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溧水县学。
明亮的学堂内,一群年轻的学员正围着天幕争论得面红耳赤。未来的齐泰——此时还叫齐德,正是其中最为激动的一个。
“诸位同窗!” 齐德脸色因激辩而涨红,声音洪亮,手指用力地指向天幕上朱棣哭嚎的画面,“看到了吗?这就是削藩不力的恶果!燕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建文皇帝削藩,大方向何错之有?错就错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错在那道愚蠢至极的圣旨——‘勿使朕负杀叔之名’!”
他环视四周,眼神锐利,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锋芒和自信:“正是这道圣旨,捆住了前线将士的手脚!让李景隆在郑村坝、在白沟河,让盛庸、平安在东昌、在夹河,多少次有机会将燕逆一举格杀,却因顾忌‘杀叔’之名而功亏一篑!否则,燕逆早死十次有余了!岂容他今日在此惺惺作态,颠倒乾坤?”
周围的监生们有的点头赞同,有的皱眉沉思,也有小声嘀咕:“可……可燕王毕竟是亲叔叔……”
“亲叔叔?” 齐德冷笑一声,斩钉截铁,“当其举兵反叛,剑指帝阙之时,便已是国贼!当此国贼,何论亲疏!削藩无错!错在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错在未能以雷霆手段,犁庭扫穴!”
他慷慨激昂,全然不知天幕上那个即将被“犁庭扫穴”的“罪魁祸首”之一“齐泰”,正是他未来的名字。
更不知道,他那个被朱元璋亲自所改的齐泰这个名字,在这个时空再也不会出现了,当然他的家人们也不会如历史那样悲惨的下场了。
--
天幕将洪武十三年的时空,粗暴地拽入了建文四年应天城破之后的权力漩涡中心。
画面不再是硝烟与鲜血,而转向了庄严肃穆却又暗流汹涌的庙堂。
燕王朱棣,已脱去染血的战甲,换上了一身亲王常服,但眉宇间的杀伐之气未消,正急切地与几位身着翰林官袍的文臣商议着什么。
为首的一位年轻翰林(天幕标注:杨子荣,后改名为杨荣)躬身进言,声音虽轻,却通过天幕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殿下欲承大宝,名分当先。是即刻御极,抑或先谒孝陵,告慰太祖在天之灵,陈说靖难不得已之苦衷?”
朱棣闻言,脸上的急切之色瞬间凝固,随即化为一种“醍醐灌顶”的恍然与“沉痛”。他猛地一拍额头:“若非先生提醒,孤几误大事!”
那神情转换之快,让天幕下的看客们嘴角又是一阵抽搐。
紧接着,画面切换至钟山孝陵。苍松翠柏间,朱棣一身素服,跪倒在朱元璋巨大的神功圣德碑前,声泪俱下,言辞恳切,痛陈朝中奸佞如何蒙蔽圣听、离间骨肉,自己如何被逼无奈,起兵只为“清君侧”、“保社稷”,绝非觊觎大位。其情其景,闻者“动容”。
然而,天幕的旁白之音,带着一种冰冷的、洞穿一切的平静,揭示了这虔诚祭拜背后的另一番操作:
“谒陵毕,燕王复至懿文太子陵寝(即朱标墓)。建文四年,允炆曾尊其父朱标为明兴宗,祔享太庙。燕王至,命撤‘明兴宗’牌位,复称‘懿文太子’,移出太庙正殿。”
画面中,象征着朱标帝号的“明兴宗”金漆牌位,被两个面无表情的内侍从庄严肃穆的太庙正殿中恭敬取下,换上了原先的“懿文太子”之位。这一举动,无声地抹杀了朱标短暂的“皇帝”身份,将其重新定位回“太子”。
旁白继续,抛出了那颗最震撼的炸弹:
“同时,燕王颁令:革除建文年号。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自此不复存在。改称——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
天幕上,清晰地映出几份新旧交替的文书。
旧文书上朱红的“建文四年”印记被粗暴地划掉,旁边赫然批注着刺目的“洪武三十五年”!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硬生生地将历史长河中“建文”这四年时光挖去,粗暴地缝合在“洪武”的年号之后。
似乎这么一改,那个坐在龙椅上四年的侄儿朱允炆,连同他的王朝,就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
而他朱棣的皇位,是直接从父亲朱元璋手里“继承”下来的!
