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原是由后凉大臣段业开创,沮渠蒙逊诬陷堂兄沮渠男成谋反,待段业斩杀沮渠男成,沮渠蒙逊以此为借口,攻杀段业,篡夺了北凉的基业。
九月时,沮渠蒙逊进攻西凉,李歆不敢出战,蒙逊之所以抢收了庄稼后,急于退兵,是因为西秦有事发生。
西秦,上郢(甘肃天水)。
秦州牧,征东大将军姚艾立于城池东墙,遥目远方,仿佛看到了长安。
他本是后秦宗室大臣,任秦州刺史,刘裕攻灭后秦,在长安大肆屠戮后秦宗室,姚艾只得举后秦西陲之地,降于乞伏炽磐。
“可恶,如今刘义真都已离开了关中,炽磐为何还是不敢出兵。”姚艾愤恨不已。
他与刘裕有着血海深仇,当初听说刘裕班师,就曾请求发兵进攻关中,但乞伏炽磐不加理会,致使二人生出嫌隙。
后来刘义真全取雍州七郡,乞伏炽磐往边境陈兵,姚艾还高兴了一阵子,哪知乞伏炽磐只是防备刘义真西进,并没有东出的打算,这让姚艾好生失望。
待刘义真南下以后,乞伏炽磐撤走了此前集结在边境的重兵,姚艾也算彻底看明白了,依附于乞伏炽磐,永远没有报仇的机会。
“大丈夫不能报宗族覆灭之仇,与朽木腐草何异!”姚艾狠狠拍着城墙,咬牙切齿道。
他早已遣使往北凉,决定举上郢等地,改旗易帜,转投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也正是因此而班师。
算一算时间,也应该得到回复了。
当夜,果真有一骑北来,带来了沮渠蒙逊的回信。
回信很简单,沮渠蒙逊告诉姚艾,自己必定会南下接应。
刘义真在时,沮渠蒙逊愿意与乞伏炽磐交好,如今共同的敌人离开了,姚艾提出举后秦的西陲旧地而降,沮渠蒙逊又怎会拒之门外。
次日,姚艾让人召集麾下部将,与他们说道:“乞伏炽磐并无大志,久在秦国,我们注定回不去关中,我欲转投沮渠蒙逊,诸位可愿相随。”
部将们闻言,无不表示赞成。
姚艾为之大喜,随即准备举事。
但这些部将们离开了他的府邸,又偷偷聚在了一起。
为首之人正是姚艾的叔父姚俊,他对众人道:“秦王宽仁有雅量,我们本可在这片土地安生,为何还要转投沮渠蒙逊。”
他的话引得众人争相附和。
“不错,我听说沮渠蒙逊滥杀大臣,岂能弃明主而奉暴君!”
“大将军声称秦主没有东出的志向,但沮渠蒙逊的实力尚且不如秦主,又如何是晋人的对手。”
“沮渠蒙逊志在西进,吞并李氏,如今为了回去关中而投靠他,简直是南辕北辙!”
“这是乱命,我们不能遵从!”
“没错!”
众人七嘴八舌,决定推举姚俊为主,一起驱逐姚艾。
姚艾听说消息,惊恐不已,心知大势已去,慌忙出奔北凉。
乞伏炽磐得知此事,为之大悦,征俊为侍中、中书监、征南将军,封陇西公,邑一千户,姚俊于是入朝。
自此,后秦姚氏最后一支保持独立性的力量不复存在。
而姚艾出奔,也标志着西秦与北凉的关系再度恶化。
东晋建立之初,陈郡谢氏于建康营居落籍,但他们来得晚了,建康周边的田庄早已被瓜分一空,谢氏在城外占不到田庄。
咸和三年(328年),谢奕出任会稽郡剡县(浙江绍兴嵊州)县令,带着诸弟南下会稽郡,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年仅八岁的谢安。
陈郡谢氏开始了在会稽郡的经营。
会稽郡,便是陈郡谢氏的根基所在。
然而,会稽属三吴地区,孙恩领导五斗米道起义时,三吴便是重灾区,陈郡谢氏首当其冲,因此元气大伤,整个第三代找不到出众的人物,也许就与孙恩之乱有关。
好在时间能够抹平伤痕,如今的会稽郡也渐渐恢复了元气。
东晋末年,气候正处于寒冷期。
义熙十四年(418年),十月十七,上虞县(浙江绍兴上虞区)降下了第一场雪。
当然,这也是去年闰了一个月的关系,要按照往年来算,如今应该是隆冬了。
谢恂、谢绮兄妹踏雪出门。
为父守丧,也不是说必须足不出户。
谢恂边走边问:“此前族兄将你接去彭城,与刘义真相见,感觉此人如何?”
