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外广场,勋贵队列中。
永昌侯蓝玉抱着他那标志性的膀子,下颌微抬,鹰隼般的目光冷冷扫过天幕上李景隆那串长得几乎要溢出画面的头衔:“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
他那张饱经风霜、棱角分明的脸上,缓缓扯出一个极其刺眼、充满了嘲讽和洞悉世情的弧度。
他用肩膀撞了撞身旁的宋国公冯胜,声音不高,却像淬了毒的针,清晰传入周围几个竖着耳朵的勋贵耳中:
“嘿,九江(李景隆字)这小子!瞧瞧这封赏!‘奉天辅运’?‘推诚宣力’?啧啧啧……这桥搭得,这水放得,真他娘的值啊!够本!”他刻意在“放水”二字上加重了语气,毫不掩饰其中的鄙夷。
然而,天幕画面并未在李景隆的高光时刻停留。紧接着,如同最辛辣的讽刺,
画面闪现出几年后:
维修一新,恢复了金碧辉煌的奉天殿上,一群身着青色、绿色官袍的御史言官,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鬣狗,争先恐后地出班,手指着站在勋贵前列、脸色煞白的李景隆,唾沫横飞地厉声弹劾!奏疏如同雪片般飞上御案。
最终,龙椅上的朱棣面无表情,冷冷吐出一句:“着褫夺李景隆一切封爵、官职,禁锢于府邸,非诏不得出!”
画面定格在李景隆失魂落魄地被剥去象征尊贵的冠带,在两个面无表情的锦衣卫“护送”下,黯然走出奉天殿大门,背影凄凉。
蓝玉脸上的讥诮瞬间凝固,随即化为一种更深沉、更冰冷的寒意,甚至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兔死狐悲。他鼻腔里发出一声短促而轻蔑的冷哼:
“哼!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老朱家父子俩,从老子到儿子,这手活儿,玩得可真是一脉相承,炉火纯青啊!”
他顿了顿,目光下意识地越过广场,投向远处魏国公徐家的府邸。
那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酸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语气更加刻薄:“当然啦,九江这结局,也算他祖上积德,烧了高香!好歹留了条命,圈着呗。想想李善长……”
他话没说完,只是下巴朝着奉天殿内刚才李景隆被弹劾画面消失的方向努了努,又飞快地瞥了一眼李善长被抬走的方向,那眼神,充满了对帝王心术的深刻忌惮与心寒。
--
奉天殿内一角。
太子伴读、年轻的茹瑺,此刻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如同开了染坊。
天幕上“兵部尚书茹瑺”、“奉天翊运守正文臣”、“忠诚伯”这几个字眼,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无地自容。
尤其是“忠诚伯”三个字,在他听来简直是最恶毒的嘲讽!
他仿佛看到未来那个在金陵城破的最后关头,抛弃了建文帝朱允炆,打开城门(或献上降表)的自己!背叛旧主,换取新朝富贵,还被冠以“忠诚”之名?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巨大的羞耻感让他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脸颊滚烫,耳根赤红,只能深深低下头,不敢看周围同僚,尤其是太子朱标的目光。
--
而在北平燕王府的演武场上(天幕视角覆盖),几位同样年轻的将领——陈亨等人,正围在一起观看。
他们看到自己未来的名字出现在“追封”的国公、侯爵之列,脸上却没有谭渊般的狂喜,也没有老谭那样的悲痛,反而流露出一种近乎释然的平静,甚至还带着点满足的笑意。
陈亨笑着点头,眼神坦荡:“武人嘛,马革裹尸是归宿。能死在冲锋的路上,没给祖宗丢脸,就是本分。至于这追封的国公、侯爷……”
他指了指天幕上那些金光闪闪的爵位封号,“那是咱站对了队,跟对了人,老天爷赏的运气!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周围的年轻将领们闻言,纷纷点头,气氛竟有些豪迈。对他们这些刀头舔血的军人而言,能搏个身后名,荫及子孙,已是超出预期的圆满。
--
天幕画面最后定格。
一枚金光灿灿、雕刻着繁复云龙纹的“荣国公”金印被郑重地放置在一件叠放整齐的、略显陈旧的黑色袈裟之上。
旁白音响起:“永乐十七年,靖难第一谋主、僧录司左善世道衍和尚(姚广孝)圆寂。永乐皇帝追思其定鼎之功,破格追赠其为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国公!然其一生未还俗,不受封赏田宅,以僧礼下葬。”
奉天殿内,龙椅上的朱元璋,眉头紧紧锁起,盯着天幕上那枚与袈裟形成鲜明对比的金印,又看看姚广孝那副古井无波、僧袍飘飘的画像,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怪哉……”老皇帝忍不住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扶手,“一个和尚,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图富贵荣华,不贪娇妻美妾,连田宅封邑都不要……那他拼着性命,撺掇老四造反,图个啥?”
