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时空,被朔漠的狂风与权谋的暗影笼罩。画面不再是铁甲洪流,而是铺开了一幅辽阔的漠西疆域图,伴随着特有的、略带戏谑却信息密集的旁白:
“各位观众,上回书说到永乐皇帝磨刀霍霍,剑指漠北。然此次之敌,非去年溃败之鞑靼,而是趁势崛起、野心勃勃的瓦剌!且看这瓦剌局势,端的是精彩纷呈,与鞑靼大相径庭!”
画面聚焦瓦剌部核心区域,三个醒目的狼头徽记冉冉升起,彼此鼎立:
“鞑靼部权柄,尽握于可汗本雅失里与太师阿鲁台之手,可谓权出一门。然瓦剌不然!自其强酋猛可帖木儿死后,其部一分为三,形成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巨头共掌大权、分庭抗礼之局! 此乃瓦剌独特之‘三头政治’!”
紧接着,画面切入血腥权斗:
“鞑靼经永乐八年一征,元气大伤。瓦剌趁此良机,大肆扩张,实力暴涨!至永乐十一年,枭雄马哈木悍然出手,袭杀流亡至瓦剌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更立本部落首领、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答里巴为傀儡大汗!此举,既除眼中钉,又挟‘大汗’以令瓦剌诸部,更向蒙古诸部宣示其‘正统’地位,马哈木之野心,昭然若揭!”
画面再转,显现阿鲁台狼狈南逃、叩关请降的景象:
“鞑靼太师阿鲁台,骤失大汗,势单力孤,面对马哈木咄咄逼人之势,只得南投大明!向永乐帝哭诉瓦剌之暴,恳请天兵讨伐,以复其仇!永乐皇帝深谙制衡之术,欣然接纳,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赐予金印敕书,欲扶持此败军之将,为大明北疆之藩篱,掣肘瓦剌!”
最后,画面展现瓦剌铁骑如乌云般压向漠南:
“马哈木岂容阿鲁台借明廷之势喘息?更兼明廷扶持其死敌,怨恨已极!遂借‘追剿叛贼阿鲁台’之名,悍然率部南下,兵锋直逼漠南!其真实意图,绝非仅为阿鲁台,实乃借此良机,向刚刚北巡归来的永乐皇帝,向煌煌大明,展示其膨胀的肌肉与桀骜!瓦剌的扩张,已彻底打破了永乐皇帝精心维持的漠北均势!帝怒!亲征之剑,直指瓦剌三头蛇!”
天幕上瓦剌三酋并立、马哈木弑主立傀、阿鲁台乞降借刀的画面已然淡去,但那漠西草原的诡谲风云与兵戈杀伐之气,却沉沉地压在了奉天殿内。这不是寻常的朝议,而是一场由未来战局牵引、大明顶尖军事头脑参与的无形沙盘推演。空气凝重得如同灌了铅,只有天幕幽幽的光芒在每个人脸上投下变幻的阴影。
魏国公徐达,如定海神针般立于御阶之下。他目光沉静如渊,仿佛已穿透天幕,看到了那片即将被铁蹄践踏的广袤草原。他没有看任何人,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像经过千锤百炼,敲打在众人心头:
“瓦剌三分,形散而神未必散。” 他抬起手,虚点向方才天幕上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的位置,“此三人,皆枭獍之性,互有龃龉是真,然面对灭顶之灾时,结盟自保亦是本能。我若分兵击之,彼可据地利纵深,避实击虚。我击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或可坐观,亦可趁隙袭我侧翼,断我粮道!此乃‘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之势!看似分散,实则难啃。”
徐达话锋一转,眼中骤然爆射出当年横扫漠北的锐利锋芒:
“故,老夫所期者,非其分散,乃其聚合!若此三酋能因我大军压境之威,或因马哈木之强势胁迫,暂时摒弃前嫌,将其控弦之士、部落精壮,聚拢于漠南或漠中某处,欲与我大明王师一决雌雄……”
他宽厚的手掌猛地攥紧,仿佛要将那无形的瓦剌主力攥于掌心捏碎!“此乃天赐良机!只要一战!只需一战!”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铁血统帅的决绝,“聚其主力,摧锋陷阵!斩首虏级不必多,但求重创其筋骨,歼灭其核心精骑两、三万!则瓦剌纵有残部遁入瀚海,亦如断脊之蛇,元气大伤!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都难复今日之势,再成我北疆心腹大患!”
