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拾光映画总部。
巨大的实时票房显示屏上,《深空防线》那刺目的票房数据,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沉沉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会议室里,宣发团队的汇报声越来越低,最终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沉寂取代。
温岚捏着眉心,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精心描绘的职业妆容也掩盖不住眼底的疲惫和一丝慌乱。
这部被视为拾光映画全力突破、证明自己的作品,投入了无法计量的心血,如今却被无形的浪潮狠狠拍在了起跑线上。
屏幕上,“抵制深空防线”、“皇帝的新衣?”等恶评夹杂在稀疏的支持声中,如同淬毒的细针,扎得人坐立不安。
“……不行!”
温岚猛地推开椅子站起来,动作带倒了旁边的一摞文件,纸张散落在地板上她也不顾:
“这样下去别说回本,口碑都要彻底砸烂!这不仅仅是票房的问题,是整个公司的信心!”
她的目光转向坐在另一侧,同样脸色凝重的张嘉文——洛珞最信任的左膀右臂,时光科技的掌舵人,也是拾光映画背后实质的强力支撑。
“嘉文”
温岚的声音带着孤注一掷的焦灼:
“联系洛总吧!这时候应该让洛总知道情况了!哪怕他只露面一下,在时光科技账号上说一句话,或者……发个声明也行!现在只有他能扭转这风向!”
“温总!”
张嘉文闻言果断出声,声音低沉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没这个必要。”
他顿了顿,目光透过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仿佛望向南方那遥远而神秘的海岛。
他没有说出黄泽岛这种关键词,即便在场核心人员心知肚明,这也是绝对禁忌。
这种时刻,别说是电影票房遭遇滑铁卢,恐怕天塌下来,他的心思也不会放在这边。
“难道……这部电影……就这么……”
温岚颓然坐回椅子上,声音带着无力感,精心修饰的发髻都显得有些散乱。
对于张嘉文的话她没有反驳,纵然两人同属洛珞旗下的公司总经理,但孰重孰轻,她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这种时候张嘉文可以做决断,但她不行。
所以,难道就这么失败了吗?
巨大的挫败感和对未来的迷茫将她包围。
张嘉文眼神复杂,语气带着安抚,但也异常坚定:
“这场风暴,我们必须自己扛过去,洛总既然曾说过,‘让风再吹一会’,一定有他的道理,至于电影……它的价值和时间,会证明,但现在打扰他没有任何意义,也绝对不行。”
张嘉文的判断十分正确。
且不说他们没有打来电话,即便是真的急到这个份上,洛珞对此恐怕也是无动于衷。
他现在的重心只有一个——建堆、点火。
跟京城的天气完全不同,黄泽岛深秋的海风带着湿冷的咸腥,拍打着禺谷基地巍然耸立的建筑轮廓。
如果从空中俯瞰,曾经热火朝天的大型土建区域已然沉寂,脚手架撤去,裸露出的是平滑的超大尺寸混凝土基座,以及深深嵌入其中的、标志着主体工程完成的结构体。
是的,盘古堆的基础建设早已建成,目前基地忙碌的已经是下一个阶段的事了。
盘古堆的核心——真空杜瓦容器,这个承载着“点燃恒星”梦想的庞然大物,正经历着它诞生过程中最关键的考验。
最后的对接与密封。
主筒体和端盖的对接在数台大型激光跟踪仪的严密监控下进行,空气中弥漫着高纯度氩气用于氩弧焊保护氛围的独特气味。
数台激光跟踪仪发出肉眼不可见的光束,实时捕获着部件间微米级的相对位移。
