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254 宫中来客

小说:我的饭馆通北宋 作者:庄申晨 更新时间:2025-10-08 05:27:2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吴记川饭卖得最好的并非各色新菜、硬菜,而是最最朴实的卤味。

  卤味堪称百搭:上得了店堂,入得了雅间,堂食外带两相宜。

  因吴记的热菜概不外带,卤味便成了众食客打包带走的不二之选。

  吴铭之所以立下这个规矩,一方面是为了把控菜品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自雅间开设以来,以往不宜宴请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昔日熟客携各自好友纷至沓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富人的好友亦多豪阔之士。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吴记的优质客源便如滚雪球般日益壮大。

  但并非人人皆如醉翁那般占据地利,近水楼台先得月。

  住得远的食客,既难以经常光顾,雅间更是一席难求。馋虫勾动,如何是好?自然便将目光投向外带。

  奈何吴记人手有限,单是应付堂食便已左支右绌,哪有余力兼顾外卖?

  川味饭馆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饭点时分,店堂里总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常有客人提议:“老板,搞个外卖吧!也省得大家天天跟打仗似的抢座拼桌!”

  吴建军听了,只是笑笑。

  这逻辑在父子俩看来无疑是本末倒置。

  堂食的生意好谁会做外卖?正经的餐饮店大多是苦于堂食冷清,只能退而求其次,靠线上订单勉强维持,至于那些只做外卖的小作坊,不在讨论之列。

  川味饭馆显然不缺客流,既然堂食已经饱和,又何必上赶着被平台剥削?

  吴铭连团购都懒得搞,现阶段,维持现状挺好的。

  今天是宋代的九月十二日,现代的10月11日,星期六,但是调休。

  不知不觉间,双节八天长假已成往事,今年的法定假期余额不足,下次放假得等三个月后的元旦。

  吴铭本以为川味饭馆会小火一把,毕竟,小谢以厨娘的造型登场着实惊艳了不少游客,一度被冠以“川菜西施”的美誉。

  事实证明,互联网的水很深,没有推手和大V引流,光靠路人的口碑,根本火不起来。

  这样也好,吴氏门宗的底蕴尚浅,太早受到关注未必是件好事,再沉淀沉淀。

  21世纪的今天只是一个寻常的周末,但在宋代即将发生一件大事——改元。

  年号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式,一方面便于臣民称呼,体现四海归一、君临天下之义;另一方面也与灾异、人事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在古人心中,年号不仅仅只是一个纪年的符号,而是具有神圣意义的标志,“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改元和建元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政治色彩。

  一般来说,改元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是循例改元,即新皇帝继位后逾年改元;二是由于特殊原因而改元,或因政局变动,或因制度改革,或因军事胜利,或因灾异祥瑞,或因祭祀活动……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更改年号通常都发生在新春伊始,以示废旧立新,与民更始。

  此次改元却是两宋三百年间最特殊的一次:径以至和三年为嘉祐元年,足见赵祯的焦虑,迫不及待地想要弭平这个多事之秋,以“嘉祐”之名讨个好彩头。

  改元于朝廷是天大的事,对民间的影响却没那么大,寻常百姓的日子该咋过还咋过,对吴记川饭的影响就更小了,无非是以后记账、立契时得换个年号。

  要问谁最期盼改元,那定是囚犯无疑,因为改元意味着大赦天下。

  由于赵祯老是担心有人含冤受屈,所以本朝降赦比较频仍。仁宗在位四十余年,降赦超过一百次,其中大赦二十二次,主打一个宁纵勿枉。

  不过宋代的大赦天下并非“不问是非,一切纵之”,诸如十恶罪、杀人罪、犯赃罪,以及那些预期到大赦而故意犯罪的罪行,已经被排除在赦免的范围之外。

  改元的诏令正是由欧阳修亲笔拟写,今日朝参时宣之于众,辰时过后已然传遍京中及京郊各大府衙。

  这些府衙早已听闻风声,此时便将衙内所有带“至和”字样的文告撤下,替换为嘉祐。

  各色礼庆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以往,这些活动是和元旦大朝会一并举办,今年特殊,且因是多事之秋,须办得隆重喜庆些。