奉天殿前广场,死寂。
绝对的死寂。
勋贵、文臣、武将……所有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法,张着嘴,瞪着眼,直勾勾地盯着天幕上那“洪武三十五年”几个大字。
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呼吸声都微弱下去。
“嘶……”
不知过了多久,才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打破了这诡异的寂静。紧接着,如同冷水滴入滚油,整个广场“轰”地一声炸开了锅!
“这……这……” 一个老翰林指着天幕,手指哆嗦得如同秋风中的枯叶,半天憋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着无尽荒谬感的叹息,“指鹿为马……莫过于此!莫过于此啊!”
“高!实在是高!” 永昌侯蓝玉抱着膀子,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近乎惊悚的佩服,对着冯胜低声说道,“抹得干干净净!连根毛都不剩!这他娘的比直接抢龙椅还狠!以后史书上怎么写?洪武爷直接传位给老四?建文是谁?不认识!”
宋国公冯胜也是嘴角抽搐,浑浊的老眼里精光爆闪:“抹掉四年!凭空接上洪武……这心思,这手段……啧啧,燕王殿下,真乃‘大才’!” 他把“大才”二字咬得极重,充满了讽刺。
文官堆里更是议论纷纷,有摇头叹息世风日下、礼崩乐坏的,有瞠目结舌觉得匪夷所思的,更有少数心思活络的,已经在暗自琢磨这种“神操作”背后蕴含的“政治智慧”了。
奉天殿内,气氛同样诡异。
龙椅之上,朱元璋看着天幕上儿子那一系列“神操作”,尤其是看到“洪武三十五年”那几个字时,那张沟壑纵横的老脸上,先是愕然,随即嘴角开始不受控制地剧烈抽动。他猛地一拍御案!
“砰!”
巨大的声响让侍立的太子朱标、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等人心头都是一跳。
只见老皇帝身体前倾,指着天幕上正在孝陵前“痛哭流涕”的朱棣,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气极反笑、恨铁不成钢却又夹杂着一丝荒诞欣赏的复杂情绪,破口骂道:
“好你个老四!你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 抹年号?改历史?拜咱的坟头哭两声就算咱传位给你了?你咋不干脆对天下人说,是你老子我朱元璋半夜从孝陵里自个儿爬出来,亲手把龙袍披你身上,亲口告诉你:‘老四啊,这位置归你了!’ 啊?!那多省事!多痛快!连演戏都省了!”
老朱这石破天惊、极度“形象生动”的毒舌吐槽,如同一个无形的笑穴开关!
“噗……咳咳咳!” 侍立在他身侧的太子朱标第一个没绷住,猛地低头,用袖子死死捂住嘴,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憋得满脸通红,眼泪都快出来了。
“嗬……嗬……” 旁边的韩国公李善长,这位老成持重的开国文臣之首,此刻也是老脸涨红,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喉咙里发出压抑不住的、如同老旧风箱漏气般的怪异声响,他拼命地想要维持严肃,结果反而显得更加滑稽。
魏国公徐达,这位一向以沉稳如山著称的大将军,此刻也是嘴角疯狂上扬,又被他用强大的意志力死死压住,导致脸上的肌肉呈现出一种极其古怪的扭曲状态,只能死死盯着自己脚下的金砖,仿佛要在上面看出花来。
曹国公李文忠更是干脆微微侧过身,用宽大的朝服袖子半遮住脸,但那剧烈起伏的胸膛和偶尔泄露出的、如同打嗝般的短促气音,彻底暴露了他内心的爆笑狂潮。
整个奉天殿内,弥漫着一种极其诡异的气氛——皇帝在拍案怒骂(笑骂?),太子和几位顶级勋贵大臣想笑不敢笑,憋得浑身发抖,面容扭曲,空气中充满了快要绷断的弦和即将决堤的狂笑。
龙涎香的淡雅气息,似乎都被这无形的欢乐(?)与荒诞给冲淡了。
--
明亮的学堂内,一群年轻的学员正围着天幕争论得面红耳赤。未来的齐泰——此时还叫齐德,正是其中最为激动的一个。
“诸位同窗!” 齐德脸色因激辩而涨红,声音洪亮,手指用力地指向天幕上朱棣哭嚎的画面,“看到了吗?这就是削藩不力的恶果!燕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建文皇帝削藩,大方向何错之有?错就错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错在那道愚蠢至极的圣旨——‘勿使朕负杀叔之名’!”