他微微一顿,环视众人,语气带着一丝冰冷的清醒与历史的无奈:“至于犁庭扫穴,毕其功于一役,尽逐其众于绝域?非不欲也,实乃草原浩瀚,游牧飘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千古以来,汉之卫霍,唐之李靖,亦未能竟全功。此非将帅不力,实乃天时地利使然。”
徐达这番鞭辟入里、直指核心的分析,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殿内静默片刻,随即响起低沉的议论声。
曹国公李文忠上前一步,他素以稳健缜密著称,此刻眉头紧锁,忧色更重:“魏国公高论,深谙草原战事精髓。聚而歼之,确为上上之策!然……”
他话锋一转,手指下意识地指向天幕上那条从北京蜿蜒伸向漠北深处、象征补给线的暗淡光影,“此策最大之难,不在敌,而在己!更在永乐陛下安危!”
他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压力:
“数十万大军远征,人吃马嚼,每日耗费粮秣如山如海!此粮道,非百里千里,乃数千里之遥!穿越荒漠戈壁,河流湍急,道路崎岖,更有瓦剌游骑如豺狼环伺!若三酋果如魏国公所愿聚兵,我大军自可寻求决战。”
“然若彼等狡黠,避我锋芒,化整为零,专以精锐轻骑袭扰我粮队,焚我草料,断我水源……则我大军顿兵坚城之下(指寻找敌军主力不得),进退维谷!”
“三军身负陛下安危,身系国本,岂敢行险冒进,深入不测之地穷追?此战最大之桎梏,非敌军强悍,实乃这千里粮道与陛下亲征之重担!恐……恐重蹈丘福将军孤军深入之覆辙!”
丘福的名字一出,殿内气氛更显压抑。
武定侯郭英深有同感,接口道:“文忠兄所言,字字珠玑。瓦剌若行此疲兵扰粮之计,我大军空有雷霆之威,却如猛虎陷于泥淖,有力难施。彼等以逸待劳,一击即走,飘忽难觅。决战良机,恐稍纵即逝,难觅难求啊!”
“难求?那就逼他们出来打!” 永昌侯蓝玉那标志性的大嗓门猛地响起,带着一股子蛮横的杀气。他一步踏出,虎目圆睁,蒲扇般的大手狠狠拍在自己大腿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魏国公要聚歼,俺蓝玉一万个赞成!但怎么聚?靠他们自己抱团?靠不住!” 他眼中闪烁着对火器的狂热信仰,“多带火药!十倍、百倍地带!神机营的火铳、大将军炮、碗口铳……有多少带多少!把咱大明压箱底的火器都拉上去!”
他挥舞着手臂,仿佛已经看到那壮观的场景:
“只要咬住瓦剌主力的影子,甭管他三头还是五头,先用炮火覆盖!轰他娘的个天翻地覆!把他们的马群惊散,把他们的阵型轰乱!轰碎他们的胆气!让他们知道,躲?躲到天边也躲不过咱大明的天雷地火!看他们还敢不敢跟咱们玩捉迷藏!轰散了胆,自然就聚不起来了,正好让骑兵冲上去砍瓜切菜!”
蓝玉的策略简单粗暴,核心就是依靠绝对的火力优势,强行制造混乱和杀伤,打垮敌军的战斗意志,逼其崩溃或被迫决战。
长兴侯耿炳文,这位以“善守”闻名、历经无数战阵的老帅,此刻却缓缓摇头。他捻着花白的胡须,浑浊的老眼中闪烁着务实的谨慎:
“蓝玉老弟,火器之利,确为我朝依仗。然战场之上,天时地利人和,变数无穷。瓦剌三酋皆非庸碌之辈,马哈木更是枭雄之姿。彼等生于斯长于斯,深谙草原战法之精髓。岂会轻易如我所愿,集结主力,立于旷野,硬撼我火炮锋芒?”
耿炳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岁月沉淀的穿透力:
“依老夫之见,此战之要,仍在‘稳’字。陛下亲征,更当持重。宜效当年太祖北征之法,步步为营,筑城固守(指建立前进基地),稳扎稳打。以雄厚国力为基,逐步挤压瓦剌之游牧空间,迫其部落离散,牲畜凋敝。或可迫其臣服纳贡,或可逼其远遁绝域。待其势衰力竭,再图后举。毕其功于一役,毕全功于漠北?难!非不欲,实难为也。此乃持国老成之谋。”
他的观点,代表了另一种更注重消耗、更注重降低风险的稳健策略。
勋贵们的议论声渐渐低沉下去。徐达渴望的决战,李文忠、郭英忧虑的粮道与风险,蓝玉倚仗的火力碾压,耿炳文主张的稳健消耗……
不同的声音在奉天殿内交织碰撞,勾勒出这场即将爆发的漠北大战的复杂图景。没有绝对的胜算,只有对利弊的权衡,对未知的预判。
最终,所有的目光,所有的争论,都归于沉默,凝重地投向那九天之上的巨幕。
仿佛能透过那流转的光影,看到漠北风雪弥漫的深处,那杆象征着大明无上威严的玄色龙纛,正迎着凛冽的朔风,坚定不移地指向瓦剌王庭的方向!一场考验帝国武功、统帅智慧与国运的远征,已然拉开了它沉重而壮阔的序幕。
“各位观众,上回书说到永乐皇帝磨刀霍霍,剑指漠北。然此次之敌,非去年溃败之鞑靼,而是趁势崛起、野心勃勃的瓦剌!且看这瓦剌局势,端的是精彩纷呈,与鞑靼大相径庭!”