他实在想不通。青史留名?可这名,是助藩王造反、颠覆正统的“逆名”啊!难道这和尚,就只图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管他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朱元璋摇了摇头,百思不得其解。这姚广孝的心思,比他案头最复杂的奏疏还要难懂。
或许,这世上真有人,不为利来,不为名往,只为了搅动那历史的漩涡,在滔天巨浪中,证明自己那惊世骇俗的棋局?
他看着那袈裟上的金印,只觉得这“荣国公”的追封,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荒诞与深意。
--
天幕转眼间,将洪武十三年的目光,聚焦在了一个略显文雅的身影上——驸马都尉梅殷。
应天城头,无数道视线齐刷刷投向那位站在勋贵群中、面容俊朗、气质温润的年轻驸马。
就连奉天殿内的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正襟危坐,目光凝重。
梅殷本人更是挺直了腰背,心中既有几分被天幕点名的紧张,又隐隐带着一丝未来可期的兴奋。
他可是洪武十一年,帝后亲自为嫡长女宁国公主挑选的佳婿,前途....清闲富贵无量!
天幕画面徐徐展开。不再是金戈铁马,而是朝堂纷争与深宫暗影。
“建文即位,削藩风起。驸马梅殷,受命总兵淮上,督师四十万,扼守要冲,屏藩京师……”
旁白音起,画面里出现梅殷身着戎装、坐镇军帐、调兵遣将的身影,眉宇间带着少见的凝重与坚决。
洪武十三年的梅殷,看着天幕上那个指挥若定、俨然一方统帅的自己,眼睛瞬间瞪大了!这……这跟自己预想的做个富贵清闲驸马,似乎不太一样?
“燕军南下,势如破竹,唯梅殷驻守之地,稳如磐石,屡挫燕锋。其忠诚于建文,矢志不移……燕王派出招降使者,梅殷下令将其割鼻切耳,扔出军营......”
画面闪过军阵交锋,梅殷军令森严,数次击退燕军试探性进攻的场景。
梅殷彻底懵了,嘴巴微张,脑子嗡嗡作响:我?我这么忠烈?!居然将燕王派来的使者......我未来居然是建文的死忠铁杆?这跟我现在想的、追求的,完全背道而驰啊!一股荒诞感油然而生。
天幕画面流转,从肃杀的军阵转向了深宫。气氛变得粘稠而压抑,如同暴风雨前沉闷的铅云。
镜头拉近。雕花窗棂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留下殿内烛火摇曳的昏黄。宁国公主(建文所封的宁国大长公主)独自坐在妆镜前,镜中映出的面容苍白憔悴,昔日明艳的眼眸此刻红肿得像熟透的桃子,显然已经哭了许久。
她死死咬着下唇,身体因极力压抑的悲泣而微微颤抖。
终于,她伸出纤细却不再稳定的手,拔下头上那支象征皇家尊荣的金簪。
锋利的簪尖在烛光下闪烁着一点寒芒。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猛地将簪尖刺向自己葱白的指尖!
