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设立内阁之初,】天幕文字清晰陈述,【靖难方定,永乐坐镇南京,太子朱高炽(仁宗)于北京监国,协理庶务。此时朝政重心尚在南北二京,日常庶务繁多却非极险,五品文臣如解缙、黄淮、杨士奇等,足堪参赞机务】
文字旁,甚至浮现出简略的图表:
【永乐元年:解缙(翰林侍读,五品)、黄淮(翰林侍书,五品)、杨士奇(翰林编修,七品)……】
【品级特点:品阶普遍不高,多为皇帝近侍之臣(翰林官),便于咨询顾问,处理文书】
看到此处,奉天殿前的朱元璋,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
“嗯,”他低沉的嗓音在寂静的广场上响起,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旁的马皇后解释,“新人练手,起步低些,无妨。咱用人,也讲究个循序渐进,放在眼皮子底下磨砺。老四刚坐稳江山,太子又在北边盯着,用这些年轻些的读书人,处理寻常奏章、出出主意,倒也使得。”
天幕并未停止,文字继续流淌,揭示着时间的伟力与局势的变迁:
【然,自永乐八年起,情势陡变:迁都北京,天子常驻北疆;五次亲征漠北,大军频动,粮秣、军情、调度如山海般压来;兼营建北京、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国事之繁巨、险峻,远超初创之时。】
【于此滔天巨浪之中,五品之微官,其识见、威望、决断之力,已难承中枢之重。永乐对阁臣要求日高,非深谙朝局、经验老道、能于惊涛中掌舵者不可胜任。】
紧接着,天幕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时间沉淀:
【永乐十年:杨士奇(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杨荣(翰林学士,正五品)……】
【永乐十五年:杨士奇(兼兵部尚书,正二品!)、杨荣(工部尚书,正二品!)……】
【洪熙元年(仁宗):杨士奇(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内阁首辅)、杨荣(谨身殿大学士)……】
【宣德九年(宣宗):“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位极人臣,官至一品或从一品大学士,执掌内阁近三十年,须发皆白,成朝廷柱石】
看着那从七品编修一步步跃升到一品大学士、兵部尚书,看着“三杨”的名字伴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始终,看着那“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深邃。他用力捻着胡须,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这话…在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认同,他环视阶下肃立的勋贵与文臣,“平常年月,换人如换刀,咱想用谁就用谁!可老四那是什么光景?大军在外,皇帝亲征!京城里坐镇的,要么是太子监国,要么就得靠几个信得过的老臣撑住局面!这种时候,换上个毛头小子?压不住阵脚,一个闪失就是塌天大祸!”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又落回天幕上“三杨”的名字,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更何况……咱自己心里清楚,这人用熟了,知根知底,知道他几斤几两,办事才放心。新人?再是惊才绝艳,没在风浪里滚过几遭,没在咱眼前把心肝都剖开看过,想入咱的眼,难!”
这番话,既是说未来的永乐,又何尝不是在说他自己?对权力的掌控和对“老人”的依赖,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天幕的金光流转,内阁沉浮的画面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心悸的深红与墨黑交织的色调。空气仿佛瞬间凝滞,带着铁锈与血腥的气息。
【洪武十五年,】天幕的文字冰冷而清晰地切入,如同刀锋刮过骨面,【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千年相权,为监视勋贵重臣,震慑百官,特设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即‘锦衣卫’!】
【锦衣卫,独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之外,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并拥有独立侦缉、逮捕、审讯、乃至处决之权!诏狱森森,可直达天听!】
