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不服周 第201章 上桌吃席(7)

小说:魏晋不服周 作者:携剑远行 更新时间:2025-10-21 13:42:25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金谷园农庄那个简陋的大门两旁门柱上,分别写上了一则对联。

  左边一联写着:天生万物以养人。

  右边一联写着:人无一德以报天。

  当天那些肥羊被关进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所以这些人并没什么感觉,绝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这副对联。

  然而今日离开此地,要被流放到辽东。一众肥羊们出门时才发现,这两句话似乎别有深意。

  不过他们也只是心中疑惑,却始终不得其解。

  此刻金谷园外面堆满了人,都是王恺他们这些肥羊的家眷和家奴,大车小车几乎要把官道都堵住了。石守信不得不命令赵囵带着他的部曲驱赶这些人。

  并且下令,只有到了孟津渡口,才能跟流放的犯人告别。

  那些肥羊的家眷家奴们,不得不跟在队伍后面,不敢靠拢,又不能离得太远,就像是一根猫尾巴拖在地上。

  那模样实在是惹人发笑。

  “石敢当,金谷园门口那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队伍最前面,石乔凑到石守信身边询问道。

  “上天生我养我,那我做人做事就要厚德载物,难道不是这样么?”

  石守信反问道。

  “金谷园是石崇的,我感觉这两句送给他正合适,唉!”

  石乔长叹一声,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系列吊事,有种无力吐槽的感觉,憋了一肚子话就是说不出来。

  “过了黄河以后,你们会在温县郊外扎营,不会再往北了。到时候你安心便是,不要瞎折腾。”

  石守信告诫石乔道。

  “知道了,知道了。”

  石乔不耐烦的应了一声,在得知自己遭遇无妄之灾后,他心中就已经烦得要死。石守信抓他,只是向外人说明一件事:我连石家人都抓,这洛阳城没什么人是我不敢抓的!

  如果石乔这遭遇都不算倒霉,那就没有什么事情算倒霉了。

  等队伍抵达孟津渡口的时候,已经是走了二十多里路,并且天色也渐渐昏暗起来了。

  随着石守信一声令下,那些“肥羊”的家眷,也上前给这些递上路上需要的干粮、衣袍、皮裘等物。不知道是不是对石守信有怨气,这些人里头,居然没有一人上前来跟他打招呼。

  本该来此送行的王元姬、贾充、王沈等人,一个都没有来。

  而石守信预料之外的郭槐,倒是来了!正在跟她的兄长郭展依依惜别。

  看到这一幕,石守信若有所思。

  贾充这厮,嘴巴很严啊。郭槐在家里肯定是少不得哭闹的,然而,他就愣是装糊涂,没有把内情告知郭槐。

  如果郭槐知道内情,今日恐怕就不会来了。

  大概是跟兄长郭展聊完了,郭槐来到石守信面前,上下打量着他,脸上的表情不怎么好看。

  她似乎是在极力隐忍,所以面色看起来并不是那般狰狞可怖。

  “石守信,得罪我们郭氏,你想过后果么?”

  郭槐看向石守信问道,言语很不客气。

  “确实想过,然后发现你们好像不能拿我怎么样。”

  石守信露齿一笑,看起来压根不吃郭槐这一套。

  “哼,那就要走着瞧了。”

  郭槐冷哼一声,像是很有底气的模样,却并未离开。

  似乎是想看看石守信一脸惶恐的模样。

  不过郭槐注定是要失望了,对于一个知道“谜底”的人来说,任何虚张声势都不会起作用。

  看她好像还没有认清状况,石守信凑近一步低声说道:

  “不要以为你跟晋王世子家定亲就很了不得,痴傻的司马衷既是你们上升的阶梯,也是拉你们坠入深渊的铁坨。

  你该不会以为只要将来有个傻皇帝,你们家作为外戚就能为所欲为吧?”

  听到这话,郭槐一脸骇然看着石守信,压低声音惊呼道:“贾充这老狗,怎么这样的话也对外人说?”