谢绮听兄长提起刘义真,脸颊微红,她轻声道:“才貌都是极好的,也是个温和的性子。”
“也就只有你觉着他性子温和。”谢恂苦笑。
谢绮不解地看向他:“阿兄为何如此说?”
“刘义真甫至建康,便急于内禅,如今更是恢复了度田收租的旧制,四处派遣心腹在江南度田,士人敢怒不敢言。”
九月末,刘裕派遣信使往建康,同意了刘义真改革田税的想法。
当刘义真正式上奏请复度田收租制后,因为王恢在王华、王昙首等人的支持下,压住了宗族内部的不同意见,其余士族见琅琊王氏不肯出头,只得默认。
度田收租制得以重新推出,既是要度田收租,自然要清楚田地的归属,刘义真将此事交由中庶子张邵负责,重新度量各地的田亩。
谢绮听了兄长的话,笑道:“刘令君免去通租宿债,改革田税,这可都是爱民的举措,不过是让多占田地的人多缴些赋税,有什么好抱怨的。”
谢恂闻言,忍不住道:“你可知道因为刘义真的一道政令,我们陈郡谢氏要比往年多缴纳多少赋税吗?”
谢绮嗤之以鼻:“我一女子,族产与我无关,阿兄与我说这些作甚。”
说罢,也不理谢恂,专注地欣赏着四周的雪景。
与此同时,徐钦之顶着风雪终于来到了长安。
他是徐羡之的兄长,为秘书郎,此番奉命往关中宣旨。
因为不需要星夜兼程,一路上行得并不快,足足走了两个多月,才从建康来到了长安。
宣读完旨意,待王修领旨起身,徐钦之对王修道:“王刺史,宋公命你主持均田,刘令君也对你怀有殷切厚望,你可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王修困惑不已:“刘令君?”
“世子入朝辅政,拜尚书令,领中领军。”徐钦之解释道。
但他并不知道刘义真因为定策之功,已经加了侍中衔。
王修太了解刘义真了,他笑道:“令君入朝辅政,必有一番大作为。”
说罢,王修一把抓住徐钦之的手:“走,我在屋里温了酒,与天使共醉。”
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王修跟刘义真相处久了,也学会了他动不动就抓人手的动作。
徐钦之愕然,但也没有挣脱。
几口温酒下肚,果然驱散了寒意。
徐钦之看了眼外边的风雪,不免有些担忧地问王修:“如今天寒地冻,如何能够分田?”
王修摆摆手道:“天使勿忧,我早在入冬之前,就已经让人度量了荒地,只待明年开春,冰雪消融,即可分田。”
徐钦之微微颔首,提醒道:“令君曾进言宋公,先军后民,王刺史需得保障了将士的田地,再去考虑百姓。”
王修大笑:“我追随令君久矣,岂能不知道他的心思。”
很快,王修奉旨将在雍州均田的消息被传扬开来。
正赶上扶风太守王华,始平太守韦肃回到长安述职,二人约在一起饮酒。
韦肃抿了一口,放下酒杯道:“我听说这次均田,将会全盘参照杜骥在安定郡的做法。”
王华问道:“男丁分八十亩露田,外加二十亩桑田,五亩宅田,女子分四十亩露田?”
“不错。”韦肃点点头,又道:“先分军卒,如今很多未成家的将士,都在赶着娶妻。”
王华突然反应过来:“我们此前捐献的部曲也会参与分田?”
“如今他们是渭南守军,既然要为将士分田,又怎能少得了他们。”
“这么说来,他们势必要将妻儿接出坞堡!”王华大惊失色。
这也意味着渭南、渭北的三万将士从此彻底脱离士族的控制,他们自身不再是部曲,家眷也不再是隐户。
韦肃奇怪道:“王兄直到今日才察觉此事?”
