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万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半个晚上,一座雄伟壮观的浮桥终于横跨过宽阔的江面,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

  李振华站在岸边,目光如炬地注视着这座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浮桥,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深吸一口气,然后高声下令:“所有人,过桥!”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江面上回荡,传进每一个人的耳朵里。接到命令后,早已在岸边排好队的将士们迅速而有序地踏上浮桥,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展示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徐参谋长走到李振华身旁,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感慨地说:“军座,看来到了分别的时候了。”

  李振华回敬了一个礼,微笑着说:“我们只是短暂的分离,很快就会重新在一起并肩战斗了。我和弟兄们在江北等着你们!”

  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当走了一半的时候,王元奎率领着 601 旅的弟兄们如疾风般疾驰而来。

  “报告军座!”王元奎跑到李振华面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地说道,“601 旅完成阻击任务,请求归队!”

  李振华看着眼前这个一脸疲惫却又不失坚韧的汉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他举起右手,庄重地向王元奎回礼,然后说道:“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平安归来,我也放心了!”

  “多谢军座挂念,”王元奎说道,“师座,我给你介绍一个人。”

  然后一名背着狙击步枪的中校军官走上前来。“教导总队2旅3团一营营长林杰森向长官问好!”

  王元奎介绍:“军座,这位林弟兄,一个人就干掉一个鬼子小分队,撤退的时候我们遇到,就一起回来了。”李振华看向面前的林杰森,感觉到这个名字很熟悉,但是又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说过。

  “好,”李振华夸赞到,“林营长好样的,不愧为我中华军人。”

  林杰森不卑不亢的回答:“多谢长官夸奖,卑职只是在做一个中华军人应该做的事!”

  李振华对王元奎和林杰森说,“先渡江吧!剩下的话,到了江对面再说。”

  又是一个漫长的夜晚,黎明前的黑暗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和不安。然而,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江面上时,整个世界都仿佛被点亮了一般。

  在这黎明时分,71军的四万多将士们终于在太阳完全升起之前成功渡过了江。他们整齐地排列在江岸边,身上的军装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显得英姿飒爽。

  李振华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的目光落在身后的浮桥上。这座浮桥是由无数条渡船和木头木板搭建而成的,它承载着四万多将士的生命和希望,也见证了他们艰难的渡江过程。

  渡过江以后,李振华深吸一口气,然后转过身来,缓缓地举起右手,向江对面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军礼是对南京被屠杀的老百姓的歉意和愧疚,还有对当地老百姓的感谢,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敬重之情。

  其他军官们见到这一幕,也纷纷效仿李振华,举起手向刚刚走来的方向敬礼。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两个多小时后,部队来到了和县。和县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县城,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尽管芜湖等地早已遭到小鬼子的猛烈进攻,但和县这里还暂时没有受到日军的威胁。

  考虑到部队经过长时间的行军和渡江作战,士兵们都已经疲惫不堪,李振华决定让部队在和县休整一天。这个决定得到了所有军官的一致赞同,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让士兵们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战斗。

  听到可以休息的命令,许多战士们如释重负,他们甚至来不及找个地方躺下,就直接倒头睡在了路边。李振华看着这些熟睡的战士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在一个小院子里,所有团以上的军官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李振华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庞,然后缓缓地说道:“薛处长,你现在就给军政部发报,先把我们的情况向军政部汇报一下。”

  “是!”

  武汉,军政部的电台突然响起,电讯员立即抄写下来,然后翻译。

  “报告长官,71 军电报!”电讯员的声音急促而响亮,仿佛这封电报承载着无比重要的信息。他迅速地将电报交到何长官手中,然后站在一旁,等待着长官的指示。

  何长官接过电报,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电报上的文字,似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过了一会儿,他像是突然回过神来,毫不犹豫地将电报折叠好,塞进怀里,然后转身飞奔而出,朝着最高统帅的住处狂奔而去。

  何长官的步伐很快,他的心中充满了焦急和不安。71 军的电报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消息呢?是好是坏?他不得而知,但他知道这个消息一定非常重要,否则不会让他如此失态。

  没过多久,何长官便来到了最高统帅的住处。他顾不上喘口气,直接冲进房间,大声喊道:“报告统帅,71 军电报!”

  最高统帅原本正背对着门口,听到何长官的声音,他立刻转过身来,脸上露出一丝惊讶。显然,他也没有想到何长官会如此匆忙地跑来。

  在此之前,南京的其他部队在突围后,除了王敬久和沈发藻已经成功抵达滁州外,就再也没有关于 71 军的任何消息了。所有人都认为 71 军已经全军覆没,毕竟在如此惨烈的战斗中,要想幸存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就在大家都已经放弃希望的时候,竟然收到了 71 军的电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最高统帅激动地看着何长官,问道:“敬之,你给我念一下,电报上说什么了!”

  何长官面色凝重地打开电报,逐字逐句地阅读着上面的内容。

  “报告军政部何长官并转最高统帅,”电报的开头,透露出一种严肃而正式的氛围。

  接着,电报详细描述了 12 号本部接到突围命令后的情况。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71 军全体将士依然坚守在南京,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直至 14 号凌晨两点才成功突围。

  在战斗中,本部不仅成功收拢了其他部队的散兵两万余人,还将这些兵力与本部原有部队进行整合,共计四万余人。考虑到本部兵力仍然不足,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这两万余人补充到本部当中,并另外新编三个团,共计六千余人,由原 156 师师长李江指挥。这个新编师的番号暂定为新 156 师。

  本部于 16 号早晨九点抵达和县,经过军部的商议,决定在和县休整一天,以恢复部队的体力和士气。

  然而,本部所辖的辎重部队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无法通过浮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由徐参谋长率领辎重部队向铜陵方向进发,希望能够找到其他途径过江。

  最后,李振华副军长在电报中请求何长官能够从中协调渡轮,协助本部辎重部队顺利过江。

  这份电报详细记录了 71 军在南京突围后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展现了军队在艰难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抗战之国之劲旅,从少将师长起,抗战之国之劲旅,从少将师长起最新章节,抗战之国之劲旅,从少将师长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