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虽然话说得轻松,但陈秉文还是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一丝凝重。
他点点头,看似随意地接话道:“包爵士说得对,周期波动是常态。
我研究了一些历史数据,发现每次航运低潮,其实都伴随着新的机遇。
比如,一些专注于特定航线、船型更节能高效的公司,往往能更快复苏。
甚至有些船东会利用资产价格低点,进行逆向投资,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
当然,这需要极精准的眼光和充足的现金储备。”
他没有提“弃舟登陆”,而是从航运业内部升级和周期投资的角度切入,既显示了自己的研究深度,又不会显得过于冒进和突兀。
这番话让包玉刚真正提起了兴趣。
陈秉文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要么盲目悲观要么盲目乐观,而是提到了“结构性变化”和“逆向投资”,这和他内心的一些长远思考不谋而合。
“看来陈生对周期研究得很透。
那么,依你看,眼下这个‘冬天’会有多长?
机会又可能在哪里?”
他开始把陈秉文当成一个可以讨论问题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请教者。
陈秉文知道初步目的已经达到,包玉刚已经被自己的观点所吸引。
“我认为,这次调整可能不会很短。
石油危机带来的高成本会持续压制需求,机会或许不在传统的油轮和散货船,而在更高效的集装箱船,或者像液化气运输船、化学船这样的细分领域。
当然,最稳妥的机会,或许是像包爵士您这样,保持流动性,等待某些优质资产价格跌到足够有吸引力的水平,无论是船,还是其他与航运相关的优质资产。”
包玉刚的船队有一半的运力都是油轮。
随着石油危机以及海运贸易需求减少,油轮已经越来越成为负担,而非资产。
陈秉文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点破,但句句都说在了包玉刚的心坎上。
他深深看了陈秉文一眼,缓缓点头:“陈生,你的见解,比很多在海上漂了半辈子的人都要深刻。
高效化、专业化,确实是未来的方向。
至于逆向投资……”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胆识,更需要时机。”
陈秉文的话,让包玉刚对他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这个年轻人不仅能看到风险,更能看到风险中孕育的机会,甚至隐隐点出了他正在思考的战略转型方向。
从传统的油轮散货,转向更精细、更有前景的领域,甚至逐步将海上资产转换为更稳定的陆地资产。
两人之间的谈话,从最初的试探,逐渐深入到战略层面,话题也从航运聊到地产,再聊到港岛未来的经济格局。
陈秉文始终把握着分寸,多听少说,只在关键处表达一些经过深思熟虑、基于公开信息的见解,让包玉刚觉得他眼光独到且稳重。
打完十八洞,两人在会所露台休息。包玉刚主动问道:“陈生,你刚才提到地产和未来格局,似乎很有信心?”
陈秉文斟酌了一下,说道:“包爵士,我对港岛的长远发展确实有信心。
但信心不是盲目的。
我认为,未来的增长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和转口,而是更多地与内地的发展联系起来。
谁更能把握这种联系,谁就能在未来占据主动。
就像航运,最终的归宿还是为了连接大陆与世界。”
他没有直接提任何具体项目或建议,而是抛出了一个宏大的、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暗示了紧密联系内地的重要性。
这话深深触动了包玉刚。
他近年来也在思考环球航运的未来,思考如何与内地更紧密地结合。
陈秉文的话,隐约点中了他心中一个模糊但方向正确的念头。
“连接大陆与世界”包玉刚重复了一遍,缓缓点头,“陈生,你的很多想法,让我很有启发。以后有机会,一定多找我打球。”
“一定。”
临近结束,包玉刚主动问道:“陈生,你今天约我,恐怕不只是讨论航运周期吧?
