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月底以来,随着周边州县的举人陆续进京,吴记川饭的新客也与日俱增。
吴铭并未刻意揽客,吴记川饭目前的客流量已足够多且足够稳定,引流来再多客人,容纳不下都是白搭。
状元楼则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早已将自家酒楼形塑成考生进京后必去的“打卡地”,每至科举年,便是状元楼的旺季。
只因吴记川饭相隔不远,近来风头又盛,去状元楼用饭的食客,难免会耳闻吴记之名,少不得要两相比较。
万事万物最怕一个“比”字,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在食客口中,吴记川饭的菜肴自是全面胜过状元楼,甚至发出羞辱式的言论:“嗐!若非吴记的雅间一席难求,谁来状元楼啊!”
诸如此类的话传入刘保衡的耳朵里,直教他七窍生烟!
暗忖吴记川饭眼下不过是家陋巷小店,便已有如此声势,若真让那姓吴的做成正店,以后进京赶考的客流怕不是都要被他抢了去!
刘保衡用尽各种办法,或折价,或赠礼,却扭转不了逐渐走低的口碑。
其实状元楼并未做错什么,菜品相较往年滋味不曾稍减,品类更是只多不少。
怎奈碰到了吴记川饭,竟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隔三差五便推出新菜,既新奇,又美味,委实不讲理!
相形之下,便显得状元楼越发拉胯了。
饮食首重滋味,促销活动做得再多,也只是锦上添花。
进京赶考的举子大多不差这顿饭钱,自然用脚投票,纷纷慕名而至。
张载并非第一个慕名而来的举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引他前来的梁焘,则是吴记常客。
他自称“今科举子”,其实并不准确。
梁焘以父荫入仕,在朝中挂了个闲职,今科所赴闱场叫作“锁厅试”,是专为现任官员设置的科考。
换言之,他现今已是官身,只是尚未取得功名罢了。
他此番本是接应同乡举子,偶然听闻邻客议及状元楼,遂脱口相荐。
言出即悔,吴记已是食客盈门,座无虚席,何苦自添竞争者?
然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吞吞吐吐反显小气,索性详细告知吴记的三条规矩,末了道:“吴记夜市亦是一绝!近日来,每当入夜,吴掌柜便会驱车至京中各处设摊,二位若能巧遇,万勿错过!”
听罢此言,张、吕二人已是心痒难耐。
敢立规矩的食肆,他二人何曾见过?必有过人之处!
于是乎,待安顿停当,两人便相约来到麦秸巷中,寻至吴记川饭店前。
果不其然,门前排号者众!
“子厚兄,快看!”
吕大钧伸手指向门檐处。
张载抬头看去,霎时瞠目愕然。
此等小店,竟得欧阳学士亲题匾额!
两人正要进店,忽在排号等候的食客中瞧见几张熟面孔。
“公掞贤弟!”
正是同路进京的朱光庭等举子。
“巧极!”朱光庭笑起来,“二位也来吴记尝鲜?”
“我二人亦是慕名而来。”张载的视线落到对方手里的排号牌上,“这木牌,不知何处领取?”
朱光庭爽快道:“何必另取号牌,既相逢,不如同席!”
“如此,甚好!”
张、吕二人求之不得,立时加入其中。
等候多时,终得入店,满室香气扑面,勾得众人喉头连滚。
环视店内,见在座几乎人手一只琉璃杯,不禁暗暗咋舌。
京师竟豪奢至此,连这等小店,也以一等琉璃待客!
众人心下惊诧,面上却不动声色,恐露乡鄙之态,遭京人窃笑。
李二郎麻利地抹净桌子,招呼众客落座:“诸位客官,用些什么?”
张载要来一份食单。
众人看过,又是一惊,心想京中菜肴,竟迥异于外地!这食单上所列菜肴,在座竟无一人尝过!
“咦?”
吕大钧将食单翻来覆去看了两遍,奇道:“听闻贵店有两道佳肴,唤作鲤跃龙门、及第粥,为何食单上未见?”
李二郎不答反问:“诸君可是进京赶考的举人?”