  看她这副没城府的样子,实在是差了贾充原配李氏不止一星半点。

  石守信想起贾充对郭槐的评价是“既蠢又坏”,他发现这位看夫人还是看得挺准的。

  虽然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兵荒马乱的,贾夫人还是快点回府比较好。”

  石守信随口对郭槐敷衍了一句,便将其打发走了。

  他已经跟贾充前妻这一支搭上线,就不可能对继任有好脸色,更别提郭槐情商低,让石守信感觉很她交谈很没意思。

  由于天色将晚,石守信上前去打断那些依旧在“惜别”,甚至还有貌美侍女准备在野外“侍寝”的肥羊们,驱赶他们的家眷家奴们,让这些人快点回程。

  很快,孟津渡口这边就走了一大半的人,显得有些冷清起来。

  渡口的旗杆上挂起了红灯笼,在微风中摇曳着。

  “石校尉,你的计策,好像已经被看出来了呢。

  邵某看到很多人脸上并无惊骇,应该是知道此举不过是做戏而已。”

  劭悌走上前来揶揄了一句,此刻黄河河面上倒映着一轮红日,将其染成血红。配合着渡口上挂着的红灯笼,整个画面都呈现出一种壮丽的色彩。

  若是截取此刻的图景当一副画,还真不好说这幅画上画的究竟是日出还是日落。

  “本来就是阳谋,要是没人看出来就糟了。要是以做菜来论,现在火候刚刚好!”

  石守信一脸无所谓答道,反正他又不在洛阳混,压根不怕得罪这些洛阳权贵。

  “当年景王(司马师)杀了太多人,所以轮到晋王的时候,他已经不方便靠杀人来稳定局面。

  开国嘛,总要讲究一个宽仁睿智,现在更是不方便杀人。

  晋王能走的路,已经被家里人走得差不多,留给他走的也没剩下几条了。

  石校尉的办法,很合乎晋王的心思。

  劭某此前一直不明白石校尉为什么在灭蜀之战后,可以一路高升。

  今日总算是看出一些端倪来了。”

  劭悌感慨道,语气里说不清楚究竟是妒忌还是羡慕。反正,心中多多少少有点佩服就是了。

  “押送这些肥羊,就拜托劭督军了。

  你只当是放假,在温县那边停下来,应该很快就有人把他们追回来的。”

  石守信对劭悌吩咐道,并未回应对方的感慨之言。

  “明白了。”

  劭悌点点头,随即像是想起什么,面露苦笑道:“有时候邵某在想,要是可以拿刀把这些人都砍了,那该多好。何必做这些出力不讨好的麻烦事呢?”

  “确实,晋王或许也是这么想的。”

  石守信没有嘲笑劭悌心中的妄想,而是肯定了对方的看法。

  洛阳这帮吊人是真的烦,贱得很!

  即便是司马家的人不来杀,也迟早会有胡人来收拾他们。

  实际上,无论是石守信在出主意,还是司马昭在装糊涂,本质上都是对世家大族的妥协,希望尽快达成“分赃协议”。

  如果世家大族不妥协,会如何呢?答案可能就跟后来桓温称帝而不得时差不多了。

  司马氏出身世家,又得国不正,那么让渡给世家利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少弹性。

  石守信出的主意,也不过是在挽尊罢了,本质上不会改变什么。

  如同博弈的时候,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分配方式。

  是双方都能接受,而非是最合理。

  所谓“规矩”,只是一种维持平稳的秩序,并不确保公平,就更别提什么正义了。

  “石校尉,你应该就是晋王压住世家大户的一枚秤砣吧,所以你必须要跟洛阳城中的大户不对付。

  这样的话,无论是晋王也好,世子也罢,将来用你的时候都放心。

  于是你也不怕得罪王恺他们。

  这些都是邵某自己想说的话,与晋王无关,你不必多想。”

  劭悌看向石守信说道。

  “这大晋开国啊,可谓是旱地行舟,新朝雅政,今后的乐子还多着呢。

  邵督军八面玲珑,在洛阳观花赏月,可看尽世间百态,吃瓜都能吃到饱。

  而石某不讨人喜欢,脾气也差,只能在青州为政一方。

  这洛阳之事啊,离我远得很,我也就不关心了。”

  石守信意味深长的说道。

  然而劭悌却是面色严肃看向他说道:“石校尉不必妄自菲薄。邵某以为,你将来迟早要到洛阳来唱大戏的。只是不知道邵某能不能活到那一天。”

  劭悌的目光有些瘆人,不过石守信却是风轻云淡的摆摆手道:

  “你想多了,没有的事。

  晋王体弱多病,当不了几年天子。

  司马攸为齐王,将来总揽晋国诸军事,就已经让世子睡不着觉了。

  如果我还在洛阳,那世子估计天天都要担心我是不是会辅佐他胞弟兵变。

  这叫人情何以堪?”

