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沉重的铅块。巨大的天幕上,文字与隐约浮现的画面交织,将二百多年后那个名为“天启”的朝堂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权阉魏忠贤的身影虽未直接出现,但其党羽的嚣张、厂卫的横行、边将功勋被肆意抹杀的场景,却如同最锋利的刻刀,一下下刮在洪武君臣的心头。
朱元璋的脸色已经从铁青转向了一种近乎狰狞的赤红。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打下、精心设计的帝国,在后世子孙手中被一群阉人肆意蛀空,那种愤怒和心痛几乎要将他点燃。尤其当他看到天幕提及,正是朝中的掣肘和污蔑,逼得刚刚取得宁锦大捷的袁崇焕不得不辞职去位时,一直压抑的火山终于爆发了。
“嘭!”
御案被一拳砸得巨响,上面的镇纸、奏疏齐齐跳起。
“岂有此理!混账!王八羔子!”朱元璋的怒吼声震得殿梁仿佛都在颤抖,粗鄙的市井骂言脱口而出,此刻唯有这样才能宣泄他万分之一的怒火,“阉宦之祸,竟至于斯!咱定的规矩都喂了狗吗?!内官不得干政!都听到狗肚子里去了?!”
他猛地站起身,来回疾走,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指着天幕的手指都在微微发抖:“难怪!咱就说难怪!辽东有袁崇焕这等良将,有关宁铁骑这等悍卒,有宁锦大捷这等胜仗,咱大明最后还是亡了!根子!根子就烂在这庙堂之上!烂在这群没卵子的货和趋炎附势的酸儒身上!”
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死死锁定在那个素未谋面的后世子孙身上:“我看这个只知锯木头、玩刨花,朝政放任给家奴的天启小子,就是咱大明的亡国之君!他就是老朱家的罪人!”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虽然怒的是二百多年后的皇帝,但那磅礴的怒气依旧压得殿内所有人大气不敢出,纷纷低下头,恨不得把自己缩进地缝里。
一片死寂中,唯有负责记录天幕信息的翰林官,职责所在,硬着头皮必须开口。他浑身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牙齿咯咯作响,几乎是匍匐在地上,用带着哭腔的颤音微弱地补充道:“陛…陛下息…息怒。龙体为重…据,据天幕此前零星所示,我大明最后一位…一位正统皇帝,似乎…似乎是年号‘崇祯’的皇帝……”
“崇祯?”朱元璋猛地停下脚步,嗜血般的目光唰地一下钉死在那翰林身上,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骇人的压迫感,“那是谁?!是天启的儿子?还是他弟弟?!说!”
那翰林官感觉皇帝的目光犹如实质的刀剑架在了自己脖子上,瞬间冷汗浸透后襟,扑通一声彻底瘫软在地,声音里充满了绝望的恐惧:“回…回陛下…天…天幕未曾明言啊……臣,臣死罪!但,但是…”他脑中一片空白,只能拼命抓住有限的线索,“既…既然天幕曾言及‘万子万孙’,那…那定然是万历皇帝的孙辈无疑了。恐…恐怕是天启帝无子,或…或其子……年幼,未能继承大统?”
他越说越没底气,这纯粹是在刀尖上凭本能猜测,每一个字都像是在给自己催命。
朱元璋鼻腔里重重哼出一声,那声音冰冷得让周围温度都下降了几分。若非身旁的马皇后及时投来劝阻的眼神,并轻轻拉了一下他的衣袖,他真想立刻把这个说话说不囫囵、尽戳人心窝子的蠢材拖出去廷杖打死。
“咱知道天启有个弟弟!”朱元璋强压下立刻杀人的冲动,从牙缝里挤出声音,语气里充满了对后世子孙极致的失望和鄙夷,“上面有个三十年不上朝的爷爷(万历),中间有个吃红丸死得不明不白的爹(泰昌),自己又是个专心木匠不理朝政的货色!他那个弟弟,能受过什么狗屁帝王教育?能好到哪里去?!”
他越说越气,竟口不择言地赌咒发誓起来:“哼!就这种根子上歪了的苗!他要是登基后,能有汉献帝一半的忍功和脑子,懂得平衡权臣、保全自身,咱都想倒立吃屎了!”