  赐酺宴只是其中一项活动,由位于禁中的内诸司操办。

  具体而言,由入内内侍省勾当其务,由六尚局即尚药、尚食、尚辇、尚酝、尚舍、尚衣六局负责当日的宴饮事宜,其余诸司如翰林司(即茶酒局)、内香药库等协助配合。

  入内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管理机构之一,和内侍省相对应,后者不入禁中,无法接触皇帝和后妃,地位自然远不如前者。

  李宪拿着内东门司开具的凭由,过凝晖殿,出会通门,殿中省六尚局已遥遥在望。

  会通门是通往禁中的入口,宫禁里的买卖进贡,皆由此入,官家的早晚膳,也由御厨房做好,再由传膳的内侍经此门送入。

  正值早膳,宫内寂寂,间或有呼喝传令之声杳杳传来。

  自殿中省至凝晖殿,禁卫成列,严加把守,闲杂人等不得过往。

  李宪只好退至一旁稍候。

  不多时,便有身穿紫衣,头戴幞头的内侍手托食盒,其上以黄色的绣龙食巾笼罩,左手携一方红罗绣手巾,依次自会通门进入禁中,早膳菜肴不过十余盒。

  另有二十余人手托金色瓜形食盒紧随其后,因御厨房只供早晚两膳,便预先备下这些菜,以防官家不时取用,宫中谓之“泛索”。

  秋风挟裹着寒意呼啸而过,这天是越发凉了。

  李宪紧了紧衣襟,见传膳队伍的脚步不疾不徐,心想官家可怜哟,等这些菜送至御前,只怕已凉了大半,再是珍馐美馔,放凉后也不会好吃到哪儿去。

  许是因此,官家时常会差张供奉出宫捎些民间的吃食回来。

  似这等出宫跑腿的活计,自不劳张供奉亲自走一遭,往下层层转交,往往会落到李宪手里。

  非是他资历浅官阶低好欺负——资历浅是真,他年仅十五,在禁中当差不过三载。

  但他的官阶并不低,在内侍的十一级官阶中,入内黄门位于第六级,宫中官阶同他持平及高过他的内侍仅百八十余位。

  李宪完全可以将此任转交给底下人,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年轻气盛,久居禁中闷得慌,有意出宫透透气。

  在宫里他不算什么人物,但到了民间,谁人不尊称他一声“李中使”?

  久而久之,凡有出宫跑腿的活计,便会落到他头上,因他差事办得好,前些日子还得了张供奉的赏赐,真是意外之喜!

  此番赐酺,需邀请民间食肆共襄盛举,别家都可由四司六局去张罗,唯有一家名为“吴记川饭”的食肆,张供奉特意嘱咐,要他亲往一探。

  李宪不明所以,很识趣地没有多问,领了凭由,径往东华门而去。

  待传膳罢,他接着往南走,过殿中省,出宣祐门,转而向东,不远便是左嘉肃门,有禁卫和内侍值守,管控出入宫禁的人和物。

  “王班直——”

  “李中使又要出宫办差?”

  当值的王班直同他相熟,验过凭由,便即放行。

  连过嘉肃、东华两重宫门,出得宫来。

  宫门厚重,一墙之隔,内外竟如两个世界。

  但见东华门外,车马往来不息,行人摩肩接踵。夹道商户鳞次栉比,各色酒旗布招在风中猎猎招展。伙计高声吆喝揽客,挑夫小贩沿街叫卖,声浪此起彼伏。

  端的是一派盛世繁华景象,与宫中的清冷肃穆对比鲜明。

  立时有伶俐的轿夫抬着小轿趋前,叉手恭问:“中使欲往何处?东京内外,大街小巷,小的烂熟于胸。”

  “去朱雀门外,麦秸巷中,寻一食肆,名唤吴记川饭。”

  “省得!中使请上轿!”

