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边的雨丝裹着焦味往领口钻,江临风的指节抵在井沿砖缝里,能摸到周德海刚才割破手指时留下的血渍——黏稠未干,还带着点潮乎乎的温度,像刚从皮肉里挤出的叹息。
雨滴砸在井沿青砖上,溅起细小的水星,打湿了他的袖口,凉意顺着皮肤爬上来。
远处警笛嘶鸣,混着消防车金属支架展开时刺耳的摩擦声,嗡鸣如锈刀刮过耳膜。
小陈举着生命探测仪的手在抖,仪器屏幕上的绿光微弱跳动,像风中残烛:“有微弱生命体征,深度大概七米。”
“消防梯最快多久到?”他转身问钱凤仪,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喉咙里泛着铁锈味。
钱凤仪的特警靴踩在积水里,溅起浑浊水花,打湿了裤脚,布料贴着小腿,冷得像蛇缠上来:“五分钟前就通知了,现在应该——”
话音未落,巷口拐进两辆鸣着灯的消防车,橙色救援服的队员扛着折叠梯冲过来,靴底踏碎水洼,脚步声如鼓点砸进人心。
江临风后退两步,看他们固定三脚架,绳索“唰”地垂进井里,影子在墙上晃,像一条垂死的蛇。
他摸出对讲机,指尖沾了井边的湿泥,按键时留下模糊印痕:“医护组准备好洗胃设备,井底可能有药物残留。”
绳索晃动的影子里,第一个下井的队员突然喊:“人找到了!还有呼吸!”
江临风的膝盖猛地一软,扶住旁边的墙。
墙皮簌簌往下掉,混着他刚才扑过来时蹭上的泥,碎屑落在手背上,粗糙而温热,像旧年记忆的渣滓。
周德海被托上来时,灰衬衫前襟全是药粉,湿漉漉地黏在胸口,一碰就簌簌掉落,留下苦涩的粉尘味;嘴角沾着白沫,呼吸微弱如风中蛛丝;右手还攥着半瓶空的安眠药瓶,玻璃冰凉,标签被雨水泡得模糊。
急救员按压他的人中,指甲刮过皮肤,他睫毛颤了颤,含混地喊:“强哥……强哥没……”
“先送市一院,走绿色通道。”江临风跟着担架跑,雨幕里救护车顶灯红得刺眼,光晕在水洼里扭曲成血色的圈。
他蹲在担架旁,看着周德海右腿的膏药布被雨水泡开,露出下面溃烂的伤口——皮肉翻卷,泛着黄白脓液,盐晶般的结痂边缘渗着血水,和二十五年前案卷里许国强失踪时,两人在晒盐场被盐晶划破的腿伤,位置分毫不差。
那气味钻进鼻腔:腐肉混着药膏的苦香,还有一丝熟悉的、盐碱地晒出的腥气。
急诊室红灯亮起时,江临风靠在走廊墙上,手里攥着从周德海内衣口袋翻出的诊断书。
泛黄的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指尖摩挲时发出细微的窸窣声,1997年的公章还清晰:“许国强,男,32岁,脑震荡后遗症,建议转滇南康复治疗。”他盯着“未死亡”三个字,喉结动了动,仿佛有块烧红的铁卡在喉咙里。
原来周德海每年清明烧的纸,全飘在了空坟头;原来他举着裁纸刀满世界找的“凶手”,根本不存在——他的复仇,不过是和自己的执念拔河。
“江队。”小陈湿淋淋地跑过来,手里拎着证物袋,塑料袋表面水珠滚落,滴在江临风鞋面上,“井底找到的,烧纸灰里筛出半张照片,是许国强在滇南的全家福,背面写着‘德海,我过得很好’。”
江临风捏着证物袋的手在抖,塑料贴着指尖,冰凉而滑腻。
照片里许国强抱着个穿花裙的小女孩,笑声仿佛从相纸里溢出来;身后是开满三角梅的院墙,红得热烈,和当年晒盐场的盐碱地判若两个世界——一个荒芜如死,一个生机如燃。
他突然想起周德海坠井前说的“我清完了”,原来他不是清了仇,是清了自己——清掉这二十五年里,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兄弟已死”的负罪感。
物证室的冷光灯下,赵婉华戴着白手套打开铁皮盒。
灯光落在铜钥匙上,泛着暗光,像沉在深水里的旧梦;日记本封了蜡,镊子挑开时发出细微的“咔”声,纸页窸窣作响,如低语。
最后一页的字迹歪歪扭扭:“第十七个,不该是人,是我自己。指头还缺一根,留给警察同志——替我按个手印,算我投案。”