“嘶……”一声细微的痛哼被她强行咽下。
鲜红的血珠,如同最昂贵的朱砂,瞬间涌出,滴落在早已备好的、洁白无瑕的绢帛上。一滴,两滴……晕开小小的、触目惊心的红梅。
她颤抖着,忍着指尖钻心的疼痛和心中更甚的绞痛,用那支沾着自己鲜血的金簪,代替了笔,在那片刺目的白与红中,一笔一划,艰难地书写起来。每一笔落下,都仿佛耗尽了她全身的力气。
旁白带着沉重的叹息响起:“及至燕军兵临城下,金陵危殆。永乐皇帝(此时为燕王)逼宁国公主作血书与梅殷。公主泣血修书,劝夫归降,以保阖家性命……”
画面切换,来到戒备森严的军营帅帐。梅殷端坐主位,甲胄未卸,脸上带着连日督战的疲惫与风霜。
当燕王使者神色复杂地呈上那方带着熟悉幽香、却更浓烈地浸染着血腥气的绢帛时,梅殷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几乎是屏住呼吸,双手有些发颤地接过。展开的瞬间,妻子那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只是此刻,每一个字都浸透了刺目的殷红!那不仅仅是指尖的血,更是妻子心头滴落的泪与绝望!
“驸马亲启:……大厦将倾,非人力可挽,徒使生灵涂炭……妾身泣血恳求,望君念及夫妻情分,念及阖府上下数百口性命……勿再以卵击石……归降……以全性命……”
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洪武十三年的梅殷,看着天幕上那个未来的自己,紧攥着血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看到天幕中的自己脸上的坚毅如同被投入沸水的坚冰,在剧烈的挣扎中迅速消融、瓦解。
那眼神中,有对妻子安危的揪心,有对麾下将士前途的忧虑,有对建文帝辜负期望的怨愤,更有一种大势已去、回天乏术的悲凉与无力。
最终,所有的情绪都化为一声长长的、仿佛抽空了所有力气的叹息。他抬起头,目光越过帅帐,似乎想穿透时空望向那座摇摇欲坠的帝都,又缓缓扫过帐内亲卫们一张张疲惫却依旧忠诚的脸。
永昌侯蓝玉抱着他那标志性的膀子,下颌微抬,鹰隼般的目光冷冷扫过天幕上李景隆那串长得几乎要溢出画面的头衔:“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
他那张饱经风霜、棱角分明的脸上,缓缓扯出一个极其刺眼、充满了嘲讽和洞悉世情的弧度。
他用肩膀撞了撞身旁的宋国公冯胜,声音不高,却像淬了毒的针,清晰传入周围几个竖着耳朵的勋贵耳中:
“嘿,九江(李景隆字)这小子!瞧瞧这封赏!‘奉天辅运’?‘推诚宣力’?啧啧啧……这桥搭得,这水放得,真他娘的值啊!够本!”他刻意在“放水”二字上加重了语气,毫不掩饰其中的鄙夷。
然而,天幕画面并未在李景隆的高光时刻停留。紧接着,如同最辛辣的讽刺,
画面闪现出几年后:
维修一新,恢复了金碧辉煌的奉天殿上,一群身着青色、绿色官袍的御史言官,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鬣狗,争先恐后地出班,手指着站在勋贵前列、脸色煞白的李景隆,唾沫横飞地厉声弹劾!奏疏如同雪片般飞上御案。
最终,龙椅上的朱棣面无表情,冷冷吐出一句:“着褫夺李景隆一切封爵、官职,禁锢于府邸,非诏不得出!”
画面定格在李景隆失魂落魄地被剥去象征尊贵的冠带,在两个面无表情的锦衣卫“护送”下,黯然走出奉天殿大门,背影凄凉。
蓝玉脸上的讥诮瞬间凝固,随即化为一种更深沉、更冰冷的寒意,甚至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兔死狐悲。他鼻腔里发出一声短促而轻蔑的冷哼:
“哼!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老朱家父子俩,从老子到儿子,这手活儿,玩得可真是一脉相承,炉火纯青啊!”