  轿夫熟练地压低轿杆,掀起轿帘。

  李宪坐入轿中,不时挑帘观览东京城里的市井百态。

  他经常出宫办差,于城中主要的街道尚算熟悉。

  轿夫此番未行御街,而是走马行街,穿小甜水巷,过相国寺桥,出了保康门,转而向西,拐进一条僻静窄巷。

  想必这便是麦秸巷了。

  李宪首次踏足此巷,挑帘望去,只见巷窄且陋,路面坑洼不平,两侧皆是低矮土墙或老旧木屋,本就不甚宽敞的巷道被胡乱悬挂的晾衣绳侵占,更显逼仄破败。

  他不免大失所望,心下越发疑惑:如此寻常的民居小巷,开在此间的食肆能有多大作为?何以竟得张供奉青睐,特命他亲来探看?

  他忍不住出声问轿夫:“你二人既言东京内外无有不晓,想必对这吴记川饭,亦有所了解?”

  轿夫如实作答:“小的只知麦秸巷方位,平日鲜少来此。这吴记川饭应是新开张不久的小店,此前未曾听闻。”

  竟是家无名小店……

  李宪心中的困惑更甚。

  “中使,到了。”

  轿子稳稳落在吴记川饭门前。

  李宪下轿一看,果然是陋巷小店,这样的食肆放眼整个东京,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何足道哉!

  亏他特意走这一遭,结果就这……

  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但来都来了,事情总归要办妥。

  他正欲取钱给付轿资,无意间扫过店门上方悬挂的匾额,霎时愣住。

  “?!!”

  他几乎怀疑自己眼花,定睛细瞧,那匾额落款之处,赫然题着三个筋骨遒劲的大字:欧阳修。

  李宪心头剧震!

  他因通晓文辞笔札,曾在翰林御书院当过差,欧阳学士的笔风他岂会认错?此匾额虽只寥寥四字,但观其行文气韵,确系醉翁亲笔无疑。

  他瞬间意识到:这位吴掌柜的来头恐怕不小!

  一念及此,立时敛去脸上的失望之色,他迅速付清轿钱,稍整衣冠,上前轻叩紧闭的店门。

  “吱呀”一声轻响,门开一线。

  “小店尚未开市,望客官午时……”

  李二郎拉开门,套话脱口而出,话未说完便戛然而止,目光已落到来者身上,看面容不过十四五岁,着圆领长袍,幞头皂靴,观其服色形制,显是宫里人。

  宫里的内侍等闲不会出宫,起码不会为一口吃食而出宫,定是身兼要务。

  忙改口道:“中使可是来寻吴掌柜?”

  李宪微微颔首:“正是。”

  李二郎立刻开门迎客:“中使请进。”

  待对方落座后,又道一声“稍候”,转身回后厨通传。

  踏入店门的刹那,李宪的脚步便是一顿,不由自主地深吸了一口气。

  好香啊!

  一股醇厚的咸鲜荤香直往鼻子里钻,勾得他舌底津如泉涌,腹中馋虫蠢动。

  他使劲吸动鼻翼,恨不得将弥漫此间的香气尽数吸入肚皮。

  他甚至觉得,较之御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此间的香气似乎更加诱人!

  原来如此……

  李宪突然有所领悟。

  莫看这只是一家陋巷小店,可这位吴掌柜不仅背景深厚,更兼厨艺不俗,无怪能入张供奉法眼……

  厨房里,李二郎将宫中来客之事告知吴掌柜。

  谢清欢和何双双师徒皆是一怔,随即相顾大喜。

  宫里的内侍光顾市井食肆,自然不是来用饭的,多半是替官家打包吃食。

  只是……

  官家即便要品尝民间的美食,也该从皇宫周边的食肆里采买才是,何以会来如此偏远的外城小巷?

  这一来一回,少说一个时辰,等内侍把菜带回去,怕是胃口都没了。

  莫非……师父(吴掌柜)的名头已经传到官家耳朵里了么?

  三个厨娘疑惑不解,吴铭却心知肚明,对方定是为赐酺而来。

  因八字还没一撇,这事他不曾告诉旁人。

  看来富相公还是靠谱的,前脚改元,后脚便有内侍登门,想也知道是得了指示。

  他嘱咐三人接着备菜备料,洗干净手,随二郎走向店堂。

  ——

  ps:非是拖更,俺也想赶紧写出来睡觉,没奈何,这章光是资料就查了六七个小时,好气啊,又熬到这么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我的饭馆通北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