有什么事情,不妨直说。”
听包玉刚这么说,陈秉文也不隐瞒,神色郑重起来:“包爵士,实不相瞒,除了请教航运,我还有一事相求。”
“哦?请讲。”包玉刚不置可否的说道。
“是关于和记黄埔。”陈秉文开门见山说道,“糖心资本目前持有10.8%的和黄股份,是其重要股东。
但汇丰持有的那33.65%才是关键。
我知道汇丰正在寻求处置这部分股权。”
包玉刚点点头,这事在顶尖圈子里不是秘密。
陈秉文继续道:“我听说,汇丰比较属意长江实业的李生。
但我认为,糖心资本同样是认真且有实力的潜在买家。
我们在食品饮料和零售领域有深厚根基,未来与和黄旗下的均益仓乃至港口物流都有巨大的协同效应。
我们看好港岛的长期未来,愿意进行长期战略投资,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包玉刚的反应,然后诚恳地说道:“我知道包爵士你在汇丰董事会地位举足轻重,和沈弼爵士私交甚笃。
不敢奢求你明确支持谁,只希望如果汇丰董事会讨论此事,你能基于商业逻辑和对和黄最有利的角度,给我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陈秉文这番话既表明了意图和实力,又充分给予了包玉刚尊重,没有要求他站队,只请求一个“公平机会”。
陈秉文的话,让包玉刚沉默了。
他欣赏陈秉文的直接和坦诚,也认可其展现出的实力和思路。
与李家成的沉稳老练相比,陈秉文更像一把锋芒毕露的利剑,充满侵略性和无限可能。
汇丰的选择,确实需要更审慎的权衡。
片刻后,他抬起头,看着陈秉文,缓缓说道:“陈生,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汇丰处置资产,自然会从商业利益最大化出发。
有实力的买家参与竞争,对汇丰、对和黄的其他股东而言,未必是坏事。
沈弼爵士是专业的银行家,他会做出最符合汇丰利益的判断。”
这话听起来像是官样文章,但陈秉文却听出了言外之意。
至少包玉刚不反对他参与,这已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有包爵士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非常感谢!”
送走包玉刚后,陈秉文坐在回公司的车上,闭目养神。
与包玉刚的会面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不管成不成,至少在这位汇丰董事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接下来,他必须加快整合青州英坭,将其打造成一个坚实的后方基地和未来资本运作的平台。
毕竟青州英坭是上市公司,想要拉高市值,必须要有大动作。
几天后,青州英坭新一届董事会会议在红磡的公司会议室召开。
陈秉文顺利当选董事会主席,方文山、凌佩仪、顾永贤以及原公司的财务总监和一位独立董事组成新的董事会。
会议结束后,陈秉文在方文山等人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青州英坭位于红磡的水泥厂和鹤园街地块。
水泥厂厂房老旧,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粉尘。
陈秉文看着这片占据着优质海滨地段的工业区,心里盘算着它的未来价值。
“这块地面积有多大?”陈秉文问道。
“连同厂区和仓库,大约有5.2公顷(约56万平方英尺)。”
方文山回答,“这些土地的产权非常清晰,但土地性质都是工业用地。”
陈秉文点点头,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
这里靠近未来的红磡海底隧道出口,地理位置极佳,但被旧工业区占据,价值被严重低估。
“水泥厂的产能和效益怎么样?”他转向陪同的水泥厂经理。
“董事长,老实说,不太理想。”
厂经理是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听到陈秉文问话,他有些拘谨的回答道,“设备老了,能耗高,污染也大,附近居民投诉多。
生产成本比新兴的现代化水泥厂高出一大截,现在水泥市场竞争很激烈,利润很薄,基本是勉强维持。”
陈秉文心里有数了。
这块地最大的价值在于土地本身,而不是上面的水泥业务。
回到公司会议室,陈秉文立刻主持召开了战略会议。
“红磡这块地,不能再做水泥了。”
陈秉文直接决定道,“价值完全不对等。
必须尽快搬迁工厂,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开发。”
“搬迁到哪里?”方文山问。
“屯门。”陈秉文早已想好,“屯门那边有现成的工业区,地价便宜得多。
而且靠近码头,原材料运输也方便。
我们在那边买一块地,直接上马最新的干法水泥生产线,效率高,污染小,成本能降下来一大截。
老厂的设备能卖的就卖,不能卖的就淘汰。”
而且搬迁还能获得一笔搬迁补偿和地价差价,可以部分覆盖新生产线的投资。”
“陈生,如果这块地全部改成商业用地的话,根据港府城市规划委员会那边测算,仅仅是补地价金额就可能高达1.8亿到2.2亿港币。
这还只是地价,还不包括任何开发建设费用。”
方文山在陈秉文身边低声提醒道。
他点点头,看似随意地接话道:“包爵士说得对,周期波动是常态。
我研究了一些历史数据,发现每次航运低潮,其实都伴随着新的机遇。
比如,一些专注于特定航线、船型更节能高效的公司,往往能更快复苏。
甚至有些船东会利用资产价格低点,进行逆向投资,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
当然,这需要极精准的眼光和充足的现金储备。”
他没有提“弃舟登陆”,而是从航运业内部升级和周期投资的角度切入,既显示了自己的研究深度,又不会显得过于冒进和突兀。
这番话让包玉刚真正提起了兴趣。
陈秉文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要么盲目悲观要么盲目乐观,而是提到了“结构性变化”和“逆向投资”,这和他内心的一些长远思考不谋而合。
“看来陈生对周期研究得很透。
那么,依你看,眼下这个‘冬天’会有多长?
