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的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然而,战争的阴霾却如厚重的乌云,无情地笼罩着中华大地。日寇妄图速战速决,集中优势兵力,如饿狼般疯狂扑向徐州与浦口。其攻势凌厉,所到之处,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5 月,合肥与巢县在日寇的凶猛攻击下,先后沦陷。合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巢县,那片孕育无数生命的土地,瞬间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城市化为废墟,百姓惨遭屠戮,往日的繁华与宁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仅仅时隔一月,6 月,无为也未能幸免于难,落入日寇魔掌。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国民党大批嫡系部队竟不战而溃,如惊弓之鸟般纷纷逃窜。其中,桂系第五陆军也放弃了皖东北,狼狈逃至大别山区。
随着这些地区的沦陷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溃败,皖东、皖中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土匪流氓也趁机横行,社会治安荡然无存。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如风中残烛,朝不保夕。年轻力壮者被抓去充当劳工,老弱妇孺则惨遭杀害。粮食被抢夺,房屋被焚毁,整个皖东、皖中地区哀鸿遍野,仿佛人间炼狱。但即便如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未屈服,他们在苦难中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奋起反抗、驱逐日寇、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1938 年 4 月底,大地春寒未褪,新四军四支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与使命,从霍山以西之流坡町毅然东进,踏入皖中地区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
支队领导机关驻扎在舒城东南之东蒋冲,这里成为了指挥皖中抗战的核心枢纽。第七团犹如一把利刃,沿着金牛镇、盛家桥的路线,迅速切入巢县以南地区。他们深入敌后,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据点,开展游击战争,像一把楔子深深插入敌人的占领区,不断袭扰日寇,打乱其部署。
第八团的行动同样积极而灵活。他们先是在安合路沿线和庐无地区活动了一段时间,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巧妙的战术,在敌人的交通要道附近打击日寇,破坏敌人的补给线,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之后,第八团开赴合含,不久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淮南路东全椒一带,进入皖东地区。在皖东,他们继续扩大抗日力量的影响力,与当地民众紧密结合,共同抗击日寇。
而第九团则活跃在巢县、无为地区。这片区域战略位置重要,第九团在这里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或设伏于山林之间,或突袭敌人的据点,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保卫皖中地区的人民、恢复失地做出了不懈努力。
新四军四支队的各团在皖中、皖东地区的英勇行动,如同一簇簇星星之火,迅速燃起了抗日的燎原之势,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带来了希望,成为了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战歌。
1938 年 8 月,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我党凭借统战工作的智慧与努力,通过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任命,让一贯对我党表示同情与支持的进步人士胡竺冰出任无为县县长,同时委派翟宗文担任庐江县县长,马忍言(冯宏谦:)为巢县县长。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为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注入新生力量,构建更为坚实的抗日政权。
然而,当胡竺冰与翟宗文满怀壮志去接收两县政权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把持无为和庐江两县的封建势力,出于一己私利,顽固地拒绝移交权力,甚至不许二人踏入县境一步。这些封建势力无视民族大义,妄图维持其旧有的腐朽统治,全然不顾日寇肆虐下百姓的水深火热。
面对如此困境,胡竺冰与翟宗文并未退缩,他们迅速前往舒城县东蒋冲,向新四军四支队请求支援。新四军四支队深知建立抗日政权对于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毫不犹豫地做出回应。参谋长林维先亲自挂帅,率领英勇善战的七团以及行动敏捷的手枪团,向着无为与庐江县城进发。同时,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也加入行动,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部队士气高昂,他们怀着对侵略者和封建反动势力的满腔怒火,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两县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攻克无为、庐江县城,扫除了封建势力的阻碍。随后,新四军四支队护送胡竹宾顺利到任无为县县长。这一行动不仅为胡竹宾等进步人士执掌政权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皖中地区抗日力量的整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 年 4 月,春寒虽未完全消退,但抗日的烽火却在皖中大地越燃越旺。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第二游击纵队与地方游击队进行了战略性的改编,正式合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这一举措,如同将分散的火焰汇聚成熊熊烈火,极大地增强了皖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将纵队机关设立在无为开城桥王家大墩,这里成为了指挥皖中抗日游击斗争的核心枢纽。与此同时,党组织集中全部力量,深入发动巢无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游击斗争之中。在这片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党深知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构筑起抗击日寇的坚固长城。