“他早就在等这一天。”赵婉华的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当年第一起案子现场,窗台上那枚模糊指纹,边缘有刀刻似的压痕——现在看,是他故意没按实。”她抬起头,老花镜片后的眼睛泛着潮,“不是想逃,是想被抓住。十七个指纹,他早给最后一个留了位置。”
证物盘里,那根用红绳串着的小指骨泛着青白,触目惊心。
江临风伸手碰了碰,骨面冰凉如井水,红绳却还带着一丝旧日体温的错觉。
他突然想起周德海右手小指的断口——二十年前的旧伤,结着死皮的疤痕像道褪色的绳结,摸上去粗糙而麻木。
检测报告出来时,孙玉花正翻着审讯笔录:“他下岗后在汽修厂当杂工,每个月工资的一半寄去许国强老家,说是‘替兄弟尽孝’。”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反着冷光,“心理画像显示,他不是反社会人格,是被时代齿轮碾碎的普通人。”
“结案报告里,得加一句。”孙玉花把笔录合上,“‘他曾是被遗忘的人’。”
江临风在结案文书末尾添上那句话时,笔尖顿了顿。
墨迹在“等不起”三个字上晕开,像滴没擦干的眼泪,洇出一道深色的痕。
常远达拍着桌子宣布“十七案攻坚组”解散时,董正然勾着他肩膀笑:“老胡当初说你能从灰里抠出指纹,我还不信——现在信了。”
“不是我抠的。”江临风望着窗外的雨,玻璃上水痕蜿蜒,像无数未完成的指纹,“是他们自己留下的。每枚没完成的指纹,都是死者没说完的话,也是凶手没走完的路。”
散会时天已经黑了。
江临风摸黑走进物证室,打开锁着旧案卷的铁皮柜。
最底层的牛皮纸袋里,躺着那枚1996年汽修厂案的半枚指纹照片。
他用铅笔在旁边写:“指纹没干,是因为心还没凉。”铅笔尖断在“凉”字最后一笔,像句没说完的话。
一个月后,他带着金小霜回访三位幸存店主。
原南粤厂旧址的荒草长得齐腰高,风过时沙沙作响,草叶割过裤管,留下细微的痒;三位老人蹲在碑前,用红漆描着碑上的名字——十七个,不多不少。
漆味刺鼻,混着泥土的腥气。
“我们商量过,”头发全白的王阿婆抹着眼泪,指尖沾着红漆,声音颤抖,“不刻罪,不刻罚,就刻名字。他们活着时没被记住,死了总得留个名。”
江临风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枚指纹贴纸。
那是用周德海生前捺印的模板复刻的,胶面还带着体温,柔软而真实。
他轻轻按在碑角,贴纸边缘翘起一点,像枚没按实的指纹。
风突然大起来,荒草沙沙响,像有人在耳边说“对不起”,又像在说“谢谢”。
手机震动时,他正望着远处的残阳。
公安部内网的消息跳出来:“西北某地发现‘手指缺失’未知名尸案,请求协查。”他盯着屏幕上的沙尘天气预警,深吸一口气,拇指按在发送键上。
屏幕暗下去前,映出他眼底跳动的光,像枚刚捺下的指纹,还没干透。
雨滴砸在井沿青砖上,溅起细小的水星,打湿了他的袖口,凉意顺着皮肤爬上来。
远处警笛嘶鸣,混着消防车金属支架展开时刺耳的摩擦声,嗡鸣如锈刀刮过耳膜。
小陈举着生命探测仪的手在抖,仪器屏幕上的绿光微弱跳动,像风中残烛:“有微弱生命体征,深度大概七米。”
“消防梯最快多久到?”他转身问钱凤仪,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喉咙里泛着铁锈味。
钱凤仪的特警靴踩在积水里,溅起浑浊水花,打湿了裤脚,布料贴着小腿,冷得像蛇缠上来:“五分钟前就通知了,现在应该——”
话音未落,巷口拐进两辆鸣着灯的消防车,橙色救援服的队员扛着折叠梯冲过来,靴底踏碎水洼,脚步声如鼓点砸进人心。
江临风后退两步,看他们固定三脚架,绳索“唰”地垂进井里,影子在墙上晃,像一条垂死的蛇。
他摸出对讲机,指尖沾了井边的湿泥,按键时留下模糊印痕:“医护组准备好洗胃设备,井底可能有药物残留。”
绳索晃动的影子里,第一个下井的队员突然喊:“人找到了!还有呼吸!”
