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爷,说不如看,不妨你先看看在说!”
朱允熥没有解释,开玩笑,他做了什么事,他自己很清楚。如果按照朱元璋说的看完,他自然算不上完成。
但谁说一定要在朱元璋划定的圈里做事,另外画个圈,不也一样吗?
当然能不能一样,还得看他后续的方法,光靠解释,是没用的。
毕竟朱元璋才是画圈的人,能一言否定。
朱元璋看着朱允熥,直觉告诉他,朱允熥十有八九在他眼皮子低下搞了小动作,违抗他的旨意。有心直接驳斥,可又好奇,朱允熥接下来的解释。
再说了,他是皇帝,朱允熥抗没抗旨,也就一句话的事。
不妨看看朱允熥的表演。
想着,他意味深长道:“行,咱看看!”
说话间,他起身来到桌案前,目光一扫桌案上堆砌的奏章,以及堆砌奏章最上面一个奏章,夹着一张外露的纸条。
字条上标记着一到四的数字。
看到这,朱元璋又大概看了看奏章的数量,隐约知道奏章标记的用意,因为他平时在批阅奏章时,也会将奏章,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
只是标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这小混蛋倒是有几分急智,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想到将奏章分类。咱当初还花了不少时间,才摸索出这种讨巧办法呢!
朱元璋在心里称赞朱允熥两句,但面上却不动声色,随手拿起标记第四类的奏章,翻了翻奏章,并没看到奏章里夹带任何纸张,眉头挑了挑。
但他装着不知,又翻了翻标记的其他类型奏章,越看脸越黑,知道这小王八蛋在搞小动作,没想到这小王八蛋搞的小动作,是一点都不掩饰啊!
别说让这小王八蛋看完奏章,写自己看法了,就是有没有真正看完奏章,都得打个问号。
最后他将手上奏章合上,一下子砸在桌案上:“解释吧!这就是你说的看完了?你是一点没把咱的旨意,当回事啊!”
“皇爷爷,不要急,容孙儿解释一二!”朱允熥早有预料,不慌不忙道。
朱元璋气笑了道:“行,咱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你的解释,要是让咱不满意,可别怪咱治你个欺君之罪!”
“这是自然!”
朱允熥笑了笑,忽的笑容收敛,认真道:“皇爷爷,孙儿翻完这些奏章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朱元璋淡淡道。
朱允熥故作欲言而止:“这…孙儿不敢说!”
“这儿就咱祖孙两人,大可直言,不必避讳!”朱元璋戏谑的看了眼朱允熥那模样,忽然有些想笑,但他没笑,而是配合的挥了下手,让寝宫内候着的宦官、宫女们退下。
朱允熥一看没了外人,更放肆了几分:“皇爷爷,孙儿觉得你不会当皇帝,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牛多,没苦硬吃…”
“朱允熥…”
朱元璋破防了,没想到自己兢兢业业,操劳国事,竟得到朱允熥这么一个评价,刚要发怒。忽然反应过来,面色不善道:“你个小王八蛋,该不会乘机骂咱吧?”
朱允熥故作委屈:“冤枉啊!你可是我最敬爱的皇爷爷,孙儿怎敢骂你。孙儿只是为皇爷爷你不值啊!”
“什么意思?”朱元璋一怔,注意力被转移,不解道。
朱允熥手指着桌案上四摞奏章:“这些奏章被孙儿按照轻重缓急分类,除了第一类,重要且需要紧急处理的奏章之外,其余奏章,完全没必要上呈御前。尤其是第四类奏章,几乎都是各县府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可让他们自行处理。”
“朝廷花了那么多银子养他们,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要上奏皇爷爷,养他们何用?”
“年幼无知,你真以为这些奏章,只是奏章吗?那不仅是权力,更是帝王了解地方事务的渠道之一!”