早在刘义真于安定均田的时候,他就已经料到了会有这一天。
王华心情格外沉重。
京兆王氏献出了二千部曲,如果让这些人把家眷接走,王氏相当于损失了二千户。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际,韦肃淡淡道:“世子奉宋公之命,入朝为尚书令,独揽国政。”
“当真?”王华立刻来了精神。
这分明是刘裕在为刘义真树立威望,为今后的权力继承作准备,也从侧面证明刘义真的世子之位稳如泰山。
“千真万确,这是秘书郎徐钦之所言。”韦肃笑道。
刚听说这个消息时,他也非常振奋,事关自己的前程,与之相比,京兆韦氏少了二千户又何足挂齿。
果不其然,王华同样眉开眼笑:“我当说服宗族,全力配合此事。”
韦肃举杯道:“敬我们青云直上,前程似锦。”
“承韦兄美言。”王华说罢,二人一饮而尽。
至于京兆杜氏,有杜骥在建康,他们的态度无需多言。
九月时,沮渠蒙逊进攻西凉,李歆不敢出战,蒙逊之所以抢收了庄稼后,急于退兵,是因为西秦有事发生。
西秦,上郢(甘肃天水)。
秦州牧,征东大将军姚艾立于城池东墙,遥目远方,仿佛看到了长安。
他本是后秦宗室大臣,任秦州刺史,刘裕攻灭后秦,在长安大肆屠戮后秦宗室,姚艾只得举后秦西陲之地,降于乞伏炽磐。
“可恶,如今刘义真都已离开了关中,炽磐为何还是不敢出兵。”姚艾愤恨不已。
他与刘裕有着血海深仇,当初听说刘裕班师,就曾请求发兵进攻关中,但乞伏炽磐不加理会,致使二人生出嫌隙。
后来刘义真全取雍州七郡,乞伏炽磐往边境陈兵,姚艾还高兴了一阵子,哪知乞伏炽磐只是防备刘义真西进,并没有东出的打算,这让姚艾好生失望。
待刘义真南下以后,乞伏炽磐撤走了此前集结在边境的重兵,姚艾也算彻底看明白了,依附于乞伏炽磐,永远没有报仇的机会。
“大丈夫不能报宗族覆灭之仇,与朽木腐草何异!”姚艾狠狠拍着城墙,咬牙切齿道。
他早已遣使往北凉,决定举上郢等地,改旗易帜,转投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也正是因此而班师。
算一算时间,也应该得到回复了。
当夜,果真有一骑北来,带来了沮渠蒙逊的回信。
回信很简单,沮渠蒙逊告诉姚艾,自己必定会南下接应。
刘义真在时,沮渠蒙逊愿意与乞伏炽磐交好,如今共同的敌人离开了,姚艾提出举后秦的西陲旧地而降,沮渠蒙逊又怎会拒之门外。
次日,姚艾让人召集麾下部将,与他们说道:“乞伏炽磐并无大志,久在秦国,我们注定回不去关中,我欲转投沮渠蒙逊,诸位可愿相随。”
部将们闻言,无不表示赞成。
姚艾为之大喜,随即准备举事。
但这些部将们离开了他的府邸,又偷偷聚在了一起。
为首之人正是姚艾的叔父姚俊,他对众人道:“秦王宽仁有雅量,我们本可在这片土地安生,为何还要转投沮渠蒙逊。”
他的话引得众人争相附和。
“不错,我听说沮渠蒙逊滥杀大臣,岂能弃明主而奉暴君!”
“大将军声称秦主没有东出的志向,但沮渠蒙逊的实力尚且不如秦主,又如何是晋人的对手。”
“沮渠蒙逊志在西进,吞并李氏,如今为了回去关中而投靠他,简直是南辕北辙!”
“这是乱命,我们不能遵从!”
“没错!”
众人七嘴八舌,决定推举姚俊为主,一起驱逐姚艾。
姚艾听说消息,惊恐不已,心知大势已去,慌忙出奔北凉。
乞伏炽磐得知此事,为之大悦,征俊为侍中、中书监、征南将军,封陇西公,邑一千户,姚俊于是入朝。
自此,后秦姚氏最后一支保持独立性的力量不复存在。
而姚艾出奔,也标志着西秦与北凉的关系再度恶化。
东晋建立之初,陈郡谢氏于建康营居落籍,但他们来得晚了,建康周边的田庄早已被瓜分一空,谢氏在城外占不到田庄。
咸和三年(328年),谢奕出任会稽郡剡县(浙江绍兴嵊州)县令,带着诸弟南下会稽郡,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年仅八岁的谢安。
陈郡谢氏开始了在会稽郡的经营。
会稽郡,便是陈郡谢氏的根基所在。
然而,会稽属三吴地区,孙恩领导五斗米道起义时,三吴便是重灾区,陈郡谢氏首当其冲,因此元气大伤,整个第三代找不到出众的人物,也许就与孙恩之乱有关。
好在时间能够抹平伤痕,如今的会稽郡也渐渐恢复了元气。
东晋末年,气候正处于寒冷期。
义熙十四年(418年),十月十七,上虞县(浙江绍兴上虞区)降下了第一场雪。
当然,这也是去年闰了一个月的关系,要按照往年来算,如今应该是隆冬了。
谢恂、谢绮兄妹踏雪出门。
为父守丧,也不是说必须足不出户。
谢恂边走边问:“此前族兄将你接去彭城,与刘义真相见,感觉此人如何?”
