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城头,九天之上的天幕,正滚动着令人窒息的末日图景。
画面里,长江如怒龙翻滚。瓜洲渡口,战船残骸燃烧着冲天的黑烟,漂浮的尸骸和破碎的旗帜堵塞了江面,江水被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暗红。
一个披头散发、状若疯魔的青年将领,身披数创,血染重甲,却兀自挥舞着长槊在乱军中左冲右突,所向披靡,正是燕王次子朱高煦!
他身后,是同样杀红了眼的燕军精锐,如同饥饿的狼群,正疯狂撕咬着本已摇摇欲坠的南军防线。盛庸的帅旗在绝望的抵抗中,被一拥而上的燕军彻底淹没。
紧接着,画面切换。
江面上,原本悬挂着大明日月旗的庞大水师战船,一面接一面,几乎是争先恐后地降下了象征朝廷的旗帜,换上了刺目的“燕”字大旗!
那降旗的动作,在天幕无声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和屈辱。
六月初三,瓜洲渡口彻底易主,燕军铁蹄踏过长江天堑!
兵部尚书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几乎发不出声音:“水师…水师降了…”
这消息比任何城池陷落都更致命!长江,是应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屏障!如今,这屏障竟如此不堪一击地崩塌了!
奉天殿前,死寂一片,连呼吸声都微弱得几不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那至高无上的御座。
龙椅上,朱元璋的指节捏得惨白,手背上青筋虬结如龙,那双深陷的眼眸死死盯着天幕上那面面倒戈的“燕”字旗,里面翻涌的是足以焚毁一切的怒焰,以及一丝被至亲背叛的、深沉的痛楚。
天幕画面继续推进:
六月初六,镇江城头,燕军旗帜在硝烟中升起。
六月初八,龙潭!地图上的标注清晰地显示,此地距离京师金陵东门,仅仅三十里!
燕军连营的篝火如同点点鬼火,在夜幕下蔓延,几乎要灼烧到应天城的墙根!一股无形的、名为“末日”的寒气,瞬间攫住了整个皇城。
天幕视角猛地拉近,切入到建文朝的奉天殿内。
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早已不复当初的温文儒雅。
他身着明黄色龙袍,却形容枯槁,面色惨白如纸,像一只被逼到绝境的困兽,在空旷冰冷的大殿里失魂落魄地来回踱步。
“完了…完了…镇江丢了…龙潭…龙潭就在眼前了…” 朱允炆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眼神涣散,充满了绝望。他猛地停下脚步,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嘶声喊道:“方先生!方先生何在?!”
一个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癯刚毅的中年文官应声趋前,正是方孝孺。他神色肃穆,眼神深处同样有惊涛骇浪,但腰杆却挺得笔直,带着一种近乎殉道的决绝。
“陛下!” 方孝孺深深一揖,声音沉痛却清晰,“臣在!”
“燕逆…燕逆已至龙潭!京师…京师危若累卵!方先生,计将安出?!” 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无助。
方孝孺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灼灼地迎向年轻的皇帝,语气斩钉截铁:“陛下!京师乃天下根本,万不可轻言放弃!城中尚有带甲之士二十万!粮草军械,足支数月!当务之急,是固守待援!诏令天下勤王之师,星夜驰援!只要陛下坚守宫阙,激励士气,军民一心,未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此时,旁边一个战战兢兢的官员(天幕未显名)小声插话:“陛下…方学士…燕逆兵锋太盛,不如…不如暂避锋芒,巡幸湖广、巴蜀…以图…以图兴复?” 这声音细若蚊蚋,充满了怯懦和动摇。
“荒谬!” 方孝孺猛地转头,厉声呵斥,须发似乎都因激愤而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乃万乘之尊,岂可效仿丧家之犬,弃宗庙社稷于不顾?!若事真不可为……”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悲壮,目光如电般刺向朱允炆,一字一顿,如同重锤砸在殿宇的梁柱上:
“国君死社稷,乃天地之正理!陛下当正衣冠,御奉天,直面逆贼!生,为大明之君;死,为大明之鬼!如此方不负太祖高皇帝之托,不负天下臣民之望!”
