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十余日转瞬即过。
那《朝阳紫气炼丹法》的精髓,终于被姜义一层层拨开,讲得明彻如镜。
三只灵鸡老祖得了真传,欢喜非常。
自此每日清晨,便面朝东方,振羽而立。
天光初启之时,吸那一缕最纯的朝阳紫气,入嗉炼神,养形温血。
羽下霞生,气息温润。
这一日,姜义正立在谷口,看那三只灵鸡吐纳朝气。
忽有一缕神念自远处传来,正是姜曦的讯息。
受家令召回的姜锐,终于赶回了两界村。
姜义收了神念,淡淡应了声,便辞别三鸡,踏云而归。
院门外,炊烟正起。
那小子果然已到了,独身一人,不见家眷随行。
行色匆匆,眉间染着风尘,脚步虽稳,却藏不住几分旅途的疲色。
堂前人头簇拥,柳秀莲、姜曦等一众长辈正围着他,问长问短。
姜锐也笑,笑得温和周到,言语得体。
听在耳里,倒也一派孝顺安然的模样。
可姜义只抬眼那么一瞥,心里便有数了。
那双年轻的眼睛里,藏着的不是归家的安稳,而是另一种光。
像是临阵前的静定,棋至中盘的算计。
姜义如今神魂清明,一念之间,已将那心思揣得七八分透。
怕是从接到信的那一刻起,这孩子便在路上构思好了言辞。
一路风尘,一路推敲,想着见自己时该如何陈词,说理何处、退步几分,如何把那所谓的“大义”说得天衣无缝。
他看着那笑容,不怒,也不叹。
院中那片热闹气氛,随着姜义不紧不慢的脚步声,渐渐消散了几分。
笑语未停,却少了底气。
姜锐原本还在与众人寒暄,嘴角带笑,眼神却早已分了神。
他始终留意着门外,一听到那熟悉的脚步,便立刻止了言,趋前两步,拱手而拜。
“见过阿爷。”
声音不高,却故意压得稳。
那姿态端得笔直,神色里有从容,也有几分斟酌后的克制。
倒更像是朝堂上回职问策的官员,而非久别归家的晚辈。
姜义瞧着,只淡淡地嗯了一声。
他看穿这份“从容”背后的小心思,却也懒得拆穿。
只是抬手示意众人退下,带着姜锐,慢慢往祠堂那头去了。
廊外风动,竹影微晃。
两人一前一后,脚步声在石板上回荡。
姜义忽然问:“你觉得,当今天下,最大的隐患是什么?”
问得突兀,话音却极平。
姜锐早料到要来这一出,几乎不假思索,便答:“蝗灾。”
他虽也不满朝堂贵胄的尸位素餐,却也分得清主次,知晓如今这肆虐天下的亿万蝗虫,才是残害百姓的灾祸之源。
姜义侧过头,看了他一眼。
片刻,他微微颔首,道:“还能看清这一层,也算不错。”
这个孙儿,虽是受了些左道旁门的影响。
但总算还没被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冲昏了头脑。
入了祠堂,光线更阑,唯有长明灯一盏,映得牌位沉沉,肃穆自生。
不待姜义吩咐,姜锐便熟手取了三炷清香,就着灯芯点燃,恭恭敬敬地向牌位行三拜,随后将香插入炉中。
青烟笔直而上,绕梁而回,缓缓在檐下织成一团淡淡的雾。
姜义立在一侧,目光随那烟缕移动,声音却仍沉着:
“眼下若有一法,能一举剿灭蝗灾,可需有人作出极大的牺牲。”
他顿了顿,语气平静,目光自牌位移来,落在孙儿那张还带朝气的脸上:
“你,可愿为此人?”
此话一出,祠中霎时凝了半分寒意。
正值此刻,香炉中那道青烟忽缓缓一旋,旋作虚影,虚影渐凝,便是姜亮的魂体。
他现身得恰到好处,将父亲的话,一字不落地纳入耳中。
姜锐见父亲魂影现前,自是俯身再拜,声称:“父亲。”
拜罢,他直起身,目光稳如磐石,回向阿爷,语气却已不似前日青涩,反而铿锵有力:
“回阿爷,若真有此机,能解天下倒悬,孩儿义不容辞!”
