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发现小抄能“更新”内容,陈阳心里像揣了个小火炉,总忍不住琢磨下一个能折腾的东西。
小抄反面新增的肥皂配方下面,有一行模糊的字迹,像是被水洇过,仔细辨认才能看出是“硅砂+纯碱+石灰石=玻璃(高温熔融)”。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坩埚,下面标着“火候要足”。
玻璃!
陈阳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在博物馆见过战国时期的琉璃,颜色发乌,还带着气泡,跟现代玻璃完全没法比。要是能做出透明的玻璃……在这年代,怕是真能被当成“水晶仙物”。
可转念一想,他又犯了难。玻璃需要高温熔化,劳役营里只有烧柴火的土灶,温度根本不够;硅砂倒是好找,渠边的沙子里就有,可纯碱和石灰石去哪弄?
正琢磨着,老夯抱着一捆柴火进来,见他对着沙子发呆,忍不住问:“高人,您盯着沙子看啥?这玩意儿除了垫脚,还有啥用?”
“沙子?”陈阳眼睛一亮,抓起一把渠边的细沙,“这沙子里有宝贝,能做出比水晶还透亮的东西。”
老夯凑近看了看,一脸不信:“就这破沙子?我看跟河边的土疙瘩差不多。”
“你不懂。”陈阳没解释,心里却有了主意。纯碱没有,但草木灰里有碳酸钾,说不定能凑合用;石灰石……他想起上次挖渠时,见过几块灰白色的石头,敲开后断面很光滑,说不定就是。
至于高温……他看向棚角那个破铁锅,又看了看张队率前两天赏给他的一把青铜匕首——或许能想个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陈阳一边应付着张队率的“肥皂需求”,一边偷偷攒材料。老夯被他支使着,借口“捡石头加固棚子”,弄回好几块灰白色石头;草木灰更是现成的,堆了满满一陶罐;沙子筛了又筛,只剩下最细的那种。
材料凑得差不多,陈阳却卡在了“高温”上。土灶的火最多能把水烧开,想熔化沙子根本不可能。
“要不……找李不韦想想办法?”老夯出主意,“那神棍不是整天炼丹吗?说不定有能烧大火的炉子。”
陈阳犹豫了。找李不韦?那货现在看他的眼神,一半是崇拜一半是嫉妒,要是让他知道自己在弄“新仙物”,指不定又要瞎嚷嚷。
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别的办法。
他咬咬牙:“去问问。就说我想炼点‘净尘膏’的升级版,需要大火。”
老夯找到李不韦时,那货正蹲在角落里,用树枝在地上画八卦,嘴里念叨着“离火生烟,坎水生光”。一听陈阳要借炉子,眼睛瞬间亮了:“仙师要炼丹?带上我!我懂火候!”
陈阳没办法,只能让他跟着。李不韦的“炼丹炉”其实就是个破陶罐,埋在土里,周围堆着木炭,看着比陈阳的土灶强点,但也强不到哪去。
“就这?”陈阳皱眉。
“这可是我改良过的‘聚火坛’!”李不韦得意地拍着陶罐,“能聚天地火气,比普通炉子旺三倍!”
陈阳将信将疑,把沙子、敲碎的石灰石、草木灰按小抄上的比例混在一起,装进一个破铜碗(从工具堆里翻出来的,勉强能当坩埚),放进陶罐里,让李不韦烧火。
李不韦倒是卖力,把木炭添得足足的,火苗“呼呼”往上窜,脸都烤得通红。他还时不时拿起破罗盘转两下,嘴里念着“火旺则气聚,气聚则丹成”。
老夯在旁边扇风,陈阳则紧盯着铜碗。烧了快一个时辰,铜碗里的混合物慢慢变软,开始冒泡,颜色从灰白变成了暗红,却始终没变成透明的液体。
“不对啊……”陈阳心里犯嘀咕,难道是比例错了?还是温度不够?
他掏出小抄,借着火光一看,发现玻璃配方下面多了一行小字:“需持续高温(800℃以上),可加入铅块助熔(慎用)。”
铅块?劳役营里哪有这东西?
就在他犯愁时,李不韦突然“哎呀”一声,指着铜碗:“仙师快看!化了!化了!”