画面聚焦瓦剌部核心区域,三个醒目的狼头徽记冉冉升起,彼此鼎立:
“鞑靼部权柄,尽握于可汗本雅失里与太师阿鲁台之手,可谓权出一门。然瓦剌不然!自其强酋猛可帖木儿死后,其部一分为三,形成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巨头共掌大权、分庭抗礼之局! 此乃瓦剌独特之‘三头政治’!”
紧接着,画面切入血腥权斗:
“鞑靼经永乐八年一征,元气大伤。瓦剌趁此良机,大肆扩张,实力暴涨!至永乐十一年,枭雄马哈木悍然出手,袭杀流亡至瓦剌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更立本部落首领、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答里巴为傀儡大汗!此举,既除眼中钉,又挟‘大汗’以令瓦剌诸部,更向蒙古诸部宣示其‘正统’地位,马哈木之野心,昭然若揭!”
画面再转,显现阿鲁台狼狈南逃、叩关请降的景象:
“鞑靼太师阿鲁台,骤失大汗,势单力孤,面对马哈木咄咄逼人之势,只得南投大明!向永乐帝哭诉瓦剌之暴,恳请天兵讨伐,以复其仇!永乐皇帝深谙制衡之术,欣然接纳,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赐予金印敕书,欲扶持此败军之将,为大明北疆之藩篱,掣肘瓦剌!”
最后,画面展现瓦剌铁骑如乌云般压向漠南:
“马哈木岂容阿鲁台借明廷之势喘息?更兼明廷扶持其死敌,怨恨已极!遂借‘追剿叛贼阿鲁台’之名,悍然率部南下,兵锋直逼漠南!其真实意图,绝非仅为阿鲁台,实乃借此良机,向刚刚北巡归来的永乐皇帝,向煌煌大明,展示其膨胀的肌肉与桀骜!瓦剌的扩张,已彻底打破了永乐皇帝精心维持的漠北均势!帝怒!亲征之剑,直指瓦剌三头蛇!”
天幕上瓦剌三酋并立、马哈木弑主立傀、阿鲁台乞降借刀的画面已然淡去,但那漠西草原的诡谲风云与兵戈杀伐之气,却沉沉地压在了奉天殿内。这不是寻常的朝议,而是一场由未来战局牵引、大明顶尖军事头脑参与的无形沙盘推演。空气凝重得如同灌了铅,只有天幕幽幽的光芒在每个人脸上投下变幻的阴影。
魏国公徐达,如定海神针般立于御阶之下。他目光沉静如渊,仿佛已穿透天幕,看到了那片即将被铁蹄践踏的广袤草原。他没有看任何人,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像经过千锤百炼,敲打在众人心头:
“瓦剌三分,形散而神未必散。” 他抬起手,虚点向方才天幕上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的位置,“此三人,皆枭獍之性,互有龃龉是真,然面对灭顶之灾时,结盟自保亦是本能。我若分兵击之,彼可据地利纵深,避实击虚。我击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或可坐观,亦可趁隙袭我侧翼,断我粮道!此乃‘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之势!看似分散,实则难啃。”
徐达话锋一转,眼中骤然爆射出当年横扫漠北的锐利锋芒:
“故,老夫所期者,非其分散,乃其聚合!若此三酋能因我大军压境之威,或因马哈木之强势胁迫,暂时摒弃前嫌,将其控弦之士、部落精壮,聚拢于漠南或漠中某处,欲与我大明王师一决雌雄……”
他宽厚的手掌猛地攥紧,仿佛要将那无形的瓦剌主力攥于掌心捏碎!“此乃天赐良机!只要一战!只需一战!”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铁血统帅的决绝,“聚其主力,摧锋陷阵!斩首虏级不必多,但求重创其筋骨,歼灭其核心精骑两、三万!则瓦剌纵有残部遁入瀚海,亦如断脊之蛇,元气大伤!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都难复今日之势,再成我北疆心腹大患!”
他微微一顿,环视众人,语气带着一丝冰冷的清醒与历史的无奈:“至于犁庭扫穴,毕其功于一役,尽逐其众于绝域?非不欲也,实乃草原浩瀚,游牧飘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千古以来,汉之卫霍,唐之李靖,亦未能竟全功。此非将帅不力,实乃天时地利使然。”
徐达这番鞭辟入里、直指核心的分析,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殿内静默片刻,随即响起低沉的议论声。
曹国公李文忠上前一步,他素以稳健缜密著称,此刻眉头紧锁,忧色更重:“魏国公高论,深谙草原战事精髓。聚而歼之,确为上上之策!然……”
他话锋一转,手指下意识地指向天幕上那条从北京蜿蜒伸向漠北深处、象征补给线的暗淡光影,“此策最大之难,不在敌,而在己!更在永乐陛下安危!”