“死…死社稷…” 朱允炆被这血淋淋的结局惊得踉跄后退一步,脸上最后一点血色也褪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死灰般的绝望。
西南边陲,茂州(今四川茂县)。
一盏如豆的油灯在潮湿的空气中摇曳,映照着病榻上那张枯槁憔悴的脸庞——正是被流放此地的文坛泰斗、太子朱标之师,宋濂。
他比实际历史更加苍老衰败,连续的打击和恶劣的环境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
此刻,他裹着单薄的旧被,浑浊的双眼死死盯着驿馆窗外那片被天幕微光映亮的夜空。
天幕上的画面和声音,清晰地传入他耳中。
当看到爱徒方孝孺那熟悉又陌生的刚毅面容出现在建文朝堂,听着他那番“国君死社稷”的慷慨陈词时,宋濂枯瘦的身体猛地剧烈颤抖起来。
浑浊的老眼中,先是闪过一丝为弟子刚正风骨而生的、极其复杂的骄傲,但随即,这骄傲便被无边无际的恐惧和冰冷的绝望彻底淹没!
“咳咳…咳咳咳…噗——!”
剧烈的咳嗽牵动了五脏六腑,一口暗红的、带着浓重腥气的淤血,猛地从宋濂口中喷溅而出,染红了胸前的被褥和花白的胡须!旁边的老仆惊得魂飞魄散,慌忙上前搀扶擦拭。
宋濂无力地摆摆手,阻止了老仆的动作。他剧烈地喘息着,每一次呼吸都如同破旧的风箱在拉扯,眼神死死盯着天幕上方孝孺那凛然不屈的身影,充满了痛心疾首的悲凉。
“孝孺…孝孺吾徒啊…” 宋濂的声音嘶哑微弱,带着泣血般的哀伤,“你…你只知刚烈…不知变通…只求一死以全名节…可…可曾想过…这刚烈之名…要用多少人的血来浇灌?!”
他枯瘦的手指死死抓住被角,指节泛白,“浙东学派…为师一生心血…门生故旧…还有…还有那些与你牵连之人…他们的命…难道就…就不是命了吗?!”
“你这番话…是把自己…也把整个学派…都推上了…万劫不复的…绝路啊!” 宋濂的声音越来越低,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恐惧。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因为方孝孺这“死社稷”的刚烈谏言,未来将会掀起怎样一场针对其门生故旧的、残酷无情的株连腥风!
他苦心经营、桃李满天下的人脉根基,将被自己最得意、最寄予厚望的弟子,亲手斩断根基,连根拔起!
巨大的恐惧和悲愤冲击着他残破的身躯,宋濂眼前阵阵发黑,意识开始模糊。
然而,就在这意识沉沦的边缘,一种极其诡异、甚至带着一丝残忍的“轻松”感,竟如同冰冷的溪流,悄然漫过了他绝望的心田。
“也好…也好…” 宋濂嘴角扯动,露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近乎解脱的苦笑,气若游丝地喃喃自语,“死在此刻…倒…倒也是时候…不必…不必亲眼看着…看着孝孺他…如何收场…更不必…看着那些…因他而起的…滔天血祸…”
他缓缓地、无比艰难地阖上了沉重的眼皮。油灯的火苗在他闭眼的瞬间,剧烈地跳动了一下,仿佛感受到主人生命之火的即将熄灭。
窗外,是洪武十三年西南边陲沉沉的夜色,和天幕上依旧燃烧着的、预示着未来无数杀戮的“直趋应天”血字。
宋濂枯槁的脸上,那最后一丝似悲似嘲的解脱表情,凝固在了永恒的黑暗降临之前。茂州的瘴气,悄然吞噬了这盏曾经照亮过大明文坛的孤灯。他死在了“知道”之前,某种意义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残酷的幸运?
