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流转,时光飞逝。
奉天殿内洪武君臣的目光,被牢牢钉在那片映照出正德十六年(1521年)风云变幻的苍穹之上。
画面清晰:
一队煊赫的仪仗正跋涉在通往湖广安陆的官道上。
为首的,赫然是正德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与之并肩的却是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以及礼部尚书毛澄。
这支由内宦、阁臣、勋贵、外戚、礼官组成的奇特队伍,奉着由内阁精心拟定、张太后(孝宗张皇后)用印的“明武宗遗诏”,肩负着帝国最重要的使命——前往兴王邸,迎接新君朱厚熜入继大统。
兴王府邸,气氛庄重而压抑。
年仅十四岁的兴王朱厚熜,身着亲王常服,面容尚显稚嫩,眼神却沉静得超乎年龄。
他平静地接见了这支代表帝国最高权力的使团,恭敬地接过了那份决定他命运的太后诏书。
随后,在王府正殿,他坦然接受了梁储、毛澄等诸臣的跪拜大礼。
“此子不凡!”
徐达目光如炬,低声对身旁的朱棣道,
“年未及冠,身处骤贵之变,步履不乱,气度沉凝。燕王殿下,此亦是汝血脉后裔。”
朱棣紧盯着天幕中那个少年亲王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后世子孙的审视,也有一丝莫名的期待。
使团礼成,朱厚熜并未多做停留,即刻启程,在庞大仪仗的簇拥下,踏上了前往帝国心脏——北京城的漫漫长路。
洪武君臣的目光也随之北移,心弦悄然绷紧。他们预感到,平静之下,暗流已然涌动。
车驾逶迤,终抵京畿。然而,就在北京城外的良乡驿站,风暴骤起!
天幕清晰地映照出驿站内外肃杀凝重的气氛。
礼部尚书毛澄,这位代表着朝廷礼法、文官集团意志的老臣,率领着一干礼部官员,恭敬却不容置疑地向刚刚下榻的朱厚熜呈上了早已议定的“继位礼仪”。
毛澄的声音通过天幕传来,清晰而刻板:
“殿下,臣等奉内阁及礼部公议,请殿下尊孝宗皇帝(朱祐樘)为皇考,改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此乃援引前宋程颐议濮王礼之成例,最合礼法伦常,以定名分,安天下之心。”
他身后,梁储等阁臣虽未言语,但肃立的身影已表明了内阁的集体意志。
驿站厅堂内,一片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少年亲王身上。
朱厚熜端坐主位,稚气未脱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波动。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群代表着帝国最高文官权力的重臣,最终落在自己身旁的右长史袁宗皋脸上。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穿透驿站,也穿透了时空,响彻在洪武奉天殿: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短短十几字,石破天惊!
毛澄等礼官脸色骤变!
梁储眉头紧锁!
他们抛出的“程颐议濮王礼”这一看似无懈可击的礼法武器,竟被少年亲王用“遗诏”二字,轻描淡写却又雷霆万钧地击得粉碎!
遗诏明确他是来“嗣皇帝位”,不是来给孝宗皇帝当儿子的!
名分大义,瞬间逆转!
紧接着,更大的冲突爆发。
礼部官员再呈方案: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和礼仪,由东安门入宫,暂居文华殿,择吉日行登极大典。
这是将“继嗣”隐含在“继统”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文官集团试图掌控新君入宫路径、奠定其“孝宗嗣子”身份的关键一棋。
大学士杨廷和(画面中虽未直接出现,但其意志已由梁储、毛澄代表)亲自授意,再次强硬请求朱厚熜遵从礼部所拟定的“太子入宫礼”。
“不行。”朱厚熜的回答依旧简洁、干脆,没有丝毫犹豫和妥协的余地。
他端坐不动,目光却已越过驿站的门窗,投向了北方那座巍峨的皇城。
奉天殿内,一片死寂过后,是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发出的震天狂笑!
“好!好小子!好一个‘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好一个‘不行!’!”
朱元璋激动得从龙椅上站起,须发戟张,眼中精光爆射,充满了激赏与快意,
“半步不让!寸土必争!关键时候,腰杆子就得这么硬!退一步?这帮酸子就能蹬鼻子上脸,牵着你的鼻子步步退!”
他指着天幕中朱厚熜沉静而坚定的身影,声音洪亮地回荡在大殿,
“看见没?这才是帝王心术!这才是御下之道!跟朱厚照那混小子一样,都是不肯低头的硬骨头!不愧是我朱家的种!”