陈阳赶紧看去,只见铜碗里的混合物终于开始熔化,变成了一滩浑浊的液体,虽然不清透,但确实是熔融状态!
“加火!再加点火!”陈阳喊道。
李不韦赶紧又添了一把木炭,火苗窜得更高了。又烧了半个时辰,液体渐渐变得清亮了些。陈阳怕烧过头,赶紧让李不韦灭火,把铜碗取了出来。
碗里的液体慢慢冷却,最后凝固成一块黑乎乎的东西,表面坑坑洼洼,还带着气泡,别说透明了,连反光都很少。
“这、这就是您说的宝贝?”老夯一脸失望,“看着还不如肥皂呢。”
李不韦也凑过来,戳了戳那块“疙瘩”,皱着眉:“这玩意儿硬邦邦的,既不能洗手,也不能吃,怕是炼废了吧?”
陈阳心里也有点失落,但没完全放弃。他拿起一块碎瓷片,在“疙瘩”上划了划,居然划出了一道痕迹!这硬度,比石头还高!
“没废。”陈阳捡起一块碎渣,对着光看了看,虽然浑浊,但隐约能透点光,“再试试,说不定能弄出小块的。”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又试了好几次。陈阳调整了材料比例,李不韦把炉子又改了改(其实就是把陶罐埋得更深了点),终于在一次冷却后,从铜碗底部抠出了几颗米粒大小的东西——半透明,带着点绿色,虽然有气泡,但确实能透光!
“成了!这就是水晶!”李不韦激动得跳起来,一把抢过一颗,对着太阳照,“透亮的!真的是水晶仙珠!”
他这一喊,麻烦来了。
营里的劳役本来就好奇他们天天围着炉子瞎忙活,一听“水晶仙珠”,顿时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把小棚子堵得水泄不通。
“在哪呢?让我看看!”
“真有水晶?陈阳真能炼出来?”
“快给我看看!我这辈子还没见过水晶呢!”
人群吵吵嚷嚷,有人甚至想伸手去抢。李不韦赶紧把玻璃珠揣进怀里,像护着命根子似的:“都让让!这是仙师炼的仙物,岂是你们能碰的?”
混乱中,不知道是谁推了一把,李不韦“哎哟”一声摔在地上,怀里的玻璃珠掉了出来,滚到了人群外。
一只脚刚好踩了上去——是张队率!
他本来听见吵闹声过来看看,没想到一脚踩住个硬东西,低头一看,是颗亮晶晶的小珠子,正从自己脚边滚出来。
“这是啥?”张队率捡起玻璃珠,对着光一看,眼睛瞬间瞪圆了,“这、这是水晶?”
李不韦赶紧爬起来,哭丧着脸:“队率大人,那是仙师炼的仙珠!”
张队率哪还管他说啥,拿着玻璃珠翻来覆去地看,又对着太阳照,嘴里啧啧称奇:“透亮!比我见过的玉佩还亮!这玩意儿……能做啥?”
陈阳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下藏不住了。他硬着头皮说:“这叫‘亮石珠’,能透光,据说戴在身上能安神。”
“安神?”张队率眼睛更亮了,“给我!”
不等陈阳说话,他已经把玻璃珠揣进了怀里,又瞪了围观的劳役一眼:“都围在这儿干啥?不用干活了?再看全部罚抄律令!”
人群一哄而散,只剩下陈阳、老夯和一脸委屈的李不韦。
张队率看着陈阳,语气带着命令:“这‘亮石珠’,你也给我多弄点!越多越好!弄出来……我保你以后在营里横着走!”
陈阳心里苦笑。这下好了,肥皂还没供够,又来个玻璃珠。这劳役营,怕是要变成他的“小作坊”了。
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小抄,上面的玻璃配方旁,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问号,像是在问“还继续吗?”。
陈阳叹了口气,握紧了小抄。
继续?当然得继续。
毕竟,这亮闪闪的玻璃珠,可是能换“横着走”特权的宝贝啊。
只是他没注意,远处的城墙拐角,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影一闪而过,目光正是朝着工具棚的方向。
小抄反面新增的肥皂配方下面,有一行模糊的字迹,像是被水洇过,仔细辨认才能看出是“硅砂+纯碱+石灰石=玻璃(高温熔融)”。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坩埚,下面标着“火候要足”。
玻璃!