他顿了顿,目光下意识地越过广场,投向远处魏国公徐家的府邸。
那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酸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语气更加刻薄:“当然啦,九江这结局,也算他祖上积德,烧了高香!好歹留了条命,圈着呗。想想李善长……”
他话没说完,只是下巴朝着奉天殿内刚才李景隆被弹劾画面消失的方向努了努,又飞快地瞥了一眼李善长被抬走的方向,那眼神,充满了对帝王心术的深刻忌惮与心寒。
--
奉天殿内一角。
太子伴读、年轻的茹瑺,此刻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如同开了染坊。
天幕上“兵部尚书茹瑺”、“奉天翊运守正文臣”、“忠诚伯”这几个字眼,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无地自容。
尤其是“忠诚伯”三个字,在他听来简直是最恶毒的嘲讽!
他仿佛看到未来那个在金陵城破的最后关头,抛弃了建文帝朱允炆,打开城门(或献上降表)的自己!背叛旧主,换取新朝富贵,还被冠以“忠诚”之名?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巨大的羞耻感让他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脸颊滚烫,耳根赤红,只能深深低下头,不敢看周围同僚,尤其是太子朱标的目光。
--
而在北平燕王府的演武场上(天幕视角覆盖),几位同样年轻的将领——陈亨等人,正围在一起观看。
他们看到自己未来的名字出现在“追封”的国公、侯爵之列,脸上却没有谭渊般的狂喜,也没有老谭那样的悲痛,反而流露出一种近乎释然的平静,甚至还带着点满足的笑意。
陈亨笑着点头,眼神坦荡:“武人嘛,马革裹尸是归宿。能死在冲锋的路上,没给祖宗丢脸,就是本分。至于这追封的国公、侯爷……”
他指了指天幕上那些金光闪闪的爵位封号,“那是咱站对了队,跟对了人,老天爷赏的运气!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周围的年轻将领们闻言,纷纷点头,气氛竟有些豪迈。对他们这些刀头舔血的军人而言,能搏个身后名,荫及子孙,已是超出预期的圆满。
--
天幕画面最后定格。
一枚金光灿灿、雕刻着繁复云龙纹的“荣国公”金印被郑重地放置在一件叠放整齐的、略显陈旧的黑色袈裟之上。
旁白音响起:“永乐十七年,靖难第一谋主、僧录司左善世道衍和尚(姚广孝)圆寂。永乐皇帝追思其定鼎之功,破格追赠其为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国公!然其一生未还俗,不受封赏田宅,以僧礼下葬。”
奉天殿内,龙椅上的朱元璋,眉头紧紧锁起,盯着天幕上那枚与袈裟形成鲜明对比的金印,又看看姚广孝那副古井无波、僧袍飘飘的画像,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怪哉……”老皇帝忍不住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扶手,“一个和尚,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图富贵荣华,不贪娇妻美妾,连田宅封邑都不要……那他拼着性命,撺掇老四造反,图个啥?”
他实在想不通。青史留名?可这名,是助藩王造反、颠覆正统的“逆名”啊!难道这和尚,就只图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管他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朱元璋摇了摇头,百思不得其解。这姚广孝的心思,比他案头最复杂的奏疏还要难懂。
或许,这世上真有人,不为利来,不为名往,只为了搅动那历史的漩涡,在滔天巨浪中,证明自己那惊世骇俗的棋局?
他看着那袈裟上的金印,只觉得这“荣国公”的追封,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荒诞与深意。
--
天幕转眼间,将洪武十三年的目光,聚焦在了一个略显文雅的身影上——驸马都尉梅殷。
应天城头,无数道视线齐刷刷投向那位站在勋贵群中、面容俊朗、气质温润的年轻驸马。
就连奉天殿内的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正襟危坐,目光凝重。
梅殷本人更是挺直了腰背,心中既有几分被天幕点名的紧张,又隐隐带着一丝未来可期的兴奋。
他可是洪武十一年,帝后亲自为嫡长女宁国公主挑选的佳婿,前途....清闲富贵无量!
