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李籍离开后,陈从进此时也有些感慨,有时候,计划真是赶不上变化,自己本来已经下定决心,要等到明年,再寻机南征。
可是现在才十一月,离自己预定用兵的时间早了半年,各地的仓城也没建好,粮米尚未入库,这个时候用兵,确实不是好时机。
但世间之事,又岂能万事尽善尽美,粮食后勤的事,可以慢慢搞,但是王师范刚刚上位,且张蟾也主动邀请自己出兵,这事肯定是不能等的。
现在出兵,和明年出兵,其中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别看就半年时间,但要是王师范有手段,半年时间足够稳定平卢大局。
一个内部稳定的藩镇,和内部不稳的藩镇,这打起来,其中的难度是天壤之别,而且,陈从进觉得,不能小看这些能被牙兵推上来的节度使,特别是年纪小的,有时候年纪小的节度使,比起老油条来,更加的难缠。
这一仗陈从进不打算亲自南征,一方面,这一次用兵的规模肯定不会大,陈从进预估,也就出动两万步军,最多加派几千骑兵,这要是再加军队数量,那么就会影响到囤积仓城的计划。
在陈从进本来的计划中,他没打算在这个时候进攻平卢镇的,只是机会来的这么巧罢了。
而若是攻下平卢,则在战略形势上,形成了对朱温的半包围,届时,三路出兵,一路由河东,昭义出兵河阳,进攻洛阳,切断张全义给朱温补充钱粮。
第二路,则是主力,由幽州军从魏博直接南下中原,第三路,就是从平卢出兵,汇合朱瑄两兄弟,从侧翼围攻朱温。
陈从进也知道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典故,分兵就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风险。
这种道理,只要是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懂的,但为何那么多领兵大将都会做出选择分兵进攻的选项。
那肯定是分兵有好处,而集中一起有劣势的缘故,分路进攻,其一可提高部队机动性,增加指挥的效率。
同时,分兵减轻后方补给的压力,在需要用传令兵来告知复杂军令的情况下,集中大军易导致指挥混乱或辎重滞留,且人数一多,行军的速度反而会下降。
说难听些,就是数十万大军集中到一起,扎营放饭都能让中层军官愁破脑袋,而分兵则能兼顾速度与后勤支持。
遍观史册,好像大书特书冷兵器时代的战事,都是一些将领搞分兵,然后被人集中力量,给一路一路的歼灭。
这其实是幸存者偏差的问题,但实际上,分路进攻取胜的,才是战争史上的常态。
对于领军将领,陈从进一时间还没拿定主意,这几年,行军打仗,为了稳固军队,陈从进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亲自带兵。
因为时势不同,往前推几年,陈从进在军中的威望是有,但还没到万无一失的地步,大将带兵出战,兵权在手,要是被野心勃勃的的部下一鼓动,那后果不堪设想。
以陈从进多疑的性子,自然是每战都要亲自带兵,恨不得把兵权死死的抓在手中。
而这样一来,是极大的减少了手下军将叛乱的风险,但同时也让大将缺少独挡一面的经验,算起来如今能独挡一面的将领,也就是镇守河东的向元镇了。
陈从进其实是想让王猛领兵,但是王猛的性子,陈从进是很担心他搞不定平卢,可是遍察自己手中的高级大将,王猛是最让自己放心的一个。
其实,更适合的人,陈从进觉得是自己的妻族李旋化,此人性子比较沉稳,于是,陈从进分别召见二人,问询两人对攻打平卢一战,有什么方略。
就是不给时间让他们去询问自己的幕僚,纯考验临机应变之能。
陈从进在书房中,屏退了左右,他先召见了李旋化。
只见李旋化一身戎装,面容沉稳,见到陈从进便恭敬行礼。“末将参见大王。”
“都是自家人,不用多礼。”陈从进笑笑,随后指了指旁边的椅子,说道:“坐。今天召你来,不为别的,就想听听你对攻打平卢王师范,有何高见,不必藏私,但也别信口开河。”
李旋化愣了一下,他在来时可没想到是要问自己攻打平卢的。
这时,陈从进轻拍脑袋,随即将张蟾遣使,欲邀自己出兵,攻取平卢,且张蟾使者李籍力劝自己收取平卢之事,简短的说了一遍。
李旋化闻言,陷入了沉思,显然是在快速组织思路。
良久之后,他站起身,走到书房边上那幅巨大舆图前,手指点在平卢节度使的治所,青州益都城。
“大王,若攻平卢,以末将之见,此战当分三步走。”
只听李旋化的声音不疾不徐,条理清晰的说道:“第一步,是接应。我军应先渡过黄河,火速进入棣州,并控制张蟾,尽取其部,如此一来,我军便有了前进的基地。”
陈从进点点头,不置可否,这个方略,和自己先前所思有些冲突,不过,他还是要听李旋化的下一步方略。
“第二步,是稳固,以棣州为依托,缓缓推进,先肃清外围的城池,先取博昌,邹平,高苑,长山,千乘,临淄,彻底稳固后路,随后,大军集结,进围青州。”
说到这,李旋化顿了一下,随后略一沉吟,又接着说道:“第三,有进围青州后,便构筑长围,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切断王师范和外界的联系,同时,派遣使者,陈说利害,以大军压境之势,逼迫王师范开城投降,若不降,则或攻或围,依时局变化而再做决定。”
李旋化说完,退回原位,静待陈从进的指示。
陈从进听完,脸上看不出任何变化,李旋化的策略,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错漏,也没有任何惊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陈从进心中有一种感觉,这李旋化的方案,怎么看怎么像自己当初,攻打魏博时的风格。