身穿白色洁净服的焊工,操作着磁力约束下的真空电子束焊枪,在氩气保护氛围中,焊束无声地刺入金属接缝。
每一条焊缝的长度都足以绕行基地一周,而厚度容差要求精确到微米级别——这是一个不允许任何“沙眼”或“虚焊”的世界。
洛珞的身影数次出现在安装平台旁的监控室,目光透过观察窗,扫过实时回传的红外热成像图谱,监测着焊接热影响区是否均匀,任何微小的温度异常都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应力集中点。
漫长的焊接与冷却程序结束后,立刻被连接到庞大的真空抽气系统。
分子泵、涡轮泵、离子泵齐声嗡鸣,接下来是更为严苛的真空密封性能测试,将杜瓦内部气压降至宇宙深空般的极低值。
高灵敏度氦质谱检漏仪如同最忠诚的猎犬,沿着每一道焊缝、每一个法兰接口一寸寸“嗅探”。
任何微小的氦气示踪分子泄漏,都会立刻在仪器上激起警报般的尖峰。
这个环节耗费的时间超出了所有初设预案,整整两周在反反复复的补焊、再抽真空、再检测中流逝。
王世峰每天清晨带着熬夜的黑眼圈向洛珞汇报进展:
“A区二次复检通过,漏率优于10^-9 Pa·m/s标准,B区接头重新处理,正在进行48小时稳定性测试……”
洛珞的回应总是简洁有力:
“好,标准就是标准,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不需要差不多。”
他深知,任何微小的泄漏在未来的超高温度场和强辐射环境下,都将成为灾难性的阿喀琉斯之踵。
但这还不够。
真正的考验是“找漏”。
氦质谱检漏仪被部署在杜瓦容器外壁上最重要的接缝、法兰接口和焊缝处。
技术员们手持氦喷枪,小心翼翼地将微量的氦气“探针”喷洒在可疑位置。
氦是宇宙中穿透性极强的惰性元素,若有任何比针眼还小千万倍的泄漏点,氦分子便会渗透进去。
内部的氦质谱检漏仪核心探测器会立刻捕捉到这极其微弱的信号,发出尖锐的警报,并在屏幕上精确显示出泄漏点的位置坐标。
每一次警报响起,都意味着一次失败的焊接或密封,需要立刻标注、记录、打磨、再焊接、再抽真空……两周的时间里,王世峰副总工程师几乎扎根在现场,向总设计师洛珞日复一日地汇报着这场“捕风捉影”战争的进展:
“B7区法兰密封圈复检通过”、“主焊缝Q11段二次补焊后氦峰消失”、“整体静态真空维持度已稳定达标……”
与此同时,超导磁体系统进入了最关键的预冷与调试阶段。
环绕在杜瓦核心外围的,是——庞大的超导磁体系统。
这些由特殊合金线材缠绕的巨型线圈,将在低温超导状态下产生强大而稳定的磁场,约束住聚变反应中高达上亿度的等离子体。
此刻,它们正在进行启动前的关键预演——预冷与通电调试。
巨型低温冷屏组件内部,液氦冷却回路如同血管般被激活,液氦在特制管道中奔流。
低温传感器报告着每一个冷屏单元的温度稳定地向绝对零度靠拢。
工程师们严密监控着温度梯度的变化,防止急剧的温度变化导致材料收缩不均产生不可逆的应力。
冷却过程是缓慢而精确的,每一步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洛珞在主控中心的屏幕前,关注着代表磁体线圈状态的数据流:
电阻是否完全归零?磁场梯度是否均匀?冷却剂流量是否精确匹配计算模型?
任何一丝微小的异常波动都逃不过他那被【头脑风暴】赋能过的超强计算力和近乎直觉的物理感知。
他深知,超导磁体一旦失超,不仅意味着磁场的瞬间崩溃,更可能因巨大的能量释放造成灾难性破坏。
每一个数据的平稳过渡,都预示着这条个庞然大物正在安全、有效地苏醒。
庞大且复杂的激光阵列系统,同样在进行着最精密的校准与能量通道联调。
巨大的高功率激光束将从阵列的四面八方聚焦于杜瓦核心内的靶丸“龙睛”。
高能激光束在模拟腔内往返穿梭,束斑稳定性、靶点聚焦精度、各子束路的同步延迟被调校到了皮秒量级。
在恒温恒湿、尘埃粒子数严格控制的特殊洁净空间内,巨大的光学反射镜面光可鉴人,必须时刻保持洁净。
