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白驹过隙。

  越王徐闻薨逝数十寒暑,然其赫赫威名仍在大明山河间传唱。

  三街六巷的茶楼酒肆,白发老翁说起"定海神针"的典故,总要捋须长叹;

  边关戍卒遥望星斗,仍以"越王星"辨位导航。

  这位传奇人物的功业,早已化作朱明史册中最耀目的篇章。

  隆启四十年,春。

  紫禁城,文渊阁。

  内阁大学士严嵩执笔修史,正誊录《越王徐闻传》。

  忽闻门外脚步声近,抬头见一青袍儒者踱步入内,风骨峻峭,正是新任兵部尚书王守仁。

  严嵩搁笔,捋须笑道:“伯安(王守仁字)何故至此?”

  王守仁拱手一礼,目光落于案上墨迹未干的史稿,道:“闻严公修《越王世家》,特来一观。”

  严嵩叹曰:“越王徐闻,历九朝而不倒,三定社稷,五扶新君,功高震主,然终得善终,实乃异数。”

  王守仁凝视史册,忽而轻笑:“严公以为,越王之权术,可学否?”

  严嵩沉吟片刻,摇头道:“不可学,越王生逢大世,以孤臣之身,行权臣之事,然其心在天下,非为一己之私,后人若只效其权谋,而无其胸襟,必招祸端。”

  王守仁颔首,目光深远:“吾观越王一生,非以权术胜,而以‘知行合一’胜,靖难时运筹帷幄,白沟河救主,非谋略之高,乃决断之速,晚年归隐,不恋权位,非畏谗言,乃知进退,此等人物,百年难遇!”

  严嵩闻言,若有所思,提笔于史册末页添注:

  “越王徐闻,起于寒微,终极人臣,其智可比张良,其忠不逊诸葛,然权倾朝野而主不疑,功高震主而身不危,非独谋略,亦天数也,后世称颂者,当思其‘国运常稳,百姓安乐’八字遗训,而非效其权柄。”

  王守仁览毕,抚掌而笑:“严公此评,可谓公允!”

  ......

  不过,对于徐闻的身份定位,礼部尚书夏言有不同见解。

  他认为,徐闻其孙徐煌,于海外征服殷洲,立国大越,已尊徐闻为太祖高皇帝,朝廷也承认了此事,不应该再以越王相称,而应称其为“越太祖”。

  严嵩不同意,《越王世家》是他领头编写的,刚编成就要改名?岂不打脸?

  “徐闻一生,辅佐大明,功勋赫赫,英名永存,他之于大明,堪称定海神针,其薨逝后,是以越王身份下葬,于长陵太宗为伴,岂能称其为越太祖?”

  严嵩眉头轻挑,笑道:“若真以越太祖之名,徐闻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我大明历代先帝?先帝们又如何看他?”

  礼部尚书夏言无言以对。

  也是,越王不一定想要越太祖的名号。

  他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大明,或许只愿做大明的臣子吧!

  夏言沉默片刻,方才开口:“老越王确实是国之栋梁,然其死后,徐家之兴,并未因此停滞。”

  严嵩摇头苦笑:“徐家后代,如今可不得了,光是今年谴使朝贡的,就有十六国!”

  “这么多?”

  夏言听得神色一变,眼中透出一抹惊讶。

  越王后人,不止徐煌一人在海外立国,足足有十六个!

  但其他大多只是称王,只有徐煌一人称帝。

  “真不愧为徐家遗风,才俊无双,实为徐家后继有人,实为大明之福!”

  夏言感慨道。

  严嵩点点头,沉默片刻,目光远眺:“若论辅佐江山之力,徐闻可为后代楷模,其才兼文武,既有治国之智,又具征伐之勇,堪称两千年来难得之人物!”

  此时,二人正于大明宫廷议事,窗外微风拂过,秋意渐浓。

  两人一番话语,不禁让周围官员皆感到十分敬佩。

  时至今日,徐闻之死,已过去数十年。

  然徐家之辉煌,依旧在人们口中传颂,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世家!

  ......

  皇熙三十年,仲夏之月,京师徐氏宗祠。

  香烟袅袅,钟磬悠扬。

  当代越王徐骁身着玄端冕服,手持白玉圭,率三百宗亲子弟肃立祠前,祭拜越王徐闻薨逝百年。

  礼官高声唱喏:

  "大越国太子徐璟,率皇族百人祭祖!”