可是现在才十一月,离自己预定用兵的时间早了半年,各地的仓城也没建好,粮米尚未入库,这个时候用兵,确实不是好时机。
但世间之事,又岂能万事尽善尽美,粮食后勤的事,可以慢慢搞,但是王师范刚刚上位,且张蟾也主动邀请自己出兵,这事肯定是不能等的。
现在出兵,和明年出兵,其中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别看就半年时间,但要是王师范有手段,半年时间足够稳定平卢大局。
一个内部稳定的藩镇,和内部不稳的藩镇,这打起来,其中的难度是天壤之别,而且,陈从进觉得,不能小看这些能被牙兵推上来的节度使,特别是年纪小的,有时候年纪小的节度使,比起老油条来,更加的难缠。
这一仗陈从进不打算亲自南征,一方面,这一次用兵的规模肯定不会大,陈从进预估,也就出动两万步军,最多加派几千骑兵,这要是再加军队数量,那么就会影响到囤积仓城的计划。
在陈从进本来的计划中,他没打算在这个时候进攻平卢镇的,只是机会来的这么巧罢了。
而若是攻下平卢,则在战略形势上,形成了对朱温的半包围,届时,三路出兵,一路由河东,昭义出兵河阳,进攻洛阳,切断张全义给朱温补充钱粮。
第二路,则是主力,由幽州军从魏博直接南下中原,第三路,就是从平卢出兵,汇合朱瑄两兄弟,从侧翼围攻朱温。
陈从进也知道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典故,分兵就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风险。
这种道理,只要是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懂的,但为何那么多领兵大将都会做出选择分兵进攻的选项。
那肯定是分兵有好处,而集中一起有劣势的缘故,分路进攻,其一可提高部队机动性,增加指挥的效率。
同时,分兵减轻后方补给的压力,在需要用传令兵来告知复杂军令的情况下,集中大军易导致指挥混乱或辎重滞留,且人数一多,行军的速度反而会下降。
说难听些,就是数十万大军集中到一起,扎营放饭都能让中层军官愁破脑袋,而分兵则能兼顾速度与后勤支持。
遍观史册,好像大书特书冷兵器时代的战事,都是一些将领搞分兵,然后被人集中力量,给一路一路的歼灭。
这其实是幸存者偏差的问题,但实际上,分路进攻取胜的,才是战争史上的常态。
对于领军将领,陈从进一时间还没拿定主意,这几年,行军打仗,为了稳固军队,陈从进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亲自带兵。
因为时势不同,往前推几年,陈从进在军中的威望是有,但还没到万无一失的地步,大将带兵出战,兵权在手,要是被野心勃勃的的部下一鼓动,那后果不堪设想。
以陈从进多疑的性子,自然是每战都要亲自带兵,恨不得把兵权死死的抓在手中。
而这样一来,是极大的减少了手下军将叛乱的风险,但同时也让大将缺少独挡一面的经验,算起来如今能独挡一面的将领,也就是镇守河东的向元镇了。
陈从进其实是想让王猛领兵,但是王猛的性子,陈从进是很担心他搞不定平卢,可是遍察自己手中的高级大将,王猛是最让自己放心的一个。
其实,更适合的人,陈从进觉得是自己的妻族李旋化,此人性子比较沉稳,于是,陈从进分别召见二人,问询两人对攻打平卢一战,有什么方略。
就是不给时间让他们去询问自己的幕僚,纯考验临机应变之能。
陈从进在书房中,屏退了左右,他先召见了李旋化。
只见李旋化一身戎装,面容沉稳,见到陈从进便恭敬行礼。“末将参见大王。”
“都是自家人,不用多礼。”陈从进笑笑,随后指了指旁边的椅子,说道:“坐。今天召你来,不为别的,就想听听你对攻打平卢王师范,有何高见,不必藏私,但也别信口开河。”
李旋化愣了一下,他在来时可没想到是要问自己攻打平卢的。
这时,陈从进轻拍脑袋,随即将张蟾遣使,欲邀自己出兵,攻取平卢,且张蟾使者李籍力劝自己收取平卢之事,简短的说了一遍。
李旋化闻言,陷入了沉思,显然是在快速组织思路。
良久之后,他站起身,走到书房边上那幅巨大舆图前,手指点在平卢节度使的治所,青州益都城。
“大王,若攻平卢,以末将之见,此战当分三步走。”
只听李旋化的声音不疾不徐,条理清晰的说道:“第一步,是接应。我军应先渡过黄河,火速进入棣州,并控制张蟾,尽取其部,如此一来,我军便有了前进的基地。”
陈从进点点头,不置可否,这个方略,和自己先前所思有些冲突,不过,他还是要听李旋化的下一步方略。
“第二步,是稳固,以棣州为依托,缓缓推进,先肃清外围的城池,先取博昌,邹平,高苑,长山,千乘,临淄,彻底稳固后路,随后,大军集结,进围青州。”
说到这,李旋化顿了一下,随后略一沉吟,又接着说道:“第三,有进围青州后,便构筑长围,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切断王师范和外界的联系,同时,派遣使者,陈说利害,以大军压境之势,逼迫王师范开城投降,若不降,则或攻或围,依时局变化而再做决定。”
李旋化说完,退回原位,静待陈从进的指示。
陈从进听完,脸上看不出任何变化,李旋化的策略,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错漏,也没有任何惊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陈从进心中有一种感觉,这李旋化的方案,怎么看怎么像自己当初,攻打魏博时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