姜义侧目,淡淡瞥了姜亮一眼,话语却依旧冲着姜锐:
“前阵子,我出了一趟远门。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住在乌巢里的老神仙。”
“那位神仙与禽鸟有缘,一身道法,专克天下蝗虫妖邪。据说,他手中自有能平此劫的方子。”
姜锐原本沉静的目光,霎时亮了几分,眼底闪出一抹几乎掩不住的炽热。
姜义瞧见,神色却仍淡淡,只是微微一叹,摇头道:
“可惜啊……那位神仙,性子散漫得很。惯于山中清修,不喜远行。”
这一句落下,姜锐眼中的光,便像被风吹灭的灯火,忽地一暗。
姜义看得分明,心下已有数,语气微转,又似不经意般续道:
“只是听说,那位神仙近来倒有了点俗念,想寻个仆从,在山中侍奉左右,打理些柴薪香火的小事……”
话音未尽,姜锐已是上前一步,拱身一揖,神色决然:
“阿爷!孩儿愿去!”
话音方落,灯下那道魂影微微一晃,像风里的一缕青烟。
姜亮看出父亲的心思,叹了口气,语声带着几分劝,也带着几分试探:
“锐儿,你可要想清楚了。那等隐居山林的老神仙,性子多半古怪非常,喜怒无常。此去侍奉,说是仆从,实则十年,百年,怕都难得归家一步。”
这一番话,说得不重,却句句压在心头。
哪知姜锐听罢,反倒挺了挺腰,眼中那点亮意不退反盛。
“父亲不必忧虑,”他说得沉稳而笃定,“孩儿不怕。若能以此身换得天下安宁,纵是终老山林,又有何妨?”
姜义听着,只静静望着他。
良久,眼底才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神色,不似怜,不似喜。
他缓缓点了点头:“既如此,便去准备一二吧。与家中长辈好生辞过,我不日,便送你前去。”
“是,阿爷。”
姜锐再度一揖,转身离去。
长明灯的火光映着他背影,修长而笔直,直到那扇祠门缓缓合拢,灯影轻晃。
厅中又只剩姜义与那缕魂烟。
姜亮那道虚影,静了片刻,这才缓缓抬眼,看向自家父亲。
灯火摇曳,他的神情里透出几分复杂,说不清是疑,是惧,还是叹。
“爹,”他低声道,“您……早就想到这一步了?”
姜义只是摇了摇头。
“不是我想到的。”
他言语淡淡,说着,手腕轻轻一翻。
掌中已多出一支羽毛。
那羽青翠如玉,流光隐隐,在昏暗的灯下泛着一层温柔的光。
微一晃动,连堂中的青烟都似被染了几分彩色。
姜义的目光,落在那羽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玄之又玄的意味:
“那乌巢禅师,有观古照今之能。怕是早在浮屠山上,便已算到了此事,算到今日。”
姜亮听得神色愈发凝重,眉心微蹙,魂影都暗了一层。
“若依爹爹所言,”他迟疑片刻,终是低声道,“在那老神仙身旁修行,或也算是锐儿一场机缘。”
话到此处,他神色一滞,又轻轻叹出半句:
“只是……孩儿总觉,此番之事,似乎都被人摆在了盘中。连我们,也都是棋子。”
姜义闻言,终是轻叹了一声。
那一声叹,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在这寂静的祠堂里,回得极远。
“为父心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将那支青鸾羽收起,负着手,在堂中缓缓踱了两步。
青烟缭绕间,神色沉凝,眉目中添了几分未必说得清的意味。
半晌,他才开口。
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点压在心底的无奈:
“如今的形势,你也瞧见了。锐儿一心求粮赈灾,可家中早已无余粮。”
“偏那太平道,手中有粮。”
他顿了顿,抬眼望向灯火,光影在他脸上掠过,映出几分冷意。
“眼下,家中尚能以长辈之名,让他回头。”
“可若久而久之,一边是家中清苦无力,一边是外人慷慨济世……他那颗心,迟早要被那边牵走。”
说到这里,语气微微一转。
“与其待他迷了心志,不若趁此时,借着‘天下大义’的名头,将他送上浮屠山。离了这浊世尘嚣,也断了他与太平道的牵连。”
说话间,姜义神色又缓了几分,语气里多了一点近乎慈怜的温度。
“况且,此事,也未必是坏事。”
“若他真有那份悟性,被禅师青眼收录门下,得几分真传……对他而言,也算是一场福缘。”
姜亮那道虚影,在香烟缭绕间微微晃了晃,显然心绪未定。
“只是……”他低声道,仍有几分犹豫,“若是日后,锐儿知晓了真相……”
话音未落,姜义已抬眼看了他一眼。
那一眼,不疾不徐,平平淡淡,却让姜亮心口一窒,余下的半句话都生生咽了回去。
“真相?”