当“锦衣卫”三个大字带着血色浮现在天幕顶端时,奉天殿前的气氛骤然降至冰点。朱元璋面无表情,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寒光一闪而逝。
废除宰相,集权于己,设立这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天子之剑”,正是他此刻心中坚定不移的国策。天幕不过是印证了他心中所想。
阶下的勋贵们,尤其是冯胜、王弼、耿炳文这些手握重兵、与皇家关系微妙的老将,虽然竭力保持着肃立姿态,但呼吸明显粗重了几分,眼神不由自主地飘忽,带着难以掩饰的忌惮和一丝……恐惧。这把刀的锋利与无情,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
天幕并未过多渲染洪武朝的锦衣卫,而是迅速推进:
【此制虽因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牵连过广,一度废止……】
“蓝玉案”三字一出,如同无形的鞭子抽在空气里!冯胜、王弼等人身体猛地一颤,目光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带着惊惧与兔死狐悲的复杂情绪,齐刷刷地投向奉天殿西侧某个不起眼的偏殿方向。
那里,门窗紧闭,一片死寂,正是未来将被剥皮实草、此刻却还懵然不知自己命运的凉国公蓝玉,被暂时“请”去“静思”的地方!一股寒意从这些勋贵的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天幕的叙述冷酷地继续:
【然,永乐初年,为彻底肃清‘建文余孽’,稳固帝位,锦衣卫被重新启用!其权势,更甚洪武之时!爪牙遍布朝野,侦缉无孔不入,百官闻之色变!】
画面中,象征锦衣卫的飞鱼服身影快速穿梭,伴随着文字:
【然,权力如猛虎,饲之愈久,凶性愈炽。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深得永乐信重,权倾朝野,渐生不臣之心。竟私蓄亡命,僭乘舆,僭用御物,更与觊觎储位的汉王朱高煦勾结,构陷忠良!】
当“构陷忠良”四个字出现时,画面陡然定格在一个触目惊心的名字上——
【永乐十三年,内阁大学士解缙,遭构陷,冻毙于诏狱雪地之中!】
“解缙”这个名字,洪武君臣并不陌生,那是名满天下的才子!天幕竟揭示他死于锦衣卫指挥使与皇子的联手构陷?!
“混账东西!”一声雷霆般的怒吼猛然炸响!朱元璋霍然从龙椅上站起,怒发冲冠,双目赤红,如同被激怒的雄狮!
他蒲扇般的大手狠狠拍在御案之上,震得笔架砚台一阵乱跳!“咱的刀!咱亲手打造的刀!”
他指着天幕上那“纪纲”的名字,声音因为极致的愤怒而微微颤抖,“竟敢噬主?!竟敢勾结皇子,残害朝廷栋梁?!谁给他的狗胆!老四!你养的好狗!”
老朱的愤怒如同实质的火焰,席卷整个广场。勋贵们噤若寒蝉,冷汗涔涔而下。
他们看着天幕上那飞鱼服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未来悬在自己家族头顶的利刃。这把天子之剑,不仅能砍向敌人,竟也能反噬主人!锦衣卫失控的阴影,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朱元璋的怒吼还在殿前回荡,天幕的血色却并未褪去,反而变得更加幽暗诡谲。那象征锦衣卫的飞鱼服影像旁,悄然浮现出另一道影子——服饰华丽却透着一股阴柔之气,面白无须,眼神低垂却暗藏锋芒。
文字带着一种冰冷的揭示感继续流淌:
【锦衣卫权势滔天,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其成员多选自世袭军户,尤以勋贵子弟充任核心。永乐大帝雄才大略,却日益警觉:这把‘天子之剑’,其根须已深深扎入勋贵集团,其锋芒,竟隐隐有不受掌控之危!】
看到“勋贵子弟”和“不受掌控”几个字,朱元璋赤红的眼中厉色更盛,胸膛剧烈起伏。阶下的冯胜、王弼等人更是脸色煞白,连呼吸都快要停滞。完了!未来的皇帝连勋贵子弟组成的锦衣卫都不信了!那勋贵们的下场……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压抑中,天幕揭开了更令人头皮发麻的篇章:
【为制衡失控的锦衣卫,重铸一把绝对忠诚、只系于皇帝一身的利刃,永乐十八年,一道震惊朝野的旨意自深宫发出——】
天幕之上,三个阴森的大字伴随着一个宫门深锁、宦官身影幢幢的画面轰然显现:【东缉事厂!】
【东厂!虽初创时仅寥寥数十员额,然其成员,皆由内官监太监充任!提督东厂者,必为皇帝最亲信之司礼监大太监!】
“太监?!”
“东缉事厂?!”
“全是……没根的东西?!”
奉天殿前,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文官们惊骇地瞪大了眼,勋贵们更是如遭雷击,难以置信!
“轰!”朱元璋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顶门,眼前猛地一黑!他身体晃了晃,旁边的马皇后惊呼一声“重八!”,急忙伸手欲扶。但朱元璋硬生生挺住了,他猛地一把推开马皇后的手,那动作带着前所未有的暴怒和……一丝惊惶!
“太监干政!!!”朱元璋的声音如同受伤的野兽在咆哮,嘶哑、愤怒,更带着一种被深深冒犯的恐惧!
