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的寒风灌入议事厅,吹得烛火摇曳不定。
一名面白无须,身着锦袍的太监站在厅堂中央,刚刚收起手中的明黄卷轴。
他脸上的笑容堆积得恰到好处,声音尖细,却透着一股阴柔的力道。
“雍王殿下,接旨吧。这可是泼天的恩典啊。”
姜恪单膝跪地的姿势未变,他没有立刻起身,也没有伸手去接那份圣旨。
厅内的空气因此凝滞了片刻。
他身后的高顺,一身未卸的重甲在火光下泛着暗红,整个人沉默得宛若一尊铁铸的杀神。
徐庶站在一旁,垂着眼帘,谁也看不清他此刻的神情。
“镇北将军,节制幽云十六州军务。”姜恪口中重复着这几个字,声音不高,却让那太监的笑容僵硬了一瞬。
好大的官,好大的权。
大到能把他死死钉在这北境,让他去啃那块最硬的骨头。
幽云十六州,名义上归他节制,可除了一个刚刚被他打下来的幽州,其余哪个不是兵匪横行,豪族林立的烂摊子?
父皇这是给了他一个虚名,却要他去承担一份实实在在的重担。
最关键的,是后面那句“即刻押解俘虏主犯,入京献俘”。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把他从刚刚建立的根基上,活生生拔起来,扔回京城那个巨大的旋涡里。
“殿下?”太监的声音拔高了一些,带着催促的意味。
姜恪抬起头,脸上看不出喜怒。他伸出双手,平稳地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圣旨。
“臣,姜恪,谢陛下天恩。”
他的声音平静无波。
太监这才松了口气,脸上的笑容重新变得活泛起来。“陛下在宫里可是日夜挂念着殿下呢。殿下此次回京,定要好好与陛下说说这北疆的战事,以慰圣心啊。”
“一定。”姜恪站起身,个子比那太监高出一个头,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过去,“有劳公公远道而来。来人,送公公下去歇息,好生招待。”
门外的亲兵立刻进来,引着那名太监退下。
议事厅的门被重新关上,隔绝了外面的寒风。
厅内,只剩下压抑的沉默。
“殿下,此去京城,无异于龙入浅滩,虎落平阳。”徐庶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忧虑,“三皇子在京中根深蒂固,朝堂之上,不知有多少人等着看您的笑话,等着给您下绊子。”
“主公,末将愿随您同去。”高顺上前一步,声音沉闷有力,“陷阵营八百将士,可随我入京。若有宵小之辈敢对主公不利,末将便踏平了他的府邸。”
姜恪摆了摆手,走到沙盘前。那上面,幽州城的位置被插上了一面小小的黑色龙旗。
“踏平府邸,是小道。”他拿起那面旗子,在指尖转动着,“我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把脖子洗干净了,送到我的刀下。”
他看向高顺,语气不容置喙:“高顺,你和陷阵营,必须留在幽州。你是幽州最后的屏障,也是我最硬的底牌。在我回来之前,幽州城,交给你了。”
高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低头领命:“末将,遵命。”
姜恪又转向徐庶:“元直,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城内政务,百废待兴,全靠你了。水泥的烧制,农具的改良,流民的安置,一件都不能停。我要让他们看看,我姜恪的幽州,和我姜恪的人,都不是好惹的。”
“庶,定不辱使命。”徐庶躬身一拜。
“赵云澜。”姜恪唤道。
一直沉默地站在角落里的赵云澜上前一步:“末将在。”
“你,点三百虎豹骑,随我回京。”
徐庶一惊:“殿下,三百人,是否太少了?”
“不少了。”姜恪的目光落回沙盘,眼神幽深,“三百虎豹骑,足以让京城里那些人看清我的实力。人再多,就不是献俘,是逼宫了。”
他顿了顿,拿起一枚代表俘虏的黑色棋子,重重地按在沙盘上。
“这次回京,我最大的依仗,不是兵,不是刀。”
他的手指敲了敲那枚棋子。
“是他们。”
三日后,幽州城门大开。
冬日的阳光惨白无力,照在皑皑白雪上,反射出刺目的光。
姜恪一身玄色王袍,外罩锁子甲,骑在战马之上。他的身后,是赵云澜和三百名身披重甲、气势森然的虎豹骑。
而在他们之后,是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
那是上万名被绳索捆绑,垂头丧气的蛮族俘虏。他们被幽州兵士押解着,一步一步,走上南归的路途。
城门两侧,站满了前来送行的幽州百姓。
没有官府的组织,没有强制的命令。他们是自发前来的。
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刚刚能拿起武器的少年。他们的脸上,带着敬畏,带着感激,也带着一丝担忧。
“雍王千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呼喊声汇成了一片海洋。
“北境之王!”
“殿下,早日归来啊!”
姜恪勒住缰绳,回头望向这些面孔。这些曾被他用“猪饲料”救活的百姓,此刻眼中闪烁的光芒,比这冬日的阳光更加灼热。
这才是他的根。
他没有多言,只是对着城头的方向,对着那些百姓,重重抱拳。
“出发!”
