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科举考试非常卷。

  除了包拯、公孙策,还有唐寅、李寻欢等人参加,卷的惨无人道。

  幸好,李兆廷没有被诬陷入狱,否则他们会看到一位究极大魔王。

  叫“素贞”的往往比较疯狂。

  一个素贞为了丈夫高中状元。

  一个素贞为了丈夫水淹金山寺,镇压雷峰塔,为了救她出来,她的儿子高中状元,素贞注定与状元有缘。

  要么自己做状元。

  要么生一个状元。

  耶律燕才去国子监挑衅,约定比对琴棋书画和碑文石刻,一共五项,耶律燕才单挑国子监五位顶尖人才。

  暂时只确定三位出场人员。

  刘长赢,围棋;

  唐伯虎,绘画;

  李寻欢,碑文石刻;

  书法和乐器暂时没有确定。

  刘长赢输了。

  唐伯虎正在进行比试。

  李寻欢蓄势待发。

  为了保证取胜,公孙策邀请李兆廷参与乐器比试,在公孙策看来,国子监的音律大师,全都不如李兆廷。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公孙策更希望冯素贞女扮男装参战,除非辽国请来六指琴魔,否则乐器这关必败!

  不是太学生学识不足,而是他们专心于科举考试,专心于儒家经典,弹琴下棋是为了陶冶情操,这是考科举,不是艺术考试,没有人专修乐器。

  仅从乐器方面而言,太学生是不如武林人士的,武林中那些以乐器为名的大高手,都有登峰造极的技艺。

  冯素贞闻言皱皱眉头:“不对!你们已经输了,五对一,只要耶律燕才能赢下来两阵,你们就是劣势,如果他赢下来三阵,你们大败亏输,如果耶律燕才大获全胜,太学生全部废掉!”

  公孙策立刻反应过来。

  这不是五局三胜!

  这是五对一的不公平比斗。

  耶律燕才连战五场,除了第一场状态完全,其余四场都受到影响。

  准确的说,为了保证体力,第一场不能全力出手,同样受到影响。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只要耶律燕才赢了两场,就能让这些心高气傲的太学生狂怒,甚至失去信心。

  如果耶律燕才赢了三场,甚至五场比斗全胜,怕是会有性子比较烈的太学生挥剑自刎,用鲜血洗刷耻辱。

  公孙策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五战全败,大宋太学生在文采方面败给辽人,还有什么脸面活着?要么挥刀自刎,要么回家悬梁刺股寒窗苦读十年,找耶律燕才讨回场子。

  如果耶律燕才比赛过后身死,会成为这些太学生永恒的心理阴影。

  这代表他们再也没有获胜机会。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采输了的后果,或许比武斗更严重。

  李兆廷本不想参与这些破事,担心把使节团克死,既然他们主动找死,李兆廷肯定要去国子监帮帮场子。

  冯素贞吃完饭,换了套男装。

  五鼠想去观战。

  梅竹掏出戒尺,甩了两下。

  五鼠老老实实的坐了回去。

  蓝凤凰露出纯净的眼神,清澈的大眼睛证明她从未被知识污染过。

  读书人比文采有什么好看的?

  蓝凤凰对此毫无兴趣!

  还不如斗蛐蛐有趣呢!

  ……

  国子监!

  这场比试吸引无数考生参与。

  在这种场合参与比试,对考生的压力非常大,赢了自是声名远扬,输了必然臭名不断,任谁也难以承受。

  刘长赢贵为宰相之子,输棋后掩面而去,在家里闭门思过,今年科举八成会落榜,因为他的心态爆炸了。

  李兆廷和冯素贞赶到的时候,唐寅刚好画完最后一笔,耶律燕才比唐伯虎画的慢,技艺方面也多有不如。

  无需裁判打分。

  耶律燕才干脆利落的认输。

  “唐解元书画双绝,佩服佩服,有你这样的人才,不愧是国子监。”

  “耶律大人过奖,大宋人才济济,在下算不得什么,比如这位李兄,虽然长得没我帅,才学却远胜于我。”

  唐伯虎把李寻欢拉了过来。

  观战的太学生发出一阵嘘声。

  唐伯虎的容貌当然不丑,眉眼仪态颇为俊俏,再加上自幼练武,是文武双全的才子,别有几分潇洒风流。

  但是,他比对的是李寻欢。

  俊若天神的李寻欢。

  比啥不好,非要比谁长得帅!

  这特么用比吗?

  李寻欢、花满楼、东方胜、李兆廷这种俊男,属于女娲造人时,为了炫技捏出来的,完美的简直遭天妒。

  因此,各有各的缺憾。

  花满楼双目失明;

  李寻欢脑有贵恙;

  李兆廷风流成性;

  东方胜家里都是破事;

  没有人能绝对完美。

  完美的后果是“天妒英杰”。

  比试碑文石刻不是现场雕刻,而是鉴定碑文,由公证人拿出石碑。

  把石碑用厚厚的麻布包裹起来,耶律燕才和李寻欢各自掏窟窿,根据字体考证石碑,窟窿少的获得胜利。

  举个例子,耶律燕才用三个字鉴定出这是哪块石碑,李寻欢用两个字,则李寻欢获胜,平手进行下一局。

  国子监准备了两块石碑,一块石碑作为必答题,另一块是附加题。

  如果每一道题目都是平手,这一局算作平手,进行下一局的比试。

  李寻欢彬彬有礼的说道:“耶律兄远来是客,请耶律兄指点一二。”

  这话说得非常客气。

  嘴上说的是“请指点”,实际上是让耶律燕才一先,字少者胜,如果耶律燕才凭一个字鉴定出石碑,李寻欢必须答附加题,而且只能看半个字。

  这对李寻欢极端不利。

  耶律燕才并未客套,表示我看一个字就行,侍卫上前,划开麻布。

  露出的字是……之!