姜义的语声极轻。
“为父方才所言,可有一句是假?”
他语气平稳,神色如常,连呼吸都未曾乱过。
姜亮张了张口,终究无言。
他当然知道,父亲所说,句句属实。
乌巢禅师确有其人;
也确有能克制蝗灾的妙法;
更确实不喜尘世纷扰,不愿亲出山门。
只是……
那最要紧的一环,那“秘方已在手中”的事实,被父亲轻轻一抹,便抹成了另一番模样。
这等说法,介乎真与假之间,既无破绽,又似藏锋。
姜义自然晓得,这种近乎诡辩的手段,说服不过眼前小儿。
可有些事,不便说,也不能说。
他总不能告诉小儿,自己已提前知晓,那乌巢禅师手中,藏着一卷无上传承的《心经》?
若锐儿真有那份悟性,有朝一日能从禅师门下悟出一二。
自会明白,家中今日这番“苦心”。
姜义不再纠缠此事,抬手掸了掸衣袖上的灰,语气一转,便淡淡问起正事:
“那张秘方,可曾送到西海?锋儿那边,可有回信?”
此言一出,姜亮神色立时收敛,语声也正了几分。
“回禀爹爹,秘方已由姜鸿那娃儿,亲手交至锋儿手中。”
他说得干脆利落,又补了一句:“锋儿也带了回信。”
“他言那方子上的材料,刁钻非常,许多名字连见都未曾见过。便是以西海龙宫的底蕴,要凑齐,怕也得费上一番功夫。”
言至此处,姜亮略略停顿,眉头轻皱,语气中添了几分踟蹰:
“锋儿还说,那方子品级极高,玄妙非常。以他如今的丹道修为,纵使材料齐备,也得以年计日,反复推演,方有一线成丹之机。”
“所以……”他抬眼望向父亲,声音放得更轻了些,“他托孩儿问问,可否请动鹤鸣山上的几位师长前辈出手相助?毕竟丹成一日,天下灾祸即解,也好早些让百姓脱离苦海。”
姜义听罢,眉都未曾动一下,只抬手微微一摆。
“不行。”
语气里没有商量,也没有余地。
“那位老神仙,当初托我之时,便已言明,此事,只能交予信得过的人。”
他说得不急不缓,神色平静,唯独那双眼深处,似有一层冷光在暗处游走。
“至于他是为防丹方外泄,还是不愿露了跟脚,都与我等无关。”
姜义微微顿了顿,话音低了几分,“总之,此事,不可让外人插手。”
一席话,说得明白至极。
姜亮沉吟片刻,便已心领神会,叹道:“孩儿明白,这就回信与锋儿。”
话落,他的魂影便淡了几分,似要散去。
可将散未散之际,那抹青烟又轻轻一凝,他终究还是忍不住,又道:
“爹……”
他神情迟疑,语气里透着一丝难言的顾虑。
“锐儿此去浮屠山,怕是短时间内不归。涵儿、济儿他们,是否该接回村里来?由家中照看教养,也算……”
话到此处,他声音轻微一顿,“也算不负那一脉香火。”
这话,问得合情合理。
儿子远行,孙辈归宗,本就是人之常情。
姜义闻言,沉吟了片刻,终是缓缓摇头。
“不必了。”
声音平平淡淡,听不出悲喜。
“这些年赈灾的功德,也算他们的心血,不该白费。”
他顿了顿,又似随口一提:
“锐儿不是在天水立了个‘天水姜家’么?就让他们去那儿罢。有他那丈人护着,总归也差不了。”
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如刀割水痕,干净利落。
堂中那盏长明灯,火焰轻轻一跳,照出他眼底一层冷光。
父子二人心里都明白,这是在划清界限。
是在暗中,把那一支行走于尘世的姜家,与这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两界村姜家,悄然隔开。
毕竟。
锐儿那房这些年随他奔走人间,见过的人太多,沾了太多尘气,更有不少人知晓,他们与太平道打过交道。
姜亮的魂影微微一晃,五官虽淡,却分明透出几分不忍。