心情恶劣到极点的老朱,急需一个发泄口。他猛地想起以前天幕播放靖难相关内容时,似乎有个不开眼的侯爷赌咒说“要是燕王能打赢建文,他倒立吃屎”。他如同寻找猎物般,凶狠的目光在殿下噤若寒蝉的勋贵队列中来回扫视,就想把那个家伙揪出来现场表演一下,让这死寂压抑的朝堂至少能有点“乐子”,可惜他气得头晕,怎么都想不起具体是哪个倒霉蛋了,只得作罢,将一腔邪火再次憋回心里,脸色更加难看。
朱元璋那带着浓浓恨铁不成钢意味的怒骂声还在奉天殿高大的梁柱间回荡,余音未绝。他几乎已经认定,那天启小子就是他老朱家不肖子孙的“杰出”代表,是大明王朝驶向覆灭深渊的掌舵(或者说根本没掌舵)之人。
然而,就在下一秒,仿佛冥冥之中真有天道感应,又或是那天幕背后的存在刻意要给这位洪武大帝一点“颜色”瞧瞧——始终平稳流转着文字的天幕,猛地闪烁了一下,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一颗巨石,荡开一圈急促的光晕!
紧接着,一行与之前叙述阉党乱政、边关危局风格迥异的,更加醒目、甚至带上一丝急促意味的文字,骤然浮现:
【天启七年,袁崇焕于归乡途中,接紧急诏书,火速返京,复任要职。下诏者:信王朱由检。】
这行字出现的太过突兀,信息量却爆炸般巨大!
“咳!咳咳咳——!”
正端起茶盏欲饮茶压火的朱元璋,目光扫过那行字,瞳孔骤然收缩,一口茶水猛地呛在喉咙里,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他整个人从龙椅上弹起一半,一手死死捂住像是被无形之手扼住的喉咙,另一只手颤抖地指向天幕,眼睛瞪得如同铜铃,里面充满了极致的惊愕和一种近乎荒诞的难以置信。
“咱…咱的…咱的嘴…”他咳得满脸通红,好不容易顺过气,声音都变了调,带着剧烈的喘息和浓浓的自我怀疑,“真…真这么灵?!咱…咱就随口那么一骂…真…真把那天启小子给…给咒死了?!!”
这简直比战场上被万箭穿心还让他觉得离谱!帝王心术,权衡谋划,他精通无比,可这种近乎“言出法随”、一语断人生死(尤其是断一个二百多年后皇帝生死)的诡异事件,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让他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又啼笑皆非的荒诞感。
一旁的马皇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花容失色,也顾不上仪态,连忙起身用力替丈夫拍背顺气,美眸中同样满是震惊与困惑,看看天幕,又看看失态的丈夫,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太子朱标更是目瞪口呆,手里的奏本“啪嗒”一声掉在地上都浑然不觉。他张大了嘴,看看剧烈咳嗽的父亲,又看看天幕上那行刺目的文字,脑子嗡嗡作响。信王继位?这意味着……兄长天启皇帝,真的突然没了?!就这么……没了?!
殿下群臣的哗然声如同潮水般猛地掀起,又因为这消息的极度敏感和皇帝陛下的失态而硬生生压抑下去,化作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作响的窃窃私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错愕和一种历史在眼前急速翻页的眩晕感。
而在勋贵队列中,年仅二十一岁的燕王朱棣,脸色已然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他对伯父是否“预言成真”毫无兴趣,巨大的耻辱感和愤怒几乎将他淹没。未来的子孙,竟然废物、窝囊到了这种地步?!皇帝之位更迭,竟如儿戏般充满如此不可预测的荒唐?!他死死攥紧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牙关紧咬,只觉得一股邪火在胸中灼烧,烧得他恨不得立刻冲回北平,操练兵马,免得将来自己的后代也生出这等不肖之徒!