朱元璋的话语,如同点燃了奉天殿的气氛。
朱樉、朱棡等亲王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深以为然的神色。
徐达、耿炳文等勋贵武将,更是对少年亲王这份硬气投去赞赏的目光。
就连原本对文官集团抱有同情的一些官员,此刻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少年亲王在原则问题上的寸步不让,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定力和主见。
殿内众人,无论立场,对天幕中那个十四岁的未来皇帝,都不得不高看一眼。
良乡驿的对峙陷入僵局。
一方是手握遗诏、名分大义在身却寸步不让的少年亲王;
另一方是代表着帝国运行规则、礼法道统却碰了硬钉子的内阁与礼部。
空气仿佛凝固,每一刻都漫长无比。
最终,打破僵局的并非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深宫之中,那位历经三朝、此刻身份最为尊贵的女人——张太后(孝宗张皇后)的懿旨终于传来。
懿旨内容透过天幕虽未明言,但其结果清晰呈现:
群臣上劝进表笺于郊外,朱厚熜在京师近郊(良乡或类似礼仪场所)郑重接受了群臣的劝进表,完成了“天命所归、臣民拥戴”的象征性仪式。
随后,新君车驾不再受任何礼部“太子礼仪”的束缚,堂堂正正、威仪赫赫地由象征帝国最高规格、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大明门直入皇城!
御道铺陈,禁卫森严,少年亲王朱厚熜的身影,在洪武君臣屏息的注视下,一步步走向那至高无上的奉天殿。
画面定格在他于奉天殿御座上接受百官山呼万岁、正式即皇帝位的庄严一幕。
新君初拟年号“绍治”,但旋即弃用,最终钦定——嘉靖!
“大明门入,奉天殿即位!好!这才是皇帝该有的气派!”
朱元璋捻须点头,对朱厚熜强硬破局、最终以帝王之姿入主大内的结果极为满意。
然而,他那激赏的笑容还挂在脸上,一个更冰冷、更惊悚的念头却如同毒蛇般猛地噬咬住了他的心神!
他脸上的笑容骤然僵住,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隼,猛地扫向阶下群臣,声音里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一字一顿地问道:
“慢着!咱问你们!”
朱元璋的手指用力点着天幕上正德十六年三月的时间标记,
“从正德十六年正月那小子(朱厚照)蹬腿咽气,到三月里这个朱厚熜小子在奉天殿坐上龙椅……这中间,足足几十天!几十天啊!”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惊雷炸响,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惊怒和一种深切的恐惧:
“这几十天里,大明的皇帝是没了!
可这天幕里,咱瞧着,朝堂上下,风平浪静!
该迎奉的迎奉,该拟旨的拟旨,该争论的争论,该劝进的劝进!
样样没耽误!样样有条不紊!
好像……好像那龙椅上有没有人坐着,根本不打紧?!”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浑身散发着骇人的气势,目光如同实质的冰锥,刺向每一个大臣,尤其是那些文官重臣:
“告诉咱!这几十天里,到底是谁?!
是谁在替朕的子孙坐这龙椅?
发号施令?!
是慈宁宫里的张太后?还是……”
他的目光死死钉在象征着文官权力巅峰的内阁方向,声音从牙缝里挤出,带着刻骨的寒意,
“……还是你们口中那个‘总百官、理阴阳’的内阁?!”
“轰!”
朱元璋这石破天惊、直指权力核心真空的质问,如同一道无形的惊雷,狠狠劈在奉天殿每一个人的心头!
尤其是那些通晓礼法、深谙朝堂运作的礼部官员们,瞬间脸色煞白,汗如浆出!
毛澄在天幕中那强作镇定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而他们,却已透过这未来的冲突,恍惚看到了杨廷和等首辅重臣在不久之后黯然倒台、甚至可能悬梁自尽的凄凉结局!
更让他们心底发寒的是对张太后命运的担忧——
这位与孝宗皇帝一生一世一双人、在正德朝后期勉力支撑的太后,在这即将到来的嘉靖朝权力风暴中,能否善终?
是否会落得如同北宋仁宗曹皇后晚景凄凉的下场?
