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奴婢刚刚乘人不注意偷了两块莲糕,你看。奴婢给你挡着人,你悄悄吃点吧。”

  小太监庞天寿挡着人,露出袖口,小声低语。他还不知道应该换称呼了,但他知道要讨好自己的主人。

  “朕不饿,你吃吧。”

  朱慈炅看着面前谄媚的笑脸。皇宫真养人啊,几岁的孩子都知道争宠了。

  庞天寿快哭出来了,“殿下你一天没吃东西了。”

  正路过准备离开休息的张嫣听到了庞天寿的话,一惊,迅速来到朱慈炅面前。

  “带陛下下去,煮点吃食。炅儿,听话,别折腾自己。”

  朱慈炅低头,有些无奈,“儿臣遵旨。”

  朱慈炅退到偏殿,小庞很快送来一碗白粥。

  “陛下,好了。”

  显然有人教他,应该换称呼了。

  朱慈炅毫无胃口,嘴里根本无味,问道,“有苦菜吗?”

  话一出口,又想起父皇,是啊,现在轮到他每天都要尝点苦菜了。

  大明宫廷苦菜叫荼菜,如火如荼的荼,荼毒天下的荼。

  一夹菜入口,朱慈炅愣了,还有点惊慌,怎么没味道?

  他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失去了味觉。

  “传张介宾。”

  张介宾检查后得出的结论是,皇上悲伤过度而失味觉,应该只是暂时的,只要哭出来就好。

  可是,不知道为何,或许从他点头允许御医拔去天启爸爸身上的银针开始,他就再也哭不出来了。

  本就有些神异的朱慈炅,成为皇帝后,更神了。

  张后和任妃匆匆赶来却都没有主意。

  不过朱慈炅算是放心了。

  他有些担心跟天启讲的那个梦成真了,天启刚挂,他就被人毒杀,虚惊一场还好。

  ******

  京师承天门(今北京天安门)东南侧,长安右门以东,千步廊东侧,有一座宏大的建筑,是大明中央礼部衙门。

  建筑坐北朝南,衙署外墙以朱红漆饰,正门悬挂黑底金字匾额,上书“礼部”二字,两侧立有石狮镇守,门廊立柱雕刻云龙纹样,象征皇权与礼法权威。

  主体建筑由三进院落构成:前院为仪门及属官办事厅,中院正堂为“典仪堂”,是尚书主持廷议、处理政务的核心场所;后院则设典籍库与礼器房,存放《大明会典》《礼部则例》及祭祀器物。

  典仪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枋绘有青绿彩画,地面铺设青砖,正中悬挂“明礼定邦”御笔匾额。

  堂内主位设紫檀木案几,上置铜铸香炉、文房四宝及黄绸包裹的玉圭——象征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权。

  此时礼部衙门内外已尽悬素白。

  正门处垂落两条三丈白绸幡,幡尾以金线绣龙纹;院中七十二盏宫灯悉数裹上麻布,典籍库廊柱缠绕素帛,连石阶缝隙都填塞着棉纸剪成的雪花纹路。

  平日难得一见的大佬们皆着斩衰丧服,齐聚典仪堂。

  这是一场廷议,要议定天启庙号、谥号,同时也要为坤宁宫、启祥宫上尊号。

  礼部尚书周登道主持,内阁五大佬非常难得的集体参加,司礼监三大秉笔李永贞、赵本政和田昭列席,与会的是各部尚书侍郎,九卿,翰林,御史。

  济济一堂五十多人,是大明难得一见的大廷议。

  这两天可难为死周尚书了。

  作为大明朝有名的混子尚书,他的业务水平可想而之。

  不过他的两位副手,左侍郎孟绍虞和右侍郎温体仁还是在线的。

  两位侍郎为与会官员呈上《谥法考》与《庙号例则》,翰林学士钱士升则开始诵读历代帝王谥册。

  所有人都神情肃穆,言辞谨慎。

  “皇帝崩逝,朝廷当遵古制,定庙号、谥号,以彰其德。今日诸公齐聚,望各抒己见,为国尽忠。”

  周尚书缓缓开口,向内阁五大佬点点,示意廷议开始。

  “先帝在位八年,虽国事多艰,然其勤政爱民,尤重木艺,实为一代贤君。我以为,庙号‘熹宗’,喻晨光微弱,象征其未竟之志。”

  太常寺卿钱谦益首先开口。

  魏忠贤去世后,起复了一大批人。“水太凉”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一个萝卜一个坑,他并没有捞到啥好位置,好在九卿也有廷议资格。

  “熹者,微弱也,恐不足以彰显先帝之功。我以为‘愍宗’更妥,以哀其早逝,惜其未展宏图。”温体仁言辞恳切,却引发众臣低声议论。

  御史群中突然传出个声音,“厉宗更妥,可彰先帝刚毅果决。”

  人皆侧目,原来是左光斗之弟左光先。

  你一个御史是来维持秩序的,哪来的发言资格,简直是扰乱秩序。

  黄立极怒了,“叉出去!”

  “据《谥法解》,‘悊’字寓意明睿,可作谥号。先帝虽年少继位,然其聪慧仁厚,当以‘悊皇帝’为谥号,以褒其德。”

  ……

  众臣的最终决议经反复讨论,礼部综合众议,定庙号为“熹宗”,谥号为“悊皇帝”。

  李永贞与内阁点头呵呵,赵本政却提笔记录,先行派人呈报王体乾。

  廷议还未结束,一个太监就跑向首辅黄立极。

  “血红”的大叉遮盖了熹宗悊皇帝这个暗贬的庙号和谥号,一个写得有些歪的“纯”字透着朱家子孙骨子里那种浓浓的犟种特质。

  黄首辅当即跪了,“老夫仔细想了下,熹宗这个庙号不合适。。”

  孙承宗愕然,转头,“首辅?”

  黄首辅有些小得意,把手中宣纸亮给孙承宗看。

  那个血红的大叉像是划在孙承宗脸上。

  在黄首辅的的操作下,天启大帝庙号从“熹宗悊皇帝”换成了“纯宗严皇帝”。

  成熟的朝臣都不会在这件事上和小皇帝过不去,左光先之流注定要被贬去三千里外。

  或许,在九泉之下,天启也会感叹,皇位传儿就是比传弟香。

  至少历史上朱由检是知道“熹”字暗讽了阉党当政的黑暗,但依然给与认可。

  黄立极本身就是所谓阉党头子,他虽然复出视事,但话语权实在比不过已经执掌内阁半年的孙承宗。

  不过小皇帝的意思,孙承宗也只能照办。

  他的心头至今还闪过客氏的尖叫和瑞王的鲜血,从来无情帝王家,他和小皇帝之间可没有和天启之间的恩情。

  朱慈炅对天启庙号谥号很满意,但礼部的折子还是让他宕机。

  嫡母坤宁宫张氏,尊母后慈安皇太后,迁居慈宁宫。

  生母启祥宫任氏,尊圣母慈禧皇太后,迁居慈庆宫。同时准任氏暂居乾清宫,以照顾幼帝。

  慈禧太后啊,你们也敢放出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最新章节,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