近几日,有不少进京赶考的举人指名要吃这两样菜,他早已见怪不怪。
得到肯定答复后,李二郎歉然道:“对不住,及第粥和鲤跃龙门眼下已不作市售,春闱开考前或将再次推出,诸君若有意品尝此味,多多留意小店告示便是。”
这当然是吴铭的意思。
既然这两道菜的呼声很高,搞个限时返场也无不可。
李二郎遂指着食单,推荐起其他菜肴:“客官且看,这清炊白鱼取活鱼现蒸,最是鲜甜!千丝豆腐乃小店自创,汤面如画,滋味也极鲜美……”
他专拣备料足、烹制易、售价高的菜推。
在座皆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对吴记的菜肴一无所知,自然是伙计推荐什么便点什么。
倒非专坑外乡人,食肆皆是这般行事。
何况李二郎所荐菜肴,滋味确是一等一。
众人吃得盘干碗净,酒足饭饱,餍足非常,连声称赞。
次日,张载、吕大钧又上状元楼一探,不禁大摇其头。
吃罢吴记,再吃状元楼,高下立判!
无怪进京举子首选吴记用饭,果非虚言!
……
吴铭对吴记川饭和状元楼的此消彼长一无所知,准确地说,他无暇关注这些事,他正在琢磨如何善用餐车的功能。
在任务期间,餐车暂时获得了中转站的属性,但这不代表所有的现代物品都可以随车携带至东京,仍然有所限制。
关于什么东西能带,什么东西不能,两界门并无明确定义。
吴铭渐渐摸索出几条不算规则的规则。
一是形制,不能太过现代,至少看起来得是宋代工匠能够造出来的。
二是材料,表面不能使用塑料、橡胶等超出时代的材料。
如果是炊具,燃料则仅限于柴和炭。
简而言之,凡是超出宋人理解的物品,比如电烤盘、卡式炉等器具,一律出不了灶房。
这也正常,如果把这些东西带出去,旁人一旦问起,吴铭连糊弄都没法糊弄。
而类似制作蛋烘糕的小锅,则被允许带上餐车,事实上,他这几日已经将宋代的平替品换成了现代不粘锅,用起来顺手多了。
吴铭早已想好说辞,如果有人问起,他就说是请工匠定制的,然而,迄今为止还不曾有人问过他。
或许在食客看来,吴掌柜连餐车都能定制一辆,区区炊具,岂在话下?
这天上午,众人正在厨房里备料,在外面看店的吴建军突然嗷一嗓子:“快递!”
“来了!”
吴铭出门签收快递。
见快递小哥送来半大不小的两个箱子,吴建军满脸好奇:“你又买啥了?”
“家用的碳烤炉和烤盘。”
“买这玩意儿作甚?”
吴铭早已习惯老爸这种现代白话夹杂宋代白话的措辞,他有时也会无意识地蹦出类似的话。
“出摊用。”
“啊?这能带过去吗?”
“应该可以吧,不行就退货呗。”
碳烤炉是非常古老的炊具,东京城里多的是炙肉店,围炉茶话更是古代文人秋冬聚会时不可或缺的雅事。
只不过,宋时的碳烤炉肯定不如现代的高效,且没有吴铭想要的款式。
若请工匠打造,一来耗时长,二来花销大,不如在网上买现成的。
他特意挑选了一款外观原始质朴的碳烤炉,按理说,是可以带上餐车的。
父子俩将快递拆出,各抱一个碳烤炉进后厨,三个厨娘的视线立刻齐刷刷聚焦其上。
吴铭脚步不停,径直走向两界门。
【碳烤炉及烤盘两套,可随餐车出摊。】
果然!
吴铭不禁扬起嘴角,这玩意儿虽然不如铁板便捷,但作为平替品够用了,足以解锁许多街头小吃。
“锦儿,将这两套炉子洗净。”
“好。”
锦儿应声接过,何双双和谢清欢也好奇凑近。
看起来只是个平平无奇黑色炉子,上手后才惊觉,竟然通体皆以玄铁浇筑,表面却异常光滑细腻,仙家器具,端的不同凡响。
“师父,”谢清欢冷不丁问,“可是要教弟子颠锅?”
“???”
你是怎么从碳烤炉联想到颠锅的?
“会教的,但不是今日。今日教你们一道新菜。”
“用这个炉子做?”
