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没有羊眼汤 第一百七十七章 金沙情殇

小说:青海没有羊眼汤 作者:肖雨平 更新时间:2025-11-19 18:19:4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离了腾越翡翠矿坑的沉郁往事,赵清真并未急于南下,而是折向往北,溯金沙江而上,直指那传说中“白衣溺鬼”频繁出没的虎跳峡江段。舆图之上,金沙江如同一条桀骜的金色巨龙,在玉龙、哈巴两座雪山的夹峙下,硬生生劈开一道深不见底的峡谷,水流湍急,暗礁密布,涛声如雷,震人心魄。此地凶险,不仅在于自然天堑,更在于那流传已久的诡异传说。

  行近虎跳峡,尚未得见江面,便已闻轰隆水声不绝于耳,如同万千战鼓擂响,气势恢宏却又带着一丝天然的肃杀。两岸绝壁千仞,猿猴难攀,云雾在半山腰缭绕,更添险峻。江风凛冽,带着冰凉的水汽,吹拂在脸上,隐隐有一丝若有若无的、仿佛女子低泣的呜咽声混杂在风涛之中,需凝神细听方能察觉,端的诡异。

  赵清真立于一处突出的鹰嘴岩上,俯瞰下方如金汤沸腾的江面。神识如网撒下,穿透咆哮的激流与翻滚的泡沫,深入那幽暗冰冷的江底。果然,在几处水流尤其湍急、形成巨大漩涡的江段底部,他感知到了数缕极其微弱、却异常执拗的残魂意念。这些意念充满了溺水时的绝望、对世间的留恋、以及一股化不开的幽怨之情,正是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如月夜、浓雾),会显化出所谓的“白衣女鬼”形象,以其哀怨之态,惑人心神,拖人下水为伴。

  然而,与寻常害人的水鬼不同,赵清真察觉到,这些残魂的核心怨念,并非纯粹的恶意,更多的是一种“不甘”与“孤独”,尤其其中一缕最为清晰的意念,其哀怨之中,竟还蕴含着一丝至死不渝的“情”意。这让他想起了纳西族“殉情”传统,相传,古时纳西族情侣若恋爱受阻,便会相约至雪山、深涧或大江之畔,一同赴死,认为如此便可挣脱世俗束缚,在“玉龙第三国”永世相伴。

  “莫非,这金沙江的溺鬼传说,与古老的殉情习俗有关?”赵清真心生明悟。若真如此,这些亡魂便非恶灵,而是值得同情与超度的苦命鸳鸯。

  他并未立刻动手,而是离开江边,前往附近一座纳西族人聚居的寨子打听。寨子依山而建,以木石结构的“木楞房”为主,随处可见绘制着精美象形文字——东巴文的木牌和经幡。

  寨中老人听闻赵清真问起金沙江溺鬼之事,皆面露敬畏与悲伤之色。一位头戴“月亮盘”的纳西族老东巴(祭司),须发皆白,眼神却依旧睿智,将他请进自家经堂(存放东巴经卷的房间)。

  “尊贵的远方道长,”老东巴以生硬的汉语,夹杂着纳西语,缓缓说道,“您感知到的没有错。那江中的孤魂,大多确是昔年殉情而死的可怜人。尤其是其中最厉害的那个‘白衣阿夏’(纳西语对少女的称呼),传说乃是百年前,一对苦恋的男女,因家族世仇不能结合,最终携手从虎跳石跃入江中。那女子的执念最深,化为白衣鬼影,夜夜哭诉,不仅迷惑路人,更使得那段江域戾气深重,连鱼儿都不愿靠近。”

  老东巴叹了口气:“我们东巴世代在此,也曾多次做法事,试图超度她们。但那殉情之念,与对‘玉龙第三国’的执迷纠缠太深,寻常的《祭风经》、《开路经》难以完全化解其执念,需得以情动情,以愿化怨,非大法力、大慈悲者不能为之。”

  赵清真点头,明白了症结所在。这些亡魂困于“情”障,执着于虚拟的“玉龙第三国”,不愿往生,甚至排斥东巴的正常超度。强行驱散,有违天和;普通超度,又难破其心障。

  “多谢老祭司指点。”赵清真肃然道,“贫道愿一试,以道家法门,结合贵教慈悲,助她们解脱。”

  老东巴闻言,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他取出一卷古老的东巴经卷,以及一面绘制着日月星辰、东巴象形文符咒的“达幡”(一种用于祭祀和镇邪的五彩布旗),郑重地交给赵清真:“此经卷中,有描绘‘玉龙第三国’美景与接引之法的篇章,或可一用。这面达幡,蕴含历代东巴的祈福之力,可安抚亡灵,稳定江边气机。愿雪山之神保佑道长成功。”

  赵清真谢过,收下达幡与经卷。他并未立刻返回江边,而是在老东巴的经堂中静坐一日,仔细研读那卷东巴经。他以归墟意境那包容万法的特性,去理解、感悟纳西族这种独特的、将爱情与死亡、信仰紧密相连的文化与宗教情感,试图找到能与那些殉情亡魂共鸣的“钥匙”。