谢绮听兄长提起刘义真,脸颊微红,她轻声道:“才貌都是极好的,也是个温和的性子。”
“也就只有你觉着他性子温和。”谢恂苦笑。
谢绮不解地看向他:“阿兄为何如此说?”
“刘义真甫至建康,便急于内禅,如今更是恢复了度田收租的旧制,四处派遣心腹在江南度田,士人敢怒不敢言。”
九月末,刘裕派遣信使往建康,同意了刘义真改革田税的想法。
当刘义真正式上奏请复度田收租制后,因为王恢在王华、王昙首等人的支持下,压住了宗族内部的不同意见,其余士族见琅琊王氏不肯出头,只得默认。
度田收租制得以重新推出,既是要度田收租,自然要清楚田地的归属,刘义真将此事交由中庶子张邵负责,重新度量各地的田亩。
谢绮听了兄长的话,笑道:“刘令君免去通租宿债,改革田税,这可都是爱民的举措,不过是让多占田地的人多缴些赋税,有什么好抱怨的。”
谢恂闻言,忍不住道:“你可知道因为刘义真的一道政令,我们陈郡谢氏要比往年多缴纳多少赋税吗?”
谢绮嗤之以鼻:“我一女子,族产与我无关,阿兄与我说这些作甚。”
说罢,也不理谢恂,专注地欣赏着四周的雪景。
与此同时,徐钦之顶着风雪终于来到了长安。
他是徐羡之的兄长,为秘书郎,此番奉命往关中宣旨。
因为不需要星夜兼程,一路上行得并不快,足足走了两个多月,才从建康来到了长安。
宣读完旨意,待王修领旨起身,徐钦之对王修道:“王刺史,宋公命你主持均田,刘令君也对你怀有殷切厚望,你可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王修困惑不已:“刘令君?”
“世子入朝辅政,拜尚书令,领中领军。”徐钦之解释道。
但他并不知道刘义真因为定策之功,已经加了侍中衔。
王修太了解刘义真了,他笑道:“令君入朝辅政,必有一番大作为。”
说罢,王修一把抓住徐钦之的手:“走,我在屋里温了酒,与天使共醉。”
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王修跟刘义真相处久了,也学会了他动不动就抓人手的动作。
徐钦之愕然,但也没有挣脱。
几口温酒下肚,果然驱散了寒意。
徐钦之看了眼外边的风雪,不免有些担忧地问王修:“如今天寒地冻,如何能够分田?”
王修摆摆手道:“天使勿忧,我早在入冬之前,就已经让人度量了荒地,只待明年开春,冰雪消融,即可分田。”
徐钦之微微颔首,提醒道:“令君曾进言宋公,先军后民,王刺史需得保障了将士的田地,再去考虑百姓。”
王修大笑:“我追随令君久矣,岂能不知道他的心思。”
很快,王修奉旨将在雍州均田的消息被传扬开来。
正赶上扶风太守王华,始平太守韦肃回到长安述职,二人约在一起饮酒。
韦肃抿了一口,放下酒杯道:“我听说这次均田,将会全盘参照杜骥在安定郡的做法。”
王华问道:“男丁分八十亩露田,外加二十亩桑田,五亩宅田,女子分四十亩露田?”
“不错。”韦肃点点头,又道:“先分军卒,如今很多未成家的将士,都在赶着娶妻。”
王华突然反应过来:“我们此前捐献的部曲也会参与分田?”
“如今他们是渭南守军,既然要为将士分田,又怎能少得了他们。”
“这么说来,他们势必要将妻儿接出坞堡!”王华大惊失色。
这也意味着渭南、渭北的三万将士从此彻底脱离士族的控制,他们自身不再是部曲,家眷也不再是隐户。
韦肃奇怪道:“王兄直到今日才察觉此事?”
早在刘义真于安定均田的时候,他就已经料到了会有这一天。
王华心情格外沉重。
京兆王氏献出了二千部曲,如果让这些人把家眷接走,王氏相当于损失了二千户。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际,韦肃淡淡道:“世子奉宋公之命,入朝为尚书令,独揽国政。”
“当真?”王华立刻来了精神。
这分明是刘裕在为刘义真树立威望,为今后的权力继承作准备,也从侧面证明刘义真的世子之位稳如泰山。
“千真万确,这是秘书郎徐钦之所言。”韦肃笑道。
刚听说这个消息时,他也非常振奋,事关自己的前程,与之相比,京兆韦氏少了二千户又何足挂齿。
果不其然,王华同样眉开眼笑:“我当说服宗族,全力配合此事。”
韦肃举杯道:“敬我们青云直上,前程似锦。”
“承韦兄美言。”王华说罢,二人一饮而尽。
至于京兆杜氏,有杜骥在建康,他们的态度无需多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最新章节,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最新章节,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