“聪明!”
谢清欢顿显兴致缺缺,即便得了师父夸奖,也难掩失望之色。
这炉子显然是为出摊准备的,她又不能出门,说到底是教双双姐,教她只是顺带的。
吴铭取出早已备好的冷面、火腿肠、鸡蛋、洋葱及一应调味料。
吴建军一眼瞧出儿子的意图:“你要烤冷面嗦!用这炉子能烤吗?”
“只要技术好,用啥不能烤?”
话虽如此,初次使用炭火炉烤冷面,还是得先练练手,以免出摊时翻车。
烤冷面是起源于东北的街头小吃,以冷面饼为主料,搭配鸡蛋、香肠、洋葱等辅料,自上个世纪末问世后,便迅速风靡北方,如今在南方的城市里也随处可见,绝对是当今最流行的街头小吃之一。
烤冷面的做法并不复杂,味道好坏的关键不在火候,而在酱料。虽说酱料里含有辣椒酱,但东北的辣椒酱只香不辣,整体味型酸中带甜,非常适合宋人的口味。
待锦儿洗净炉子,吴铭拿上所有东西,叫上三个厨娘,进灶房里试菜。
燃起炭火,置于炉膛里,覆上烤盘。
吩咐锦儿将洋葱、小葱、香菜等配料切碎,着手调制酱料。
取出一碗,在碗中加入适量的蒜蓉辣酱、番茄沙司、白糖、鸡粉、味精、蚝油、辣椒酱、孜然粉、玉米淀粉和清水,混合搅拌均匀。
另取三碗,分别倒入油、醋和清水。
可惜塑料瓶无法带出灶房,不然搞几个尖叫空瓶盛装调料,那叫一个地道!
缕缕烟气自孔隙中溢出,烤盘烧得滚烫。
吴铭用油刷子抹上一层薄油,先将火腿肠烤至七八分熟,放至一旁预热备用。
随后盖上冷面,快速在冷面底下洒少许清水,只听“滋啦”一声,瞬间产生的蒸汽使干硬的面饼立刻变软,颜色也转深了些。
“这一步至关重要,若不洒水,烤出来的面饼便会发干发硬。”
接着在面饼上淋一层薄油,磕开一枚鸡蛋,打在面饼中央,用铲子快速搅碎铺散。
待蛋液半凝,翻面,刷上酱料,掀起冷面再次往底部洒少许清水。
这时,浓郁的香气已随热气弥漫开来。
吴建军闻着味儿便来了,李二郎也掀起灶间布帘探头探脑。
吴铭笑着招呼道:“进来吧,把孙福叫上。”
他朝冷面上依次撒上洋葱碎、小葱和香菜,最后放上切作两半的香肠,将冷面卷起,外面再刷一层酱,淋上少许香醋,撒上黑白芝麻,用铲子咄咄咄麻利切成小段。
出锅,装盘,插上几根牙签,大功告成!
“来,都尝尝,一人一块。”
吴铭话音未落,吴建军已率先挑起一块烤冷面,送入口中。
众人紧随其后,一份烤冷面眨眼便分食殆尽。
味道不必多说,只要酱料对了,再差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也算不上完美,因是第一次做,对火候的把控不够到位,碳烤炉就有这点不好,火力难以随意调节,只能靠经验。
吴铭又做了两份,已找到手感。
随后让何双双和谢清欢尝试,烤冷面本就不难,又有名师指导,自是一学即会。
一连烤了四五份,众人分而食之,李二郎和孙福皆非挑食之人,甭管是谁做的,进了口就俩字:“真香!”
吴建军倒是言之有物。
老爸向来会吃不会做,以前经常挑老爷子的错处,后来在家不敢说老妈的不是,但凡有一句怨言,老妈便要撂筷子。
自从来店里帮忙,又恢复原样,连吴铭的出品也经常锐评。
这时,店外忽然响起一声喊:“吴掌柜!怎的连个看店的人也无?也不怕遭人窃盗!”
声音略尖,一听这嗓音,吴铭便知是李中使来了。
李二郎忙搁下碗筷,出门相迎。
店堂里传来李宪的问话:“吴掌柜可在店里?”
