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直上青云路 第 23 章 院试

小说:此去直上青云路 作者:卿岁岁 更新时间:2025-07-30 02:12:20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乾安二十四年,八月初九。

  八月初九是个吉祥的日子,这日是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

  这一日古代帝王会祭祀天地,民间百姓也会组织祭祖、扫墓,以示对天地祖先的敬重与孝顺。

  人们会进行登高望远的活动,文人墨客也会赏菊品茗,还会制作重阳糕等传统习俗。

  今天还有一个节日名称叫元成节,是青华帝君(太乙救苦天尊)的诞辰,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祭拜,祈求平安和健康‌。

  在农耕社会中勤劳且有智慧的古人,还会在这天仔细观察天气的变化,预测未来的气候和收成。

  今日更是举行院试的日子,更是成为生员的最后一关。

  今日太阳公公也格外给脸面,让人觉得暖洋洋的同时又并不觉得热,想必也是怕热着未来的文曲星们。

  李瑜望着尚且还紧闭着的考棚大门,握着考牒的手忍不住捏了又捏,说不紧张那肯定是假的。

  当年跟着母亲进了李家,那是靠着继父与母亲改变命运。

  可今日进了考棚,再出来命运是否改变就得全靠自己了。

  吴景诚没心没肺的倒是丝毫不慌,宁源学富五车、稳得一批甚至直接在地上打起了坐。

  情敌于光眉头紧锁,偶尔视线扫过来都是敌视。

  待琢磨着贡院门口将要打开,宁源这才慢悠悠地站了起来。

  果然在宁源站起来后不久,考棚的门便被打开,书吏与学政监考官们也早已准备好自己的工作。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李瑜轻车熟路地找到自己的考位。

  院试正试只有一场,然后还有一场覆试便结束了。

  考试内容与县试府试差不多,都是需要考生通过默写、解释和论述等方式来展示对经典的理解。

  说白了,就还是考察你的基础知识够不够扎实。

  主考官陈据陈学政来自贵阳府,还有御前红人巡按御史王知秋,与别省的书院山长。

  全省共五十名生员,将从这数十名监考官手中诞生。

  今日考题共六类,只一天时间答题,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李瑜觉得晚饭都可以不吃了。

  第一道是写八股文,题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章,试阐发其微言大义,并论述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实践此道,要求五百字。

  第二道是作诗。

  以“春日游园”为题,赋五言律诗一首,要求意境清新,用词雅致。

  第三道则是考策论:

  试析我朝科举制度之利弊,如何改善?要求五百字以上。

  看到这个李瑜有些绷不住了,他要是当了大官儿首先就要把八股文和作诗,这种让自己深恶痛绝的东西给取消。

  第四道则是考经义: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试结合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阐述其现实意义,要求五百字以上。

  第五道是史论题:

  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其对后世文化思想之影响,要求五百字以上。

  第六道就是考文学造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试选取一处名胜古迹,描绘其景致,并抒发游览之感,要求五百字以上。

  以上均不可以有错字、涂改,否则成绩全部无效。

  这些文章对李瑜来说都是小意思,特别是第六道写名胜古迹的,在谢先生的毒打下就没难倒他的文章。

  “记雁荡山奇景。

  雁荡山,东南之名岳也,其峰峦叠翠,溪流潺潺,云雾缭绕,若仙境焉。余闻其名久矣,心向往之……”

  吧啦吧啦四五百字的赞美之词,直接在李瑜的笔下倾泻而下,仿佛是他自己亲去过似的。

  出身江浙的巡按御史王知秋见他下笔都不带停顿的,忍不住就站在考位前仔细观摩起了他的文章。

  见他文章俊秀,用词斐然,忍不住又拿起旁的策论看了起来,待见到第三道科举策论之时。

  王知秋忍不住捋起来胡须,眼中也浮现出赞赏的目光。

  只见少年先是一顿彩虹屁,将科举的好处夸了一百多字以示尊敬,然后才开始论述科举的弊端。

  见他着重批判八股文与诗词的考核,王知秋又低头翻起了他写的八股文。

  很简单。

  他怀疑这小子自己八股文写得不好,所以才会着重批判,若真是如此那待会儿可不能给他过。

  后来李瑜知道他的心理活动后,觉得这也是很大的科举弊端,大雍的院试居然不是糊名制。

  只有乡试、会试是必须要糊名,县试府试的糊名制全看知县知府要不要实施,巡按御史们也觉得乡试以下糊名不重要。

  可开国初年的都是有理想有操守的,到了后面可不一样,这到了后期很容易造成生员泛滥的。

  秀才还有免徭役,每月还能到官府领米领盐领肉,甚至还有十亩地免赋税,若是生院泛滥对朝廷财政并不好。

  王知秋将卷子拿起来一看,发现这文章居然写得居然还非常不错。

  虽然比不上那个叫宁源的,但也是这届考生里很不错的了。

  科举策论的题目是他出的,旁的学子除了拍彩虹屁,都在想着如何让文章写起来更拗口、更艰难来提升考试的难度。

  本以为不会遇到与自己想的一般的考生,就算有也没指望他们敢说真话,没想到还真的有一位。

  待写好记雁荡山奇景以后,王知秋忍不住问道。

  “你去过雁荡山?”

  他考牒上写清楚了身世,王知秋觉得这少年的家世就算继父极尽疼爱,只怕是也没有那么多银两让孩子去千里之外游山玩水吧?

  “学生未曾去过。”

  李瑜不方便起身行礼,所以只能坐着向他拱手后回答。

  “知县家的郎君去过,回来说起并带了一幅画回来。”

  于是谢先生的兴致便来了,让他与同窗们凭想象写文章。

  写一篇不满意一篇,还挨了好几个手板子呢。

  最后写了二十多遍,谢先生才算是满意了。

  谁能想到院试还真的考了呢,还是得感谢严师啊。

  王知秋没想到仅凭想象,他就能写得跟身临其境似的,于是看向李瑜的目光就更加赞赏了。

  若论名次,论实用这学生能排第一,论文采这学子也能排个第二,眼下只剩下诗还没作了。

  面对与知县大人一般期待的眼神,李瑜有些汗流浃背,毕竟他每次都是把诗留在最后才写的。

  还有小半个时辰就得交卷,李瑜的脚趾都急的卷了起来。

  在巡按御史期待的眼神下,他还不能扣自己的脑壳,只能沉住气先用手指在桌上先边写边斟酌着。

  待觉得差不多,这才在那唯一空卷上面写道:

  春日游园时,芳菲满径枝。 柳丝轻拂水,花影淡摇池。风暖莺声脆,云舒燕影姿。 闲情何处寄,漫步觅新诗。

  写罢后的李瑜还有些自得,他觉得自己写的诗进步还是很大的,说好听一些这就叫通俗易懂。

  比起乾小四的一片两片三四片,是不是好许多吧你就说。

  可抬头却看到王知秋叹了口气,似是对他这首诗很不满意一般。

  李瑜的心瞬间便忍不住提了起来,只不过却不敢说话,等王知秋走了以后那小心脏怦怦直跳。

  他该不会进不了覆试吧?

  应该不会,毕竟文章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也不是他写得很烂,只是王知秋没想到文章那么好的考生,诗却写得这么……平平无奇。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此去直上青云路,此去直上青云路最新章节,此去直上青云路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