整个奉天殿,因为天幕这猝不及防的剧变,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氛围之中——有对皇帝“预言”应验的惊惧,有对天启突然驾崩的错愕,更有对大明国运以这种离奇方式再次转折的深深不安。
天幕没有停顿,继续揭示着令人窒息的历史:
【就在天启帝嬉游、魏忠贤肆虐之际,又一桩惊人的意外发生了——年仅二十三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竟在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意外驾崩了!】
消息传来,奉天殿内原本的哗然瞬间消失,陷入一种极其诡异的死寂。涉及天子之死,尤其是这种充满疑云的暴毙,没有任何臣子敢轻易开口评论。徐达、李善长等重臣纷纷低下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地上有朵花突然长了出来。气氛凝重得可怕。
只有朱元璋,死死盯着天幕,嘴唇无声地动了动,看口型似乎是在骂:“废物!真是废物!” 不知是在骂天启的死,还是在骂这诡异的命运。
天幕详细回溯了天启之死的疑云:
【……天启五年五月十八日,祭祀方毕,天启帝携信王朱由检、太监魏忠贤等游西苑。帝童心大发,欲划船,不顾劝阻,携小内侍高永寿、刘思源登小舟嬉戏。至申时,湖面忽起狂风,舟覆,帝落水!虽被救起,但惊惧受寒,体质日衰......】
看着天幕上描绘的落水场景,朱元璋只觉得一股邪火直冲天灵盖!他差点把牙咬碎:“为什么!为什么不在天启五年就淹死!要是那会儿死了,天启六年那些被魏忠贤害死的能臣或许就能活下来!孙承宗说不定就不用去职!袁崇焕也不用被逼走!辽东局面何至于此!”
盛怒之下,他完全忽略了,袁崇焕取得的宁远、宁锦两次大捷,恰恰都是在天启年间完成的。此刻,他只为这荒唐的死法,以及这死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暴怒。
奉天殿内,依旧无人敢说话。但每一个大臣心中都翻涌着惊涛骇浪。又一个皇帝落水?又一个年轻皇帝离奇死亡?这大明皇帝的命运,仿佛被一个恶毒的诅咒缠绕,充满了令人不安的巧合和深不见底的黑暗。
朱元璋喘着粗气,目光扫过噤若寒蝉的群臣,扫过郁闷的朱棣,最后再次望向天幕,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有愤怒,有失望,有难以置信,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那冥冥之中仿佛早已注定的宿命的恐惧,就在这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被自己沉下水的那位小明王韩林儿.......
朱元璋的脸色已经从铁青转向了一种近乎狰狞的赤红。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打下、精心设计的帝国,在后世子孙手中被一群阉人肆意蛀空,那种愤怒和心痛几乎要将他点燃。尤其当他看到天幕提及,正是朝中的掣肘和污蔑,逼得刚刚取得宁锦大捷的袁崇焕不得不辞职去位时,一直压抑的火山终于爆发了。
“嘭!”
御案被一拳砸得巨响,上面的镇纸、奏疏齐齐跳起。
“岂有此理!混账!王八羔子!”朱元璋的怒吼声震得殿梁仿佛都在颤抖,粗鄙的市井骂言脱口而出,此刻唯有这样才能宣泄他万分之一的怒火,“阉宦之祸,竟至于斯!咱定的规矩都喂了狗吗?!内官不得干政!都听到狗肚子里去了?!”
他猛地站起身,来回疾走,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指着天幕的手指都在微微发抖:“难怪!咱就说难怪!辽东有袁崇焕这等良将,有关宁铁骑这等悍卒,有宁锦大捷这等胜仗,咱大明最后还是亡了!根子!根子就烂在这庙堂之上!烂在这群没卵子的货和趋炎附势的酸儒身上!”
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死死锁定在那个素未谋面的后世子孙身上:“我看这个只知锯木头、玩刨花,朝政放任给家奴的天启小子,就是咱大明的亡国之君!他就是老朱家的罪人!”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虽然怒的是二百多年后的皇帝,但那磅礴的怒气依旧压得殿内所有人大气不敢出,纷纷低下头,恨不得把自己缩进地缝里。
一片死寂中,唯有负责记录天幕信息的翰林官,职责所在,硬着头皮必须开口。他浑身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牙齿咯咯作响,几乎是匍匐在地上,用带着哭腔的颤音微弱地补充道:“陛…陛下息…息怒。龙体为重…据,据天幕此前零星所示,我大明最后一位…一位正统皇帝,似乎…似乎是年号‘崇祯’的皇帝……”
“崇祯?”朱元璋猛地停下脚步,嗜血般的目光唰地一下钉死在那翰林身上,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骇人的压迫感,“那是谁?!是天启的儿子?还是他弟弟?!说!”
