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映出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的金陵城,透着一股虚假的、劫后余生般的喜庆。
奉天殿(建文朝)内,建文帝朱允炆身着衮冕,面色带着一种大病初愈般的苍白亢奋,亲自将一份书写着“东昌大捷”的祝文投入熊熊燃烧的燎炉之中。青烟袅袅,直上九霄。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列祖列宗庇佑!”朱允炆的声音透过天幕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逆藩朱棣,狼子野心,犯上作乱!幸赖将士用命,忠臣良将戮力同心!于东昌大破燕逆,斩获无算!使其狼狈北窜,再不敢南窥天颜!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今特告捷太庙,以慰先祖之灵!并……”
他顿了顿,声音拔高,带着一种“拨乱反正”的决然:
“恢复齐泰兵部尚书之职!黄子澄太常寺卿之职!望尔等秉持公心,辅佐朕躬,早靖国难,还天下太平!”
旨意宣毕,天幕画面扫过重新穿上绯袍、立于朝班前列的齐泰、黄子澄。二人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反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疲惫。
洪武十三年,江西分宜县,那方被府吏“关照”着不得擅离的小院中。
黄湜(黄子澄)独自枯坐于冰冷的石凳上,身上只裹着一件半旧的棉袍。
他看着天幕上那“恢复官职”的闹剧,看着建文帝那苍白亢奋的脸,看着自己那“未来”同僚齐泰和自己(黄子澄)脸上毫无喜色的沉重,一股巨大的荒谬感和悲愤如同冰冷的毒蛇,瞬间噬咬住了他的心脏!
“昏招!昏招啊!!”黄湜猛地一拳砸在冰冷的石桌上,震得桌上未收的茶盏跳起老高!
“东昌……算什么大捷?!”他对着天幕,仿佛在质问那个未来的自己,声音嘶哑低沉,充满了读书人的愤懑,“燕逆主力未损!朱棣本人毫发无伤!仅仅斩了一个张玉,击溃了些许偏师,便迫不及待告庙庆功?!此等小胜,竟被视作扭转乾坤?!何其短视!何其……愚蠢!”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恢复官职!
“削藩!削藩!此乃社稷根本!为行此策,我黄湜(黄子澄)甘为晁错!甘受千夫所指!”
他眼中闪烁着近乎悲壮的光芒,“兵败被黜,理所应当!是天子保全我等,亦是自承其过!此时正该韬光养晦,凝聚人心,积蓄力量!以待燕逆再犯,毕其功于一役!”
黄湜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可如今……仅仅一场小胜,便急不可耐地将我等重新推上风口浪尖!这算什么?这岂不是昭告天下,削藩之成败,系于齐、黄二人之身?这岂不是授燕逆以‘清君侧’更确凿之口实?!将本已勉强维系的那点削藩‘大义’,亲手撕得粉碎!”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燕军檄文上那刺目的“奸臣齐、黄未去”的字样,看到了天下人对建文朝廷反复无常、识人不明的鄙夷!
一股深重的无力感和被拖累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颓然坐倒,望着天幕上那个被恢复官职、却毫无喜色的“黄子澄”,喃喃自语,如同诅咒:“摊上这等天子……我黄湜若真是天幕上那个黄子澄……真真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奉天殿内,朱元璋同样看着天幕上,建文帝朱允炆那亢奋告庙、恢复齐黄官职的画面。
那年轻天子脸上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拨乱反正”的得意,如同最刺眼的嘲讽,一下下刮着朱元璋的神经。
另一侧,传来孩童细碎的笑语和脚步声。只见一个约莫三四岁、穿着杏黄小袄的男孩,正是皇孙朱允炆,正被一个比他大几岁、穿着亲王常服的少年——湘王朱柏——牵着,在光滑的金砖地上小跑玩耍。
就在这时,朱元璋那双深陷的眼窝中,射出的不再是帝王的威严,而是一种纯粹的、毫不掩饰的厌恶!如同看到了什么极其污秽、极其碍眼的东西!