  "吕宋王徐烈,率世子入朝祭祖!”

  "马六甲徐国国君徐琰,入朝祭祖!”

  "法兰西承化王徐砚,入朝祭祖!”

  “澳洲大洋国国主徐翊,入朝祭祖!”

  “俄罗斯大公徐玄,如潮祭祖!”

  “.......”

  宗祠内外,朱紫盈庭。

  徐氏子孙纷纷仰视祠堂正殿那幅越王徐闻御容。

  画中老者目光如炬,似要穿透百年光阴。

  第五代越王徐骁望着阶下一众国君,手中蟠龙杖微微发颤,叹曰:“先祖越王薨逝百年,我徐氏竟开枝散叶至此!”

  好望角,惊涛拍岸。

  第七代镇海公徐维岳银发如雪,正握着孙儿的手临摹《越王训》。

  混血孩童忽然搁笔,指着印度洋上如血残阳:"祖父,听说海的尽头是白皑皑的一片巨大冰层,未曾有人征服,我们徐家有人去过吗?"

  老人从怀中取出一枚隆启通宝,抛向浪涛,大笑道:“徐家儿郎的征途,岂是海水能阻?”

  此刻,南极的冰层上,正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越王神像冰雕,手中持剑,正映出极地永不落幕的朝阳。

  ......

  天启八年,紫禁城暖阁。

  天启帝斜倚在软榻上,指尖拨弄着一只精巧的欧罗巴自鸣钟。

  鎏金齿轮在琉璃罩下咔嗒转动,偶有清脆铃响,引得皇帝轻笑。

  “这些红毛夷的玩意儿,倒也有趣。”天启帝懒懒抬眸:“传旨,叫他们明年多贡些来。”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躬身近前,嗓音压得极低:“陛下,昨夜八千里加急……大越国第三代皇帝徐承运,已率铁甲舰队横渡大西洋,击溃欧罗巴十七国联军,如今法兰西、西班牙、英吉利等国,皆由徐氏子孙据位称王……”

  天启帝的手忽然顿住。

  自鸣钟的齿轮卡在一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暖阁内静得可怕,唯有铜漏滴答。

  良久,天启帝忽然嗤笑一声,拾起案上那柄越王徐闻当年进献的玉如意,轻轻敲了敲自鸣钟的琉璃罩。

  “徐家啊……”天启帝望着窗外飘落的梨花,语气微妙:“当年皇祖爷爷赐他们‘永镇四海’,他们倒真把四海都镇了。”

  王安冷汗涔涔:“是否要召内阁……”

  “怎么?还能发兵攻打越国不成?”

  天启帝随手将玉如意抛给太监,有些无语:“还八千里加急,这消息估摸着还是一年前发生的事,人家早就稳住了欧洲。”

  他看向王安:“你要是有那功夫,多去皇家科学院几趟,催催那些个院士,给朕发明出一个可以万里通话的劳什子,朕想直接和徐承运通话!”

  王安眼睛一亮:“陛下您还别说,皇家科学院还真有人在研究这玩意儿,说是有点成就了,跟顺风耳似的,估摸着近些年就能出来。”

  “哦?那感情好啊!朕真有点迫不及待了!”

  天启帝搓了搓手,十分兴奋,他最喜欢这些发明小创造了。

  待冷静后,重回大越国的话题。

  天启帝指了指墙上那幅新挂的坤舆万国全图:“徐承运不是还知道往朕这送《万国朝贡图》吗?人家心里,可还记着大明呢!”

  图中密密麻麻标注着徐氏封国。

  国名不一,既有“汉越”、“靖海”、“归化”等封号,亦有“齐”、“鲁”、“浙”、“辽”、“夏”等具有华夏特色的国名。

  天启帝细细品味着末尾那句“日月所照,终归华夏”,忽然对王安眨了眨眼:

  “你说……徐家那些人天天骑大洋马,生的孩子长得更像汉人,还是更像红毛夷?”

  老太监王安嘴角一抽,笑道:“甭管像谁,只要是被我们汉人骑了,那就是炎黄子孙!身体里留着华夏的血脉!”

  .......

  本书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最新章节,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