在各个敌顽势力交界处,党组织积极布局,建立起一支支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到此时,桐东、庐南、巢湖、巢北等游击大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这些游击大队活跃在敌人的后方,他们熟悉地形,与当地百姓紧密相连,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敌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补给站,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成为了日寇的心腹大患。
时光匆匆,同年底,在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皖中党政军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一重要组织的诞生,标志着皖中地区的抗日力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整合与协调。皖中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军事、政治、党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全面的抗日战略与方针,使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为保卫皖中、抗击日寇、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皖中地区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
1938 年秋,乌云如墨,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踏入安庆,瞬间,皖中地区沦为一片焦土,百姓在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痛苦**,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安庆的沦陷,使得皖中地区直面日寇的锋芒,成为了抗击侵略者的前沿阵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没有被恐惧吓倒,而是纷纷拿起武器,以不屈的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1939 年秋,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皖中军政党政军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一组织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明灯,将皖中地区分散的抗日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整合了各方军事、政治资源,协调各抗日队伍的行动,制定统一的战略方针,为皖中地区的抗战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委员会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坚定的共★★人,也有爱国的民主人士和地方武装力量代表。他们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日寇赶出皖中,收复失地,拯救苦难中的人民。在皖中军政党政军委员会的领导下,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抗日武装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保卫皖中、保卫全中国的抗战事业,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1939 年3月,那是个被战争阴云笼罩的年份。驻扎在盛家桥的日本鬼子,如恶狼般将贪婪且凶残的目光投向了槐林嘴,一场残酷的扫荡即将拉开帷幕。
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驱散黑暗,日军的队伍如鬼魅般潜行,伴随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和武器碰撞的声响,逐渐向槐林嘴靠近。
当第一缕阳光试图穿透晨雾时,日军已将槐林嘴团团围住。老街的门楼被封死。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响,扫荡开始了。日军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挨家挨户地搜查。他们踢开村民的家门,粗暴地闯入屋内,将值钱的财物洗劫一空。稍有反抗的村民,便会遭到日军无情的殴打甚至杀害。
村子里顿时哭声、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熊熊大火在几处民房燃起,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将槐林嘴的天空染成了黑色。日军在村里肆意横行,见到年轻的妇女便露出丑恶的嘴脸,欲行不轨之事。老人们试图阻拦,却被日军残忍地推倒在地。
一些勇敢的村民,在这绝望的时刻,拿起了家中简陋的农具,试图反抗。但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们的抵抗显得如此微弱。然而,他们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家园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不屈。