天幕画面徐徐展开。不再是金戈铁马,而是朝堂纷争与深宫暗影。
“建文即位,削藩风起。驸马梅殷,受命总兵淮上,督师四十万,扼守要冲,屏藩京师……”
旁白音起,画面里出现梅殷身着戎装、坐镇军帐、调兵遣将的身影,眉宇间带着少见的凝重与坚决。
洪武十三年的梅殷,看着天幕上那个指挥若定、俨然一方统帅的自己,眼睛瞬间瞪大了!这……这跟自己预想的做个富贵清闲驸马,似乎不太一样?
“燕军南下,势如破竹,唯梅殷驻守之地,稳如磐石,屡挫燕锋。其忠诚于建文,矢志不移……燕王派出招降使者,梅殷下令将其割鼻切耳,扔出军营......”
画面闪过军阵交锋,梅殷军令森严,数次击退燕军试探性进攻的场景。
梅殷彻底懵了,嘴巴微张,脑子嗡嗡作响:我?我这么忠烈?!居然将燕王派来的使者......我未来居然是建文的死忠铁杆?这跟我现在想的、追求的,完全背道而驰啊!一股荒诞感油然而生。
天幕画面流转,从肃杀的军阵转向了深宫。气氛变得粘稠而压抑,如同暴风雨前沉闷的铅云。
镜头拉近。雕花窗棂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留下殿内烛火摇曳的昏黄。宁国公主(建文所封的宁国大长公主)独自坐在妆镜前,镜中映出的面容苍白憔悴,昔日明艳的眼眸此刻红肿得像熟透的桃子,显然已经哭了许久。
她死死咬着下唇,身体因极力压抑的悲泣而微微颤抖。
终于,她伸出纤细却不再稳定的手,拔下头上那支象征皇家尊荣的金簪。
锋利的簪尖在烛光下闪烁着一点寒芒。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猛地将簪尖刺向自己葱白的指尖!
“嘶……”一声细微的痛哼被她强行咽下。
鲜红的血珠,如同最昂贵的朱砂,瞬间涌出,滴落在早已备好的、洁白无瑕的绢帛上。一滴,两滴……晕开小小的、触目惊心的红梅。
她颤抖着,忍着指尖钻心的疼痛和心中更甚的绞痛,用那支沾着自己鲜血的金簪,代替了笔,在那片刺目的白与红中,一笔一划,艰难地书写起来。每一笔落下,都仿佛耗尽了她全身的力气。
旁白带着沉重的叹息响起:“及至燕军兵临城下,金陵危殆。永乐皇帝(此时为燕王)逼宁国公主作血书与梅殷。公主泣血修书,劝夫归降,以保阖家性命……”
画面切换,来到戒备森严的军营帅帐。梅殷端坐主位,甲胄未卸,脸上带着连日督战的疲惫与风霜。
当燕王使者神色复杂地呈上那方带着熟悉幽香、却更浓烈地浸染着血腥气的绢帛时,梅殷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几乎是屏住呼吸,双手有些发颤地接过。展开的瞬间,妻子那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只是此刻,每一个字都浸透了刺目的殷红!那不仅仅是指尖的血,更是妻子心头滴落的泪与绝望!
“驸马亲启:……大厦将倾,非人力可挽,徒使生灵涂炭……妾身泣血恳求,望君念及夫妻情分,念及阖府上下数百口性命……勿再以卵击石……归降……以全性命……”
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洪武十三年的梅殷,看着天幕上那个未来的自己,紧攥着血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看到天幕中的自己脸上的坚毅如同被投入沸水的坚冰,在剧烈的挣扎中迅速消融、瓦解。
那眼神中,有对妻子安危的揪心,有对麾下将士前途的忧虑,有对建文帝辜负期望的怨愤,更有一种大势已去、回天乏术的悲凉与无力。
最终,所有的情绪都化为一声长长的、仿佛抽空了所有力气的叹息。他抬起头,目光越过帅帐,似乎想穿透时空望向那座摇摇欲坠的帝都,又缓缓扫过帐内亲卫们一张张疲惫却依旧忠诚的脸。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