可他终究什么也没说。
他明白,父亲这一道切割,不为私情,只为家业长存。
那点不忍,到了嘴边,终也化作一缕青烟,静静散在那盏长明灯下。
那《朝阳紫气炼丹法》的精髓,终于被姜义一层层拨开,讲得明彻如镜。
三只灵鸡老祖得了真传,欢喜非常。
自此每日清晨,便面朝东方,振羽而立。
天光初启之时,吸那一缕最纯的朝阳紫气,入嗉炼神,养形温血。
羽下霞生,气息温润。
这一日,姜义正立在谷口,看那三只灵鸡吐纳朝气。
忽有一缕神念自远处传来,正是姜曦的讯息。
受家令召回的姜锐,终于赶回了两界村。
姜义收了神念,淡淡应了声,便辞别三鸡,踏云而归。
院门外,炊烟正起。
那小子果然已到了,独身一人,不见家眷随行。
行色匆匆,眉间染着风尘,脚步虽稳,却藏不住几分旅途的疲色。
堂前人头簇拥,柳秀莲、姜曦等一众长辈正围着他,问长问短。
姜锐也笑,笑得温和周到,言语得体。
听在耳里,倒也一派孝顺安然的模样。
可姜义只抬眼那么一瞥,心里便有数了。
那双年轻的眼睛里,藏着的不是归家的安稳,而是另一种光。
像是临阵前的静定,棋至中盘的算计。
姜义如今神魂清明,一念之间,已将那心思揣得七八分透。
怕是从接到信的那一刻起,这孩子便在路上构思好了言辞。
一路风尘,一路推敲,想着见自己时该如何陈词,说理何处、退步几分,如何把那所谓的“大义”说得天衣无缝。
他看着那笑容,不怒,也不叹。
院中那片热闹气氛,随着姜义不紧不慢的脚步声,渐渐消散了几分。
笑语未停,却少了底气。
姜锐原本还在与众人寒暄,嘴角带笑,眼神却早已分了神。
他始终留意着门外,一听到那熟悉的脚步,便立刻止了言,趋前两步,拱手而拜。
“见过阿爷。”
声音不高,却故意压得稳。
那姿态端得笔直,神色里有从容,也有几分斟酌后的克制。
倒更像是朝堂上回职问策的官员,而非久别归家的晚辈。
姜义瞧着,只淡淡地嗯了一声。
他看穿这份“从容”背后的小心思,却也懒得拆穿。
只是抬手示意众人退下,带着姜锐,慢慢往祠堂那头去了。
廊外风动,竹影微晃。
两人一前一后,脚步声在石板上回荡。
姜义忽然问:“你觉得,当今天下,最大的隐患是什么?”
问得突兀,话音却极平。
姜锐早料到要来这一出,几乎不假思索,便答:“蝗灾。”
他虽也不满朝堂贵胄的尸位素餐,却也分得清主次,知晓如今这肆虐天下的亿万蝗虫,才是残害百姓的灾祸之源。
姜义侧过头,看了他一眼。
片刻,他微微颔首,道:“还能看清这一层,也算不错。”
这个孙儿,虽是受了些左道旁门的影响。
但总算还没被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冲昏了头脑。
入了祠堂,光线更阑,唯有长明灯一盏,映得牌位沉沉,肃穆自生。
不待姜义吩咐,姜锐便熟手取了三炷清香,就着灯芯点燃,恭恭敬敬地向牌位行三拜,随后将香插入炉中。
青烟笔直而上,绕梁而回,缓缓在檐下织成一团淡淡的雾。
姜义立在一侧,目光随那烟缕移动,声音却仍沉着:
“眼下若有一法,能一举剿灭蝗灾,可需有人作出极大的牺牲。”
他顿了顿,语气平静,目光自牌位移来,落在孙儿那张还带朝气的脸上:
“你,可愿为此人?”
此话一出,祠中霎时凝了半分寒意。
正值此刻,香炉中那道青烟忽缓缓一旋,旋作虚影,虚影渐凝,便是姜亮的魂体。
他现身得恰到好处,将父亲的话,一字不落地纳入耳中。
姜锐见父亲魂影现前,自是俯身再拜,声称:“父亲。”
拜罢,他直起身,目光稳如磐石,回向阿爷,语气却已不似前日青涩,反而铿锵有力:
“回阿爷,若真有此机,能解天下倒悬,孩儿义不容辞!”