他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压力:
“数十万大军远征,人吃马嚼,每日耗费粮秣如山如海!此粮道,非百里千里,乃数千里之遥!穿越荒漠戈壁,河流湍急,道路崎岖,更有瓦剌游骑如豺狼环伺!若三酋果如魏国公所愿聚兵,我大军自可寻求决战。”
“然若彼等狡黠,避我锋芒,化整为零,专以精锐轻骑袭扰我粮队,焚我草料,断我水源……则我大军顿兵坚城之下(指寻找敌军主力不得),进退维谷!”
“三军身负陛下安危,身系国本,岂敢行险冒进,深入不测之地穷追?此战最大之桎梏,非敌军强悍,实乃这千里粮道与陛下亲征之重担!恐……恐重蹈丘福将军孤军深入之覆辙!”
丘福的名字一出,殿内气氛更显压抑。
武定侯郭英深有同感,接口道:“文忠兄所言,字字珠玑。瓦剌若行此疲兵扰粮之计,我大军空有雷霆之威,却如猛虎陷于泥淖,有力难施。彼等以逸待劳,一击即走,飘忽难觅。决战良机,恐稍纵即逝,难觅难求啊!”
“难求?那就逼他们出来打!” 永昌侯蓝玉那标志性的大嗓门猛地响起,带着一股子蛮横的杀气。他一步踏出,虎目圆睁,蒲扇般的大手狠狠拍在自己大腿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魏国公要聚歼,俺蓝玉一万个赞成!但怎么聚?靠他们自己抱团?靠不住!” 他眼中闪烁着对火器的狂热信仰,“多带火药!十倍、百倍地带!神机营的火铳、大将军炮、碗口铳……有多少带多少!把咱大明压箱底的火器都拉上去!”
他挥舞着手臂,仿佛已经看到那壮观的场景:
“只要咬住瓦剌主力的影子,甭管他三头还是五头,先用炮火覆盖!轰他娘的个天翻地覆!把他们的马群惊散,把他们的阵型轰乱!轰碎他们的胆气!让他们知道,躲?躲到天边也躲不过咱大明的天雷地火!看他们还敢不敢跟咱们玩捉迷藏!轰散了胆,自然就聚不起来了,正好让骑兵冲上去砍瓜切菜!”
蓝玉的策略简单粗暴,核心就是依靠绝对的火力优势,强行制造混乱和杀伤,打垮敌军的战斗意志,逼其崩溃或被迫决战。
长兴侯耿炳文,这位以“善守”闻名、历经无数战阵的老帅,此刻却缓缓摇头。他捻着花白的胡须,浑浊的老眼中闪烁着务实的谨慎:
“蓝玉老弟,火器之利,确为我朝依仗。然战场之上,天时地利人和,变数无穷。瓦剌三酋皆非庸碌之辈,马哈木更是枭雄之姿。彼等生于斯长于斯,深谙草原战法之精髓。岂会轻易如我所愿,集结主力,立于旷野,硬撼我火炮锋芒?”
耿炳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岁月沉淀的穿透力:
“依老夫之见,此战之要,仍在‘稳’字。陛下亲征,更当持重。宜效当年太祖北征之法,步步为营,筑城固守(指建立前进基地),稳扎稳打。以雄厚国力为基,逐步挤压瓦剌之游牧空间,迫其部落离散,牲畜凋敝。或可迫其臣服纳贡,或可逼其远遁绝域。待其势衰力竭,再图后举。毕其功于一役,毕全功于漠北?难!非不欲,实难为也。此乃持国老成之谋。”
他的观点,代表了另一种更注重消耗、更注重降低风险的稳健策略。
勋贵们的议论声渐渐低沉下去。徐达渴望的决战,李文忠、郭英忧虑的粮道与风险,蓝玉倚仗的火力碾压,耿炳文主张的稳健消耗……
不同的声音在奉天殿内交织碰撞,勾勒出这场即将爆发的漠北大战的复杂图景。没有绝对的胜算,只有对利弊的权衡,对未知的预判。
最终,所有的目光,所有的争论,都归于沉默,凝重地投向那九天之上的巨幕。
仿佛能透过那流转的光影,看到漠北风雪弥漫的深处,那杆象征着大明无上威严的玄色龙纛,正迎着凛冽的朔风,坚定不移地指向瓦剌王庭的方向!一场考验帝国武功、统帅智慧与国运的远征,已然拉开了它沉重而壮阔的序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