他读书不多,但汉末十常侍祸乱朝纲、唐末宦官废立天子的惨烈景象,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骨髓里!他对太监的防备,甚至远超过对外戚和后宫的忌惮!他立下“内臣不得干政”的铁律,视为不可逾越的祖训!
“老四!你干啥咧!!”朱元璋目眦欲裂,死死盯着天幕,仿佛要穿透时空,揪住那个未来儿子的衣领质问,“难道到了永乐十八年,你连自己的亲儿子(指汉王勾结锦衣卫)、连那些勋贵、连你一手提拔的文臣,全都信不过了吗?!竟要倚仗这些……这些没根的东西?!你疯了吗!!”
暴怒的吼声在空旷的殿前回荡,群臣匍匐,无人敢应。就在这极致的愤怒中,朱元璋的脑海中,却如同闪电般划过两个名字——郑和!王景弘!
那个七下西洋,统帅数万舟师、扬威异域的郑和!还有那个名字与自己身边随侍大太监王景弘(王五十九)一模一样的航海太监!能够指挥如此庞大的舰队,能够代表大明出使万邦的,不是朝廷重臣,而是……太监!
“难道……难道……”朱元璋的咆哮戛然而止,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他高大的身躯僵立在丹陛之上,暴怒的神情凝固在脸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茫然、困惑和……一丝冰冷的动摇。
就在这一瞬间,一个极其可怕、却又带着某种诡异合理性的念头,如同毒蛇般钻入了他这位开国雄主的心底:
这些阉人,无家无室,无根无后,一身富贵荣辱皆系于皇权……似乎,真的比那些盘根错节的勋贵、那些清流党争的文臣、那些血脉相连却可能觊觎皇位的宗室……更值得皇帝信任?至少……他们背叛的代价和可能性,似乎更低?
“只是……这些没根的东西……真能可靠吗?”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干涩沙哑,充满了自我怀疑的巨大痛苦。
他刚才还在为老四任用太监而暴怒欲狂,此刻,那坚如磐石的信念,竟被自己脑海中这个可怕的“明悟”撕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缝!
奉天殿前,死寂无声。唯有天幕上“东缉事厂”四个阴森大字,散发着幽幽冷光,映照着洪武大帝脸上那从未有过的惊疑与动摇。
太监干政的幽灵,已被天幕释放,正狞笑着,在洪武十三年的时空里投下第一道浓重的阴影。
文字旁,甚至浮现出简略的图表:
【永乐元年:解缙(翰林侍读,五品)、黄淮(翰林侍书,五品)、杨士奇(翰林编修,七品)……】
【品级特点:品阶普遍不高,多为皇帝近侍之臣(翰林官),便于咨询顾问,处理文书】
看到此处,奉天殿前的朱元璋,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
“嗯,”他低沉的嗓音在寂静的广场上响起,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旁的马皇后解释,“新人练手,起步低些,无妨。咱用人,也讲究个循序渐进,放在眼皮子底下磨砺。老四刚坐稳江山,太子又在北边盯着,用这些年轻些的读书人,处理寻常奏章、出出主意,倒也使得。”
天幕并未停止,文字继续流淌,揭示着时间的伟力与局势的变迁:
【然,自永乐八年起,情势陡变:迁都北京,天子常驻北疆;五次亲征漠北,大军频动,粮秣、军情、调度如山海般压来;兼营建北京、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国事之繁巨、险峻,远超初创之时。】
【于此滔天巨浪之中,五品之微官,其识见、威望、决断之力,已难承中枢之重。永乐对阁臣要求日高,非深谙朝局、经验老道、能于惊涛中掌舵者不可胜任。】
紧接着,天幕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时间沉淀:
【永乐十年:杨士奇(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杨荣(翰林学士,正五品)……】
【永乐十五年:杨士奇(兼兵部尚书,正二品!)、杨荣(工部尚书,正二品!)……】
【洪熙元年(仁宗):杨士奇(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内阁首辅)、杨荣(谨身殿大学士)……】
【宣德九年(宣宗):“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位极人臣,官至一品或从一品大学士,执掌内阁近三十年,须发皆白,成朝廷柱石】
看着那从七品编修一步步跃升到一品大学士、兵部尚书,看着“三杨”的名字伴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始终,看着那“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深邃。他用力捻着胡须,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这话…在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认同,他环视阶下肃立的勋贵与文臣,“平常年月,换人如换刀,咱想用谁就用谁!可老四那是什么光景?大军在外,皇帝亲征!京城里坐镇的,要么是太子监国,要么就得靠几个信得过的老臣撑住局面!这种时候,换上个毛头小子?压不住阵脚,一个闪失就是塌天大祸!”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又落回天幕上“三杨”的名字,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更何况……咱自己心里清楚,这人用熟了,知根知底,知道他几斤几两,办事才放心。新人?再是惊才绝艳,没在风浪里滚过几遭,没在咱眼前把心肝都剖开看过,想入咱的眼,难!”