魏取舟和女儿魏守霞在巢湖庙进香,听到了枪响,立马上了五吨小黄稍子。他划着船朝马尾河驶去。
1939 年,盛家桥日军对槐林嘴的扫荡如恶魔降临,恐惧瞬间笼罩整个村庄。槐林嘴的百姓们拖家带口,慌不择路地朝着黄泥荡的圩子奔逃,形成了一股庞大的跑反人流。
圩子里此刻挤满了惊慌失措的人群,老人的咳嗽声、孩子的哭闹声、妇女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人们脸上满是惊恐与疲惫,刚刚逃离日军的魔掌,此刻还心有余悸。
圩子四周是厚实的堤坝,仿佛一道隔绝危险的屏障,但在人们心中,这道屏障能否真正抵御日军的凶残,仍是未知。圩子里的空间本就有限,如今突然涌入这么多人,显得格外拥挤。一些人在角落里相拥而泣,回忆着家中被日军破坏的场景;一些人则焦急地张望着圩子外,担忧着日军是否会追来。
几个年轻人主动站出来,组织大家有序安置。他们帮忙照顾老人和孩子,安抚着众人的情绪。一位老者站在高处,大声喊道:“乡亲们,咱们到了这儿,先稳住。新四军一定会来救咱们的,大家别慌!” 老者的话,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给众人带来了些许希望。
而在圩子外,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救援队伍正加速赶来。他们深知,圩子里的乡亲们正翘首以盼,每耽搁一秒,乡亲们就多一分危险。队伍在崎岖的道路上疾行,带起阵阵尘土,向着黄泥荡圩子全力进发,决心要在日军对圩子下手之前,将乡亲们解救出来,让这片土地重归安宁。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得知了槐林嘴被扫荡的消息。纵队领导立刻做出决策,派出一支精悍的队伍,火速前往槐林嘴救援。游击队员们深知情况危急,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飞奔,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解救槐林嘴的乡亲们,给日本鬼子迎头痛击。
槐林嘴遭日寇扫荡,慌乱的跑反人流如潮水般涌向黄泥荡的圩子。魏取舟,这位坚毅的父亲,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做出了艰难却又无比勇敢的决定。
他紧紧地握住女儿的肩膀,眼神中满是不舍与坚定,轻轻地将三岁的女儿放下,而后催促她迅速融入跑反的人流之中。为了让女儿在这混乱的世道中有一丝生存保障,他把家中仅有的银元,用一条裤子仔细地缠好,小心翼翼地架在女儿的脖子上。
此时的魏取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给新四军水上游击队报信,拯救圩子里众多乡亲的生命。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多耽搁一秒,乡亲们就多一分危险。于是,他毅然转身,朝着新四军水上游击队所在的方向奔去。
一路上,魏取舟身形如电,时刻警惕着四周是否有日寇的踪迹。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脚步也因疲惫而略显沉重,但一想到圩子里乡亲们绝望的眼神,他便又咬紧牙关,加快了步伐。
而在黄泥荡的圩子里,人们在不安与恐惧中等待着。大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盼望着能有奇迹出现。魏取舟的女儿混在人群里,眼中噙着泪水,既担忧父亲的安危,又害怕日寇随时追来。(未完待续)
5 月,合肥与巢县在日寇的凶猛攻击下,先后沦陷。合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巢县,那片孕育无数生命的土地,瞬间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城市化为废墟,百姓惨遭屠戮,往日的繁华与宁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仅仅时隔一月,6 月,无为也未能幸免于难,落入日寇魔掌。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国民党大批嫡系部队竟不战而溃,如惊弓之鸟般纷纷逃窜。其中,桂系第五陆军也放弃了皖东北,狼狈逃至大别山区。
随着这些地区的沦陷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溃败,皖东、皖中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土匪流氓也趁机横行,社会治安荡然无存。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如风中残烛,朝不保夕。年轻力壮者被抓去充当劳工,老弱妇孺则惨遭杀害。粮食被抢夺,房屋被焚毁,整个皖东、皖中地区哀鸿遍野,仿佛人间炼狱。但即便如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未屈服,他们在苦难中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奋起反抗、驱逐日寇、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1938 年 4 月底,大地春寒未褪,新四军四支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与使命,从霍山以西之流坡町毅然东进,踏入皖中地区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
支队领导机关驻扎在舒城东南之东蒋冲,这里成为了指挥皖中抗战的核心枢纽。第七团犹如一把利刃,沿着金牛镇、盛家桥的路线,迅速切入巢县以南地区。他们深入敌后,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据点,开展游击战争,像一把楔子深深插入敌人的占领区,不断袭扰日寇,打乱其部署。
第八团的行动同样积极而灵活。他们先是在安合路沿线和庐无地区活动了一段时间,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巧妙的战术,在敌人的交通要道附近打击日寇,破坏敌人的补给线,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之后,第八团开赴合含,不久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淮南路东全椒一带,进入皖东地区。在皖东,他们继续扩大抗日力量的影响力,与当地民众紧密结合,共同抗击日寇。