任何一粒尘埃或指纹沾染,都可能在激光高功率照射下瞬间烧毁昂贵的光学元件,或导致光束偏移。
机器人手臂和远程操控设备被广泛运用,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进入对环境的污染。
激光系统正进行逐通道的能量校准与相位同步测试。
低功率的测试光束沿着预定光路射出,借助精密的波前传感器和光束分析仪,反馈系统实时调整着每一面镜子微促动器的位置和角度。
目标只有一个:确保未来点火时刻,来自不同路径、不同位置的数十束甚至更多的高能激光,能够以皮秒级的精度同步抵达靶丸的几何中心点,并在百万分之一秒内精准聚焦。
这要求光束路径上的任何振动、热变形甚至重力的微小影响,都必须在实时闭环控制系统中被精确补偿。
负责激光阵列的工程师在加密通讯线路上向洛珞报告:
“主光路闭环调节完成,第17子束路波前畸变校正已完成。”
洛珞的回复只有一个字:
“好。”
当月下旬,洛珞下达了首次全系统功能自检序列的指令,也是让整个盘古堆活起来的“神经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随着全系统功能自检指令的下达,一场静默的神经信号风暴席卷了整个装置。
成千上万个遍布杜瓦、磁体、激光系统、辅助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开始被轮番询问、激活、测试。
压力、温度、流量、电压、电流、位移、真空度、光束参数……海量的数据如同潮水般涌入主控中心的超级计算机。
自动化测试脚本执行着预设的数万条逻辑判断,模拟着启动、运行、停机、故障等各种预设工况。
主控大厅巨大的弧面屏上,整个盘古堆的数字孪生模型被点亮。
洛珞坐镇主控位,面前悬浮着多个操作界面,如同整个神经网络的终极大脑处理器。
S7序列启动:从真空泵组预热,到磁体系统逐级升流,再到激光阵列能量注入模拟,以及至关重要的——在能量注入瞬间,控制系统的实时反馈调节能力测试。
整个主控中心只剩下仪器的嗡鸣、操作的点击声、以及合成女声平稳的系统状态报告。
“真空压力稳定在10^-6 Pa。”
“超导磁体各单元电流达到预设值,磁场分布曲线符合理论模型±0.3%。”
“激光发射序列启动…模拟束能注入…能量吸收模块反馈正常…”
“磁流体动力学反馈系统激活…实时湍流抑制算法执行中…模拟约束场强度稳定度提升至95%……”
这是无数个子系统第一次共同协作。
洛珞的目光如同高速扫描仪,掠过瀑布般倾泻的实时数据流。
他不仅看当前数值,更看趋势、看关联、看微小波动背后隐藏的意义。
他强大的心算能力和对全局的掌控在此刻发挥到极致,数次在参数出现微小漂移但尚未报警时,就果断下达了修正指令,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S7序列运行了整整三天,中间经历了数次暂停排查和局部优化。
当序列最终提示“所有预设测试项目执行完毕,通过标准达成”时,控制室内所有人都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但这并没有带来欢庆,只有一种更加沉重的、对下一步实质性点火挑战的责任感。
时间悄然滑入十二月的最后一周。
杜瓦的真空检漏报告上终于盖下了验收通过的印章,并持续维持超高真空数周无异常波动。
超导磁体系统在各种极端工况模拟下保持着令人惊叹的稳定。
激光阵列的联合点火测试报告显示能量耦合效率达到了设计预期下限,并留有余量用于后续持续优化。
控制系统的反馈速度与精度通过了S7序列的严酷考验。
盘古聚变试验堆堆——这个被赋予“开天”使命的装置,其钢铁的躯干、真空的内腔、激荡的磁场与锐利的光芒,在历经大型土建、部件安装、密封测试、冷却调试、系统联合自检后,终于在黄泽岛的海风中宣告:
建设完成,系统初步完善!