江临风的膝盖猛地一软,扶住旁边的墙。
墙皮簌簌往下掉,混着他刚才扑过来时蹭上的泥,碎屑落在手背上,粗糙而温热,像旧年记忆的渣滓。
周德海被托上来时,灰衬衫前襟全是药粉,湿漉漉地黏在胸口,一碰就簌簌掉落,留下苦涩的粉尘味;嘴角沾着白沫,呼吸微弱如风中蛛丝;右手还攥着半瓶空的安眠药瓶,玻璃冰凉,标签被雨水泡得模糊。
急救员按压他的人中,指甲刮过皮肤,他睫毛颤了颤,含混地喊:“强哥……强哥没……”
“先送市一院,走绿色通道。”江临风跟着担架跑,雨幕里救护车顶灯红得刺眼,光晕在水洼里扭曲成血色的圈。
他蹲在担架旁,看着周德海右腿的膏药布被雨水泡开,露出下面溃烂的伤口——皮肉翻卷,泛着黄白脓液,盐晶般的结痂边缘渗着血水,和二十五年前案卷里许国强失踪时,两人在晒盐场被盐晶划破的腿伤,位置分毫不差。
那气味钻进鼻腔:腐肉混着药膏的苦香,还有一丝熟悉的、盐碱地晒出的腥气。
急诊室红灯亮起时,江临风靠在走廊墙上,手里攥着从周德海内衣口袋翻出的诊断书。
泛黄的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指尖摩挲时发出细微的窸窣声,1997年的公章还清晰:“许国强,男,32岁,脑震荡后遗症,建议转滇南康复治疗。”他盯着“未死亡”三个字,喉结动了动,仿佛有块烧红的铁卡在喉咙里。
原来周德海每年清明烧的纸,全飘在了空坟头;原来他举着裁纸刀满世界找的“凶手”,根本不存在——他的复仇,不过是和自己的执念拔河。
“江队。”小陈湿淋淋地跑过来,手里拎着证物袋,塑料袋表面水珠滚落,滴在江临风鞋面上,“井底找到的,烧纸灰里筛出半张照片,是许国强在滇南的全家福,背面写着‘德海,我过得很好’。”
江临风捏着证物袋的手在抖,塑料贴着指尖,冰凉而滑腻。
照片里许国强抱着个穿花裙的小女孩,笑声仿佛从相纸里溢出来;身后是开满三角梅的院墙,红得热烈,和当年晒盐场的盐碱地判若两个世界——一个荒芜如死,一个生机如燃。
他突然想起周德海坠井前说的“我清完了”,原来他不是清了仇,是清了自己——清掉这二十五年里,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兄弟已死”的负罪感。
物证室的冷光灯下,赵婉华戴着白手套打开铁皮盒。
灯光落在铜钥匙上,泛着暗光,像沉在深水里的旧梦;日记本封了蜡,镊子挑开时发出细微的“咔”声,纸页窸窣作响,如低语。
最后一页的字迹歪歪扭扭:“第十七个,不该是人,是我自己。指头还缺一根,留给警察同志——替我按个手印,算我投案。”
“他早就在等这一天。”赵婉华的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当年第一起案子现场,窗台上那枚模糊指纹,边缘有刀刻似的压痕——现在看,是他故意没按实。”她抬起头,老花镜片后的眼睛泛着潮,“不是想逃,是想被抓住。十七个指纹,他早给最后一个留了位置。”
证物盘里,那根用红绳串着的小指骨泛着青白,触目惊心。
江临风伸手碰了碰,骨面冰凉如井水,红绳却还带着一丝旧日体温的错觉。
他突然想起周德海右手小指的断口——二十年前的旧伤,结着死皮的疤痕像道褪色的绳结,摸上去粗糙而麻木。
检测报告出来时,孙玉花正翻着审讯笔录:“他下岗后在汽修厂当杂工,每个月工资的一半寄去许国强老家,说是‘替兄弟尽孝’。”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反着冷光,“心理画像显示,他不是反社会人格,是被时代齿轮碾碎的普通人。”
“结案报告里,得加一句。”孙玉花把笔录合上,“‘他曾是被遗忘的人’。”
江临风在结案文书末尾添上那句话时,笔尖顿了顿。
墨迹在“等不起”三个字上晕开,像滴没擦干的眼泪,洇出一道深色的痕。
常远达拍着桌子宣布“十七案攻坚组”解散时,董正然勾着他肩膀笑:“老胡当初说你能从灰里抠出指纹,我还不信——现在信了。”
“不是我抠的。”江临风望着窗外的雨,玻璃上水痕蜿蜒,像无数未完成的指纹,“是他们自己留下的。每枚没完成的指纹,都是死者没说完的话,也是凶手没走完的路。”
散会时天已经黑了。
江临风摸黑走进物证室,打开锁着旧案卷的铁皮柜。
最底层的牛皮纸袋里,躺着那枚1996年汽修厂案的半枚指纹照片。
他用铅笔在旁边写:“指纹没干,是因为心还没凉。”铅笔尖断在“凉”字最后一笔,像句没说完的话。
一个月后,他带着金小霜回访三位幸存店主。
原南粤厂旧址的荒草长得齐腰高,风过时沙沙作响,草叶割过裤管,留下细微的痒;三位老人蹲在碑前,用红漆描着碑上的名字——十七个,不多不少。
漆味刺鼻,混着泥土的腥气。
“我们商量过,”头发全白的王阿婆抹着眼泪,指尖沾着红漆,声音颤抖,“不刻罪,不刻罚,就刻名字。他们活着时没被记住,死了总得留个名。”
江临风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枚指纹贴纸。
那是用周德海生前捺印的模板复刻的,胶面还带着体温,柔软而真实。
他轻轻按在碑角,贴纸边缘翘起一点,像枚没按实的指纹。
风突然大起来,荒草沙沙响,像有人在耳边说“对不起”,又像在说“谢谢”。
手机震动时,他正望着远处的残阳。
公安部内网的消息跳出来:“西北某地发现‘手指缺失’未知名尸案,请求协查。”他盯着屏幕上的沙尘天气预警,深吸一口气,拇指按在发送键上。
屏幕暗下去前,映出他眼底跳动的光,像枚刚捺下的指纹,还没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