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第335章 老谋深算

小说: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作者:轻弹染血 更新时间:2025-08-05 02:14:4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赵俣前脚刚走,又一顶小轿徐徐而来。

  小轿一直抬到殿前广场才停下,百官见到这顶特殊轿子,瞬间鸦雀无声。

  蔡京从容下轿,冷漠地扫视百官,目光转到王黼身上时,他特意停留了一瞬。

  王黼避其锋芒,低眉垂首,权当不知。

  蔡京信步踱至文官班首。

  不到盏茶功夫,殿角处骤然响起龙笛声,笛声低沉悠长,如云中隐雷。

  接着是节奏缓慢的晋鼓声。

  这是《引驾乐》,专用于天子未至而警众,提醒官员整理仪容,准备列班。

  晋鼓每响一声,百官的队列便整齐一分。

  少顷,乐声停歇,几名御史持笏巡视班列,太监唱道:“昼刻将至——!”

  “啪啪啪”,三道清脆的鞭响再次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这是“净鞭三响”,表示皇帝即将“驾到”,“天地人”三才肃静。

  八名太监在殿前分居左右,齐声长喝:“卷——帘——升——朝——!”

  “吱呀”一声,朱漆金钉的殿门轰然中开。

  “百官进殿!”

  二十四名乐工即刻奏响《万岁乐》,笙、箫、筚篥合奏,旋律庄严,期间夹杂着方响(铁片琴)清脆的敲击节拍。

  伴随着“叮叮咚咚”的乐声,文官自东阶、武官自西阶鱼贯而入,百官皆躬身垂首,双手持笏贴额进殿。

  大殿在上百枝烛火的映照下,更显金碧辉煌,熏香与青烟缭绕于梁间。

  “驾——到——!”

  《万岁乐》骤停。

  后殿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环佩撞击声。

  四名太监手持孔雀扇相引,赵佶踏着嫣红的驼绒地毯阔步而出。

  百官进殿后一直保持着躬身而立,如今齐齐九十度作揖,高呼道:“恭祝陛下万岁!圣躬万福!”

  赵佶站在龙椅前,摆手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赵佶坐定,太监尖声宣道:“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王黼新晋为尚书右仆射,春风得意,他持笏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赵佶微微点头。

  “花石纲之事,自陛下下令以来,臣日夜督促,如今进度喜人。

  近日,一批太湖灵石运抵京师,各地珍奇花石也陆续运达,万岁山建设已初具规模。”

  太湖石在历史上极为著名,其蜿蜒曲折的形态,宛如山川连绵,重峦叠嶂,具有一种天然的美感,被视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赵佶酷爱奇石,下朝后,他肯定要去观赏一番。

  他微微颔首道:“王卿办事得力,朕心甚慰。”

  王黼恭敬躬身,“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早日为陛下添一胜景!”

  “好,望卿再接再厉,早日大功告成。”

  王黼躬身领旨,退回班列,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之色。

  他深知赵佶的喜好,曲意逢迎是他屹立于官场的不二法门。

  赵佶1100年登基,其实,他当政初期还算勤勉,不,应该说非常勤勉。

  他仿效仁宗,每日都召见大臣议政,朝廷的大事小情他皆要过问。

  《宋史·徽宗纪》记载:“御笔批答,至夜分犹不寐”,是说他经常批阅奏折到凌晨。

  《宋会要辑稿·帝系》载:“减掖庭用度,罢诸路岁贡”,这是说他裁减宫廷开支。

  《铁围山丛谈》记载:他因节俭被向太后提醒:“天子服浣濯之衣,非所以示四方”。

  大意是:天子的行为和仪表,应当符合其尊贵的地位,而不应该过于朴素。

  根据多方记载来看,赵佶初期还是比较勤勉节俭的,有一点“明君”之象。

  只是他的明君之象维持得很短,不到两年,1102年,蔡京拜相。

  赵佶准备在皇宫举办寿宴,他拿着玉杯玉盏对蔡京说:“朕欲用此,恐人以为太华。”

  蔡京说:“臣曾出使契丹,当时辽主在宴会上用的就是玉盘玉盏,辽官员还在臣面前卖弄,说我南朝无此。

  他们用的不过是石晋旧物,而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岂是他们草原蛮夷所能想象的,当真可笑至极!

  如今陛下用之,不仅于礼无嫌,还可以彰显我朝繁盛,免得被辽国小觑。”

  赵佶还是不放心,唏嘘道:“先帝只是在宫内筑一座数尺小台,谏官上封者甚众,朕甚畏其言。”

  蔡京对答:“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陛下当享天下之奉,区区玉器,何足计哉!”