这番话,既是说未来的永乐,又何尝不是在说他自己?对权力的掌控和对“老人”的依赖,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天幕的金光流转,内阁沉浮的画面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心悸的深红与墨黑交织的色调。空气仿佛瞬间凝滞,带着铁锈与血腥的气息。
【洪武十五年,】天幕的文字冰冷而清晰地切入,如同刀锋刮过骨面,【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千年相权,为监视勋贵重臣,震慑百官,特设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即‘锦衣卫’!】
【锦衣卫,独立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之外,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并拥有独立侦缉、逮捕、审讯、乃至处决之权!诏狱森森,可直达天听!】
当“锦衣卫”三个大字带着血色浮现在天幕顶端时,奉天殿前的气氛骤然降至冰点。朱元璋面无表情,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寒光一闪而逝。
废除宰相,集权于己,设立这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天子之剑”,正是他此刻心中坚定不移的国策。天幕不过是印证了他心中所想。
阶下的勋贵们,尤其是冯胜、王弼、耿炳文这些手握重兵、与皇家关系微妙的老将,虽然竭力保持着肃立姿态,但呼吸明显粗重了几分,眼神不由自主地飘忽,带着难以掩饰的忌惮和一丝……恐惧。这把刀的锋利与无情,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
天幕并未过多渲染洪武朝的锦衣卫,而是迅速推进:
【此制虽因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牵连过广,一度废止……】
“蓝玉案”三字一出,如同无形的鞭子抽在空气里!冯胜、王弼等人身体猛地一颤,目光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带着惊惧与兔死狐悲的复杂情绪,齐刷刷地投向奉天殿西侧某个不起眼的偏殿方向。
那里,门窗紧闭,一片死寂,正是未来将被剥皮实草、此刻却还懵然不知自己命运的凉国公蓝玉,被暂时“请”去“静思”的地方!一股寒意从这些勋贵的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天幕的叙述冷酷地继续:
【然,永乐初年,为彻底肃清‘建文余孽’,稳固帝位,锦衣卫被重新启用!其权势,更甚洪武之时!爪牙遍布朝野,侦缉无孔不入,百官闻之色变!】
画面中,象征锦衣卫的飞鱼服身影快速穿梭,伴随着文字:
【然,权力如猛虎,饲之愈久,凶性愈炽。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深得永乐信重,权倾朝野,渐生不臣之心。竟私蓄亡命,僭乘舆,僭用御物,更与觊觎储位的汉王朱高煦勾结,构陷忠良!】
当“构陷忠良”四个字出现时,画面陡然定格在一个触目惊心的名字上——
【永乐十三年,内阁大学士解缙,遭构陷,冻毙于诏狱雪地之中!】
“解缙”这个名字,洪武君臣并不陌生,那是名满天下的才子!天幕竟揭示他死于锦衣卫指挥使与皇子的联手构陷?!
“混账东西!”一声雷霆般的怒吼猛然炸响!朱元璋霍然从龙椅上站起,怒发冲冠,双目赤红,如同被激怒的雄狮!
他蒲扇般的大手狠狠拍在御案之上,震得笔架砚台一阵乱跳!“咱的刀!咱亲手打造的刀!”
他指着天幕上那“纪纲”的名字,声音因为极致的愤怒而微微颤抖,“竟敢噬主?!竟敢勾结皇子,残害朝廷栋梁?!谁给他的狗胆!老四!你养的好狗!”