一声令下,队伍开始缓缓移动。
车轮滚滚,马蹄声碎。
巨大的队伍,离开了这座他们用鲜血守护的城池,踏上了通往天下权力中心的路。
队伍行进的速度并不快。
姜恪有意为之。
他要让这条由胜利者和失败者组成的队伍,成为一个移动的奇观,一个流动的传说。
每经过一个城镇,消息便会提前传开。
当那面绣着“镇北将军”的大旗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沿途的百姓便会从四面八方涌来,挤在官道两侧,争相目睹这百年难遇的景象。
他们看到了。
看到了为首那位年轻的王爷,面容俊朗,神情冷峻。
看到了他身后那支如钢铁雕塑般的骑兵,每一个士兵的眼神都带着杀气。
更看到了那数不清的,如同牲畜般被驱赶的蛮族俘虏。这些曾经在边境烧杀抢掠,让无数家庭破碎的恶魔,此刻却成了这位年轻王爷功勋的注脚。
“那就是雍王殿下……”
“天哪,他就是‘北境之王’!”
“你看那些蛮子,再也没了往日的凶悍!”
“咱们大嘉,有救了……”
议论声,惊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姜恪听着这一切,面无表情。但他握着缰绳的手,却愈发地紧了。
民心,可用。
民心,亦可畏。
他知道,这些声音传到京城,会变成什么。
会变成刺向三皇子姜匡胤的利刃,也会变成悬在父皇嘉隆帝心头的一根刺。
傍晚,队伍在一处驿站外扎营。
赵云澜巡营回来,走到姜恪的帐篷前。
“主公,一切正常。”
姜恪正坐在火堆前,擦拭着自己的佩刀。火焰跳动,映在他的瞳孔里,闪烁不定。
“云澜。”他没有抬头,只是问道,“你说,京城里那些老朋友们,看到我送的这份大礼,会是什么表情?”
赵云澜沉默片刻,沉声道:“他们的表情,末将不在意。末将只知道,谁敢对主公不利,他的脑袋,会成为下一份大礼。”
姜恪的动作停了一下。
他抬起头,看向赵云澜,忽然笑了。
“好。”
他将擦拭干净的长刀插回鞘中,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他遥望南方,京城的方向,此刻正被夜幕笼罩。
那座汇聚了天下权力的雄城,像一头蛰伏的巨兽,正等着他自投罗网。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被随意丢弃的猎物。
他是带着满身杀气,手握利刃的猎人。
一名面白无须,身着锦袍的太监站在厅堂中央,刚刚收起手中的明黄卷轴。
他脸上的笑容堆积得恰到好处,声音尖细,却透着一股阴柔的力道。
“雍王殿下,接旨吧。这可是泼天的恩典啊。”
姜恪单膝跪地的姿势未变,他没有立刻起身,也没有伸手去接那份圣旨。
厅内的空气因此凝滞了片刻。
他身后的高顺,一身未卸的重甲在火光下泛着暗红,整个人沉默得宛若一尊铁铸的杀神。
徐庶站在一旁,垂着眼帘,谁也看不清他此刻的神情。
“镇北将军,节制幽云十六州军务。”姜恪口中重复着这几个字,声音不高,却让那太监的笑容僵硬了一瞬。
好大的官,好大的权。
大到能把他死死钉在这北境,让他去啃那块最硬的骨头。
幽云十六州,名义上归他节制,可除了一个刚刚被他打下来的幽州,其余哪个不是兵匪横行,豪族林立的烂摊子?
父皇这是给了他一个虚名,却要他去承担一份实实在在的重担。
最关键的,是后面那句“即刻押解俘虏主犯,入京献俘”。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把他从刚刚建立的根基上,活生生拔起来,扔回京城那个巨大的旋涡里。
“殿下?”太监的声音拔高了一些,带着催促的意味。
姜恪抬起头,脸上看不出喜怒。他伸出双手,平稳地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圣旨。
“臣,姜恪,谢陛下天恩。”
他的声音平静无波。
太监这才松了口气,脸上的笑容重新变得活泛起来。“陛下在宫里可是日夜挂念着殿下呢。殿下此次回京,定要好好与陛下说说这北疆的战事,以慰圣心啊。”
“一定。”姜恪站起身,个子比那太监高出一个头,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过去,“有劳公公远道而来。来人,送公公下去歇息,好生招待。”
门外的亲兵立刻进来,引着那名太监退下。
议事厅的门被重新关上,隔绝了外面的寒风。
厅内,只剩下压抑的沉默。
“殿下,此去京城,无异于龙入浅滩,虎落平阳。”徐庶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忧虑,“三皇子在京中根深蒂固,朝堂之上,不知有多少人等着看您的笑话,等着给您下绊子。”
“主公,末将愿随您同去。”高顺上前一步,声音沉闷有力,“陷阵营八百将士,可随我入京。若有宵小之辈敢对主公不利,末将便踏平了他的府邸。”
姜恪摆了摆手,走到沙盘前。那上面,幽州城的位置被插上了一面小小的黑色龙旗。
“踏平府邸,是小道。”他拿起那面旗子,在指尖转动着,“我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把脖子洗干净了,送到我的刀下。”
他看向高顺,语气不容置喙:“高顺,你和陷阵营,必须留在幽州。你是幽州最后的屏障,也是我最硬的底牌。在我回来之前,幽州城,交给你了。”
高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低头领命:“末将,遵命。”
姜恪又转向徐庶:“元直,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城内政务,百废待兴,全靠你了。水泥的烧制,农具的改良,流民的安置,一件都不能停。我要让他们看看,我姜恪的幽州,和我姜恪的人,都不是好惹的。”
“庶,定不辱使命。”徐庶躬身一拜。
“赵云澜。”姜恪唤道。
一直沉默地站在角落里的赵云澜上前一步:“末将在。”
“你,点三百虎豹骑,随我回京。”
徐庶一惊:“殿下,三百人,是否太少了?”