朱元璋脸黑如墨,还以为朱允熥有什么高谈阔论,结果就这?他更加怀疑朱允熥刚才的话,就是在借故骂他。
朱允熥摇头道:“皇爷爷说的,孙儿都明白。但孙儿以为一个皇帝,连县府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管,因小失大,除了没苦硬吃,于朝廷有害无益。”
“你个黄口小儿,还指责起咱了,那你说说怎么个因小失大,怎么个有害无益?”朱元璋气笑了,心里更打定主意,一会儿赏朱允熥几十大板,谁求情都不行。
朱允熥不慌不忙道:“皇爷爷你事事操心,固然能加强皇权,把所有权力抓在手上。但也会养成文武百官,拿着朝廷俸禄,遇事能避则避,避不了就上奏,毫无责任和担当的习惯。更会压抑文武百官对权力的渴望。”
“皇爷爷你是开国之君,威望高,手腕硬,能震慑文武百官,而且精力旺盛,能事必躬亲。可后世之君,长于深宫,谁能做到事必躬亲?”
“到时被压抑许久的文武百官,势必会疯狂反扑,动摇江山社稷。”
这可不是他胡说,而是他看过系统的书,总结而来。
看看整个大明朝就知道,自洪武之后,包括永乐在内,文武官员的权力,都在逐步上涨,前期的永乐、洪熙、宣德三朝都还好,文武官员虽有抬头趋势,但朱棣等三位皇帝,个个都英武果决,牢牢把控皇权。
可从正统朝的土木堡之变开始,文武失衡,文官势力壮大,便开始疯狂反扑。
最终皇权旁落,皇帝变成了吉祥物,看似有身份,有地位,但权力却大打折扣。
“危言耸听!”朱元璋脸色微变,心里暗暗吃惊,泛起了嘀咕,但面上却嘴硬道。
朱允熥也不生气:“皇爷爷,孙儿是不是危言耸听,翻翻史书就知道了,历朝历代除了开国之君之外,有几个皇帝勤政爱民,事必躬亲?”
“又有多少安于享乐,安于现状。即使有那么几个皇帝,有雄心壮志,大都因积重难返四个字,而功败垂成!”
“那你呢?要是让你当皇帝,你会怎么做?”朱元璋被噎了片刻,看了看朱允熥,忽然笑道。
朱允熥自信道:“孙儿要是当皇帝,只抓三样权力,即军权、财权、人事权。”
“军权,皇权稳固的根基。只要军权在手,任凭朝廷怎么乱,都能顷刻平复。财权,则是朝廷稳固的根基,只要有银子,无论是抵御外敌,扩张领土,还是赈灾抚民,亦或是教化臣民,都可以。”
“而人事权,则掌握文武百官,谁不听话就换掉谁。”
“三权合一,大明江山则牢牢掌握在手里。”
他虽然很厌恶明朝后面的清朝,但他不得不承认,在所谓的封建王朝中,清朝真正是皇权的巅峰期。
在当皇帝这方面,有太多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朱元璋不知怎的,听得有些热血沸腾,有种白当这么多年皇帝的感觉。但他看到朱允熥稚嫩面庞,心里又泛起了嘀咕,神色凝重道:“朱允熥,这些话是谁教你的?”
朱允熥没有解释,开玩笑,他做了什么事,他自己很清楚。如果按照朱元璋说的看完,他自然算不上完成。
但谁说一定要在朱元璋划定的圈里做事,另外画个圈,不也一样吗?
当然能不能一样,还得看他后续的方法,光靠解释,是没用的。
毕竟朱元璋才是画圈的人,能一言否定。
朱元璋看着朱允熥,直觉告诉他,朱允熥十有八九在他眼皮子低下搞了小动作,违抗他的旨意。有心直接驳斥,可又好奇,朱允熥接下来的解释。
再说了,他是皇帝,朱允熥抗没抗旨,也就一句话的事。
不妨看看朱允熥的表演。
想着,他意味深长道:“行,咱看看!”