机会又可能在哪里?”
他开始把陈秉文当成一个可以讨论问题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请教者。
陈秉文知道初步目的已经达到,包玉刚已经被自己的观点所吸引。
“我认为,这次调整可能不会很短。
石油危机带来的高成本会持续压制需求,机会或许不在传统的油轮和散货船,而在更高效的集装箱船,或者像液化气运输船、化学船这样的细分领域。
当然,最稳妥的机会,或许是像包爵士您这样,保持流动性,等待某些优质资产价格跌到足够有吸引力的水平,无论是船,还是其他与航运相关的优质资产。”
包玉刚的船队有一半的运力都是油轮。
随着石油危机以及海运贸易需求减少,油轮已经越来越成为负担,而非资产。
陈秉文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点破,但句句都说在了包玉刚的心坎上。
他深深看了陈秉文一眼,缓缓点头:“陈生,你的见解,比很多在海上漂了半辈子的人都要深刻。
高效化、专业化,确实是未来的方向。
至于逆向投资……”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胆识,更需要时机。”
陈秉文的话,让包玉刚对他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这个年轻人不仅能看到风险,更能看到风险中孕育的机会,甚至隐隐点出了他正在思考的战略转型方向。
从传统的油轮散货,转向更精细、更有前景的领域,甚至逐步将海上资产转换为更稳定的陆地资产。
两人之间的谈话,从最初的试探,逐渐深入到战略层面,话题也从航运聊到地产,再聊到港岛未来的经济格局。
陈秉文始终把握着分寸,多听少说,只在关键处表达一些经过深思熟虑、基于公开信息的见解,让包玉刚觉得他眼光独到且稳重。
打完十八洞,两人在会所露台休息。包玉刚主动问道:“陈生,你刚才提到地产和未来格局,似乎很有信心?”
陈秉文斟酌了一下,说道:“包爵士,我对港岛的长远发展确实有信心。
但信心不是盲目的。
我认为,未来的增长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和转口,而是更多地与内地的发展联系起来。
谁更能把握这种联系,谁就能在未来占据主动。
就像航运,最终的归宿还是为了连接大陆与世界。”
他没有直接提任何具体项目或建议,而是抛出了一个宏大的、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暗示了紧密联系内地的重要性。
这话深深触动了包玉刚。
他近年来也在思考环球航运的未来,思考如何与内地更紧密地结合。
陈秉文的话,隐约点中了他心中一个模糊但方向正确的念头。
“连接大陆与世界”包玉刚重复了一遍,缓缓点头,“陈生,你的很多想法,让我很有启发。以后有机会,一定多找我打球。”
“一定。”
临近结束,包玉刚主动问道:“陈生,你今天约我,恐怕不只是讨论航运周期吧?