画面里,长江如怒龙翻滚。瓜洲渡口,战船残骸燃烧着冲天的黑烟,漂浮的尸骸和破碎的旗帜堵塞了江面,江水被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暗红。
一个披头散发、状若疯魔的青年将领,身披数创,血染重甲,却兀自挥舞着长槊在乱军中左冲右突,所向披靡,正是燕王次子朱高煦!
他身后,是同样杀红了眼的燕军精锐,如同饥饿的狼群,正疯狂撕咬着本已摇摇欲坠的南军防线。盛庸的帅旗在绝望的抵抗中,被一拥而上的燕军彻底淹没。
紧接着,画面切换。
江面上,原本悬挂着大明日月旗的庞大水师战船,一面接一面,几乎是争先恐后地降下了象征朝廷的旗帜,换上了刺目的“燕”字大旗!
那降旗的动作,在天幕无声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和屈辱。
六月初三,瓜洲渡口彻底易主,燕军铁蹄踏过长江天堑!
兵部尚书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几乎发不出声音:“水师…水师降了…”
这消息比任何城池陷落都更致命!长江,是应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屏障!如今,这屏障竟如此不堪一击地崩塌了!
奉天殿前,死寂一片,连呼吸声都微弱得几不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那至高无上的御座。
龙椅上,朱元璋的指节捏得惨白,手背上青筋虬结如龙,那双深陷的眼眸死死盯着天幕上那面面倒戈的“燕”字旗,里面翻涌的是足以焚毁一切的怒焰,以及一丝被至亲背叛的、深沉的痛楚。
天幕画面继续推进:
六月初六,镇江城头,燕军旗帜在硝烟中升起。
六月初八,龙潭!地图上的标注清晰地显示,此地距离京师金陵东门,仅仅三十里!
燕军连营的篝火如同点点鬼火,在夜幕下蔓延,几乎要灼烧到应天城的墙根!一股无形的、名为“末日”的寒气,瞬间攫住了整个皇城。
天幕视角猛地拉近,切入到建文朝的奉天殿内。
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早已不复当初的温文儒雅。
他身着明黄色龙袍,却形容枯槁,面色惨白如纸,像一只被逼到绝境的困兽,在空旷冰冷的大殿里失魂落魄地来回踱步。
“完了…完了…镇江丢了…龙潭…龙潭就在眼前了…” 朱允炆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眼神涣散,充满了绝望。他猛地停下脚步,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嘶声喊道:“方先生!方先生何在?!”
一个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癯刚毅的中年文官应声趋前,正是方孝孺。他神色肃穆,眼神深处同样有惊涛骇浪,但腰杆却挺得笔直,带着一种近乎殉道的决绝。
“陛下!” 方孝孺深深一揖,声音沉痛却清晰,“臣在!”
“燕逆…燕逆已至龙潭!京师…京师危若累卵!方先生,计将安出?!” 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无助。
方孝孺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灼灼地迎向年轻的皇帝,语气斩钉截铁:“陛下!京师乃天下根本,万不可轻言放弃!城中尚有带甲之士二十万!粮草军械,足支数月!当务之急,是固守待援!诏令天下勤王之师,星夜驰援!只要陛下坚守宫阙,激励士气,军民一心,未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此时,旁边一个战战兢兢的官员(天幕未显名)小声插话:“陛下…方学士…燕逆兵锋太盛,不如…不如暂避锋芒,巡幸湖广、巴蜀…以图…以图兴复?” 这声音细若蚊蚋,充满了怯懦和动摇。
“荒谬!” 方孝孺猛地转头,厉声呵斥,须发似乎都因激愤而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乃万乘之尊,岂可效仿丧家之犬,弃宗庙社稷于不顾?!若事真不可为……”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悲壮,目光如电般刺向朱允炆,一字一顿,如同重锤砸在殿宇的梁柱上:
“国君死社稷,乃天地之正理!陛下当正衣冠,御奉天,直面逆贼!生,为大明之君;死,为大明之鬼!如此方不负太祖高皇帝之托,不负天下臣民之望!”
