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元年,十一月十五日

  宜开市、交易、入宅,是个诸事皆宜的好日子。

  今天是大明帝国银行、太医院、讲武堂等三处建筑竣工揭匾的时候。

  作为朱由校打造的地标性建筑,帝国银行作为三者里面的佼佼者,整座建筑虽以钢筋混凝土筑就,却在形制上巧妙融合了江南园林的雅致与明代建筑的庄重。

  正门两侧蹲踞着一对汉白玉石狮,鬃毛卷曲、眼神威严;楼体墙面雕刻着“海晏河清”“五谷丰登”的浮雕,笔法细腻飞檐斗拱与几何线条交织,浮雕虽不若传统木雕细腻,却别有一种朴拙而雄浑的气韵;

  屋顶采用歇山顶设计,覆盖着琉璃瓦,阳光下熠熠生辉。虽因建材特性略显粗犷,却在古今交融间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磅礴气势。

  整体楼高三十五层,高一百二十余米,如一剑指苍穹。特别是在朱由校高屋建瓴的指导下,建筑还提前预留了未来安装电梯的空间位置。

  短短三个月建成如此宏伟的一栋建筑,哪怕是放在朱由校后世所在的时代,都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更不要说是在大明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王朝。若不是凭借着系统的伟力,朱由校也不敢行此惊世骇俗之举。

  这段时间,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甚至从周边省份专程赶来的文人墨客,只为一睹这“通天之楼”的真容。

  看惯了最高不过数丈的亭台楼阁,当一个生活在明代的普通人站在百丈高楼的阴影之下,仰首不见其顶时,那种心灵的震撼,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

  而京城的百姓,他们更是亲眼见证了这座神迹从无到有、从地基到云端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嘲笑“竟用这灰不溜秋的东西盖房,还用了上好的铁料,真是暴殄天物”,到后来的目瞪口呆,再到如今心悦诚服地低语:“陛下真是神人下凡。”

  朱由校的威望,便随着这座楼的节节升高,在万民注目中直上九霄。

  这座建筑犹如一柄开天辟地的利剑,不仅打破了大明数百年的营造认知,更打破了人们思想中那层无形的禁锢——原来世间之事,并非历来如此,亦非不可逾越。

  周边精明的商家趁机造势,临街酒楼纷纷举办诗会,门口立着醒目标牌:“观帝国银行奇观,赋天下第一高楼,佳作赏银五十两”。

  一时间,诗句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佳作:

  有赞楼宇之雄奇者:

  “危楼百尺接云天,雕栋凌霄瞰帝京。

  不见斧凿痕千叠,却疑神工落世间。”

  “三尺地基起层霄,三月功成鬼神骄。

  纵使滕王高阁在,怎及今楼接斗杓?”

  有颂圣君之圣明者:

  “琉璃映日放光华,疑是仙宫落凡家。

  大明气象今朝见,万里河山披彩霞。”

  “擎天巨柱立帝京,百丈高楼惊鸿影。

  从此人间通霄汉,不负圣君励精名。”

  有感慨……

  ......

  不过今日的棋盘街,与往日相比,更添几分肃穆。

  街道两旁肃立着全副武装的禁军士兵,盔明甲亮,杀气凛然。巡检司的差役们来回巡视,温言安抚着躁动的人群。

  更让人心惊的是,两侧建筑的屋顶上,隐约可见锦衣卫的身影,一个个按刀而立,戒备森严。

  大明自然也不缺少看热闹的人,这般阵仗,引得围观百姓议论纷纷:“这是哪位大人物要来?竟摆出这么大的排场。”

  “你没看见锦衣卫都出动了,那肯定是皇爷要出宫了。”

  “皇爷?不行,那我得去把我那乖孙带过来,让他沾沾皇爷的福气。”

  辰时三刻,文武百官的马车开始陆续抵达,车马刚停稳,立即有专人上前引导,将马车有序地引至远处的停放区域。

  内阁阁老李邦华从马车中缓步而出,自方从哲告老还乡后,他便成了内阁唯一的阁臣,虽说明眼人都知道内阁如今名存实亡,但他依然是文官之首。

  眼前这栋奇迹般的高楼,他这一个月上下值时远远看过多次,却从未像今日这般,真切地立于其下。

  直到此刻近距离仰望,他才真正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与震撼。

  他下意识地抬头,阳光透过楼体的窗户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他眯起了眼——那些窗户竟不是纸糊或纱蒙,而是通体透明、光滑如镜的“琉璃”!

  “徐尚书,你看这窗户……”李邦华拉住身旁的徐光启,声音带着难以置信,

  “这般多的琉璃,竟能做到通体无杂色,陛下是从何处寻来的?这得多少银子啊?”

  徐光启伸手敲了敲楼体墙面,冰凉坚硬的触感传来,他眉头紧锁,语气满是惊叹:

  “这不是寻常琉璃,我曾听陛下提起过‘玻璃’,说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炼制出来,想来便是此物。”

  “其实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楼的高度——一百二十米,三个月便能建成如此建筑,这‘钢筋混凝土’的法子,简直是神技!”

  “是啊!”李邦华声音带着颤抖,“三月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地啊!”

  “三月成楼,高可参天……李阁老,若用此法在草原修建城池,三月即可起新城,何愁草原不平?若以此术修路架桥,天下物资转运何愁不快啊?”徐光启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兴奋。

  两人对话间,围观的百姓此时也发现了那些闪闪发光的窗户,顿时哗然:“你们快看!那些窗户……那些窗户竟然是琉璃做的!”

  “天爷啊!一整栋楼都用琉璃做窗户,这得花多少银子啊!”

  “怪不得叫‘银行’,这简直就是用银子堆出来的楼啊!”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忽然听得一声高呼:

  “陛下来啦!”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街道尽头,只见大明皇帝朱由校的仪仗从皇宫方向缓缓行来,他穿着一身赤色龙袍,从容地从御辇上步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数千人不约而同地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之声震耳欲聋。百姓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近乎狂热的崇拜——这不仅源于皇帝近年来推行的种种仁政,更源于眼前这座拔地而起的“神迹”。

  朱由校抬手虚扶:“众卿平身,百姓起身吧。”

  待众人站定,他看向文武之首的张维贤与李邦华:“今日,就有劳两位爱卿替朕揭匾了。”

  张维贤与李邦华应声上前,各执匾额上红绸一端。

  礼官悠长的唱喏声响起,两人同时用力,红绸飘落——“大明帝国银行”六个鎏金大字赫然显露,是朱由校亲笔所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一揭,揭开的不仅是一块匾额,更是一个新时代。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大明帝国银行将肩负改革币制、发行国债、畅通汇兑的重任,成为支撑帝国财政、掌控金融命脉的国之重器。

  而这栋耸入云霄的建筑,将永远成为这个伟大变革时代最有力的见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最新章节,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