他的目光没有看天幕,而是直接、冰冷地钉在了那个正被朱柏牵着、欢快跑动的小小身影上!那“咯咯”的笑声,此刻听在朱元璋耳中,竟与天幕上建文帝那亢奋的语调诡异地重叠起来,刺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标儿!”朱元璋的声音响起,低沉、沙哑,带着一种压抑到极致的烦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杀意。
朱标心头猛地一沉,连忙躬身:“儿臣在。”
朱元璋的指腹用力捻过一颗佛珠,仿佛在极力克制着什么,最终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冰冷的字:
“把你那儿子……带走!”
他烦躁地挥了挥手,动作带着毫不掩饰的驱赶意味,目光扫过朱柏时也带着严厉:
“都带出去!别在这儿闹腾!莫让这两个浑小子……污了朕的眼!”
最后几个字,如同冰锥,狠狠扎进朱标的心房!他脸色瞬间煞白!污了眼……
一股巨大的悲凉和恐惧瞬间攫住了朱标。
他明白,父皇对允炆这个未来的“建文皇帝”,已不仅仅是失望,而是上升到了厌恶甚至憎恨的地步!
那道“勿伤朕叔”的圣旨,那场自欺欺人的“东昌大捷”,那急不可耐恢复齐黄官职的愚蠢操作,已经彻底耗尽了这位铁血祖父最后一丝耐心和亲情!他甚至迁怒到了此刻无辜的朱柏和小允炆身上!
“是……是,父皇息怒。”朱标声音干涩,连忙上前,从还有些不知所措的朱柏手中牵过吓懵了的小允炆,几乎是半拖半抱地,带着惶恐的朱柏,踉跄着退出了这暖意融融却冰冷刺骨、令人窒息的乾清宫。
就在朱标带着朱柏还有朱允炆离开正殿,天幕的光芒,冰冷地洒落在南京紫禁城奉天殿外空旷巨大的汉白玉广场上。
其他几个未成年藩王如周王朱橚、楚王朱桢等,或聚在一起低声议论,或独自沉思,目光都被那悬于苍穹、演绎着未来风云的“神迹”牢牢吸住。
燕王朱棣,身姿如标枪般挺直,独自一人立于广场稍偏的一角,刻意与兄弟们拉开了些许距离。
他仰着头,年轻而轮廓分明的脸庞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格外冷峻,深邃的目光紧紧锁定着天幕,仿佛要将每一帧画面都刻入脑海。
天幕上,正喧嚣着建文朝那场“东昌大捷”的闹剧。建文帝朱允炆亢奋告庙的声音、恢复齐黄官职的旨意,清晰地穿透寒风传来。
当那句“……斩获无算!……斩了一个张玉……”如同淬毒的冰锥,猝不及防地刺入朱棣耳中时,他挺拔的身躯猛地一晃!
张玉?!
这个名字像一道惊雷,狠狠劈在朱棣的心头!
只是以朱棣的记忆,在他的燕山护卫军中,似乎并没有张玉这个人!
然而,天幕中出现的那个张玉的身影。却是一个年近四旬的沉稳将领,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沉淀着沙场历练出的锐利与忠诚。
或者他是未来那一年被调到北平来的将领,或者他是从蒙元那边投降过来,并成为自己的心腹大将。
看着天幕中,对张玉的评价:行事果决,练兵有方,更难得的是那份如山岳般沉稳可靠的气度。
朱棣记得天幕中反复出现的张汇报军务时清晰有力的声音,记得他校场上挥汗如雨、以身作则的英姿,更记得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杀伐之气……
这样一位正值壮年、勇略兼备、在靖难之中屡次救了自己的将才,现在他居然不知道,这可真是不可原谅?
“……”朱棣的嘴唇无声地翕动了一下,声音低哑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
他现在就想立刻飞回北平,亲自找遍北平每一个卫所,亲眼看一看这个张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种前所未有的、对失去宝贵臂膀的恐惧感攫住了他。
“张玉……”朱棣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每一个字都重逾千钧,“此世,有我朱棣在,定要教那‘东昌之败’,永不再现!你的血……绝不会再流!我向你保证!”
