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的紫禁城,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喧嚣与仪式感中。

  朱红宫门张贴着崭新的桃符与威猛的门神,殿檐下悬挂着祈福的钟馗像与金银八宝,空气中弥漫着焚烧柏枝的清香和淡淡的硝烟味。

  宫女太监们步履匆匆,脸上带着节日的喜气,为这座森严的宫殿添上几分暖色。

  子夜将近,钟楼那浑厚悠扬的“辞旧钟”声穿透寒夜,响彻京城。几乎在钟声落下的瞬间,早已准备就绪的小太监们点燃了引信。

  “嘭!嘭!嘭!”

  绚烂的烟花呼啸着冲上墨蓝色的夜空,炸开一朵朵璀璨夺目的火树银花。

  五彩光芒映亮了宫墙金瓦,也映亮了仰头观看的宫女太监们兴奋的脸庞。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驱散了冬夜的寒意。

  朱由校负手立于乾清宫廊下,望着这漫天华彩。饶是见惯了场面,此刻也被这普天同庆的喜悦氛围感染,嘴角勾起一丝难得的、轻松的笑意。

  烟火的光芒在他年轻的脸上明灭闪烁,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的天启元年,将如这烟火般璀璨夺目。

  然而,这短暂的轻松并未持续多久。

  年节刚过,朝廷各衙门甫一开印,一份来自鸿胪寺的奏本便摆上了朱由校的案头;

  朝鲜进贡使臣,连日来在鸿胪寺馆驿外长跪不起,泣血陈情,痛斥建虏肆虐朝鲜,掠夺粮草,屠戮百姓,哀求“天朝上国”念在数百年宗藩情谊,速发天兵救援!

  朱由校看着奏报,脸上那节日的笑意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冰寒。

  建虏攻朝鲜?他并不意外。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丁卯胡乱”,他早有预料。

  只不过让他心寒甚至愤怒的,是朝鲜使臣那理所当然的“哀求”,以及朝堂上某些清流随之响起的、要求“彰显天朝恩威”、“庇护藩属”的聒噪之声!

  “天朝上国?宗藩情谊?”朱由校心中冷笑,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实用主义的怒火交织升腾。

  他想起了万历年间那场旷日持久的援朝抗倭之战!大明前后投入二十多万精锐,耗费钱粮无数,国库为之空虚,将士血染三千里江山!结果呢?

  开疆拓土?寸土未得!朝鲜依旧是朝鲜。

  财富报酬?非但没有,反而倒贴了天文数字的军费、粮饷、赏赐!

  这些钱粮,哪一粒不是大明百姓勒紧裤腰带缴纳的赋税?哪一锭不是民脂民膏?

  朝鲜臣民的感激?或许有。但这份感激,能当饭吃吗?能充实国库吗?能抵挡建虏的铁蹄吗?

  看看现在,建虏一打过去,朝鲜除了派使臣来哭求,可曾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这份“恭顺”,在生死存亡之际,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朱由校看来,大明现行的朝贡制度,简直就是个用真金白银买虚名的无底洞,是套在大明脖子上的沉重枷锁,更是导致“东方越打越弱,西方越拓越强”的根本症结之一!

  为了彰显“天朝恩威”,大明对朝贡国的赏赐价值,往往是贡品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倭国进贡几把刀,大明就回赐丝绸、瓷器、铜钱,价值悬殊。

  琉球进贡硫磺,暹罗进贡苏木、胡椒,朝鲜进贡人参、毛皮,大明回赐的丝绸、金银、书籍、药材等,价值无不远超贡品。

  这哪里是朝贡?分明是大明单方面的输血!每一次“万国来朝”的盛景背后,都是大明国库的失血与国力的消耗。

  还有那些朝贡使团动辄数百人,沿途食宿、护卫、赏赐,还得全由大明承担!使团滞留数月甚至半年,耗费巨资,地方苦不堪言。

  这套体系只图虚名,丧失实利,以“德化”、“怀柔”为核心,追求的是万国来朝的虚荣和政治上的宗主虚名。

  它拒绝或忽视了对藩属国进行实际控制、资源汲取、市场开拓的可能性。

  结果就是:大明中后期财政日益困窘,朝贡贸易成了压垮骆驼的沉重负担之一。

  大明就像一个慷慨的散财童子,散尽家财,却未能换来任何实质性的战略优势或经济回报,国力在虚耗中日渐衰弱。

  这让朱由校不由的想起了本朝初年那场足以令山河变色的壮举——永乐七下西洋!

  郑和那如山岳般的宝船队,劈波斩浪,旌旗蔽日,何等威风!浩浩荡荡的船队,如同移动的海上城邦,将大明的威仪播撒至天涯海角。

  锡兰山、古里、木骨都束……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名字,都曾匍匐在宝船队的阴影之下,献上奇珍异兽,接受天朝的册封。

  那一刻,煌煌大明,光耀四海,堪称前无古人!

  然而,这如同划过夜空的璀璨流星般的盛景,为何转瞬即逝,徒留后人唏嘘?

  朱由校心中一片雪亮,症结,就在那看似堂皇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旨意里!

  这趟耗资亿万、倾国之力打造的远航,其核心,竟是为了宣扬德政、怀柔远邦,甚至暗藏寻找建文帝踪迹的心思;

  至于开拓商路、攫取厚利、建立根基?那似乎从未真正进入庙堂诸公的考量。

  于是,他仿佛看到了一幕幕令人扼腕的景象:庞大宝船满载着丝绸、瓷器、金银,驶向异域。

  当船队抵达,那些被冠以“国王”之名的酋长、头领,献上几头稀奇的“麒麟”(长颈鹿)、几筐香料、几件土仪。

  而大明的回赐呢?却是成箱的金银、精美的绸缎、价值连城的瓷器!

  锡兰山国王、古里国王……哪一个不是捧着远超贡品价值的赏赐,喜笑颜开?这哪里是“万国来朝”?

  分明是大明在倾尽国库,向四海八荒散财布施!每一次扬帆,都是一次巨大的失血。

  郑和的船队如同浮萍,一次次远航,一次次归来。他们册封了国王,接受了朝贡,留下了“天威浩荡”的传说,却从未在那些阳光炽热、海风咸腥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没有坚固的堡垒,没有常驻的官吏,没有掌控航路咽喉的要塞。船队一走,那所谓的“臣服”便如沙滩上的字迹,被海浪轻易抹平。

  大明的影响力,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和传说。

  更可悲的是,官方垄断航海,垄断了远航,却只做赔本的买卖。严厉的海禁政策扼杀了民间海上贸易的活力,使得下西洋成为孤立的官方行为,缺乏民间资本和活力的支撑。

  当永乐帝的雄心壮志随着他的龙驭宾天而消散,当朝廷的目光转向北方的蒙古铁骑,当国库再也无力支撑这无底洞般的消耗时,这头巨兽便轰然倒下,再无后继之力。

  朱由校想到这里,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先祖壮举的敬仰,更有对其战略短视与经济失策的深深遗憾。

  那耗费无数国帑民脂打造的无敌舰队,最终只落得个“厚往薄来”、“昙花一现”的结局,未能为大明换来一寸稳固的疆土,一丝持久的财源,一点真正掌控海疆的力量。

  这,便是只图虚名、不务实利的惨痛教训!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旧有朝贡体系的致命缺陷。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最新章节,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