“不少了。”姜恪的目光落回沙盘,眼神幽深,“三百虎豹骑,足以让京城里那些人看清我的实力。人再多,就不是献俘,是逼宫了。”
他顿了顿,拿起一枚代表俘虏的黑色棋子,重重地按在沙盘上。
“这次回京,我最大的依仗,不是兵,不是刀。”
他的手指敲了敲那枚棋子。
“是他们。”
三日后,幽州城门大开。
冬日的阳光惨白无力,照在皑皑白雪上,反射出刺目的光。
姜恪一身玄色王袍,外罩锁子甲,骑在战马之上。他的身后,是赵云澜和三百名身披重甲、气势森然的虎豹骑。
而在他们之后,是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
那是上万名被绳索捆绑,垂头丧气的蛮族俘虏。他们被幽州兵士押解着,一步一步,走上南归的路途。
城门两侧,站满了前来送行的幽州百姓。
没有官府的组织,没有强制的命令。他们是自发前来的。
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刚刚能拿起武器的少年。他们的脸上,带着敬畏,带着感激,也带着一丝担忧。
“雍王千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呼喊声汇成了一片海洋。
“北境之王!”
“殿下,早日归来啊!”
姜恪勒住缰绳,回头望向这些面孔。这些曾被他用“猪饲料”救活的百姓,此刻眼中闪烁的光芒,比这冬日的阳光更加灼热。
这才是他的根。
他没有多言,只是对着城头的方向,对着那些百姓,重重抱拳。
“出发!”
一声令下,队伍开始缓缓移动。
车轮滚滚,马蹄声碎。
巨大的队伍,离开了这座他们用鲜血守护的城池,踏上了通往天下权力中心的路。
队伍行进的速度并不快。
姜恪有意为之。
他要让这条由胜利者和失败者组成的队伍,成为一个移动的奇观,一个流动的传说。
每经过一个城镇,消息便会提前传开。
当那面绣着“镇北将军”的大旗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沿途的百姓便会从四面八方涌来,挤在官道两侧,争相目睹这百年难遇的景象。
他们看到了。
看到了为首那位年轻的王爷,面容俊朗,神情冷峻。
看到了他身后那支如钢铁雕塑般的骑兵,每一个士兵的眼神都带着杀气。
更看到了那数不清的,如同牲畜般被驱赶的蛮族俘虏。这些曾经在边境烧杀抢掠,让无数家庭破碎的恶魔,此刻却成了这位年轻王爷功勋的注脚。
“那就是雍王殿下……”
“天哪,他就是‘北境之王’!”
“你看那些蛮子,再也没了往日的凶悍!”
“咱们大嘉,有救了……”
议论声,惊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姜恪听着这一切,面无表情。但他握着缰绳的手,却愈发地紧了。
民心,可用。
民心,亦可畏。
他知道,这些声音传到京城,会变成什么。
会变成刺向三皇子姜匡胤的利刃,也会变成悬在父皇嘉隆帝心头的一根刺。
傍晚,队伍在一处驿站外扎营。
赵云澜巡营回来,走到姜恪的帐篷前。
“主公,一切正常。”
姜恪正坐在火堆前,擦拭着自己的佩刀。火焰跳动,映在他的瞳孔里,闪烁不定。
“云澜。”他没有抬头,只是问道,“你说,京城里那些老朋友们,看到我送的这份大礼,会是什么表情?”
赵云澜沉默片刻,沉声道:“他们的表情,末将不在意。末将只知道,谁敢对主公不利,他的脑袋,会成为下一份大礼。”
姜恪的动作停了一下。
他抬起头,看向赵云澜,忽然笑了。
“好。”
他将擦拭干净的长刀插回鞘中,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他遥望南方,京城的方向,此刻正被夜幕笼罩。
那座汇聚了天下权力的雄城,像一头蛰伏的巨兽,正等着他自投罗网。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被随意丢弃的猎物。
他是带着满身杀气,手握利刃的猎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被贬幽州后,我靠盲盒系统登基,被贬幽州后,我靠盲盒系统登基最新章节,被贬幽州后,我靠盲盒系统登基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被贬幽州后,我靠盲盒系统登基,被贬幽州后,我靠盲盒系统登基最新章节,被贬幽州后,我靠盲盒系统登基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