陈阳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在博物馆见过战国时期的琉璃,颜色发乌,还带着气泡,跟现代玻璃完全没法比。要是能做出透明的玻璃……在这年代,怕是真能被当成“水晶仙物”。
可转念一想,他又犯了难。玻璃需要高温熔化,劳役营里只有烧柴火的土灶,温度根本不够;硅砂倒是好找,渠边的沙子里就有,可纯碱和石灰石去哪弄?
正琢磨着,老夯抱着一捆柴火进来,见他对着沙子发呆,忍不住问:“高人,您盯着沙子看啥?这玩意儿除了垫脚,还有啥用?”
“沙子?”陈阳眼睛一亮,抓起一把渠边的细沙,“这沙子里有宝贝,能做出比水晶还透亮的东西。”
老夯凑近看了看,一脸不信:“就这破沙子?我看跟河边的土疙瘩差不多。”
“你不懂。”陈阳没解释,心里却有了主意。纯碱没有,但草木灰里有碳酸钾,说不定能凑合用;石灰石……他想起上次挖渠时,见过几块灰白色的石头,敲开后断面很光滑,说不定就是。
至于高温……他看向棚角那个破铁锅,又看了看张队率前两天赏给他的一把青铜匕首——或许能想个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陈阳一边应付着张队率的“肥皂需求”,一边偷偷攒材料。老夯被他支使着,借口“捡石头加固棚子”,弄回好几块灰白色石头;草木灰更是现成的,堆了满满一陶罐;沙子筛了又筛,只剩下最细的那种。
材料凑得差不多,陈阳却卡在了“高温”上。土灶的火最多能把水烧开,想熔化沙子根本不可能。
“要不……找李不韦想想办法?”老夯出主意,“那神棍不是整天炼丹吗?说不定有能烧大火的炉子。”
陈阳犹豫了。找李不韦?那货现在看他的眼神,一半是崇拜一半是嫉妒,要是让他知道自己在弄“新仙物”,指不定又要瞎嚷嚷。
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别的办法。
他咬咬牙:“去问问。就说我想炼点‘净尘膏’的升级版,需要大火。”
老夯找到李不韦时,那货正蹲在角落里,用树枝在地上画八卦,嘴里念叨着“离火生烟,坎水生光”。一听陈阳要借炉子,眼睛瞬间亮了:“仙师要炼丹?带上我!我懂火候!”
陈阳没办法,只能让他跟着。李不韦的“炼丹炉”其实就是个破陶罐,埋在土里,周围堆着木炭,看着比陈阳的土灶强点,但也强不到哪去。
“就这?”陈阳皱眉。
“这可是我改良过的‘聚火坛’!”李不韦得意地拍着陶罐,“能聚天地火气,比普通炉子旺三倍!”
陈阳将信将疑,把沙子、敲碎的石灰石、草木灰按小抄上的比例混在一起,装进一个破铜碗(从工具堆里翻出来的,勉强能当坩埚),放进陶罐里,让李不韦烧火。
李不韦倒是卖力,把木炭添得足足的,火苗“呼呼”往上窜,脸都烤得通红。他还时不时拿起破罗盘转两下,嘴里念着“火旺则气聚,气聚则丹成”。
老夯在旁边扇风,陈阳则紧盯着铜碗。烧了快一个时辰,铜碗里的混合物慢慢变软,开始冒泡,颜色从灰白变成了暗红,却始终没变成透明的液体。
“不对啊……”陈阳心里犯嘀咕,难道是比例错了?还是温度不够?
他掏出小抄,借着火光一看,发现玻璃配方下面多了一行小字:“需持续高温(800℃以上),可加入铅块助熔(慎用)。”
铅块?劳役营里哪有这东西?
就在他犯愁时,李不韦突然“哎呀”一声,指着铜碗:“仙师快看!化了!化了!”
陈阳赶紧看去,只见铜碗里的混合物终于开始熔化,变成了一滩浑浊的液体,虽然不清透,但确实是熔融状态!