吴铭立刻擦了擦手,掀帘而出。
吴铭并未刻意揽客,吴记川饭目前的客流量已足够多且足够稳定,引流来再多客人,容纳不下都是白搭。
状元楼则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早已将自家酒楼形塑成考生进京后必去的“打卡地”,每至科举年,便是状元楼的旺季。
只因吴记川饭相隔不远,近来风头又盛,去状元楼用饭的食客,难免会耳闻吴记之名,少不得要两相比较。
万事万物最怕一个“比”字,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在食客口中,吴记川饭的菜肴自是全面胜过状元楼,甚至发出羞辱式的言论:“嗐!若非吴记的雅间一席难求,谁来状元楼啊!”
诸如此类的话传入刘保衡的耳朵里,直教他七窍生烟!
暗忖吴记川饭眼下不过是家陋巷小店,便已有如此声势,若真让那姓吴的做成正店,以后进京赶考的客流怕不是都要被他抢了去!
刘保衡用尽各种办法,或折价,或赠礼,却扭转不了逐渐走低的口碑。
其实状元楼并未做错什么,菜品相较往年滋味不曾稍减,品类更是只多不少。
怎奈碰到了吴记川饭,竟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隔三差五便推出新菜,既新奇,又美味,委实不讲理!
相形之下,便显得状元楼越发拉胯了。
饮食首重滋味,促销活动做得再多,也只是锦上添花。
进京赶考的举子大多不差这顿饭钱,自然用脚投票,纷纷慕名而至。
张载并非第一个慕名而来的举子,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引他前来的梁焘,则是吴记常客。
他自称“今科举子”,其实并不准确。
梁焘以父荫入仕,在朝中挂了个闲职,今科所赴闱场叫作“锁厅试”,是专为现任官员设置的科考。
换言之,他现今已是官身,只是尚未取得功名罢了。
他此番本是接应同乡举子,偶然听闻邻客议及状元楼,遂脱口相荐。
言出即悔,吴记已是食客盈门,座无虚席,何苦自添竞争者?
然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吞吞吐吐反显小气,索性详细告知吴记的三条规矩,末了道:“吴记夜市亦是一绝!近日来,每当入夜,吴掌柜便会驱车至京中各处设摊,二位若能巧遇,万勿错过!”
听罢此言,张、吕二人已是心痒难耐。
敢立规矩的食肆,他二人何曾见过?必有过人之处!
于是乎,待安顿停当,两人便相约来到麦秸巷中,寻至吴记川饭店前。
果不其然,门前排号者众!
“子厚兄,快看!”
吕大钧伸手指向门檐处。
张载抬头看去,霎时瞠目愕然。
此等小店,竟得欧阳学士亲题匾额!
两人正要进店,忽在排号等候的食客中瞧见几张熟面孔。
“公掞贤弟!”
正是同路进京的朱光庭等举子。
“巧极!”朱光庭笑起来,“二位也来吴记尝鲜?”
“我二人亦是慕名而来。”张载的视线落到对方手里的排号牌上,“这木牌,不知何处领取?”
朱光庭爽快道:“何必另取号牌,既相逢,不如同席!”
“如此,甚好!”
张、吕二人求之不得,立时加入其中。
等候多时,终得入店,满室香气扑面,勾得众人喉头连滚。
环视店内,见在座几乎人手一只琉璃杯,不禁暗暗咋舌。
京师竟豪奢至此,连这等小店,也以一等琉璃待客!
众人心下惊诧,面上却不动声色,恐露乡鄙之态,遭京人窃笑。
李二郎麻利地抹净桌子,招呼众客落座:“诸位客官,用些什么?”
张载要来一份食单。
众人看过,又是一惊,心想京中菜肴,竟迥异于外地!这食单上所列菜肴,在座竟无一人尝过!
“咦?”
吕大钧将食单翻来覆去看了两遍,奇道:“听闻贵店有两道佳肴,唤作鲤跃龙门、及第粥,为何食单上未见?”
李二郎不答反问:“诸君可是进京赶考的举人?”