有什么事情,不妨直说。”
听包玉刚这么说,陈秉文也不隐瞒,神色郑重起来:“包爵士,实不相瞒,除了请教航运,我还有一事相求。”
“哦?请讲。”包玉刚不置可否的说道。
“是关于和记黄埔。”陈秉文开门见山说道,“糖心资本目前持有10.8%的和黄股份,是其重要股东。
但汇丰持有的那33.65%才是关键。
我知道汇丰正在寻求处置这部分股权。”
包玉刚点点头,这事在顶尖圈子里不是秘密。
陈秉文继续道:“我听说,汇丰比较属意长江实业的李生。
但我认为,糖心资本同样是认真且有实力的潜在买家。
我们在食品饮料和零售领域有深厚根基,未来与和黄旗下的均益仓乃至港口物流都有巨大的协同效应。
我们看好港岛的长期未来,愿意进行长期战略投资,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包玉刚的反应,然后诚恳地说道:“我知道包爵士你在汇丰董事会地位举足轻重,和沈弼爵士私交甚笃。
不敢奢求你明确支持谁,只希望如果汇丰董事会讨论此事,你能基于商业逻辑和对和黄最有利的角度,给我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陈秉文这番话既表明了意图和实力,又充分给予了包玉刚尊重,没有要求他站队,只请求一个“公平机会”。
陈秉文的话,让包玉刚沉默了。
他欣赏陈秉文的直接和坦诚,也认可其展现出的实力和思路。
与李家成的沉稳老练相比,陈秉文更像一把锋芒毕露的利剑,充满侵略性和无限可能。
汇丰的选择,确实需要更审慎的权衡。
片刻后,他抬起头,看着陈秉文,缓缓说道:“陈生,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汇丰处置资产,自然会从商业利益最大化出发。
有实力的买家参与竞争,对汇丰、对和黄的其他股东而言,未必是坏事。
沈弼爵士是专业的银行家,他会做出最符合汇丰利益的判断。”
这话听起来像是官样文章,但陈秉文却听出了言外之意。
至少包玉刚不反对他参与,这已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有包爵士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非常感谢!”
送走包玉刚后,陈秉文坐在回公司的车上,闭目养神。
与包玉刚的会面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不管成不成,至少在这位汇丰董事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接下来,他必须加快整合青州英坭,将其打造成一个坚实的后方基地和未来资本运作的平台。
毕竟青州英坭是上市公司,想要拉高市值,必须要有大动作。
几天后,青州英坭新一届董事会会议在红磡的公司会议室召开。
陈秉文顺利当选董事会主席,方文山、凌佩仪、顾永贤以及原公司的财务总监和一位独立董事组成新的董事会。
会议结束后,陈秉文在方文山等人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青州英坭位于红磡的水泥厂和鹤园街地块。
水泥厂厂房老旧,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粉尘。
陈秉文看着这片占据着优质海滨地段的工业区,心里盘算着它的未来价值。
“这块地面积有多大?”陈秉文问道。
“连同厂区和仓库,大约有5.2公顷(约56万平方英尺)。”
方文山回答,“这些土地的产权非常清晰,但土地性质都是工业用地。”
陈秉文点点头,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
这里靠近未来的红磡海底隧道出口,地理位置极佳,但被旧工业区占据,价值被严重低估。
“水泥厂的产能和效益怎么样?”他转向陪同的水泥厂经理。
“董事长,老实说,不太理想。”
厂经理是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听到陈秉文问话,他有些拘谨的回答道,“设备老了,能耗高,污染也大,附近居民投诉多。
生产成本比新兴的现代化水泥厂高出一大截,现在水泥市场竞争很激烈,利润很薄,基本是勉强维持。”
陈秉文心里有数了。
这块地最大的价值在于土地本身,而不是上面的水泥业务。
回到公司会议室,陈秉文立刻主持召开了战略会议。
“红磡这块地,不能再做水泥了。”
陈秉文直接决定道,“价值完全不对等。
必须尽快搬迁工厂,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开发。”
“搬迁到哪里?”方文山问。
“屯门。”陈秉文早已想好,“屯门那边有现成的工业区,地价便宜得多。
而且靠近码头,原材料运输也方便。
我们在那边买一块地,直接上马最新的干法水泥生产线,效率高,污染小,成本能降下来一大截。
老厂的设备能卖的就卖,不能卖的就淘汰。”
而且搬迁还能获得一笔搬迁补偿和地价差价,可以部分覆盖新生产线的投资。”
“陈生,如果这块地全部改成商业用地的话,根据港府城市规划委员会那边测算,仅仅是补地价金额就可能高达1.8亿到2.2亿港币。
这还只是地价,还不包括任何开发建设费用。”
方文山在陈秉文身边低声提醒道。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最新章节,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最新章节,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