姜义侧目,淡淡瞥了姜亮一眼,话语却依旧冲着姜锐:
“前阵子,我出了一趟远门。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住在乌巢里的老神仙。”
“那位神仙与禽鸟有缘,一身道法,专克天下蝗虫妖邪。据说,他手中自有能平此劫的方子。”
姜锐原本沉静的目光,霎时亮了几分,眼底闪出一抹几乎掩不住的炽热。
姜义瞧见,神色却仍淡淡,只是微微一叹,摇头道:
“可惜啊……那位神仙,性子散漫得很。惯于山中清修,不喜远行。”
这一句落下,姜锐眼中的光,便像被风吹灭的灯火,忽地一暗。
姜义看得分明,心下已有数,语气微转,又似不经意般续道:
“只是听说,那位神仙近来倒有了点俗念,想寻个仆从,在山中侍奉左右,打理些柴薪香火的小事……”
话音未尽,姜锐已是上前一步,拱身一揖,神色决然:
“阿爷!孩儿愿去!”
话音方落,灯下那道魂影微微一晃,像风里的一缕青烟。
姜亮看出父亲的心思,叹了口气,语声带着几分劝,也带着几分试探:
“锐儿,你可要想清楚了。那等隐居山林的老神仙,性子多半古怪非常,喜怒无常。此去侍奉,说是仆从,实则十年,百年,怕都难得归家一步。”
这一番话,说得不重,却句句压在心头。
哪知姜锐听罢,反倒挺了挺腰,眼中那点亮意不退反盛。
“父亲不必忧虑,”他说得沉稳而笃定,“孩儿不怕。若能以此身换得天下安宁,纵是终老山林,又有何妨?”
姜义听着,只静静望着他。
良久,眼底才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神色,不似怜,不似喜。
他缓缓点了点头:“既如此,便去准备一二吧。与家中长辈好生辞过,我不日,便送你前去。”
“是,阿爷。”
姜锐再度一揖,转身离去。
长明灯的火光映着他背影,修长而笔直,直到那扇祠门缓缓合拢,灯影轻晃。
厅中又只剩姜义与那缕魂烟。
姜亮那道虚影,静了片刻,这才缓缓抬眼,看向自家父亲。
灯火摇曳,他的神情里透出几分复杂,说不清是疑,是惧,还是叹。
“爹,”他低声道,“您……早就想到这一步了?”
姜义只是摇了摇头。
“不是我想到的。”
他言语淡淡,说着,手腕轻轻一翻。
掌中已多出一支羽毛。
那羽青翠如玉,流光隐隐,在昏暗的灯下泛着一层温柔的光。
微一晃动,连堂中的青烟都似被染了几分彩色。
姜义的目光,落在那羽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玄之又玄的意味:
“那乌巢禅师,有观古照今之能。怕是早在浮屠山上,便已算到了此事,算到今日。”
姜亮听得神色愈发凝重,眉心微蹙,魂影都暗了一层。
“若依爹爹所言,”他迟疑片刻,终是低声道,“在那老神仙身旁修行,或也算是锐儿一场机缘。”
话到此处,他神色一滞,又轻轻叹出半句:
“只是……孩儿总觉,此番之事,似乎都被人摆在了盘中。连我们,也都是棋子。”
姜义闻言,终是轻叹了一声。
那一声叹,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在这寂静的祠堂里,回得极远。
“为父心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将那支青鸾羽收起,负着手,在堂中缓缓踱了两步。
青烟缭绕间,神色沉凝,眉目中添了几分未必说得清的意味。
半晌,他才开口。
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点压在心底的无奈:
“如今的形势,你也瞧见了。锐儿一心求粮赈灾,可家中早已无余粮。”
“偏那太平道,手中有粮。”
他顿了顿,抬眼望向灯火,光影在他脸上掠过,映出几分冷意。
“眼下,家中尚能以长辈之名,让他回头。”
“可若久而久之,一边是家中清苦无力,一边是外人慷慨济世……他那颗心,迟早要被那边牵走。”
说到这里,语气微微一转。
“与其待他迷了心志,不若趁此时,借着‘天下大义’的名头,将他送上浮屠山。离了这浊世尘嚣,也断了他与太平道的牵连。”
说话间,姜义神色又缓了几分,语气里多了一点近乎慈怜的温度。
“况且,此事,也未必是坏事。”
“若他真有那份悟性,被禅师青眼收录门下,得几分真传……对他而言,也算是一场福缘。”
姜亮那道虚影,在香烟缭绕间微微晃了晃,显然心绪未定。
“只是……”他低声道,仍有几分犹豫,“若是日后,锐儿知晓了真相……”
话音未落,姜义已抬眼看了他一眼。
那一眼,不疾不徐,平平淡淡,却让姜亮心口一窒,余下的半句话都生生咽了回去。
“真相?”
