛下,西域诸国虽多,然皆仰慕大唐天威。臣在河西时,曾与波斯商人交谈,他们说最希望能有安稳的营商环境。只要我朝能保证商路畅通,他们定会乐于服从管理。”
“好!” 李新宇当即拍板,“就由嘉贞负责此事,郭虔瓘配合。所需驿兵,从各地府兵中抽调;所需经费,从未来的商税中支出。”
张嘉贞领命后,立刻赶往西域。他首先在河西走廊的张掖设立了第一个市舶司,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胡人翻译康拂毗延为市舶使。康拂毗延是波斯人,在张掖经商多年,为人公正,深受各族商人信任。
在康拂毗延的协助下,市舶司很快步入正轨。他们制定了公平的商税税率,对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征收百分之十的税,对香料、珠宝等奢侈品征收百分之十五的税。同时,驿兵开始清剿沿途盗匪,短短半年,丝绸之路的治安便大为改观。
波斯商人阿罗憾带着一支驼队来到长安,看到沿途的驿站和巡逻的驿兵,不禁感叹:“大唐皇帝真是英明!以前我们走这条路,要时刻提防盗匪,现在终于可以安心赶路了。”
他在长安西市卖掉带来的香料,又采购了一批瓷器和丝绸,打算运回波斯。在市舶司办理手续时,他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凡在大唐境内经商满三年者,可申请定居,享受与唐人同等的待遇。”
阿罗憾心中一动,找到市舶使:“我想定居长安,可以吗?”
市舶使笑道:“当然可以。只要你遵守大唐律法,缴纳赋税,便可在长安安家落户。”
阿罗憾当即决定定居长安。他在西市附近买了一处宅院,娶了一位汉族女子为妻,还开了一家波斯餐馆,生意十分红火。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长安。有天竺的僧人,在慈恩寺翻译佛经;有日本的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儒家经典;还有大食的商人,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历法。
李新宇对这些外国人一视同仁,只要有才能,便予以重用。天竺僧人玄奘精通梵文,他便让玄奘主持译经馆;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熟悉典章制度,他便任命吉备真备为秘书监,协助整理皇家典籍。
有大臣进谏:“陛下,重用外族人,恐生祸患。”
李新宇却道:“朕以诚信待之,何患之有?当年太宗皇帝重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不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吗?”
在李新宇的治理下,大唐日益繁荣。关中的粮仓堆满了粮食,长安的人口超过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子在朝堂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世家子弟相互制衡,吏治日渐清明。
这年除夕,李新宇在大明宫宴请群臣。席间,他举杯道:“今日之盛世,非朕一人之功,乃众卿与天下贤才之力。朕愿与诸位共勉,不负苍生,不负社稷!”
群臣纷纷举杯响应,殿内一片欢腾。张九幽看着御座上意气风发的皇帝,想起自己从岭南乡间走到长安朝堂的历程,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个时代,是属于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的。
宴罢,李新宇独自站在丹凤楼上,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远处传来爆竹声,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饭菜的香气。他想起刚登基时的种种艰难,想起那些被他拒绝的美女,想起那些被他重用的寒门士子,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他要的,从来都不是后宫的三千佳丽,而是这万里江山的长治久安,是这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
“爱卿,” 他仿佛听见自己对天下贤才说,“朕要的,始终是你们啊。”
夜风吹过,带来远处寺庙的钟声,新的一年开始了。属于李新宇和他的人才们的盛世,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