  石守信反问道。

  劭悌良久无语,二人就这样一直看着日头沉入黄河,他才看向石守信问道:“石校尉天资聪慧,怎么就让自己陷入如此境地呢?”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罢了。”

  石守信扔下这句话,转身便朝着南面去了。

  ……

  洛阳的世家大户们,就像是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有反应的夏蝉一样。

  如果声音的频率不对,那他们就好像是聋子瞎子,即便是外面洪水猛兽肆虐都打扰不到他们的生活。

  然而如果声音的频率对路,那即便是一点点风吹草动,这些人都能清晰而明确的感受到,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就在石守信抓来的那些肥羊,被发配辽东的第二天,裴秀上书朝廷,发了一封分量极重的奏章。

  在这份奏章中,裴秀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汉末天灾频繁,荧惑守心,汉天子无德而上天震怒,便有后来天下诸侯烽烟四起。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有曹氏代汉建魏,至今已四十余年矣。

  今曹氏残暴不仁,天子无德,灾荒频频,民不聊生。又有彗星坠地,黄河决堤,地震频发,让百姓苦不堪言。

  微臣近日夜观天象,发现曹氏气数已尽,此事多有征兆,无需赘言。

  所以微臣建议陛下,下罪己诏以平息上天怒火,对天下百姓有一个交代,以此顺天应人。

  当这封奏章送到司马昭案头的时候,这位近期心脏都提了几分的晋王松了口气。

  严丝合缝的“攻守同盟”,终于被砸开了一个缺口。

  裴秀上奏让天子下罪己诏,这是禅让的引子,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上天对天子不满了,天子首先要怎么办?

  先下个罪己诏意思意思。

  如果上天还不满意该怎么办呢?

  在国都举行大祭祀。

  如果上天依旧不满意呢?

  比如说天下大旱,连续半年都不下雨,当天子下了罪己诏,都依旧不下雨,祭祀也没用,该如何?

  那就该下退位诏书了!

  曹奂第一步下罪己诏,这个已经被裴秀提出来了,算是“抛砖引玉”。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缺口,真正的干货,还是群臣劝谏天子退位的劝谏书。

  第一步都走出来了,第二步还会远么?

  不得不说,石守信那一招是有效果的,将抓住的肥羊流放,确实是一棍子打在这些世家官僚们脑门上。

  即便是没打死,也是知道疼了。

  趁热打铁,司马昭在看到裴秀奏章的同一日,曹奂就下了罪己诏。当然了,不是他写的,而是司马昭命人写好了,让曹奂去盖个章。

  天子下了罪己诏,马上司马昭就派人将曹奂抓到御驾上,绕着洛阳城走了一圈,然后去祭坛祭祀。

  整个过程无比丝滑,仅仅一天时间就走完了流程。

  不知道曹奂有没有感觉无聊,反正在司隶台吃瓜的石守信感觉非常无聊。

  然而,群臣劝谏天子退位的奏章,却始终没有人上!这关键的一步,依旧是被卡着。

  司马昭这回是真怒了。

  为什么没人愿意上这个奏章呢?因为写这个的人,必定“名垂青史”,被后世之人口诛笔伐。

  谁叫司马氏得国不正呢?得国不正便是有这样的待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第二天,司马昭将石守信找来,在书房内商议对策。

  二人对坐于桌案前,石守信看到司马昭脸上带着浓重的黑眼圈,显然是这些时日睡眠不好。

  “孤已经给他们机会了,为什么他们还不劝谏天子退位?

  难道要孤亲自去劝么?”

  书房里,司马昭对石守信抱怨道,离皇位越近,他的内心就越是焦急。

  整个人都处于某种又激动又沮丧,患得患失来回坐过山车的情绪里头,看上去没有一点定力。

  “殿下是不能亲自上劝谏书的,现在还要下一味猛药。”

  石守信慢悠悠的开口说道。

  司马昭抬起头,看向他一脸严肃问道:“是什么猛药?”

  石守信从口中蹦出两个字:“上计。”

  “上计?”

  司马昭一愣,随即露出若有所思之色,沉默了下来。

  “第一,对外暗示要推迟开国大典的时间。

  第二,宣布对所有洛阳京官进行秋后上计。

  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罢免。

  下官再配合先抓一点人,应该就差不多了。”

  石守信解释道。

  所谓“上计”,便是历来都有的“官员考核”。现在这个敏感时刻,抛出“上计”,那必然会耽误开国大典的举办时间。

  但如果朝中大臣们都愿意配合的话,那“上计”也可以取消的,开国盛宴也可以如期举行。

  反正曹魏也没两天好活了,这官员有啥好考察的呢?既然是双方博弈,那肯定是你来我往啊。

  “妙!”

  司马昭大喜,兴奋得几乎手舞足蹈。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魏晋不服周,魏晋不服周最新章节,魏晋不服周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