他环视四周,眼神锐利,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锋芒和自信:“正是这道圣旨,捆住了前线将士的手脚!让李景隆在郑村坝、在白沟河,让盛庸、平安在东昌、在夹河,多少次有机会将燕逆一举格杀,却因顾忌‘杀叔’之名而功亏一篑!否则,燕逆早死十次有余了!岂容他今日在此惺惺作态,颠倒乾坤?”
周围的监生们有的点头赞同,有的皱眉沉思,也有小声嘀咕:“可……可燕王毕竟是亲叔叔……”
“亲叔叔?” 齐德冷笑一声,斩钉截铁,“当其举兵反叛,剑指帝阙之时,便已是国贼!当此国贼,何论亲疏!削藩无错!错在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错在未能以雷霆手段,犁庭扫穴!”
他慷慨激昂,全然不知天幕上那个即将被“犁庭扫穴”的“罪魁祸首”之一“齐泰”,正是他未来的名字。
更不知道,他那个被朱元璋亲自所改的齐泰这个名字,在这个时空再也不会出现了,当然他的家人们也不会如历史那样悲惨的下场了。
--
天幕将洪武十三年的时空,粗暴地拽入了建文四年应天城破之后的权力漩涡中心。
画面不再是硝烟与鲜血,而转向了庄严肃穆却又暗流汹涌的庙堂。
燕王朱棣,已脱去染血的战甲,换上了一身亲王常服,但眉宇间的杀伐之气未消,正急切地与几位身着翰林官袍的文臣商议着什么。
为首的一位年轻翰林(天幕标注:杨子荣,后改名为杨荣)躬身进言,声音虽轻,却通过天幕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殿下欲承大宝,名分当先。是即刻御极,抑或先谒孝陵,告慰太祖在天之灵,陈说靖难不得已之苦衷?”
朱棣闻言,脸上的急切之色瞬间凝固,随即化为一种“醍醐灌顶”的恍然与“沉痛”。他猛地一拍额头:“若非先生提醒,孤几误大事!”
那神情转换之快,让天幕下的看客们嘴角又是一阵抽搐。
紧接着,画面切换至钟山孝陵。苍松翠柏间,朱棣一身素服,跪倒在朱元璋巨大的神功圣德碑前,声泪俱下,言辞恳切,痛陈朝中奸佞如何蒙蔽圣听、离间骨肉,自己如何被逼无奈,起兵只为“清君侧”、“保社稷”,绝非觊觎大位。其情其景,闻者“动容”。
然而,天幕的旁白之音,带着一种冰冷的、洞穿一切的平静,揭示了这虔诚祭拜背后的另一番操作:
“谒陵毕,燕王复至懿文太子陵寝(即朱标墓)。建文四年,允炆曾尊其父朱标为明兴宗,祔享太庙。燕王至,命撤‘明兴宗’牌位,复称‘懿文太子’,移出太庙正殿。”
画面中,象征着朱标帝号的“明兴宗”金漆牌位,被两个面无表情的内侍从庄严肃穆的太庙正殿中恭敬取下,换上了原先的“懿文太子”之位。这一举动,无声地抹杀了朱标短暂的“皇帝”身份,将其重新定位回“太子”。
旁白继续,抛出了那颗最震撼的炸弹:
“同时,燕王颁令:革除建文年号。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自此不复存在。改称——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
天幕上,清晰地映出几份新旧交替的文书。
旧文书上朱红的“建文四年”印记被粗暴地划掉,旁边赫然批注着刺目的“洪武三十五年”!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硬生生地将历史长河中“建文”这四年时光挖去,粗暴地缝合在“洪武”的年号之后。
似乎这么一改,那个坐在龙椅上四年的侄儿朱允炆,连同他的王朝,就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
而他朱棣的皇位,是直接从父亲朱元璋手里“继承”下来的!