  夜幕降临,月华如水,洒在咆哮的金沙江上,映照出粼粼波光,却也使得峡谷更显幽深。子时将近,江面上的雾气果然浓郁起来,那夹杂在风涛中的女子哭泣声也愈发清晰、凄婉。

  赵清真再次来到那处鹰嘴岩。他并未散发任何道法威压,而是将自身气息调整得与周遭环境、与那哀怨的意念尽可能的贴近。他取出那面东巴达幡,将其插在岩缝之中,达幡无风自动,散发出柔和而宁静的五彩光晕,暂时驱散了周遭的阴戾之气。

  然后,他盘膝坐下,并未诵读道经,而是以神念为引,将白日里从东巴经中领悟到的、关于“玉龙第三国”的景象——那雪山环绕、鲜花遍野、没有痛苦与分离的永恒乐土——混合着自身对“情”之真谛的理解(相聚是缘,分离亦是常;真情不朽,不在于形骸相伴,而在于心念相通,纵隔阴阳,亦能彼此祝福),化作一股温暖、悲悯而又带着指引意味的精神波动,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那雾气弥漫的江心,尤其是那缕最为强大的、“白衣阿夏”残魂的所在。

  起初,江中的怨念似乎更加躁动,雾气翻涌,哭声变得尖锐,仿佛在抗拒这外来的“安抚”。那“白衣阿夏”的残魂更是凝聚出一道模糊的、身着纳西族白衣的少女虚影,立于一处激流中的礁石上,对着赵清风的方向发出无声的控诉与质问,意念中充满了对恋人的思念、对世俗的怨恨、以及对“玉龙第三国”的固执向往。

  赵清真不为所动,继续以那融合了东巴信仰与道家超脱意境的意念与之沟通:

  “痴情人,你可知,你所追寻的‘玉龙第三国’,并非外在的某处仙境,而是内心无拘无束、真情得以安放的净土。你与你的恋人,魂魄相依百载,情意早已超越生死,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永世相伴’?执着于形影不离,反而让你们困守于此,不得解脱,不得真正的安宁。这咆哮的江水,这冰冷的礁石,难道就是你想要的永恒吗?”

  他的意念,如同春风化雨,一点点渗透那坚固的心防。“你看,你的恋人,他的残魂就在你不远处,同样受着煎熬。你们彼此牵挂,却因这执念,近在咫尺,远如天涯。放下吧,放下对这具形骸、对这处江域的执着。让我助你们,让彼此纯净的情意得以升华,魂魄得以解脱,或入轮回,再续前缘;或融于天地,化作这雪山金沙间永恒的祝福。这才是真正的‘玉龙第三国’啊!”

  随着赵清真的劝导,以及那东巴达幡散发出的祥和之力影响,那“白衣阿夏”的虚影不再尖锐,而是开始微微颤抖,仿佛在挣扎,在思考。她感受到了眼前这道士并无恶意,其意念中蕴含的悲悯与智慧,是她百年来从未感受过的。她下意识地“看”向不远处江底,那里有另一缕微弱却熟悉的魂魄波动,那是她的恋人。他们因执念而显化,却也因执念而无法真正靠近。

  赵清真适时地,以神念模拟东巴经中接引的仪轨,勾勒出一道通往安宁、而非执着于某一特定之处的“往生之路”,这条路的两旁,浮现出东巴经中描绘的美好景象,却不再强调那是唯一的归宿。

  “愿你们,解脱束缚,得大自在。以真情为舟,渡彼此过这苦海吧。”

  最终,那“白衣阿夏”的虚影,发出了一声长长的、仿佛释然又带着无尽眷恋的叹息。她不再立于礁石,而是缓缓沉入水中,与不远处那缕恋人的残魂波动,如同两滴终于相遇的水珠,缓缓靠近,交融在一起。

  两股纠缠了百年的执念,在这一刻,如同冰雪消融,化为了纯粹的情意与祝福。它们的形态逐渐消散,化作点点晶莹的、蕴含着爱与解脱意味的光点,从江底升起,如同逆流的星河,融入那东巴达幡散发的五彩光晕之中,随后顺着赵清真指引的那条“往生之路”,袅袅升腾,最终消失在茫茫夜空。

  随着这对主要亡魂的解脱,江中其他几缕殉情残魂似乎也受到了感召与净化,纷纷显化出模糊的、成双成对的虚影,彼此携手,向着夜空拜别,然后同样化为光点,升腾而去。

  江面上的浓雾悄然散去,那凄婉的哭泣声也彻底消失。唯有轰隆的江水声依旧,却不再带有那令人心悸的怨戾之气,恢复了它作为自然奇观的纯粹与壮丽。

  插在岩石上的东巴达幡,光芒渐渐内敛,但其上蕴含的祥和之气却更加浓郁,仿佛长久地留在了此地,默默守护着这段江域。

  次日,赵清真将达幡与经卷归还给老东巴,并告知江中亡魂已得解脱。老东巴与寨中族人感激涕零,视为神迹,欲要重谢,却被赵清真婉拒。

  他离开了纳西族寨子,继续沿金沙江.前行。心中却对云南这片土地上的众生百态、爱恨情仇,有了更深的感触。妖魔鬼怪,并非皆是面目可憎,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段令人唏嘘的往事与执念。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青海没有羊眼汤,青海没有羊眼汤最新章节,青海没有羊眼汤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