那翰林官感觉皇帝的目光犹如实质的刀剑架在了自己脖子上,瞬间冷汗浸透后襟,扑通一声彻底瘫软在地,声音里充满了绝望的恐惧:“回…回陛下…天…天幕未曾明言啊……臣,臣死罪!但,但是…”他脑中一片空白,只能拼命抓住有限的线索,“既…既然天幕曾言及‘万子万孙’,那…那定然是万历皇帝的孙辈无疑了。恐…恐怕是天启帝无子,或…或其子……年幼,未能继承大统?”
他越说越没底气,这纯粹是在刀尖上凭本能猜测,每一个字都像是在给自己催命。
朱元璋鼻腔里重重哼出一声,那声音冰冷得让周围温度都下降了几分。若非身旁的马皇后及时投来劝阻的眼神,并轻轻拉了一下他的衣袖,他真想立刻把这个说话说不囫囵、尽戳人心窝子的蠢材拖出去廷杖打死。
“咱知道天启有个弟弟!”朱元璋强压下立刻杀人的冲动,从牙缝里挤出声音,语气里充满了对后世子孙极致的失望和鄙夷,“上面有个三十年不上朝的爷爷(万历),中间有个吃红丸死得不明不白的爹(泰昌),自己又是个专心木匠不理朝政的货色!他那个弟弟,能受过什么狗屁帝王教育?能好到哪里去?!”
他越说越气,竟口不择言地赌咒发誓起来:“哼!就这种根子上歪了的苗!他要是登基后,能有汉献帝一半的忍功和脑子,懂得平衡权臣、保全自身,咱都想倒立吃屎了!”
心情恶劣到极点的老朱,急需一个发泄口。他猛地想起以前天幕播放靖难相关内容时,似乎有个不开眼的侯爷赌咒说“要是燕王能打赢建文,他倒立吃屎”。他如同寻找猎物般,凶狠的目光在殿下噤若寒蝉的勋贵队列中来回扫视,就想把那个家伙揪出来现场表演一下,让这死寂压抑的朝堂至少能有点“乐子”,可惜他气得头晕,怎么都想不起具体是哪个倒霉蛋了,只得作罢,将一腔邪火再次憋回心里,脸色更加难看。
朱元璋那带着浓浓恨铁不成钢意味的怒骂声还在奉天殿高大的梁柱间回荡,余音未绝。他几乎已经认定,那天启小子就是他老朱家不肖子孙的“杰出”代表,是大明王朝驶向覆灭深渊的掌舵(或者说根本没掌舵)之人。
然而,就在下一秒,仿佛冥冥之中真有天道感应,又或是那天幕背后的存在刻意要给这位洪武大帝一点“颜色”瞧瞧——始终平稳流转着文字的天幕,猛地闪烁了一下,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一颗巨石,荡开一圈急促的光晕!
紧接着,一行与之前叙述阉党乱政、边关危局风格迥异的,更加醒目、甚至带上一丝急促意味的文字,骤然浮现:
【天启七年,袁崇焕于归乡途中,接紧急诏书,火速返京,复任要职。下诏者:信王朱由检。】
这行字出现的太过突兀,信息量却爆炸般巨大!
“咳!咳咳咳——!”
正端起茶盏欲饮茶压火的朱元璋,目光扫过那行字,瞳孔骤然收缩,一口茶水猛地呛在喉咙里,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他整个人从龙椅上弹起一半,一手死死捂住像是被无形之手扼住的喉咙,另一只手颤抖地指向天幕,眼睛瞪得如同铜铃,里面充满了极致的惊愕和一种近乎荒诞的难以置信。
“咱…咱的…咱的嘴…”他咳得满脸通红,好不容易顺过气,声音都变了调,带着剧烈的喘息和浓浓的自我怀疑,“真…真这么灵?!咱…咱就随口那么一骂…真…真把那天启小子给…给咒死了?!!”