奉天殿前广场,死寂。
绝对的死寂。
勋贵、文臣、武将……所有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法,张着嘴,瞪着眼,直勾勾地盯着天幕上那“洪武三十五年”几个大字。
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呼吸声都微弱下去。
“嘶……”
不知过了多久,才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打破了这诡异的寂静。紧接着,如同冷水滴入滚油,整个广场“轰”地一声炸开了锅!
“这……这……” 一个老翰林指着天幕,手指哆嗦得如同秋风中的枯叶,半天憋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着无尽荒谬感的叹息,“指鹿为马……莫过于此!莫过于此啊!”
“高!实在是高!” 永昌侯蓝玉抱着膀子,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近乎惊悚的佩服,对着冯胜低声说道,“抹得干干净净!连根毛都不剩!这他娘的比直接抢龙椅还狠!以后史书上怎么写?洪武爷直接传位给老四?建文是谁?不认识!”
宋国公冯胜也是嘴角抽搐,浑浊的老眼里精光爆闪:“抹掉四年!凭空接上洪武……这心思,这手段……啧啧,燕王殿下,真乃‘大才’!” 他把“大才”二字咬得极重,充满了讽刺。
文官堆里更是议论纷纷,有摇头叹息世风日下、礼崩乐坏的,有瞠目结舌觉得匪夷所思的,更有少数心思活络的,已经在暗自琢磨这种“神操作”背后蕴含的“政治智慧”了。
奉天殿内,气氛同样诡异。
龙椅之上,朱元璋看着天幕上儿子那一系列“神操作”,尤其是看到“洪武三十五年”那几个字时,那张沟壑纵横的老脸上,先是愕然,随即嘴角开始不受控制地剧烈抽动。他猛地一拍御案!
“砰!”
巨大的声响让侍立的太子朱标、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等人心头都是一跳。
只见老皇帝身体前倾,指着天幕上正在孝陵前“痛哭流涕”的朱棣,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气极反笑、恨铁不成钢却又夹杂着一丝荒诞欣赏的复杂情绪,破口骂道:
“好你个老四!你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 抹年号?改历史?拜咱的坟头哭两声就算咱传位给你了?你咋不干脆对天下人说,是你老子我朱元璋半夜从孝陵里自个儿爬出来,亲手把龙袍披你身上,亲口告诉你:‘老四啊,这位置归你了!’ 啊?!那多省事!多痛快!连演戏都省了!”
老朱这石破天惊、极度“形象生动”的毒舌吐槽,如同一个无形的笑穴开关!
“噗……咳咳咳!” 侍立在他身侧的太子朱标第一个没绷住,猛地低头,用袖子死死捂住嘴,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憋得满脸通红,眼泪都快出来了。
“嗬……嗬……” 旁边的韩国公李善长,这位老成持重的开国文臣之首,此刻也是老脸涨红,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喉咙里发出压抑不住的、如同老旧风箱漏气般的怪异声响,他拼命地想要维持严肃,结果反而显得更加滑稽。
魏国公徐达,这位一向以沉稳如山著称的大将军,此刻也是嘴角疯狂上扬,又被他用强大的意志力死死压住,导致脸上的肌肉呈现出一种极其古怪的扭曲状态,只能死死盯着自己脚下的金砖,仿佛要在上面看出花来。
曹国公李文忠更是干脆微微侧过身,用宽大的朝服袖子半遮住脸,但那剧烈起伏的胸膛和偶尔泄露出的、如同打嗝般的短促气音,彻底暴露了他内心的爆笑狂潮。
整个奉天殿内,弥漫着一种极其诡异的气氛——皇帝在拍案怒骂(笑骂?),太子和几位顶级勋贵大臣想笑不敢笑,憋得浑身发抖,面容扭曲,空气中充满了快要绷断的弦和即将决堤的狂笑。
龙涎香的淡雅气息,似乎都被这无形的欢乐(?)与荒诞给冲淡了。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