姜义的语声极轻。
“为父方才所言,可有一句是假?”
他语气平稳,神色如常,连呼吸都未曾乱过。
姜亮张了张口,终究无言。
他当然知道,父亲所说,句句属实。
乌巢禅师确有其人;
也确有能克制蝗灾的妙法;
更确实不喜尘世纷扰,不愿亲出山门。
只是……
那最要紧的一环,那“秘方已在手中”的事实,被父亲轻轻一抹,便抹成了另一番模样。
这等说法,介乎真与假之间,既无破绽,又似藏锋。
姜义自然晓得,这种近乎诡辩的手段,说服不过眼前小儿。
可有些事,不便说,也不能说。
他总不能告诉小儿,自己已提前知晓,那乌巢禅师手中,藏着一卷无上传承的《心经》?
若锐儿真有那份悟性,有朝一日能从禅师门下悟出一二。
自会明白,家中今日这番“苦心”。
姜义不再纠缠此事,抬手掸了掸衣袖上的灰,语气一转,便淡淡问起正事:
“那张秘方,可曾送到西海?锋儿那边,可有回信?”
此言一出,姜亮神色立时收敛,语声也正了几分。
“回禀爹爹,秘方已由姜鸿那娃儿,亲手交至锋儿手中。”
他说得干脆利落,又补了一句:“锋儿也带了回信。”
“他言那方子上的材料,刁钻非常,许多名字连见都未曾见过。便是以西海龙宫的底蕴,要凑齐,怕也得费上一番功夫。”
言至此处,姜亮略略停顿,眉头轻皱,语气中添了几分踟蹰:
“锋儿还说,那方子品级极高,玄妙非常。以他如今的丹道修为,纵使材料齐备,也得以年计日,反复推演,方有一线成丹之机。”
“所以……”他抬眼望向父亲,声音放得更轻了些,“他托孩儿问问,可否请动鹤鸣山上的几位师长前辈出手相助?毕竟丹成一日,天下灾祸即解,也好早些让百姓脱离苦海。”
姜义听罢,眉都未曾动一下,只抬手微微一摆。
“不行。”
语气里没有商量,也没有余地。
“那位老神仙,当初托我之时,便已言明,此事,只能交予信得过的人。”
他说得不急不缓,神色平静,唯独那双眼深处,似有一层冷光在暗处游走。
“至于他是为防丹方外泄,还是不愿露了跟脚,都与我等无关。”
姜义微微顿了顿,话音低了几分,“总之,此事,不可让外人插手。”
一席话,说得明白至极。
姜亮沉吟片刻,便已心领神会,叹道:“孩儿明白,这就回信与锋儿。”
话落,他的魂影便淡了几分,似要散去。
可将散未散之际,那抹青烟又轻轻一凝,他终究还是忍不住,又道:
“爹……”
他神情迟疑,语气里透着一丝难言的顾虑。
“锐儿此去浮屠山,怕是短时间内不归。涵儿、济儿他们,是否该接回村里来?由家中照看教养,也算……”
话到此处,他声音轻微一顿,“也算不负那一脉香火。”
这话,问得合情合理。
儿子远行,孙辈归宗,本就是人之常情。
姜义闻言,沉吟了片刻,终是缓缓摇头。
“不必了。”
声音平平淡淡,听不出悲喜。
“这些年赈灾的功德,也算他们的心血,不该白费。”
他顿了顿,又似随口一提:
“锐儿不是在天水立了个‘天水姜家’么?就让他们去那儿罢。有他那丈人护着,总归也差不了。”
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如刀割水痕,干净利落。
堂中那盏长明灯,火焰轻轻一跳,照出他眼底一层冷光。
父子二人心里都明白,这是在划清界限。
是在暗中,把那一支行走于尘世的姜家,与这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两界村姜家,悄然隔开。
毕竟。
锐儿那房这些年随他奔走人间,见过的人太多,沾了太多尘气,更有不少人知晓,他们与太平道打过交道。
姜亮的魂影微微一晃,五官虽淡,却分明透出几分不忍。
可他终究什么也没说。
他明白,父亲这一道切割,不为私情,只为家业长存。
那点不忍,到了嘴边,终也化作一缕青烟,静静散在那盏长明灯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最新章节,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最新章节,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