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八桂的三水村。

  王大娘家,七个闺女挤在草席上,最小的七妹还在襁褓里哭。

  "都带走吧"

  王大娘最后看了七个女儿那消瘦的脸庞后,坚决的说道。

  王大娘用红布包裹好家里仅有的两个红薯,轻轻的放进大女儿手里。

  "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她们跟着你们,最起码能活过这个冬天。"

  王三妹紧紧的牵着大姐的手,没有流泪,只是默默地看着母亲,她见过太多次母亲的重男轻女。

  弟弟生病时,爹娘会把她的口粮给留给弟弟,她也记不清到底有几次了。

  现在跟着这些穿军装的人离开这个家,或许是一种解脱,同时也可以给家里留下几袋白花花的面粉,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复兴军的车队就停在三水村的村口,一位复兴军的班长蹲下来后,给这些饿的面瘦肌黄的孩子们发了一些馒头。

  "到了安南,你们都可以在学校食堂吃到白米饭,那里还有专门的老师教你们读书。"

  王五妹怯生生的接过白花花的馒头,这时身后传来哭喊声,三水村的张老汉抱着复兴军军官的大腿,他婆娘跪在地上向复兴军磕头。

  "老总行行好,把我家小子也带走吧!!"

  复兴军的士兵叹了口气对他们说

  "大娘,我们只收女娃,您家的丫头去了可以做纺织厂的女工,挣了钱还能寄粮食回来,这不比待在在山里强。"

  在复兴军车队要离开的时候,王大娘跑了过来往王大妹手里塞了张钱

  "到了那边,给妹妹和你自己买些头绳"

  王大妹却把钱放回王大娘的手里

  "到了那边,那些当兵的说会给我们发新衣服,新鞋子。留着给弟弟买些糖吧!"

  卡车发动机的声音响起,王三妹看着车窗外的母亲,发现她头上的白发比上个月又多,或许不是母亲不关心她,而是在吃不饱的时候,弟弟更重要。

  岭南羊城,怡红院的木门在深夜悄悄的打开。周妈给七个姑娘戴上银簪后说道,

  "跟着复兴军走吧,别学我,在这里熬成老树皮了。"

  头牌阿翠摸着簪子冷笑道,

  "您倒是挺舍得,以前卖我们的时候,可都是论斤称的。"

  "论斤称?你们七个加起来,换的粮食够养活整条街的人了。"

  "这就足够了!"周妈闷闷的说道。

  复兴军的马车停在门口,女军医下来后提着马灯给姑娘们检查身体

  "手伸出来看看,看看有没有冻疮?"

  "到了安南,会把你们安排到织袜厂做工人,以后不用再陪陌生人喝酒了。"

  阿翠在离开前,掀开马车的窗帘,看见周妈正对着她们离开的方向流泪,这个一辈子都没说过软话的女人,现在哭得停不下来。

  其他姑娘都哭了出来,阿翠也在默默的流泪,不知道是对自己摆脱了过去不幸生活感到喜悦而哭泣,还是对离开家乡感到不舍而哭泣。

  在这里面,最沉默的是小莲,她才十三岁,八个月前她才被卖到怡红院。她对一切都感到陌生,不是很理解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她们要去很远的地方。

  马车驶过骑楼时,阿翠通过路边房子的玻璃,看到了她现在的样子,她穿着新的衣服,头发剪成利索的短发。

  阿翠发现,自己不涂胭脂的样子,更像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件货物。

  夜郎苗寨的吊脚楼里,阿莎的妈妈把最后半块蜂蜡放进阿莎的竹筒里面。

  "跟着汉人队伍走吧,去了山外读书不要钱,他们还会还教你识字。"

  "照顾好自己!"

  "是阿妈对不起你!"

  阿莎摸着胸前的银项圈,这是奶奶留给她的,本来这是要在她出嫁的时候,阿妈亲自帮她戴上的。

  现在只能提前戴上后,跟着复兴军的移民队伍离开了。

  房子外面,阿莎的父亲抽着旱烟,抱着刚满一岁的弟弟,沉默着不说话。

  这个已经有了五个姐姐的男孩,是全家的"香火"。阿莎知道,自己的离开不过是为了给弟弟换一袋粮食。

  女军官蹲下来帮阿莎系好绑腿

  "到了安南,我们会教你识字,你也可以写信回家。"

  阿莎听见身后传来妹妹的哭声,七岁的阿朵冲上来紧紧的抱住她。

  "姐姐别走,我以后把红薯都让给你吃,不要走好不好?"

  阿莎蹲下来温柔的擦掉妹妹的眼泪,在阿朵的额头上亲了一口,温柔的说道。

  "等姐姐学会了织布,就给你寄花布做的新裙子,好吗?"

  "好!"阿朵强忍着眼泪不掉下来,重重的点了点头

  在复兴军的车队离开时,苗寨的寨主敲响了牛皮鼓,这是苗家送贵客的礼节。

  阿莎摸着车上的粮袋,这里面装着的是,复兴军用来换移民的面粉。

  留给家里的面粉,应该足够家里的人吃到来年开春了。

  阿莎知道,她的命运不再被拴在"生男孩"的轮回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最新章节,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