奉天殿(建文朝)内,建文帝朱允炆身着衮冕,面色带着一种大病初愈般的苍白亢奋,亲自将一份书写着“东昌大捷”的祝文投入熊熊燃烧的燎炉之中。青烟袅袅,直上九霄。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列祖列宗庇佑!”朱允炆的声音透过天幕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逆藩朱棣,狼子野心,犯上作乱!幸赖将士用命,忠臣良将戮力同心!于东昌大破燕逆,斩获无算!使其狼狈北窜,再不敢南窥天颜!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今特告捷太庙,以慰先祖之灵!并……”
他顿了顿,声音拔高,带着一种“拨乱反正”的决然:
“恢复齐泰兵部尚书之职!黄子澄太常寺卿之职!望尔等秉持公心,辅佐朕躬,早靖国难,还天下太平!”
旨意宣毕,天幕画面扫过重新穿上绯袍、立于朝班前列的齐泰、黄子澄。二人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反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疲惫。
洪武十三年,江西分宜县,那方被府吏“关照”着不得擅离的小院中。
黄湜(黄子澄)独自枯坐于冰冷的石凳上,身上只裹着一件半旧的棉袍。
他看着天幕上那“恢复官职”的闹剧,看着建文帝那苍白亢奋的脸,看着自己那“未来”同僚齐泰和自己(黄子澄)脸上毫无喜色的沉重,一股巨大的荒谬感和悲愤如同冰冷的毒蛇,瞬间噬咬住了他的心脏!
“昏招!昏招啊!!”黄湜猛地一拳砸在冰冷的石桌上,震得桌上未收的茶盏跳起老高!
“东昌……算什么大捷?!”他对着天幕,仿佛在质问那个未来的自己,声音嘶哑低沉,充满了读书人的愤懑,“燕逆主力未损!朱棣本人毫发无伤!仅仅斩了一个张玉,击溃了些许偏师,便迫不及待告庙庆功?!此等小胜,竟被视作扭转乾坤?!何其短视!何其……愚蠢!”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恢复官职!
“削藩!削藩!此乃社稷根本!为行此策,我黄湜(黄子澄)甘为晁错!甘受千夫所指!”
他眼中闪烁着近乎悲壮的光芒,“兵败被黜,理所应当!是天子保全我等,亦是自承其过!此时正该韬光养晦,凝聚人心,积蓄力量!以待燕逆再犯,毕其功于一役!”
黄湜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可如今……仅仅一场小胜,便急不可耐地将我等重新推上风口浪尖!这算什么?这岂不是昭告天下,削藩之成败,系于齐、黄二人之身?这岂不是授燕逆以‘清君侧’更确凿之口实?!将本已勉强维系的那点削藩‘大义’,亲手撕得粉碎!”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燕军檄文上那刺目的“奸臣齐、黄未去”的字样,看到了天下人对建文朝廷反复无常、识人不明的鄙夷!
一股深重的无力感和被拖累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颓然坐倒,望着天幕上那个被恢复官职、却毫无喜色的“黄子澄”,喃喃自语,如同诅咒:“摊上这等天子……我黄湜若真是天幕上那个黄子澄……真真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奉天殿内,朱元璋同样看着天幕上,建文帝朱允炆那亢奋告庙、恢复齐黄官职的画面。
那年轻天子脸上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拨乱反正”的得意,如同最刺眼的嘲讽,一下下刮着朱元璋的神经。
另一侧,传来孩童细碎的笑语和脚步声。只见一个约莫三四岁、穿着杏黄小袄的男孩,正是皇孙朱允炆,正被一个比他大几岁、穿着亲王常服的少年——湘王朱柏——牵着,在光滑的金砖地上小跑玩耍。
就在这时,朱元璋那双深陷的眼窝中,射出的不再是帝王的威严,而是一种纯粹的、毫不掩饰的厌恶!如同看到了什么极其污秽、极其碍眼的东西!