  “之乎者也”是最常用的字。

  “之”可以组成无数种结构。

  谁能凭“之”字鉴定石碑?

  耶律燕才可以。

  耶律燕才认真观看字形字体,看出这是非常标准的颜体,这块石碑是颜真卿真迹,史料记载,颜真卿一共写过十三块石碑,五块石碑残缺不全。

  八块完整的石碑,带有“之”字的石碑共有三块,一块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写的多宝塔感应碑,神采飞逸,六十岁时写的颜勤礼碑,端庄遒劲,六十三岁时写的麻姑仙坛记碑,此时的颜真卿书法技艺登峰造极,返璞归真。

  顺着这些线索推断。

  这块石碑展露出的“之”字气势磅礴无边无量,显然是颜勤礼碑。

  掀开麻布,果然是颜勤礼碑。

  众人纷纷惊叹。

  一来感叹耶律燕才眼力过人,二来感叹他才思敏捷、学识丰富,最后担忧李寻欢能不能解开这道附加题。

  附加题的难度远高于必答题。

  李寻欢让出先手,极端不利,局势近乎到了绝境,就连李兆廷也不敢肯定李寻欢能否获胜,毕竟,两人现在比的是才学知识,不是比斗扔飞刀。

  李寻欢闭目沉思:“这块石碑,展开半个字即可,我只需半个字!”

  割开麻布,露出“木”字旁。

  “木”字旁的字不计其数,常用字也有十几个,如何能考证石碑?

  李寻欢闭目沉思片刻。

  “首先,这个字是林!

  其次,这是王羲之的字。

  众所周知,王羲之传帖不传碑。

  王羲之从未写过任何石碑。

  这块碑为何有王羲之的字?

  因为这是后人所做。

  贞观二十二年八月,唐太宗为玄奘新译佛家经典御制《圣教序》,高宗当时是太子,又作《圣教序记》。

  高僧怀仁奉命收集字帖,以当时所存王羲之书迹,将太宗《圣教序》和太宗答敕、太子《圣教序记》和答敕以及玄奘翻译的《心经》一一集出。

  历时二十余年,在咸亨三年雕刻成这座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请验证!”

  李寻欢话音未落,耶律燕才一把掀开麻布,果然是三藏圣教序碑。

  “不可能!这不可能!三藏圣教序碑毁在烈火中,怎么会有残存?”

  “因为烈火烧毁的是底座,底座上有很明显的火焰痕迹,凑近观看,可以嗅到焦糊味,石碑要悉心修复。”

  李寻欢淡定的给出解释。

  事实上,这是一场双重赌博。

  先是从“木”推测是“林”。

  李寻欢无法确认这是林还是杯,幸运的是,李寻欢同样喜欢行书,平日练字帖的时候,杯、林、树、杨、桥等字起手不同,其中林字最为突出。

  “林”是双木,起手讲究技巧,李寻欢根据这个小窍门,推测被遮掩的字是林,进而看出是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并未留下任何石碑,仅存的石碑都是后人伪造的,一个是国清寺的鹅字碑,通体只有“鹅”字,另一个是传闻中被毁掉的三藏圣教序碑。

  李寻欢只能冒险猜测。

  由于他自幼苦修飞刀技法,用雕刻的方式训练手劲,他的手很稳,他的内心更稳,总是表现的风轻云淡。

  耶律燕才输的心服口服。

  下一局比试是音律。

  耶律燕才让人拿来胡笳。

  李兆廷没有登场。

  冯素贞也没有登场。

  就在耶律燕才想先演奏时,冯素贞上前一步,高声道:“我大宋国子监是没人了吗?五对一,胜之不武,在下愿意与耶律先生对赌五局,由您出题,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礼乐射御书数,乃至于比武争胜,都由在下一人相应。”

  辽国使节耶律阿琏喝道:“你是国子监学生吗?我怎么不认识你?”

  庞太师沉声道:“真是怪哉,老夫也不知道国子监有这样的人才。”

  李兆廷从衣袖拿出画轴。

  “庞太师,请看这幅画。”

  画卷展开,技艺非常普通,拿出去卖最多值二钱银子,但是,庞太师一眼就看出,这是宋仁宗亲笔绘制。

  另一位公证人华太师,同样认出这是皇帝的画作,问道:“你是谁?为何有陛下画作?你是哪里的考生?”

  冯素贞心思电转,编个名字:“杭州考生冯绍民,见过诸位大人。”

  “耶律先生怎么看?”

  “我答应!”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综武:我家娘子是状元,综武:我家娘子是状元最新章节,综武:我家娘子是状元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