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即位后全盘推翻天启之策,一上来就处死魏忠贤,重新起用东林党人,还废掉了商业税。

  结果,庞大的财政压力重新压在农民肩头,直接导致明末起义连绵不断。

  天启还有“木匠皇帝”的外号,除此之外,还有人讥讽他为“文盲”。

  据说他根本不识字。

  当年,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列了“二十四宗大罪”,要求立即将其处死。

  担心奏疏被截,他特意造势,使得朝野皆知,最终上呈天子。

  大殿之上,魏忠贤吓得脸色如土。

  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天启因不识字,竟随手把奏疏递给身边侍奉的王体乾。

  偏偏王体乾是魏忠贤的心腹,他故意掐头去尾,只挑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念给皇帝听。

  天启一听,觉得也没什么要紧,魏忠贤便因此侥幸躲过一劫。

  可天启真是不识字吗?

  未必。

  许多时候,史书往往带着政治色彩,故意留下一个个谜团。

  实际上,天启少年时虽因环境所限,只能由父皇旧伴读吴进忠勉强担任启蒙老师,但至少打下了基础。

  等到登基后,更在孙承宗的督导下读书学习,态度颇为用心。

  不仅如此,他还和祖父一样,对书法情有独钟。

  只是他的书艺终究不及那些才情横溢的先祖。

  因此,说他是文盲,显然过于荒唐。

  至于奏疏被太监转手,恐怕更多是天启不想亲手动掉魏忠贤这个“黑手套”。

  再说天启酷爱木工。

  这确实是他的兴趣。

  可大明的皇帝有癖好,本就寻常:嘉靖炼丹,隆庆好色,万历消极怠政。

  相比之下,天启的木工癖未必就是昏庸的象征。

  有记载称,他做木工活时,往往一边动手,一边处理政务,还能静心听取朝政之事。

  换言之,魏忠贤虽执掌执行权,但真正的决断,仍掌握在天启手中。

  在大明的体制下,本就不可能出现“废帝”。

  因此,天启授权魏忠贤,并非受骗无知,而是主动为之。

  那么,他为何要重用阉党,打压东林?

  这就不得不提到明末“三大案”。

  这三桩大案,本质上皆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

  而东林党却借此积攒了巨大政治资本,几乎独揽朝权。

  史书称那一时期为“众正盈朝”。

  然而讽刺的是,所谓“众正盈朝”之时,明军对外战争却是一败涂地。

  因东林党党争心重,排挤楚党将领熊廷弼,最终酿成广宁惨败。

  六万大军葬送在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下,东战场全面崩溃。

  当噩耗传来,天启急得团团转。

  可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却仍在党同伐异,只顾为私利勾心斗角!

  那些平日里侃侃而谈、满口仁义的东林党人,在关键时刻却只会推诿扯皮,毫无担当。

  天启帝终于看清,这群文官靠不住。

  他愤然下诏,言辞犀利:

  国势已危,你们却依旧互相挑刺、搬弄是非?!

  眼下最需要的是齐心协力,而不是党同伐异!

  然而,诏书下达两月,朝堂依旧老样子,文官们把圣旨当耳边风。

  天启彻底动怒。

  彼时正值少壮气盛,他对文臣集团忍无可忍,毅然决意削去东林党人的权势,来一场彻底的换血。

  而魏忠贤,便成了他挑选出的棋子。

  天启让魏忠贤牵制文官,并非出自偏爱,而是出于无奈。

  若有更好的选择,他绝不会倚重此人。

  毕竟魏忠贤本性贪婪,秉权之时弊病重重。

  可在天启眼中,与其忍受文臣空谈误国,不如用这条“恶犬”。

  魏忠贤是皇帝的刀子。

  圣上让他咬,他便毫不犹豫。

  圣上不动,他也老实收敛。

  但别指望他有张居正那般雄才大略,他只是一个执行者。

  尽管如此,他也比东林那些空口白话的“伪君子”要强得多。

  若要干事,他至少肯干。

  【明思宗·朱由检】

  【外号:上吊天子】

  在天启之后,天幕出现了大明最后一位皇帝的画面。

  崇祯,其人早已在“亡国皇帝系列”中登过场。

  帝王们对崇祯的评价,大多居于中等。

  他虽无开疆拓土的雄图,却也算得上守成有余的君主。

  倘若生在太平之世,完全能做一位中规中矩的皇帝。

  只可惜命运弄人,他生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注定背负大明最后的沉重。

  即便如此,崇祯的气节,仍令人肃然起敬。

  不同于那些仓皇苟且的亡国之君,他选择了以死殉国。

  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绝笔遗言,更是将其形象推向巅峰。

  大明也因此印证了那句古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此前,只看亡国皇帝系列,众帝王们对大明末年的困境并不甚清楚。

  如今连看多段视频,始皇帝、汉武帝、李世民等人,皆对大明的沉疴与崇祯的艰难处境,有了更深的体悟。

  虽说崇祯接手的是兄长留下的烂摊子,但他硬是支撑了十七年。

  单这一点,便已殊为不易。

  至于“上吊天子”的外号,帝王们默然无语。

  自古能做到殉国者,无不令人敬重。

  而崇祯,还有一项“纪录”,冠绝古今。

  那便是他的庙号、谥号之多,独一无二!

  他先后被赋予四个庙号,三个谥号。

  当年多尔衮入主北京,替崇祯拟定庙号“怀”,谥号“端”,合称“怀宗端皇帝”。

  及至顺治亲政,特旨废去庙号,改谥“庄烈愍”,于是清代正史皆称之为“庄烈帝”或“愍帝”。

  南明诸政权则不断追加,先称“思宗烈皇帝”,后又改为“毅宗”。

  不过,最常见的还是“明思宗”,沿用至今。

  随着崇祯影像的结束,也象征着大明的终结。

  紧随其后的,便是清朝的开篇。

  天幕下,几位大清皇帝俱都端坐,神情凝重而期待。

  ……

  康熙时期!

  康熙神色沉稳,缓缓开口:“大明诸帝几乎人人有外号,这说明后世对明一朝格外关注。”

  “我大清自关外入主中原,不知后世又会如何评说我等?”

  太子闻言,忍不住笑道:“父皇多虑了。我朝帝王皆为雄主,外号定不差。

  况且大明亡于我大清铁骑之下,如此武功,岂能不为后世称颂?”

  太子话音落下,康熙却未展颜,眉宇间依旧凝着一丝深思。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最新章节,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