禺谷基地主控大厅。
巨型屏幕上是盘古堆结构的实时数字化全息模型,数据流依旧流淌,但核心参数区域一片平静的绿色。
大厅内灯火通明,却几乎无人交谈,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
洛珞走到指挥台前,环视大厅,目光扫过王世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小组负责人、系统负责人、骨干工程师……最后落回巨大的屏幕上,定格在那个凝聚了无数智慧、汗水与期望的庞然大物上。
正是盘古堆的数字模型。
从选址黄泽岛开始到现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如果从前期的筹备和试验开始算起,他们准备了近三年,这个试验堆终于建成了。
这颗被无数汗水、智慧乃至牺牲托举而起的“人造太阳”终于要冉冉升起。
三年的工期是他给自己的约定,但……包括他自己在内,恐怕也没有真的能在三年时间点燃他的必胜决心,没想到居然真的建成了。
不可思议吗?或许。
但洛珞深知,这份“顺利”绝非天赐,它来自每一个角落无声的付出,这其中的每个小组,甚至到每个人的努力,他比谁都清楚。
总装车间里焊工师傅专注的眼神,那些对焊缝要求苛刻到微米的接头,是他们屏住呼吸在氩气保护下一点点完成的。
主控系统里每一行稳定的代码,是工程部赵工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调试优化,他甚至能想象赵工接到自己“验算基桩0.3毫米偏移”指令时的惊讶与认真执行的模样。
还有海军陆战队在凛冽海风中的警戒巡逻,吴峻构建的那层层迭迭、密不透风的安全保密网……少了其中任何一环,这艘巨轮都不可能如此高效地驶向目标。
当然,还有那些牺牲与转折。
万明远院士愤懑质问EAST为何被无限期暂停的神情,依旧清晰。
那不仅是一项研究的停滞,更是整个磁约束路线无数人二十年心血的折戟。
这位可敬的对手最终在他家书房里的喟叹,那种复杂的滋味,洛珞感同身受。
这是时代浪潮下的选择,也是不同技术路线残酷竞争的结果。
他庆幸万老理解了,但那份“输掉”的黯然,是对“盘古”成功的必要衬托。
退出ITER的风暴,如同一道惊雷,最终却化作了无形的推力。
扯皮和掣肘消失了,只剩下背水一战的力量。
主控台发出的细微嗡鸣将洛珞拉回现实。
屏幕上,盘古堆的各项关键参数稳如磐石:杜瓦真空度完美、超导磁体在液氦浸浴下死寂般寒冷、激光阵列联合测试精准无误……这不可思议的顺利,是千百次精确计算、无数次排查隐患、千万人协同攻坚共同写就的。
指尖划过冰冷的控制台,洛珞的嘴角浮起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
成功了吗?还差最关键的那一步。
“各分系统报告准备状态。”
只见洛珞沉声说道。
“真空系统准备就绪!”“磁体系统准备就绪!”“激光系统准备就绪!”“控制系统准备就绪!”“辅助系统准备就绪!”“安全系统准备就绪!”……
一连串坚定而清晰的报告声依次响起。
洛珞微微颔首,指尖在触控屏幕上划过。
“现在启动,第一次试点火模拟推演程序。”
大厅内响起程序激活的轻微嗡鸣。
接着,他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一种无可置疑的决然:
“目标点火时间窗口:2010年12月31日。”
巨大的实时票房显示屏上,《深空防线》那刺目的票房数据,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沉沉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会议室里,宣发团队的汇报声越来越低,最终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沉寂取代。
温岚捏着眉心,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精心描绘的职业妆容也掩盖不住眼底的疲惫和一丝慌乱。
这部被视为拾光映画全力突破、证明自己的作品,投入了无法计量的心血,如今却被无形的浪潮狠狠拍在了起跑线上。
屏幕上,“抵制深空防线”、“皇帝的新衣?”等恶评夹杂在稀疏的支持声中,如同淬毒的细针,扎得人坐立不安。
“……不行!”
温岚猛地推开椅子站起来,动作带倒了旁边的一摞文件,纸张散落在地板上她也不顾:
“这样下去别说回本,口碑都要彻底砸烂!这不仅仅是票房的问题,是整个公司的信心!”
她的目光转向坐在另一侧,同样脸色凝重的张嘉文——洛珞最信任的左膀右臂,时光科技的掌舵人,也是拾光映画背后实质的强力支撑。
“嘉文”
温岚的声音带着孤注一掷的焦灼:
“联系洛总吧!这时候应该让洛总知道情况了!哪怕他只露面一下,在时光科技账号上说一句话,或者……发个声明也行!现在只有他能扭转这风向!”
“温总!”
张嘉文闻言果断出声,声音低沉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没这个必要。”
他顿了顿,目光透过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仿佛望向南方那遥远而神秘的海岛。
他没有说出黄泽岛这种关键词,即便在场核心人员心知肚明,这也是绝对禁忌。
这种时刻,别说是电影票房遭遇滑铁卢,恐怕天塌下来,他的心思也不会放在这边。
“难道……这部电影……就这么……”
温岚颓然坐回椅子上,声音带着无力感,精心修饰的发髻都显得有些散乱。
对于张嘉文的话她没有反驳,纵然两人同属洛珞旗下的公司总经理,但孰重孰轻,她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这种时候张嘉文可以做决断,但她不行。
所以,难道就这么失败了吗?
