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故作沉吟。

  片刻后这才夹带杀机道:“你口中的前宋,可是那个向金人称臣,又向辽人纳贡,最后被前元所灭;”

  “更是连西夏那个弹丸之地都拿不下来的大宋吗?”

  被陛下这般质问,官员的眼睛都直了,他着实没有料到,陛下竟然会对历史知晓的如此清楚。

  言语更是这般的犀利,没有给自己留下半点的余地。

  只是这些官员根本就不可能会想到,皇孙朱雄英昨日刻意用这个前宋来举例。

  因为前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三百年,从不因言杀士大夫。

  只要不是犯罪,即便指着皇帝鼻子骂,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即便是犯下过错,顶多也就是流放而已。

  甚至有可能还会博取到美名,亦或者是名流千古。

  而大明是什么样子?

  从上至下,始终是他朱元璋一人的一言堂。

  无论是文官,又或者是武将,在陛下的面前,都要小心翼翼的。

  眼下这些文官提起大宋,绝非是因为大宋崇尚儒家的缘故,而是因为那样的大宋,可以让他们这些文臣为所欲为。

  见群臣不说话,朱元璋再次开口道:“朕是否可以理解为,尔等在说朕,是一个暴君?”

  刚刚还站在陛下面前慷慨激昂辩驳的官员,听到这句话后,双腿一软,直接跪倒在地面上。

  颤抖道:“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懒得因为这样的小事对其问罪,挥手道:“想要朕效仿前宋,重用儒家之道,没有问题!但是……”

  说道这里,朱元璋突然停住了,目光再次扫向群臣。

  一众文臣们顿时又察觉到机会的到来,面露喜色,纷纷开口道:“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故作沉吟道:“修身齐家治天下,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既然尔等尊崇儒家,那朕就给你们一个机会。”

  “如今大明沿海城市,始终有倭寇横行,即便朕已经下令海禁,效果依旧差强人意。”

  “只要尔等将儒家之道发扬光大,感化那些未开化的倭寇,无需他们向朕朝拜,只要他们从此不再侵犯边关城池,不屠戮大明百姓,朕就效仿前宋,赋予你们特权!”

  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自己现在拿海外的倭寇没有办法。

  那就你们这些儒家的学者上,若是连这样的小事都摆不平,那还扯什么里根楞。

  听到这种不切实际的言论,一众文臣是敢怒不敢言。

  他们是人,岂可与畜生相提并论?

  与那些倭寇讲道理,估摸着还没等自己开口呢,对方的钢刀就已经招呼到自己的头顶。

  见群臣不吭声,朱元璋压低声音道:“不要以为朕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满嘴的仁义道德,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结果吗?”

  要不是此时的陛下脸色过于难看,这些文臣还真想高呼“万岁”,竟然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都能够猜到。

  朱元璋继续道:“在朕看来,咱大明的敌人也是这样想的,当年的大宋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他们重用文臣,主动将自己的武功给废了!”

  “重文轻武,所以导致战场上,屡战屡败,将一手好牌打稀碎!”

  “远了不说,咱们就说说前些日子倭寇入侵之事,要不是皇孙亲自带人过去平定,你们说他们现在应该在哪里?”

  区区不到百人的倭寇,竟然打的数钱卫所兵抱头鼠窜,这是他大明的耻辱,即便不愿意提起,也不愿见文臣在自己面前放屁。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好似一个巴掌,无情的抽打在众文官的脸颊上。

  正如陛下所言,平日之中,他们除了讲述一些大道理之外,便什么都不会了。

  只是他们心底认为,本朝的科举,乃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决不可轻易动摇。

  即便是制度制定者,当今陛下朱元璋,也不能轻易废除此制度。

  因为这其中牵扯到的利益团体,实在是太大了,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根本。

  伴随着陛下有理有据的反驳后,众文臣已经隐隐察觉到,事情已经开始脱离他们的掌控,甚至可以说,已经让他们有些招架不住了。

  同时,众人也发现陛下要改革科举的决心,不然的话,陛下绝不会在此事上,做那么多的功课。

  见一众文臣不吱声,但脸颊上依旧挂着不服之色,显然是没有胆量继续与陛下辩驳。

  朱元璋冷笑道:“朕是平民出身,没有读过多少圣贤书,却也知晓儒家不只是舞文弄墨、皓首穷经,更有君子六艺一说,就是不知诸位爱卿,学到几成?”

  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后,如今恐怕仅仅剩下礼、乐、书,三艺了。

  果不其然,原本忿忿不平的文臣们,听到这个言论后,全部呆立当场,更有不少大臣,面色浮现出些许的尴尬。

  他们整日自诩圣人子弟,却早早将六艺忘的一干二净。

  对自己有好处的书,自然要努力攻读。

  当然,这还是指为人比较正派的,只选择攻读书一门技艺,连礼、与乐都懒得去学。

  至于其它三艺的御、射、数,早就去个der吧!

  早在大明开国时。

  朱元璋便特许有功名的读书人佩剑行走。

  这对一个读书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莫大的荣耀。

  普通人想要佩剑行走,那可是犯法的。

  唯有身具功名的读书人才有佩剑的资格。

  但实际情况呢?

  如今的书生根本就不以佩剑为荣,反而觉得舞枪弄棒乃是莽夫所为,有辱斯文,丧失风雅。

  所以,大多数的文人书生,只会佩戴摇扇。

  佩剑?

  别闹了,那玩意死沉死沉的,拿着都费劲,只有傻瓜才会带。

  即便是群臣不吭声,朱元璋依旧没有放过他们的打算。

  厉声道:“如今的儒家,早已经被尔等带歪了,更是将君子六艺忘的一干二净!”

  “曾几何时,读书人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血性,即便血溅三尺,也要仗义执言!”

  “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抛却自己的性命,尚武之风何其兴盛!”

  “遥想大唐王玄策,不过是一个五品官员,便可一人灭一国,是何等的豪情壮志!”

  “只是大唐的武将,那就更不要提了,人人皆可灭国!”

  “外地闻大唐威名,无不胆战心惊!”

  “但朕的大明呢?除了几位年迈的国公,又有谁能弘扬吾大明国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最新章节,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