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道是存在的。”

  嗯?

  张鲁此时终于错愕的看向刘邈,不知道为何刘邈方才还说道都是糊弄人的东西,现在怎么又说道是存在的?

  “别在地上趴着,难不成很舒服?”

  刘邈让张鲁坐在旁边的胡床上。

  “道是存在的,所以就应该用道去解释天。”

  张鲁正襟危坐。

  因为他知道,之后刘邈讲的,便是刘邈希望让他,让道教去做的东西。

  “公祺。”

  刘邈叫出张鲁许久没人称呼过的表字,让张鲁稍显别扭。

  “朕且问你,你祖父张道陵为何建立道统?”

  “……”

  “说实话!”

  刘邈瞥了眼张鲁,将其还想忽悠自己的那些话术给堵塞回去。

  “你如今也自称“师君”,为道教领袖,却连道教和自己存在的意义都不晓得吗?”

  张鲁被刘邈一堵,便也知道,刘邈是要听他说实话。

  若是继续去糊弄刘邈,那不排除刘邈也将他给一并糊弄了!

  “只因……见不得人间疾苦罢了。”

  见不得人间疾苦。

  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

  太平道教的创始人张角。

  他们都有在太学求学的经历。

  张道陵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年仅二十六,便已经为江州令。

  汉孝章皇帝、汉孝和皇帝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并南下结庐而居,筑坛炼丹,研究道学。

  张角与中常侍交,信徒连结州郡,横跨八州,有数十万众。若张角能够用这些信众当做垫脚石,那三公之位同样是唾手可得。

  但一句“见不得人间疾苦”,却让他们放弃富贵,或为闲云野鹤,或是振臂高呼,去完成自己未尽之事。

  刘邈虽然时常也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挂在嘴边,但刘邈也知道,这世间,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能以名利二字便能豢养的。

  “见不得民间疾苦,所以来寻道?”

  刘邈又询问张鲁:“道能够解决民间疾苦吗?”

  “能!”

  这是张鲁最自豪的事情!也是道教最自豪的事情!

  张道陵、张角能够起家收复大量信徒,依靠的就是靠着四处行医,以此来解救百姓。

  而张鲁最自豪的,也是自己的“五斗米”制度!

  信众只要缴纳区区五斗米,就能够在义舍内吃一顿饱饭,甚至是能够品尝到肉的滋味!

  所以张鲁才说,“道”,确实是能够救世!

  刘邈听见张鲁的回应,并没有急着反驳他,而是询问:“你在义舍的米肉,是从哪里来的?”

  “自然是凭借着汉宁信徒耕耘土地而来。”

  “如今汉宁有多少人?”

  “七万余户。”

  “若是将来户数到了十万人,你的义舍还能开起来吗?”

  “可以。”

  “那十五万户呢?”

  “尚可……”

  “那二十万户呢?”

  “……”

  张鲁皱起眉头:“汉宁的土地,哪里能够养的活这么多人?”

  二十万户百姓,凭借汉中的土地,哪里是能够养活的起的?

  到时候这二十万户百姓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张鲁怎么可能去建设义舍?

  “对啊,怎么养活的起呢?”

  刘邈叹了口气。

  “可你知不知道,大汉这二百年来,也是这样。”

  “光武建武那时候,不过才两千一百余万人。”

  “但等到了桓帝永寿年间,光在籍的百姓,就有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就这,还没有算上那些豪族隐匿的人口,保守估计,当时的大汉已经有了七千万百姓。”

  “汉中养活不起二十万户百姓,难道大汉就能养活的起这七千万百姓吗?”

  张鲁没有想到刘邈将问题一下拔高到了这个地步,却也只能耐着性子解答:“人多了,朝廷的税收其实也变多了,自然可以养活这些人。”

  “错了。”

  刘邈摇头。

  “人确实是多了,但是地就那么多,粮食也就永远只有那么多。”

  “人多地少,就会有人想要去争。争到手后,不想再让别人去争,于是这些人就联合起来不让其余人去争。这样那些人就没有了土地,而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粮食,就不能生存。”

  刘邈闭上眼睛:“而不让他们生存,他们就要杀人!”