巨大的挫败感和对未来的迷茫将她包围。
张嘉文眼神复杂,语气带着安抚,但也异常坚定:
“这场风暴,我们必须自己扛过去,洛总既然曾说过,‘让风再吹一会’,一定有他的道理,至于电影……它的价值和时间,会证明,但现在打扰他没有任何意义,也绝对不行。”
张嘉文的判断十分正确。
且不说他们没有打来电话,即便是真的急到这个份上,洛珞对此恐怕也是无动于衷。
他现在的重心只有一个——建堆、点火。
跟京城的天气完全不同,黄泽岛深秋的海风带着湿冷的咸腥,拍打着禺谷基地巍然耸立的建筑轮廓。
如果从空中俯瞰,曾经热火朝天的大型土建区域已然沉寂,脚手架撤去,裸露出的是平滑的超大尺寸混凝土基座,以及深深嵌入其中的、标志着主体工程完成的结构体。
是的,盘古堆的基础建设早已建成,目前基地忙碌的已经是下一个阶段的事了。
盘古堆的核心——真空杜瓦容器,这个承载着“点燃恒星”梦想的庞然大物,正经历着它诞生过程中最关键的考验。
最后的对接与密封。
主筒体和端盖的对接在数台大型激光跟踪仪的严密监控下进行,空气中弥漫着高纯度氩气用于氩弧焊保护氛围的独特气味。
数台激光跟踪仪发出肉眼不可见的光束,实时捕获着部件间微米级的相对位移。
身穿白色洁净服的焊工,操作着磁力约束下的真空电子束焊枪,在氩气保护氛围中,焊束无声地刺入金属接缝。
每一条焊缝的长度都足以绕行基地一周,而厚度容差要求精确到微米级别——这是一个不允许任何“沙眼”或“虚焊”的世界。
洛珞的身影数次出现在安装平台旁的监控室,目光透过观察窗,扫过实时回传的红外热成像图谱,监测着焊接热影响区是否均匀,任何微小的温度异常都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应力集中点。
漫长的焊接与冷却程序结束后,立刻被连接到庞大的真空抽气系统。
分子泵、涡轮泵、离子泵齐声嗡鸣,接下来是更为严苛的真空密封性能测试,将杜瓦内部气压降至宇宙深空般的极低值。
高灵敏度氦质谱检漏仪如同最忠诚的猎犬,沿着每一道焊缝、每一个法兰接口一寸寸“嗅探”。
任何微小的氦气示踪分子泄漏,都会立刻在仪器上激起警报般的尖峰。
这个环节耗费的时间超出了所有初设预案,整整两周在反反复复的补焊、再抽真空、再检测中流逝。
王世峰每天清晨带着熬夜的黑眼圈向洛珞汇报进展:
“A区二次复检通过,漏率优于10^-9 Pa·m/s标准,B区接头重新处理,正在进行48小时稳定性测试……”
洛珞的回应总是简洁有力:
“好,标准就是标准,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不需要差不多。”
他深知,任何微小的泄漏在未来的超高温度场和强辐射环境下,都将成为灾难性的阿喀琉斯之踵。
但这还不够。
真正的考验是“找漏”。
氦质谱检漏仪被部署在杜瓦容器外壁上最重要的接缝、法兰接口和焊缝处。
技术员们手持氦喷枪,小心翼翼地将微量的氦气“探针”喷洒在可疑位置。
氦是宇宙中穿透性极强的惰性元素,若有任何比针眼还小千万倍的泄漏点,氦分子便会渗透进去。
内部的氦质谱检漏仪核心探测器会立刻捕捉到这极其微弱的信号,发出尖锐的警报,并在屏幕上精确显示出泄漏点的位置坐标。
每一次警报响起,都意味着一次失败的焊接或密封,需要立刻标注、记录、打磨、再焊接、再抽真空……两周的时间里,王世峰副总工程师几乎扎根在现场,向总设计师洛珞日复一日地汇报着这场“捕风捉影”战争的进展:
“B7区法兰密封圈复检通过”、“主焊缝Q11段二次补焊后氦峰消失”、“整体静态真空维持度已稳定达标……”
与此同时,超导磁体系统进入了最关键的预冷与调试阶段。
环绕在杜瓦核心外围的,是——庞大的超导磁体系统。
这些由特殊合金线材缠绕的巨型线圈,将在低温超导状态下产生强大而稳定的磁场,约束住聚变反应中高达上亿度的等离子体。
此刻,它们正在进行启动前的关键预演——预冷与通电调试。
巨型低温冷屏组件内部,液氦冷却回路如同血管般被激活,液氦在特制管道中奔流。
低温传感器报告着每一个冷屏单元的温度稳定地向绝对零度靠拢。
工程师们严密监控着温度梯度的变化,防止急剧的温度变化导致材料收缩不均产生不可逆的应力。
冷却过程是缓慢而精确的,每一步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洛珞在主控中心的屏幕前,关注着代表磁体线圈状态的数据流:
电阻是否完全归零?磁场梯度是否均匀?冷却剂流量是否精确匹配计算模型?