  宋哲宗最初想在皇宫建造一座“宣明台”,他本想建十米左右,借口是“观稼”,观察农事。

  台侧面计划引一道金水河水,建一座水磨,兼具游乐与实用功能。

  其实就是个登高游玩的景观,水磨只是强行扯到农事上的借口,可见哲宗当时有多么小心翼翼。

  当他把这个想法提出后,遭到群臣上表谏阻,经大臣商议,十米高的提案改成了三米,最后太后介入,连三米的台子也不给建。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赵佶自然顾虑重重,何况当时谏官贴脸开大的能力还是很猛的。

  蔡京又提出“丰亨豫大”的意识形态。

  “丰亨豫大”是引经据典的词汇,出自《周易》,“丰”指财富和物资的丰富;“亨”为通达顺利;“豫”意为预备、安适;“大”指的是宏伟、壮观。

  “丰亨豫大”原本是形容君德隆盛、国家富强的成语。

  蔡京为了迎合赵佶奢侈享乐的欲望,将其解释为:君主应当享受奢华的生活,以此来展示国家的富强,展示君主的威严和尊贵。

  蔡京鼓励赵佶营造宏大的排场,诸如大兴土木,搜集奇珍异宝等等,以此彰显国家的繁荣。

  而那些巍峨壮观的建筑必定被载入史册,还会受后人赞扬。

  这一番话让赵佶十分受用,也心动不已,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用了玉盘玉盏,自此也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穷奢极欲。

  至于朝堂上那些反对的声音,蔡京正好可以收拾掉,安插上自己的党羽。

  如此一来,赵佶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享乐上,整日享受奢靡生活,哪还有心思处理政务。

  朝会从一天一次改成三天一次,不久,又改成五天一次,即便如此,赵佶也经常翘班。

  朝堂上少了赵佶的制约,蔡太师则可以独揽大权了。

  蔡京圣眷正隆,1105年,他向赵佶建议成立造作局,负责进献一些书画名作以及宫廷工艺品制作。

  王黼最初是右仆射何执中的狗腿。

  他为了巴结蔡京,转头就把对他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恩的右仆射卖了。

  并罗列出对方的二十条罪名,交给蔡京,好让蔡京在相位上唯我独尊。

  这是他的见面礼,希望因此能进入蔡氏集团,加入瓜分宋朝膏腴的行列。

  蔡京看透了王黼了嘴脸,使些手段,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蔡京指谁,御史王黼就咬谁,简直比狗都听话,这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十年前王黼接手造作局,请示赵佶后将其更名为应奉司,王黼的能力非常强,把它发扬光大不在话下,而江苏应奉局只是应奉司的一个下属部门。

  如今王黼的义父是梁师成,大爹是赵佶,他可是硬的很。

  王黼每攀附一个人,都会得到百倍的收益,每拆一个人,更会得到千倍的回报。

  这一点在北宋历史上独一无二,到目前为止,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

  面对根基深厚的蔡京,他真的拆不动,完美战绩也因此被拿下一个百分点。

  前段时间,王黼曾小试牛刀,结果,雪花般的弹劾奏疏差点没把他吓死,还好梁师成是他的义父,蔡京也只是给他一个警告。

  王黼虽然怂了,但他并没有死心,他在寻找将蔡京一击必杀的机会。

  ……

  就在此时,门下省一名给事中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须知,蔡京领导礼部、户部、吏部之外,还担任门下侍郎,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这些部门里,他的爪牙无数。

  “准奏。”

  “花石纲之事,虽进展喜人,但臣闻其中弊端甚多。

  朱勔等人为了运送花石,不惜毁坏沿途桥梁,强行征用民船,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望陛下垂察。”

  赵佶眉头微蹙,王黼忙再次出班,“陛下,臣已严令朱勔等人不得扰民,想必是地方官员夸大其词。

  花石纲之事,关乎万岁山建设,还望陛下明鉴。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万岁山建成后,定能为陛下增添雅兴,亦能让百姓共享盛世之乐。”

  赵佶眉头微展,不待开口,户部侍郎孙暻出班道:“陛下,臣亦有事启奏。”

  “王大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然而今岁秋粮入京迟缓,皆因运河船只多为花石纲征用,致使漕粮堆积难运。

  如今粮食运不进来,仓廪如何充实?百姓又谈何衣食足?

  若不及时疏通堆积漕粮,恐京师粮价腾贵!

  《论语》有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臣以为,花石纲之事虽然重要,但也不能不顾民生,还望陛下权衡利弊。”

  王黼觉得,自己如今的身份何其尊贵,再亲自下场和这些小虾米争辩太掉份了,他对一人使了眼色。

  右正言官员出班:“陛下,李侍郎此乃危言耸听!如今我朝国泰民安,各地又不缺粮,怎会使粮价腾贵?