近几日,有不少进京赶考的举人指名要吃这两样菜,他早已见怪不怪。
得到肯定答复后,李二郎歉然道:“对不住,及第粥和鲤跃龙门眼下已不作市售,春闱开考前或将再次推出,诸君若有意品尝此味,多多留意小店告示便是。”
这当然是吴铭的意思。
既然这两道菜的呼声很高,搞个限时返场也无不可。
李二郎遂指着食单,推荐起其他菜肴:“客官且看,这清炊白鱼取活鱼现蒸,最是鲜甜!千丝豆腐乃小店自创,汤面如画,滋味也极鲜美……”
他专拣备料足、烹制易、售价高的菜推。
在座皆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对吴记的菜肴一无所知,自然是伙计推荐什么便点什么。
倒非专坑外乡人,食肆皆是这般行事。
何况李二郎所荐菜肴,滋味确是一等一。
众人吃得盘干碗净,酒足饭饱,餍足非常,连声称赞。
次日,张载、吕大钧又上状元楼一探,不禁大摇其头。
吃罢吴记,再吃状元楼,高下立判!
无怪进京举子首选吴记用饭,果非虚言!
……
吴铭对吴记川饭和状元楼的此消彼长一无所知,准确地说,他无暇关注这些事,他正在琢磨如何善用餐车的功能。
在任务期间,餐车暂时获得了中转站的属性,但这不代表所有的现代物品都可以随车携带至东京,仍然有所限制。
关于什么东西能带,什么东西不能,两界门并无明确定义。
吴铭渐渐摸索出几条不算规则的规则。
一是形制,不能太过现代,至少看起来得是宋代工匠能够造出来的。
二是材料,表面不能使用塑料、橡胶等超出时代的材料。
如果是炊具,燃料则仅限于柴和炭。
简而言之,凡是超出宋人理解的物品,比如电烤盘、卡式炉等器具,一律出不了灶房。
这也正常,如果把这些东西带出去,旁人一旦问起,吴铭连糊弄都没法糊弄。
而类似制作蛋烘糕的小锅,则被允许带上餐车,事实上,他这几日已经将宋代的平替品换成了现代不粘锅,用起来顺手多了。
吴铭早已想好说辞,如果有人问起,他就说是请工匠定制的,然而,迄今为止还不曾有人问过他。
或许在食客看来,吴掌柜连餐车都能定制一辆,区区炊具,岂在话下?
这天上午,众人正在厨房里备料,在外面看店的吴建军突然嗷一嗓子:“快递!”
“来了!”
吴铭出门签收快递。
见快递小哥送来半大不小的两个箱子,吴建军满脸好奇:“你又买啥了?”
“家用的碳烤炉和烤盘。”
“买这玩意儿作甚?”
吴铭早已习惯老爸这种现代白话夹杂宋代白话的措辞,他有时也会无意识地蹦出类似的话。
“出摊用。”
“啊?这能带过去吗?”
“应该可以吧,不行就退货呗。”
碳烤炉是非常古老的炊具,东京城里多的是炙肉店,围炉茶话更是古代文人秋冬聚会时不可或缺的雅事。
只不过,宋时的碳烤炉肯定不如现代的高效,且没有吴铭想要的款式。
若请工匠打造,一来耗时长,二来花销大,不如在网上买现成的。
他特意挑选了一款外观原始质朴的碳烤炉,按理说,是可以带上餐车的。
父子俩将快递拆出,各抱一个碳烤炉进后厨,三个厨娘的视线立刻齐刷刷聚焦其上。
吴铭脚步不停,径直走向两界门。
【碳烤炉及烤盘两套,可随餐车出摊。】
果然!
吴铭不禁扬起嘴角,这玩意儿虽然不如铁板便捷,但作为平替品够用了,足以解锁许多街头小吃。
“锦儿,将这两套炉子洗净。”
“好。”
锦儿应声接过,何双双和谢清欢也好奇凑近。
看起来只是个平平无奇黑色炉子,上手后才惊觉,竟然通体皆以玄铁浇筑,表面却异常光滑细腻,仙家器具,端的不同凡响。
“师父,”谢清欢冷不丁问,“可是要教弟子颠锅?”
“???”
你是怎么从碳烤炉联想到颠锅的?
“会教的,但不是今日。今日教你们一道新菜。”
“用这个炉子做?”
“聪明!”