“加火!再加点火!”陈阳喊道。
李不韦赶紧又添了一把木炭,火苗窜得更高了。又烧了半个时辰,液体渐渐变得清亮了些。陈阳怕烧过头,赶紧让李不韦灭火,把铜碗取了出来。
碗里的液体慢慢冷却,最后凝固成一块黑乎乎的东西,表面坑坑洼洼,还带着气泡,别说透明了,连反光都很少。
“这、这就是您说的宝贝?”老夯一脸失望,“看着还不如肥皂呢。”
李不韦也凑过来,戳了戳那块“疙瘩”,皱着眉:“这玩意儿硬邦邦的,既不能洗手,也不能吃,怕是炼废了吧?”
陈阳心里也有点失落,但没完全放弃。他拿起一块碎瓷片,在“疙瘩”上划了划,居然划出了一道痕迹!这硬度,比石头还高!
“没废。”陈阳捡起一块碎渣,对着光看了看,虽然浑浊,但隐约能透点光,“再试试,说不定能弄出小块的。”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又试了好几次。陈阳调整了材料比例,李不韦把炉子又改了改(其实就是把陶罐埋得更深了点),终于在一次冷却后,从铜碗底部抠出了几颗米粒大小的东西——半透明,带着点绿色,虽然有气泡,但确实能透光!
“成了!这就是水晶!”李不韦激动得跳起来,一把抢过一颗,对着太阳照,“透亮的!真的是水晶仙珠!”
他这一喊,麻烦来了。
营里的劳役本来就好奇他们天天围着炉子瞎忙活,一听“水晶仙珠”,顿时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把小棚子堵得水泄不通。
“在哪呢?让我看看!”
“真有水晶?陈阳真能炼出来?”
“快给我看看!我这辈子还没见过水晶呢!”
人群吵吵嚷嚷,有人甚至想伸手去抢。李不韦赶紧把玻璃珠揣进怀里,像护着命根子似的:“都让让!这是仙师炼的仙物,岂是你们能碰的?”
混乱中,不知道是谁推了一把,李不韦“哎哟”一声摔在地上,怀里的玻璃珠掉了出来,滚到了人群外。
一只脚刚好踩了上去——是张队率!
他本来听见吵闹声过来看看,没想到一脚踩住个硬东西,低头一看,是颗亮晶晶的小珠子,正从自己脚边滚出来。
“这是啥?”张队率捡起玻璃珠,对着光一看,眼睛瞬间瞪圆了,“这、这是水晶?”
李不韦赶紧爬起来,哭丧着脸:“队率大人,那是仙师炼的仙珠!”
张队率哪还管他说啥,拿着玻璃珠翻来覆去地看,又对着太阳照,嘴里啧啧称奇:“透亮!比我见过的玉佩还亮!这玩意儿……能做啥?”
陈阳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下藏不住了。他硬着头皮说:“这叫‘亮石珠’,能透光,据说戴在身上能安神。”
“安神?”张队率眼睛更亮了,“给我!”
不等陈阳说话,他已经把玻璃珠揣进了怀里,又瞪了围观的劳役一眼:“都围在这儿干啥?不用干活了?再看全部罚抄律令!”
人群一哄而散,只剩下陈阳、老夯和一脸委屈的李不韦。
张队率看着陈阳,语气带着命令:“这‘亮石珠’,你也给我多弄点!越多越好!弄出来……我保你以后在营里横着走!”
陈阳心里苦笑。这下好了,肥皂还没供够,又来个玻璃珠。这劳役营,怕是要变成他的“小作坊”了。
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小抄,上面的玻璃配方旁,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问号,像是在问“还继续吗?”。
陈阳叹了口气,握紧了小抄。
继续?当然得继续。
毕竟,这亮闪闪的玻璃珠,可是能换“横着走”特权的宝贝啊。
只是他没注意,远处的城墙拐角,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影一闪而过,目光正是朝着工具棚的方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秦朝当大巫,我在秦朝当大巫最新章节,我在秦朝当大巫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秦朝当大巫,我在秦朝当大巫最新章节,我在秦朝当大巫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