任何一丝微小的异常波动都逃不过他那被【头脑风暴】赋能过的超强计算力和近乎直觉的物理感知。
他深知,超导磁体一旦失超,不仅意味着磁场的瞬间崩溃,更可能因巨大的能量释放造成灾难性破坏。
每一个数据的平稳过渡,都预示着这条个庞然大物正在安全、有效地苏醒。
庞大且复杂的激光阵列系统,同样在进行着最精密的校准与能量通道联调。
巨大的高功率激光束将从阵列的四面八方聚焦于杜瓦核心内的靶丸“龙睛”。
高能激光束在模拟腔内往返穿梭,束斑稳定性、靶点聚焦精度、各子束路的同步延迟被调校到了皮秒量级。
在恒温恒湿、尘埃粒子数严格控制的特殊洁净空间内,巨大的光学反射镜面光可鉴人,必须时刻保持洁净。
任何一粒尘埃或指纹沾染,都可能在激光高功率照射下瞬间烧毁昂贵的光学元件,或导致光束偏移。
机器人手臂和远程操控设备被广泛运用,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进入对环境的污染。
激光系统正进行逐通道的能量校准与相位同步测试。
低功率的测试光束沿着预定光路射出,借助精密的波前传感器和光束分析仪,反馈系统实时调整着每一面镜子微促动器的位置和角度。
目标只有一个:确保未来点火时刻,来自不同路径、不同位置的数十束甚至更多的高能激光,能够以皮秒级的精度同步抵达靶丸的几何中心点,并在百万分之一秒内精准聚焦。
这要求光束路径上的任何振动、热变形甚至重力的微小影响,都必须在实时闭环控制系统中被精确补偿。
负责激光阵列的工程师在加密通讯线路上向洛珞报告:
“主光路闭环调节完成,第17子束路波前畸变校正已完成。”
洛珞的回复只有一个字:
“好。”
当月下旬,洛珞下达了首次全系统功能自检序列的指令,也是让整个盘古堆活起来的“神经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随着全系统功能自检指令的下达,一场静默的神经信号风暴席卷了整个装置。
成千上万个遍布杜瓦、磁体、激光系统、辅助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开始被轮番询问、激活、测试。
压力、温度、流量、电压、电流、位移、真空度、光束参数……海量的数据如同潮水般涌入主控中心的超级计算机。
自动化测试脚本执行着预设的数万条逻辑判断,模拟着启动、运行、停机、故障等各种预设工况。
主控大厅巨大的弧面屏上,整个盘古堆的数字孪生模型被点亮。
洛珞坐镇主控位,面前悬浮着多个操作界面,如同整个神经网络的终极大脑处理器。
S7序列启动:从真空泵组预热,到磁体系统逐级升流,再到激光阵列能量注入模拟,以及至关重要的——在能量注入瞬间,控制系统的实时反馈调节能力测试。
整个主控中心只剩下仪器的嗡鸣、操作的点击声、以及合成女声平稳的系统状态报告。
“真空压力稳定在10^-6 Pa。”
“超导磁体各单元电流达到预设值,磁场分布曲线符合理论模型±0.3%。”
“激光发射序列启动…模拟束能注入…能量吸收模块反馈正常…”
“磁流体动力学反馈系统激活…实时湍流抑制算法执行中…模拟约束场强度稳定度提升至95%……”
这是无数个子系统第一次共同协作。
洛珞的目光如同高速扫描仪,掠过瀑布般倾泻的实时数据流。
他不仅看当前数值,更看趋势、看关联、看微小波动背后隐藏的意义。
他强大的心算能力和对全局的掌控在此刻发挥到极致,数次在参数出现微小漂移但尚未报警时,就果断下达了修正指令,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S7序列运行了整整三天,中间经历了数次暂停排查和局部优化。
当序列最终提示“所有预设测试项目执行完毕,通过标准达成”时,控制室内所有人都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但这并没有带来欢庆,只有一种更加沉重的、对下一步实质性点火挑战的责任感。
时间悄然滑入十二月的最后一周。
杜瓦的真空检漏报告上终于盖下了验收通过的印章,并持续维持超高真空数周无异常波动。
超导磁体系统在各种极端工况模拟下保持着令人惊叹的稳定。
激光阵列的联合点火测试报告显示能量耦合效率达到了设计预期下限,并留有余量用于后续持续优化。
控制系统的反馈速度与精度通过了S7序列的严酷考验。
盘古聚变试验堆堆——这个被赋予“开天”使命的装置,其钢铁的躯干、真空的内腔、激荡的磁场与锐利的光芒,在历经大型土建、部件安装、密封测试、冷却调试、系统联合自检后,终于在黄泽岛的海风中宣告:
建设完成,系统初步完善!