谢清欢顿显兴致缺缺,即便得了师父夸奖,也难掩失望之色。
这炉子显然是为出摊准备的,她又不能出门,说到底是教双双姐,教她只是顺带的。
吴铭取出早已备好的冷面、火腿肠、鸡蛋、洋葱及一应调味料。
吴建军一眼瞧出儿子的意图:“你要烤冷面嗦!用这炉子能烤吗?”
“只要技术好,用啥不能烤?”
话虽如此,初次使用炭火炉烤冷面,还是得先练练手,以免出摊时翻车。
烤冷面是起源于东北的街头小吃,以冷面饼为主料,搭配鸡蛋、香肠、洋葱等辅料,自上个世纪末问世后,便迅速风靡北方,如今在南方的城市里也随处可见,绝对是当今最流行的街头小吃之一。
烤冷面的做法并不复杂,味道好坏的关键不在火候,而在酱料。虽说酱料里含有辣椒酱,但东北的辣椒酱只香不辣,整体味型酸中带甜,非常适合宋人的口味。
待锦儿洗净炉子,吴铭拿上所有东西,叫上三个厨娘,进灶房里试菜。
燃起炭火,置于炉膛里,覆上烤盘。
吩咐锦儿将洋葱、小葱、香菜等配料切碎,着手调制酱料。
取出一碗,在碗中加入适量的蒜蓉辣酱、番茄沙司、白糖、鸡粉、味精、蚝油、辣椒酱、孜然粉、玉米淀粉和清水,混合搅拌均匀。
另取三碗,分别倒入油、醋和清水。
可惜塑料瓶无法带出灶房,不然搞几个尖叫空瓶盛装调料,那叫一个地道!
缕缕烟气自孔隙中溢出,烤盘烧得滚烫。
吴铭用油刷子抹上一层薄油,先将火腿肠烤至七八分熟,放至一旁预热备用。
随后盖上冷面,快速在冷面底下洒少许清水,只听“滋啦”一声,瞬间产生的蒸汽使干硬的面饼立刻变软,颜色也转深了些。
“这一步至关重要,若不洒水,烤出来的面饼便会发干发硬。”
接着在面饼上淋一层薄油,磕开一枚鸡蛋,打在面饼中央,用铲子快速搅碎铺散。
待蛋液半凝,翻面,刷上酱料,掀起冷面再次往底部洒少许清水。
这时,浓郁的香气已随热气弥漫开来。
吴建军闻着味儿便来了,李二郎也掀起灶间布帘探头探脑。
吴铭笑着招呼道:“进来吧,把孙福叫上。”
他朝冷面上依次撒上洋葱碎、小葱和香菜,最后放上切作两半的香肠,将冷面卷起,外面再刷一层酱,淋上少许香醋,撒上黑白芝麻,用铲子咄咄咄麻利切成小段。
出锅,装盘,插上几根牙签,大功告成!
“来,都尝尝,一人一块。”
吴铭话音未落,吴建军已率先挑起一块烤冷面,送入口中。
众人紧随其后,一份烤冷面眨眼便分食殆尽。
味道不必多说,只要酱料对了,再差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也算不上完美,因是第一次做,对火候的把控不够到位,碳烤炉就有这点不好,火力难以随意调节,只能靠经验。
吴铭又做了两份,已找到手感。
随后让何双双和谢清欢尝试,烤冷面本就不难,又有名师指导,自是一学即会。
一连烤了四五份,众人分而食之,李二郎和孙福皆非挑食之人,甭管是谁做的,进了口就俩字:“真香!”
吴建军倒是言之有物。
老爸向来会吃不会做,以前经常挑老爷子的错处,后来在家不敢说老妈的不是,但凡有一句怨言,老妈便要撂筷子。
自从来店里帮忙,又恢复原样,连吴铭的出品也经常锐评。
这时,店外忽然响起一声喊:“吴掌柜!怎的连个看店的人也无?也不怕遭人窃盗!”
声音略尖,一听这嗓音,吴铭便知是李中使来了。
李二郎忙搁下碗筷,出门相迎。
店堂里传来李宪的问话:“吴掌柜可在店里?”
吴铭立刻擦了擦手,掀帘而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我的饭馆通北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我的饭馆通北宋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