  而且京师富商巨贾甚多,自有粮源可寻,岂能因此动摇国之盛事?

  李侍郎所言,实则有动摇圣心、阻挠国事之嫌,望陛下明鉴!”

  又有言官附和道:“区区漕粮运输迟缓,何足为惧?

  花石纲乃是为陛下营造盛世之景,彰显我朝富强,此乃千秋功业。

  且花石纲所用船只不过十之一二,怎会致使漕运迟缓?分明是河道淤塞所致!”

  都水监‌是专门负责河道清淤的独立部门。

  天降大锅,黄廷训忙出班道:“禀陛下,我司对秋粮入京无比重视,各路人马都定期巡查河道情况,并积极清淤。

  具体事务每日皆有向朝廷奏报,暂未发现严重淤积河段。

  请问方大人,您说的淤塞具体是指的哪里?”

  “我……”

  黄廷训斥道:“哼,你分明是信口开河,还请陛下治方昶欺君之罪。”

  接下来,蔡京的党羽轮番上阵,指责王黼与朱勔等人只顾花石纲,不顾民生。

  如今花石纲规模巨大,确实害民不浅,也有正直官员出班谏言,朝堂之上一时争论不休。

  蔡京则老神在在地闭目养神。

  相比之下,王黼的势力薄弱得没眼看,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

  赵佶坐在龙椅上,听着众人的争辩,脸色逐渐阴沉。

  他心中既舍不得放弃花石纲带来的奢华享受,又担忧民生问题真会引发社会动荡。

  王黼见形势不好,心中大急,忙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花石纲与秋粮运输并非不可两全。只要妥善安排,定能兼顾。

  《左传》有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臣相信朱勔等人定会以国事为重,不会因小失大。如今万岁山建设如火如荼,若耽误了,实乃憾事。”

  蔡京闻言,心中冷笑,他缓缓睁开眼睛,出班一礼,全场肃静,“陛下。”

  “太师不必多礼。”

  蔡京毕竟年龄大了,赵佶还是非常客气的。

  “陛下,臣以为,王相所言有理,花石纲乃彰显我朝富强之举,不可轻易废止。

  《礼记》有云:‘天子树瓜华’,而今陛下建造万岁山,正合‘备物致用’。”

  王黼听了,眼皮直跳,他不觉得蔡京会帮他说话,‘这老混蛋准没憋好屁!’

  蔡京接着道:“然《管子》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花石纲虽好,但若因小失大,致漕运不通,惹得民怨沸腾,恐非社稷之福。

  既然王相说有两全之法,依老臣之见,不如让王相兼领漕运司。

  毕竟花石、漕粮本就同路抵京,何必劳民伤财分做两趟?”

  赵佶听了,眼前一亮。

  运送花石纲的是应奉局,而运粮的是漕运司,这两个部门都是六部之外的独立部门,若由一人统一调配,肯定更好管理。

  赵佶心道:‘还是太师想得周到。’

  当然,仅从表面看似乎是这样,可船就那么多,河就那么宽,你到底要运粮食,还是运石头?

  其实不管怎么运,王黼都得背锅。

  王黼为了讨好赵佶,想早日建成万岁山,他征调得船只肯定不会少,而应奉局在地方更是横行霸道。

  他们打着为皇帝办事的幌子,公器私用的不在少数,和漕运抢河道,抢船只。

  一艘船拉一块巴掌大的石头,塞一船私货,连运费都省了。

  须知,有时做生意的,运费甚至比商品本身的价值还高,这在古今都很常见,而古代运输不便,运费更为高昂。

  可以想象因为花石纲,下面乱成什么样了。

  漕运司主管国家粮食运输,一旦王黼接手,那如今漕粮阻塞,以及日后运输延误的锅,可以全部甩在王黼头上。

  若导致粮价上涨,百姓的怒火也会直指王黼。

  毕竟你说有两全之法,你运的石头突然变少了,赵佶能高兴?

  最初造作局由蔡京把持,被王黼提举后,他绕过蔡京直接向赵佶献宝,经赵佶特许,成了独立部门。

  导致应奉司的账目无人敢查,也无人能查,成了王黼的捞钱机构。

  王黼兼领漕运司后,就要受户部、御史台的监督,毕竟他明面上运的还有粮食,总得和户部对接吧?

  这等于在王黼脑袋上套了一具二百斤的枷锁,看他还能怎么翻腾?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高衙内的恣意人生,高衙内的恣意人生最新章节,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