奉天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唯有朱元璋那沉重而带着惊怒的喘息声,如同鼓槌,敲打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天幕中,新即位的嘉靖皇帝端坐龙椅,年号已定。
而洪武朝堂的君臣,却已陷入了一场关于皇权本质、权力真空期真相的、更深邃也更令人战栗的思索与恐惧之中。
那几十天的“风平浪静”,此刻看来,比任何惊涛骇浪都更让朱元璋感到刺骨的冰寒。
奉天殿内洪武君臣的目光,被牢牢钉在那片映照出正德十六年(1521年)风云变幻的苍穹之上。
画面清晰:
一队煊赫的仪仗正跋涉在通往湖广安陆的官道上。
为首的,赫然是正德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与之并肩的却是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以及礼部尚书毛澄。
这支由内宦、阁臣、勋贵、外戚、礼官组成的奇特队伍,奉着由内阁精心拟定、张太后(孝宗张皇后)用印的“明武宗遗诏”,肩负着帝国最重要的使命——前往兴王邸,迎接新君朱厚熜入继大统。
兴王府邸,气氛庄重而压抑。
年仅十四岁的兴王朱厚熜,身着亲王常服,面容尚显稚嫩,眼神却沉静得超乎年龄。
他平静地接见了这支代表帝国最高权力的使团,恭敬地接过了那份决定他命运的太后诏书。
随后,在王府正殿,他坦然接受了梁储、毛澄等诸臣的跪拜大礼。
“此子不凡!”
徐达目光如炬,低声对身旁的朱棣道,
“年未及冠,身处骤贵之变,步履不乱,气度沉凝。燕王殿下,此亦是汝血脉后裔。”
朱棣紧盯着天幕中那个少年亲王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后世子孙的审视,也有一丝莫名的期待。
使团礼成,朱厚熜并未多做停留,即刻启程,在庞大仪仗的簇拥下,踏上了前往帝国心脏——北京城的漫漫长路。
洪武君臣的目光也随之北移,心弦悄然绷紧。他们预感到,平静之下,暗流已然涌动。
车驾逶迤,终抵京畿。然而,就在北京城外的良乡驿站,风暴骤起!
天幕清晰地映照出驿站内外肃杀凝重的气氛。
礼部尚书毛澄,这位代表着朝廷礼法、文官集团意志的老臣,率领着一干礼部官员,恭敬却不容置疑地向刚刚下榻的朱厚熜呈上了早已议定的“继位礼仪”。
毛澄的声音通过天幕传来,清晰而刻板:
“殿下,臣等奉内阁及礼部公议,请殿下尊孝宗皇帝(朱祐樘)为皇考,改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此乃援引前宋程颐议濮王礼之成例,最合礼法伦常,以定名分,安天下之心。”
他身后,梁储等阁臣虽未言语,但肃立的身影已表明了内阁的集体意志。
驿站厅堂内,一片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少年亲王身上。
朱厚熜端坐主位,稚气未脱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波动。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群代表着帝国最高文官权力的重臣,最终落在自己身旁的右长史袁宗皋脸上。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穿透驿站,也穿透了时空,响彻在洪武奉天殿: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短短十几字,石破天惊!
毛澄等礼官脸色骤变!
梁储眉头紧锁!
他们抛出的“程颐议濮王礼”这一看似无懈可击的礼法武器,竟被少年亲王用“遗诏”二字,轻描淡写却又雷霆万钧地击得粉碎!
遗诏明确他是来“嗣皇帝位”,不是来给孝宗皇帝当儿子的!
名分大义,瞬间逆转!
紧接着,更大的冲突爆发。
礼部官员再呈方案: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和礼仪,由东安门入宫,暂居文华殿,择吉日行登极大典。
这是将“继嗣”隐含在“继统”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文官集团试图掌控新君入宫路径、奠定其“孝宗嗣子”身份的关键一棋。
大学士杨廷和(画面中虽未直接出现,但其意志已由梁储、毛澄代表)亲自授意,再次强硬请求朱厚熜遵从礼部所拟定的“太子入宫礼”。
“不行。”朱厚熜的回答依旧简洁、干脆,没有丝毫犹豫和妥协的余地。
他端坐不动,目光却已越过驿站的门窗,投向了北方那座巍峨的皇城。
奉天殿内,一片死寂过后,是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发出的震天狂笑!
“好!好小子!好一个‘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好一个‘不行!’!”
朱元璋激动得从龙椅上站起,须发戟张,眼中精光爆射,充满了激赏与快意,
“半步不让!寸土必争!关键时候,腰杆子就得这么硬!退一步?这帮酸子就能蹬鼻子上脸,牵着你的鼻子步步退!”
他指着天幕中朱厚熜沉静而坚定的身影,声音洪亮地回荡在大殿,
“看见没?这才是帝王心术!这才是御下之道!跟朱厚照那混小子一样,都是不肯低头的硬骨头!不愧是我朱家的种!”