而第九团则活跃在巢县、无为地区。这片区域战略位置重要,第九团在这里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或设伏于山林之间,或突袭敌人的据点,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保卫皖中地区的人民、恢复失地做出了不懈努力。
新四军四支队的各团在皖中、皖东地区的英勇行动,如同一簇簇星星之火,迅速燃起了抗日的燎原之势,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带来了希望,成为了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战歌。
1938 年 8 月,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我党凭借统战工作的智慧与努力,通过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任命,让一贯对我党表示同情与支持的进步人士胡竺冰出任无为县县长,同时委派翟宗文担任庐江县县长,马忍言(冯宏谦:)为巢县县长。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为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注入新生力量,构建更为坚实的抗日政权。
然而,当胡竺冰与翟宗文满怀壮志去接收两县政权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把持无为和庐江两县的封建势力,出于一己私利,顽固地拒绝移交权力,甚至不许二人踏入县境一步。这些封建势力无视民族大义,妄图维持其旧有的腐朽统治,全然不顾日寇肆虐下百姓的水深火热。
面对如此困境,胡竺冰与翟宗文并未退缩,他们迅速前往舒城县东蒋冲,向新四军四支队请求支援。新四军四支队深知建立抗日政权对于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毫不犹豫地做出回应。参谋长林维先亲自挂帅,率领英勇善战的七团以及行动敏捷的手枪团,向着无为与庐江县城进发。同时,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也加入行动,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部队士气高昂,他们怀着对侵略者和封建反动势力的满腔怒火,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两县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攻克无为、庐江县城,扫除了封建势力的阻碍。随后,新四军四支队护送胡竹宾顺利到任无为县县长。这一行动不仅为胡竹宾等进步人士执掌政权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皖中地区抗日力量的整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 年 4 月,春寒虽未完全消退,但抗日的烽火却在皖中大地越燃越旺。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第二游击纵队与地方游击队进行了战略性的改编,正式合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这一举措,如同将分散的火焰汇聚成熊熊烈火,极大地增强了皖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将纵队机关设立在无为开城桥王家大墩,这里成为了指挥皖中抗日游击斗争的核心枢纽。与此同时,党组织集中全部力量,深入发动巢无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游击斗争之中。在这片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党深知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构筑起抗击日寇的坚固长城。
在各个敌顽势力交界处,党组织积极布局,建立起一支支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到此时,桐东、庐南、巢湖、巢北等游击大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这些游击大队活跃在敌人的后方,他们熟悉地形,与当地百姓紧密相连,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敌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补给站,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成为了日寇的心腹大患。
时光匆匆,同年底,在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皖中党政军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一重要组织的诞生,标志着皖中地区的抗日力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整合与协调。皖中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军事、政治、党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全面的抗日战略与方针,使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为保卫皖中、抗击日寇、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皖中地区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