禺谷基地主控大厅。
巨型屏幕上是盘古堆结构的实时数字化全息模型,数据流依旧流淌,但核心参数区域一片平静的绿色。
大厅内灯火通明,却几乎无人交谈,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
洛珞走到指挥台前,环视大厅,目光扫过王世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小组负责人、系统负责人、骨干工程师……最后落回巨大的屏幕上,定格在那个凝聚了无数智慧、汗水与期望的庞然大物上。
正是盘古堆的数字模型。
从选址黄泽岛开始到现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如果从前期的筹备和试验开始算起,他们准备了近三年,这个试验堆终于建成了。
这颗被无数汗水、智慧乃至牺牲托举而起的“人造太阳”终于要冉冉升起。
三年的工期是他给自己的约定,但……包括他自己在内,恐怕也没有真的能在三年时间点燃他的必胜决心,没想到居然真的建成了。
不可思议吗?或许。
但洛珞深知,这份“顺利”绝非天赐,它来自每一个角落无声的付出,这其中的每个小组,甚至到每个人的努力,他比谁都清楚。
总装车间里焊工师傅专注的眼神,那些对焊缝要求苛刻到微米的接头,是他们屏住呼吸在氩气保护下一点点完成的。
主控系统里每一行稳定的代码,是工程部赵工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调试优化,他甚至能想象赵工接到自己“验算基桩0.3毫米偏移”指令时的惊讶与认真执行的模样。
还有海军陆战队在凛冽海风中的警戒巡逻,吴峻构建的那层层迭迭、密不透风的安全保密网……少了其中任何一环,这艘巨轮都不可能如此高效地驶向目标。
当然,还有那些牺牲与转折。
万明远院士愤懑质问EAST为何被无限期暂停的神情,依旧清晰。
那不仅是一项研究的停滞,更是整个磁约束路线无数人二十年心血的折戟。
这位可敬的对手最终在他家书房里的喟叹,那种复杂的滋味,洛珞感同身受。
这是时代浪潮下的选择,也是不同技术路线残酷竞争的结果。
他庆幸万老理解了,但那份“输掉”的黯然,是对“盘古”成功的必要衬托。
退出ITER的风暴,如同一道惊雷,最终却化作了无形的推力。
扯皮和掣肘消失了,只剩下背水一战的力量。
主控台发出的细微嗡鸣将洛珞拉回现实。
屏幕上,盘古堆的各项关键参数稳如磐石:杜瓦真空度完美、超导磁体在液氦浸浴下死寂般寒冷、激光阵列联合测试精准无误……这不可思议的顺利,是千百次精确计算、无数次排查隐患、千万人协同攻坚共同写就的。
指尖划过冰冷的控制台,洛珞的嘴角浮起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
成功了吗?还差最关键的那一步。
“各分系统报告准备状态。”
只见洛珞沉声说道。
“真空系统准备就绪!”“磁体系统准备就绪!”“激光系统准备就绪!”“控制系统准备就绪!”“辅助系统准备就绪!”“安全系统准备就绪!”……
一连串坚定而清晰的报告声依次响起。
洛珞微微颔首,指尖在触控屏幕上划过。
“现在启动,第一次试点火模拟推演程序。”
大厅内响起程序激活的轻微嗡鸣。
接着,他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一种无可置疑的决然:
“目标点火时间窗口:2010年12月31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最新章节,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最新章节,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