  “你现在继续告诉朕,你现在研究的道,能解人间疾苦吗?”

  张鲁同样闭上眼睛。

  和他祖父张道陵,他爹张衡这种纯粹的理论学者不同。

  张鲁,已经步入了世俗,是真的汉中太守,是真的搞到了一块道教的试验田,并且搞出了五斗米教,搞出了政教合一。

  所以在听到刘邈的质问后,张鲁并未急着辩驳。

  他在思考。

  固然,他可以说,整个大汉和他一个汉中有什么关系……

  但倘若真的这样逃避,张鲁也就不会来到成都觐见刘邈。

  刘邈想要的,是一柄能够量天的尺子!而不是柄不能承重,只能在地里乱刨的锄头。

  张鲁想要的,也不是闭关锁国,让道教就蜷缩在汉中,成为一只坐井观天的蛤蟆。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如果道家没有承天的能力,没有胸怀天下的勇气,那凭什么成为显学?成为规则?

  张鲁思索片刻后,给出答案:“可小国寡民?”

  “噗嗤!”

  刘邈再度嗤笑起来。

  “你倒真把老聃那些东西奉为圭臬啊。”

  人太多了怎么办?

  那就永远小国寡民,让百姓不流入,也不流出,如此人口就不会出现增长,土地也就永远不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

  但刘邈就问了——

  “春秋之时,倒是小国寡民。”

  “但当时是什么情况?”

  “燕、邢这样的诸夏国家几乎快被夷狄灭国!”

  “倘若当时,在匈奴强盛的时候,大汉境内依旧是小国寡民,那大汉会如何?汉人会如何?”

  刘邈承认,小国寡民,倒真是不错。

  但它注定只是一个幻想。

  因为你自己小国寡民,最好也祈祷别的国家都是小国寡民。

  不然最终只会成为别人的养分,被别人嚼的连骨头都不剩!

  别说是以前了。

  便是现在。

  天下谁不知道张鲁的汉中富饶?

  一旦刘邈平定了河北,或者是袁绍平定了江东,难道会让张鲁治下的汉中一直存在?

  所以刘邈才会对张鲁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嗤笑!

  张鲁此时脑海中又浮现了许多方法。

  但毫无疑问。

  老聃那套理论,是建立在大家都安分守己,且道德高尚的前提下进行的,而这也是道家和儒家殊途同归的地方,便是劝导人向善,教育人的道德。

  可这世上总有不安分守己的人。

  春秋时的狄族、夷族。

  战国时的东胡。

  先汉时的匈奴。

  后汉时的羌、鲜卑、乌桓……

  这些异族,都是实打实的威胁!

  没有了集权,没有了庞大的体系,没有了充足的资源,华夏拿什么去抵抗这些异族?

  一想到这,张鲁不免有些颓废。

  他倒也没有天真的以为用教化就能够感化这些异族。

  所以他不免有些怀疑——

  “难道道教的理论,真的不能支撑起整个天下吗?”

  刘邈看到张鲁开始怀疑,便告诉了他另外一个数据——

  “其实,在先汉末期的时候,人口不过也就六千余万。”

  嗯?

  张鲁抬起头来。

  先汉末期,人口不过六千万?

  但是在黄巾之乱爆发的前夕,人口却足有七千万!

  这一千万是怎么来的?

  是后汉的百姓比先汉的百姓更加能够忍饥挨饿了吗?

  还是说,是后汉的土地比先汉的土地多了吗?

  ……

  在张鲁胡思乱想之际,刘邈已经告诉了他答案——

  “因为经过两百余年,农耕的技艺总归是进步了许多,所以能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

  “所以……你应该明白,朕说的道究竟是什么了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都是为了大汉!,朕,都是为了大汉!最新章节,朕,都是为了大汉!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