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太极殿。

  大朝会的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不少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瞥向站在文官队列前列的崔敦礼,以及龙椅上面无表情的太宗皇帝李世民。

  果然,议事不久,一位与崔家交往甚密的御史大夫便手持笏板,率先出列,声音洪亮地奏道。

  “陛下!”

  “臣近日思之,科举取士,虽得才俊,然终有偏重文章,忽略德行之忧。”

  “为国选材,德才兼备,方为大道。”

  “臣恳请陛下,效仿两汉良规,重启察举之制,令各州郡择贤荐能,以补科举之阙,彰显朝廷重德尊贤之本!”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数名世家官员的附和。

  “臣附议!”

  “德行乃立身之本,岂可单以文章论优劣?”

  “察举古制,自有其深意。”

  “可使野无遗贤,天下归心!”

  “若能得孝廉,贤良方正之士入朝,必能淳化风俗,匡正朝纲!”

  一时间,“重德”,“古制”,“荐贤”之声响彻大殿,气势颇盛。

  甚至一些中立或保守的官员闻言,也不禁颔首,觉得此言似乎颇有道理。

  崔敦礼垂眸而立,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等待着预期的反对之声,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碾压。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回应的,竟是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稳步出列,神色沉静,先是对御座上的李世民躬身一礼,然后转向众臣,朗声道。

  “陛下,诸位大人。”

  “方才王御史所言,孤深以为然。”

  这话让所有人都愣了一下,包括崔敦礼。

  太子居然赞同?

  李承乾话锋随即一转,声音清晰而坚定。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朝廷取士,自当重德行,察操守。”

  “然,孤以为.......”太子加重了语气,“时代变迁,制度亦当因时制宜。”

  “两汉察举,固有可取之处,然其后期为何弊端丛生。”

  “乃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根源在于德行一事,空口无凭,易为人情私意所趁,失其公允!”

  他目光扫过刚才附议的几位官员,继续道。

  “若要使重德不至沦为空谈,不成为少数人徇私之工具,则必须使德之一字,有实据可考,有公论可依!”

  “而非仅凭一地一隅之耆老数人,闭门评议,便可定夺国之贤才!”

  这番话掷地有声直指要害,让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世家官员们一时语塞。

  连原本打算看戏的李世民,也微微坐直了身体,眼中闪过一丝惊异和赞赏。

  “故此.....”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抛出了准备已久的方案。

  “儿臣愚见,与其重启古制,不如尊古训而创新!”

  “儿臣提议,可于现行科举选官之外,另设或融入一套德行考绩之法,名曰......实证取德!”

  “实证取德?”龙椅上的李世民适时开口,声音平稳,带着询问之意。

  “正是,父皇。”李承乾从容奏对。

  “所谓实证取德,便是要求所有候选官员,其德行考评,需有具体事迹为凭。”

  “或为赈灾济民之功,或为兴修水利之劳,或为教化乡里之绩,或为技艺革新之利……”

  “皆需有据可查,有人可证,记录归档,以供核验。”

  “空谈虚誉,一概不录!”

  他顿了顿,环视群臣,见不少人露出深思之色,便接着详细阐述。

  “其考评之权,亦不当由少数人垄断。”

  “儿臣建议,采用三法合议之制。”

  “一曰实证核验,核查其所报功绩之真伪。”

  “二曰乡议广采,扩大询访范围,不止于耆老,需采集其乡里更多士绅,乃至部分百姓之匿名风评,观其真实民望。”

  “三曰官考述行,由其所历衙门之上官,同僚,出具其平日操守,勤惰,协作之评语。”

  “三者结合,定其德行等第。”

  “如此,方能最大程度确保公允,避免偏私!”

  李承乾的声音回荡在太极殿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提出了一套前所未有,却又听起来极为务实可靠的方案。

  清流官员如魏征,戴胄等人也对“重启察举”有所保留但难以反驳,此刻听得太子所言,细细思量,顿觉此法远比那空泛的“察举”要稳妥可靠得多,更能真正选拔出有德行之士。

  魏征率先出列支持。

  “陛下!”

  “老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议实证取德之法,缜密务实,既能彰显朝廷重德之心,又可杜绝虚浮滥竽之弊,实为良法!”

  “臣附议!”

  “臣附议!”

  “臣亦附议!”

  不少中立和倾向于皇帝的官员纷纷表态支持。

  大殿内的舆论风向瞬间扭转。

  世家官员们顿时慌了手脚。

  他们完全没料到太子非但不反对,反而提出了一个更复杂,更难以操控,且站在更高道德制高点的方案。

  这“实证”,“乡议”,“官考”如同三道枷锁,将他们最擅长的“声望操纵”和“人情请托”之路堵得严严实实!

  有人试图反驳。

  “殿下所言虽善,然操作起来未免过于繁琐,恐难以推行……”

  立刻有人驳斥。

  “为国选贤,岂能因繁琐而废公允?”

  又有人强辩。

  “乡议采集范围过大,恐生混乱,且百姓愚昧,其言岂可轻信?”

  马周立刻出列。

  “民心向背,即为德行之镜!”

  “岂可因噎废食?”

  崔敦礼脸色铁青,看着太子沉稳应对,看着己方官员节节败退,他心知今日之谋已彻底失败,甚至可能为太子做了嫁衣,让他借此机会推出了一套更利于皇权掌控的考绩制度。

  他死死攥着笏板,指甲几乎要嵌进木中。

  御座之上,李世民将一切尽收眼底。

  他看着儿子在朝堂上独当一面,有理有据地驳斥世家,提出如此老练周全的方案,心中欣慰之余,那个念头再次浮现......这背后,定然又是赵牧那小子!

  “好了。”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威严,压下了所有的争论。

  “太子所议,朕觉得颇有见地。”

  “实证取德,三法合议,听起来确比空谈古制更为稳妥可靠。”

  他目光扫过崔敦礼等人,淡淡道:“然此事关乎选人大计,不可不慎。”

  “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即刻会同东宫属官,就太子所提方案,详细议定各项细则章程,务求公允,可行。”

  “议定之后,再报与朕决断。”

  皇帝一锤定音,既肯定了太子的方向,又没有立刻强行推行,给了各方缓冲和博弈的空间,但也明确否定了直接“重启察举”的提议。

  “臣等遵旨!”

  相关大臣齐声应道。

  崔敦礼等人面色灰败,只能躬身领命,心中憋闷至极。

  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竟被如此化解,还让对方反将一军。

  退朝钟声响起,李承乾暗暗松了口气,与马周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对龙首原的那位高人,敬佩之情更是无以复加。

  而李世民回到两仪殿,回想朝堂上的一幕,嘴角终于忍不住勾起一丝笑意,低声对王德道。

  “这帮世家虫豸又在太子手上输了一阵,回去怕是又要睡不好觉了........”

  语气中,竟带着几分难得的揶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最新章节,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