“死…死社稷…” 朱允炆被这血淋淋的结局惊得踉跄后退一步,脸上最后一点血色也褪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死灰般的绝望。
西南边陲,茂州(今四川茂县)。
一盏如豆的油灯在潮湿的空气中摇曳,映照着病榻上那张枯槁憔悴的脸庞——正是被流放此地的文坛泰斗、太子朱标之师,宋濂。
他比实际历史更加苍老衰败,连续的打击和恶劣的环境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
此刻,他裹着单薄的旧被,浑浊的双眼死死盯着驿馆窗外那片被天幕微光映亮的夜空。
天幕上的画面和声音,清晰地传入他耳中。
当看到爱徒方孝孺那熟悉又陌生的刚毅面容出现在建文朝堂,听着他那番“国君死社稷”的慷慨陈词时,宋濂枯瘦的身体猛地剧烈颤抖起来。
浑浊的老眼中,先是闪过一丝为弟子刚正风骨而生的、极其复杂的骄傲,但随即,这骄傲便被无边无际的恐惧和冰冷的绝望彻底淹没!
“咳咳…咳咳咳…噗——!”
剧烈的咳嗽牵动了五脏六腑,一口暗红的、带着浓重腥气的淤血,猛地从宋濂口中喷溅而出,染红了胸前的被褥和花白的胡须!旁边的老仆惊得魂飞魄散,慌忙上前搀扶擦拭。
宋濂无力地摆摆手,阻止了老仆的动作。他剧烈地喘息着,每一次呼吸都如同破旧的风箱在拉扯,眼神死死盯着天幕上方孝孺那凛然不屈的身影,充满了痛心疾首的悲凉。
“孝孺…孝孺吾徒啊…” 宋濂的声音嘶哑微弱,带着泣血般的哀伤,“你…你只知刚烈…不知变通…只求一死以全名节…可…可曾想过…这刚烈之名…要用多少人的血来浇灌?!”
他枯瘦的手指死死抓住被角,指节泛白,“浙东学派…为师一生心血…门生故旧…还有…还有那些与你牵连之人…他们的命…难道就…就不是命了吗?!”
“你这番话…是把自己…也把整个学派…都推上了…万劫不复的…绝路啊!” 宋濂的声音越来越低,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恐惧。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因为方孝孺这“死社稷”的刚烈谏言,未来将会掀起怎样一场针对其门生故旧的、残酷无情的株连腥风!
他苦心经营、桃李满天下的人脉根基,将被自己最得意、最寄予厚望的弟子,亲手斩断根基,连根拔起!
巨大的恐惧和悲愤冲击着他残破的身躯,宋濂眼前阵阵发黑,意识开始模糊。
然而,就在这意识沉沦的边缘,一种极其诡异、甚至带着一丝残忍的“轻松”感,竟如同冰冷的溪流,悄然漫过了他绝望的心田。
“也好…也好…” 宋濂嘴角扯动,露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近乎解脱的苦笑,气若游丝地喃喃自语,“死在此刻…倒…倒也是时候…不必…不必亲眼看着…看着孝孺他…如何收场…更不必…看着那些…因他而起的…滔天血祸…”
他缓缓地、无比艰难地阖上了沉重的眼皮。油灯的火苗在他闭眼的瞬间,剧烈地跳动了一下,仿佛感受到主人生命之火的即将熄灭。
窗外,是洪武十三年西南边陲沉沉的夜色,和天幕上依旧燃烧着的、预示着未来无数杀戮的“直趋应天”血字。
宋濂枯槁的脸上,那最后一丝似悲似嘲的解脱表情,凝固在了永恒的黑暗降临之前。茂州的瘴气,悄然吞噬了这盏曾经照亮过大明文坛的孤灯。他死在了“知道”之前,某种意义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残酷的幸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