朱元璋的话语,如同点燃了奉天殿的气氛。
朱樉、朱棡等亲王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深以为然的神色。
徐达、耿炳文等勋贵武将,更是对少年亲王这份硬气投去赞赏的目光。
就连原本对文官集团抱有同情的一些官员,此刻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少年亲王在原则问题上的寸步不让,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定力和主见。
殿内众人,无论立场,对天幕中那个十四岁的未来皇帝,都不得不高看一眼。
良乡驿的对峙陷入僵局。
一方是手握遗诏、名分大义在身却寸步不让的少年亲王;
另一方是代表着帝国运行规则、礼法道统却碰了硬钉子的内阁与礼部。
空气仿佛凝固,每一刻都漫长无比。
最终,打破僵局的并非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深宫之中,那位历经三朝、此刻身份最为尊贵的女人——张太后(孝宗张皇后)的懿旨终于传来。
懿旨内容透过天幕虽未明言,但其结果清晰呈现:
群臣上劝进表笺于郊外,朱厚熜在京师近郊(良乡或类似礼仪场所)郑重接受了群臣的劝进表,完成了“天命所归、臣民拥戴”的象征性仪式。
随后,新君车驾不再受任何礼部“太子礼仪”的束缚,堂堂正正、威仪赫赫地由象征帝国最高规格、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大明门直入皇城!
御道铺陈,禁卫森严,少年亲王朱厚熜的身影,在洪武君臣屏息的注视下,一步步走向那至高无上的奉天殿。
画面定格在他于奉天殿御座上接受百官山呼万岁、正式即皇帝位的庄严一幕。
新君初拟年号“绍治”,但旋即弃用,最终钦定——嘉靖!
“大明门入,奉天殿即位!好!这才是皇帝该有的气派!”
朱元璋捻须点头,对朱厚熜强硬破局、最终以帝王之姿入主大内的结果极为满意。
然而,他那激赏的笑容还挂在脸上,一个更冰冷、更惊悚的念头却如同毒蛇般猛地噬咬住了他的心神!
他脸上的笑容骤然僵住,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隼,猛地扫向阶下群臣,声音里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一字一顿地问道:
“慢着!咱问你们!”
朱元璋的手指用力点着天幕上正德十六年三月的时间标记,
“从正德十六年正月那小子(朱厚照)蹬腿咽气,到三月里这个朱厚熜小子在奉天殿坐上龙椅……这中间,足足几十天!几十天啊!”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惊雷炸响,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惊怒和一种深切的恐惧:
“这几十天里,大明的皇帝是没了!
可这天幕里,咱瞧着,朝堂上下,风平浪静!
该迎奉的迎奉,该拟旨的拟旨,该争论的争论,该劝进的劝进!
样样没耽误!样样有条不紊!
好像……好像那龙椅上有没有人坐着,根本不打紧?!”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浑身散发着骇人的气势,目光如同实质的冰锥,刺向每一个大臣,尤其是那些文官重臣:
“告诉咱!这几十天里,到底是谁?!
是谁在替朕的子孙坐这龙椅?
发号施令?!
是慈宁宫里的张太后?还是……”
他的目光死死钉在象征着文官权力巅峰的内阁方向,声音从牙缝里挤出,带着刻骨的寒意,
“……还是你们口中那个‘总百官、理阴阳’的内阁?!”
“轰!”
朱元璋这石破天惊、直指权力核心真空的质问,如同一道无形的惊雷,狠狠劈在奉天殿每一个人的心头!
尤其是那些通晓礼法、深谙朝堂运作的礼部官员们,瞬间脸色煞白,汗如浆出!
毛澄在天幕中那强作镇定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而他们,却已透过这未来的冲突,恍惚看到了杨廷和等首辅重臣在不久之后黯然倒台、甚至可能悬梁自尽的凄凉结局!
更让他们心底发寒的是对张太后命运的担忧——
这位与孝宗皇帝一生一世一双人、在正德朝后期勉力支撑的太后,在这即将到来的嘉靖朝权力风暴中,能否善终?
是否会落得如同北宋仁宗曹皇后晚景凄凉的下场?
奉天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唯有朱元璋那沉重而带着惊怒的喘息声,如同鼓槌,敲打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天幕中,新即位的嘉靖皇帝端坐龙椅,年号已定。
而洪武朝堂的君臣,却已陷入了一场关于皇权本质、权力真空期真相的、更深邃也更令人战栗的思索与恐惧之中。
那几十天的“风平浪静”,此刻看来,比任何惊涛骇浪都更让朱元璋感到刺骨的冰寒。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