这简直比战场上被万箭穿心还让他觉得离谱!帝王心术,权衡谋划,他精通无比,可这种近乎“言出法随”、一语断人生死(尤其是断一个二百多年后皇帝生死)的诡异事件,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让他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又啼笑皆非的荒诞感。
一旁的马皇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花容失色,也顾不上仪态,连忙起身用力替丈夫拍背顺气,美眸中同样满是震惊与困惑,看看天幕,又看看失态的丈夫,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太子朱标更是目瞪口呆,手里的奏本“啪嗒”一声掉在地上都浑然不觉。他张大了嘴,看看剧烈咳嗽的父亲,又看看天幕上那行刺目的文字,脑子嗡嗡作响。信王继位?这意味着……兄长天启皇帝,真的突然没了?!就这么……没了?!
殿下群臣的哗然声如同潮水般猛地掀起,又因为这消息的极度敏感和皇帝陛下的失态而硬生生压抑下去,化作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作响的窃窃私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错愕和一种历史在眼前急速翻页的眩晕感。
而在勋贵队列中,年仅二十一岁的燕王朱棣,脸色已然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他对伯父是否“预言成真”毫无兴趣,巨大的耻辱感和愤怒几乎将他淹没。未来的子孙,竟然废物、窝囊到了这种地步?!皇帝之位更迭,竟如儿戏般充满如此不可预测的荒唐?!他死死攥紧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牙关紧咬,只觉得一股邪火在胸中灼烧,烧得他恨不得立刻冲回北平,操练兵马,免得将来自己的后代也生出这等不肖之徒!
整个奉天殿,因为天幕这猝不及防的剧变,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氛围之中——有对皇帝“预言”应验的惊惧,有对天启突然驾崩的错愕,更有对大明国运以这种离奇方式再次转折的深深不安。
天幕没有停顿,继续揭示着令人窒息的历史:
【就在天启帝嬉游、魏忠贤肆虐之际,又一桩惊人的意外发生了——年仅二十三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竟在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意外驾崩了!】
消息传来,奉天殿内原本的哗然瞬间消失,陷入一种极其诡异的死寂。涉及天子之死,尤其是这种充满疑云的暴毙,没有任何臣子敢轻易开口评论。徐达、李善长等重臣纷纷低下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地上有朵花突然长了出来。气氛凝重得可怕。
只有朱元璋,死死盯着天幕,嘴唇无声地动了动,看口型似乎是在骂:“废物!真是废物!” 不知是在骂天启的死,还是在骂这诡异的命运。
天幕详细回溯了天启之死的疑云:
【……天启五年五月十八日,祭祀方毕,天启帝携信王朱由检、太监魏忠贤等游西苑。帝童心大发,欲划船,不顾劝阻,携小内侍高永寿、刘思源登小舟嬉戏。至申时,湖面忽起狂风,舟覆,帝落水!虽被救起,但惊惧受寒,体质日衰......】
看着天幕上描绘的落水场景,朱元璋只觉得一股邪火直冲天灵盖!他差点把牙咬碎:“为什么!为什么不在天启五年就淹死!要是那会儿死了,天启六年那些被魏忠贤害死的能臣或许就能活下来!孙承宗说不定就不用去职!袁崇焕也不用被逼走!辽东局面何至于此!”
盛怒之下,他完全忽略了,袁崇焕取得的宁远、宁锦两次大捷,恰恰都是在天启年间完成的。此刻,他只为这荒唐的死法,以及这死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暴怒。
奉天殿内,依旧无人敢说话。但每一个大臣心中都翻涌着惊涛骇浪。又一个皇帝落水?又一个年轻皇帝离奇死亡?这大明皇帝的命运,仿佛被一个恶毒的诅咒缠绕,充满了令人不安的巧合和深不见底的黑暗。
朱元璋喘着粗气,目光扫过噤若寒蝉的群臣,扫过郁闷的朱棣,最后再次望向天幕,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有愤怒,有失望,有难以置信,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那冥冥之中仿佛早已注定的宿命的恐惧,就在这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被自己沉下水的那位小明王韩林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