他的目光没有看天幕,而是直接、冰冷地钉在了那个正被朱柏牵着、欢快跑动的小小身影上!那“咯咯”的笑声,此刻听在朱元璋耳中,竟与天幕上建文帝那亢奋的语调诡异地重叠起来,刺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标儿!”朱元璋的声音响起,低沉、沙哑,带着一种压抑到极致的烦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杀意。
朱标心头猛地一沉,连忙躬身:“儿臣在。”
朱元璋的指腹用力捻过一颗佛珠,仿佛在极力克制着什么,最终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冰冷的字:
“把你那儿子……带走!”
他烦躁地挥了挥手,动作带着毫不掩饰的驱赶意味,目光扫过朱柏时也带着严厉:
“都带出去!别在这儿闹腾!莫让这两个浑小子……污了朕的眼!”
最后几个字,如同冰锥,狠狠扎进朱标的心房!他脸色瞬间煞白!污了眼……
一股巨大的悲凉和恐惧瞬间攫住了朱标。
他明白,父皇对允炆这个未来的“建文皇帝”,已不仅仅是失望,而是上升到了厌恶甚至憎恨的地步!
那道“勿伤朕叔”的圣旨,那场自欺欺人的“东昌大捷”,那急不可耐恢复齐黄官职的愚蠢操作,已经彻底耗尽了这位铁血祖父最后一丝耐心和亲情!他甚至迁怒到了此刻无辜的朱柏和小允炆身上!
“是……是,父皇息怒。”朱标声音干涩,连忙上前,从还有些不知所措的朱柏手中牵过吓懵了的小允炆,几乎是半拖半抱地,带着惶恐的朱柏,踉跄着退出了这暖意融融却冰冷刺骨、令人窒息的乾清宫。
就在朱标带着朱柏还有朱允炆离开正殿,天幕的光芒,冰冷地洒落在南京紫禁城奉天殿外空旷巨大的汉白玉广场上。
其他几个未成年藩王如周王朱橚、楚王朱桢等,或聚在一起低声议论,或独自沉思,目光都被那悬于苍穹、演绎着未来风云的“神迹”牢牢吸住。
燕王朱棣,身姿如标枪般挺直,独自一人立于广场稍偏的一角,刻意与兄弟们拉开了些许距离。
他仰着头,年轻而轮廓分明的脸庞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格外冷峻,深邃的目光紧紧锁定着天幕,仿佛要将每一帧画面都刻入脑海。
天幕上,正喧嚣着建文朝那场“东昌大捷”的闹剧。建文帝朱允炆亢奋告庙的声音、恢复齐黄官职的旨意,清晰地穿透寒风传来。
当那句“……斩获无算!……斩了一个张玉……”如同淬毒的冰锥,猝不及防地刺入朱棣耳中时,他挺拔的身躯猛地一晃!
张玉?!
这个名字像一道惊雷,狠狠劈在朱棣的心头!
只是以朱棣的记忆,在他的燕山护卫军中,似乎并没有张玉这个人!
然而,天幕中出现的那个张玉的身影。却是一个年近四旬的沉稳将领,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沉淀着沙场历练出的锐利与忠诚。
或者他是未来那一年被调到北平来的将领,或者他是从蒙元那边投降过来,并成为自己的心腹大将。
看着天幕中,对张玉的评价:行事果决,练兵有方,更难得的是那份如山岳般沉稳可靠的气度。
朱棣记得天幕中反复出现的张汇报军务时清晰有力的声音,记得他校场上挥汗如雨、以身作则的英姿,更记得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杀伐之气……
这样一位正值壮年、勇略兼备、在靖难之中屡次救了自己的将才,现在他居然不知道,这可真是不可原谅?
“……”朱棣的嘴唇无声地翕动了一下,声音低哑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
他现在就想立刻飞回北平,亲自找遍北平每一个卫所,亲眼看一看这个张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种前所未有的、对失去宝贵臂膀的恐惧感攫住了他。
“张玉……”朱棣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每一个字都重逾千钧,“此世,有我朱棣在,定要教那‘东昌之败’,永不再现!你的血……绝不会再流!我向你保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