老朱的愤怒如同实质的火焰,席卷整个广场。勋贵们噤若寒蝉,冷汗涔涔而下。
他们看着天幕上那飞鱼服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未来悬在自己家族头顶的利刃。这把天子之剑,不仅能砍向敌人,竟也能反噬主人!锦衣卫失控的阴影,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朱元璋的怒吼还在殿前回荡,天幕的血色却并未褪去,反而变得更加幽暗诡谲。那象征锦衣卫的飞鱼服影像旁,悄然浮现出另一道影子——服饰华丽却透着一股阴柔之气,面白无须,眼神低垂却暗藏锋芒。
文字带着一种冰冷的揭示感继续流淌:
【锦衣卫权势滔天,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其成员多选自世袭军户,尤以勋贵子弟充任核心。永乐大帝雄才大略,却日益警觉:这把‘天子之剑’,其根须已深深扎入勋贵集团,其锋芒,竟隐隐有不受掌控之危!】
看到“勋贵子弟”和“不受掌控”几个字,朱元璋赤红的眼中厉色更盛,胸膛剧烈起伏。阶下的冯胜、王弼等人更是脸色煞白,连呼吸都快要停滞。完了!未来的皇帝连勋贵子弟组成的锦衣卫都不信了!那勋贵们的下场……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压抑中,天幕揭开了更令人头皮发麻的篇章:
【为制衡失控的锦衣卫,重铸一把绝对忠诚、只系于皇帝一身的利刃,永乐十八年,一道震惊朝野的旨意自深宫发出——】
天幕之上,三个阴森的大字伴随着一个宫门深锁、宦官身影幢幢的画面轰然显现:【东缉事厂!】
【东厂!虽初创时仅寥寥数十员额,然其成员,皆由内官监太监充任!提督东厂者,必为皇帝最亲信之司礼监大太监!】
“太监?!”
“东缉事厂?!”
“全是……没根的东西?!”
奉天殿前,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文官们惊骇地瞪大了眼,勋贵们更是如遭雷击,难以置信!
“轰!”朱元璋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顶门,眼前猛地一黑!他身体晃了晃,旁边的马皇后惊呼一声“重八!”,急忙伸手欲扶。但朱元璋硬生生挺住了,他猛地一把推开马皇后的手,那动作带着前所未有的暴怒和……一丝惊惶!
“太监干政!!!”朱元璋的声音如同受伤的野兽在咆哮,嘶哑、愤怒,更带着一种被深深冒犯的恐惧!
他读书不多,但汉末十常侍祸乱朝纲、唐末宦官废立天子的惨烈景象,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骨髓里!他对太监的防备,甚至远超过对外戚和后宫的忌惮!他立下“内臣不得干政”的铁律,视为不可逾越的祖训!
“老四!你干啥咧!!”朱元璋目眦欲裂,死死盯着天幕,仿佛要穿透时空,揪住那个未来儿子的衣领质问,“难道到了永乐十八年,你连自己的亲儿子(指汉王勾结锦衣卫)、连那些勋贵、连你一手提拔的文臣,全都信不过了吗?!竟要倚仗这些……这些没根的东西?!你疯了吗!!”
暴怒的吼声在空旷的殿前回荡,群臣匍匐,无人敢应。就在这极致的愤怒中,朱元璋的脑海中,却如同闪电般划过两个名字——郑和!王景弘!
那个七下西洋,统帅数万舟师、扬威异域的郑和!还有那个名字与自己身边随侍大太监王景弘(王五十九)一模一样的航海太监!能够指挥如此庞大的舰队,能够代表大明出使万邦的,不是朝廷重臣,而是……太监!
“难道……难道……”朱元璋的咆哮戛然而止,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他高大的身躯僵立在丹陛之上,暴怒的神情凝固在脸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茫然、困惑和……一丝冰冷的动摇。
就在这一瞬间,一个极其可怕、却又带着某种诡异合理性的念头,如同毒蛇般钻入了他这位开国雄主的心底:
这些阉人,无家无室,无根无后,一身富贵荣辱皆系于皇权……似乎,真的比那些盘根错节的勋贵、那些清流党争的文臣、那些血脉相连却可能觊觎皇位的宗室……更值得皇帝信任?至少……他们背叛的代价和可能性,似乎更低?
“只是……这些没根的东西……真能可靠吗?”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干涩沙哑,充满了自我怀疑的巨大痛苦。
他刚才还在为老四任用太监而暴怒欲狂,此刻,那坚如磐石的信念,竟被自己脑海中这个可怕的“明悟”撕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缝!
奉天殿前,死寂无声。唯有天幕上“东缉事厂”四个阴森大字,散发着幽幽冷光,映照着洪武大帝脸上那从未有过的惊疑与动摇。
太监干政的幽灵,已被天幕释放,正狞笑着,在洪武十三年的时空里投下第一道浓重的阴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