1938 年秋,乌云如墨,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踏入安庆,瞬间,皖中地区沦为一片焦土,百姓在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痛苦**,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安庆的沦陷,使得皖中地区直面日寇的锋芒,成为了抗击侵略者的前沿阵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没有被恐惧吓倒,而是纷纷拿起武器,以不屈的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1939 年秋,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皖中军政党政军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一组织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明灯,将皖中地区分散的抗日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整合了各方军事、政治资源,协调各抗日队伍的行动,制定统一的战略方针,为皖中地区的抗战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委员会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坚定的共★★人,也有爱国的民主人士和地方武装力量代表。他们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日寇赶出皖中,收复失地,拯救苦难中的人民。在皖中军政党政军委员会的领导下,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抗日武装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保卫皖中、保卫全中国的抗战事业,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1939 年3月,那是个被战争阴云笼罩的年份。驻扎在盛家桥的日本鬼子,如恶狼般将贪婪且凶残的目光投向了槐林嘴,一场残酷的扫荡即将拉开帷幕。
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驱散黑暗,日军的队伍如鬼魅般潜行,伴随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和武器碰撞的声响,逐渐向槐林嘴靠近。
当第一缕阳光试图穿透晨雾时,日军已将槐林嘴团团围住。老街的门楼被封死。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响,扫荡开始了。日军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挨家挨户地搜查。他们踢开村民的家门,粗暴地闯入屋内,将值钱的财物洗劫一空。稍有反抗的村民,便会遭到日军无情的殴打甚至杀害。
村子里顿时哭声、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熊熊大火在几处民房燃起,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将槐林嘴的天空染成了黑色。日军在村里肆意横行,见到年轻的妇女便露出丑恶的嘴脸,欲行不轨之事。老人们试图阻拦,却被日军残忍地推倒在地。
一些勇敢的村民,在这绝望的时刻,拿起了家中简陋的农具,试图反抗。但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们的抵抗显得如此微弱。然而,他们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家园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不屈。
魏取舟和女儿魏守霞在巢湖庙进香,听到了枪响,立马上了五吨小黄稍子。他划着船朝马尾河驶去。
1939 年,盛家桥日军对槐林嘴的扫荡如恶魔降临,恐惧瞬间笼罩整个村庄。槐林嘴的百姓们拖家带口,慌不择路地朝着黄泥荡的圩子奔逃,形成了一股庞大的跑反人流。
圩子里此刻挤满了惊慌失措的人群,老人的咳嗽声、孩子的哭闹声、妇女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人们脸上满是惊恐与疲惫,刚刚逃离日军的魔掌,此刻还心有余悸。
圩子四周是厚实的堤坝,仿佛一道隔绝危险的屏障,但在人们心中,这道屏障能否真正抵御日军的凶残,仍是未知。圩子里的空间本就有限,如今突然涌入这么多人,显得格外拥挤。一些人在角落里相拥而泣,回忆着家中被日军破坏的场景;一些人则焦急地张望着圩子外,担忧着日军是否会追来。
几个年轻人主动站出来,组织大家有序安置。他们帮忙照顾老人和孩子,安抚着众人的情绪。一位老者站在高处,大声喊道:“乡亲们,咱们到了这儿,先稳住。新四军一定会来救咱们的,大家别慌!” 老者的话,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给众人带来了些许希望。
而在圩子外,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救援队伍正加速赶来。他们深知,圩子里的乡亲们正翘首以盼,每耽搁一秒,乡亲们就多一分危险。队伍在崎岖的道路上疾行,带起阵阵尘土,向着黄泥荡圩子全力进发,决心要在日军对圩子下手之前,将乡亲们解救出来,让这片土地重归安宁。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得知了槐林嘴被扫荡的消息。纵队领导立刻做出决策,派出一支精悍的队伍,火速前往槐林嘴救援。游击队员们深知情况危急,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飞奔,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解救槐林嘴的乡亲们,给日本鬼子迎头痛击。
槐林嘴遭日寇扫荡,慌乱的跑反人流如潮水般涌向黄泥荡的圩子。魏取舟,这位坚毅的父亲,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做出了艰难却又无比勇敢的决定。
他紧紧地握住女儿的肩膀,眼神中满是不舍与坚定,轻轻地将三岁的女儿放下,而后催促她迅速融入跑反的人流之中。为了让女儿在这混乱的世道中有一丝生存保障,他把家中仅有的银元,用一条裤子仔细地缠好,小心翼翼地架在女儿的脖子上。
此时的魏取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给新四军水上游击队报信,拯救圩子里众多乡亲的生命。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多耽搁一秒,乡亲们就多一分危险。于是,他毅然转身,朝着新四军水上游击队所在的方向奔去。
一路上,魏取舟身形如电,时刻警惕着四周是否有日寇的踪迹。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脚步也因疲惫而略显沉重,但一想到圩子里乡亲们绝望的眼神,他便又咬紧牙关,加快了步伐。
而在黄泥荡的圩子里,人们在不安与恐惧中等待着。大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盼望着能有奇迹出现。魏取舟的女儿混在人群里,眼中噙着泪水,既担忧父亲的安危,又害怕日寇随时追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