说话间,他起身来到桌案前,目光一扫桌案上堆砌的奏章,以及堆砌奏章最上面一个奏章,夹着一张外露的纸条。
字条上标记着一到四的数字。
看到这,朱元璋又大概看了看奏章的数量,隐约知道奏章标记的用意,因为他平时在批阅奏章时,也会将奏章,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
只是标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这小混蛋倒是有几分急智,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想到将奏章分类。咱当初还花了不少时间,才摸索出这种讨巧办法呢!
朱元璋在心里称赞朱允熥两句,但面上却不动声色,随手拿起标记第四类的奏章,翻了翻奏章,并没看到奏章里夹带任何纸张,眉头挑了挑。
但他装着不知,又翻了翻标记的其他类型奏章,越看脸越黑,知道这小王八蛋在搞小动作,没想到这小王八蛋搞的小动作,是一点都不掩饰啊!
别说让这小王八蛋看完奏章,写自己看法了,就是有没有真正看完奏章,都得打个问号。
最后他将手上奏章合上,一下子砸在桌案上:“解释吧!这就是你说的看完了?你是一点没把咱的旨意,当回事啊!”
“皇爷爷,不要急,容孙儿解释一二!”朱允熥早有预料,不慌不忙道。
朱元璋气笑了道:“行,咱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你的解释,要是让咱不满意,可别怪咱治你个欺君之罪!”
“这是自然!”
朱允熥笑了笑,忽的笑容收敛,认真道:“皇爷爷,孙儿翻完这些奏章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朱元璋淡淡道。
朱允熥故作欲言而止:“这…孙儿不敢说!”
“这儿就咱祖孙两人,大可直言,不必避讳!”朱元璋戏谑的看了眼朱允熥那模样,忽然有些想笑,但他没笑,而是配合的挥了下手,让寝宫内候着的宦官、宫女们退下。
朱允熥一看没了外人,更放肆了几分:“皇爷爷,孙儿觉得你不会当皇帝,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牛多,没苦硬吃…”
“朱允熥…”
朱元璋破防了,没想到自己兢兢业业,操劳国事,竟得到朱允熥这么一个评价,刚要发怒。忽然反应过来,面色不善道:“你个小王八蛋,该不会乘机骂咱吧?”
朱允熥故作委屈:“冤枉啊!你可是我最敬爱的皇爷爷,孙儿怎敢骂你。孙儿只是为皇爷爷你不值啊!”
“什么意思?”朱元璋一怔,注意力被转移,不解道。
朱允熥手指着桌案上四摞奏章:“这些奏章被孙儿按照轻重缓急分类,除了第一类,重要且需要紧急处理的奏章之外,其余奏章,完全没必要上呈御前。尤其是第四类奏章,几乎都是各县府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可让他们自行处理。”
“朝廷花了那么多银子养他们,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要上奏皇爷爷,养他们何用?”
“年幼无知,你真以为这些奏章,只是奏章吗?那不仅是权力,更是帝王了解地方事务的渠道之一!”
朱元璋脸黑如墨,还以为朱允熥有什么高谈阔论,结果就这?他更加怀疑朱允熥刚才的话,就是在借故骂他。
朱允熥摇头道:“皇爷爷说的,孙儿都明白。但孙儿以为一个皇帝,连县府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管,因小失大,除了没苦硬吃,于朝廷有害无益。”
“你个黄口小儿,还指责起咱了,那你说说怎么个因小失大,怎么个有害无益?”朱元璋气笑了,心里更打定主意,一会儿赏朱允熥几十大板,谁求情都不行。
朱允熥不慌不忙道:“皇爷爷你事事操心,固然能加强皇权,把所有权力抓在手上。但也会养成文武百官,拿着朝廷俸禄,遇事能避则避,避不了就上奏,毫无责任和担当的习惯。更会压抑文武百官对权力的渴望。”
“皇爷爷你是开国之君,威望高,手腕硬,能震慑文武百官,而且精力旺盛,能事必躬亲。可后世之君,长于深宫,谁能做到事必躬亲?”
“到时被压抑许久的文武百官,势必会疯狂反扑,动摇江山社稷。”
这可不是他胡说,而是他看过系统的书,总结而来。
看看整个大明朝就知道,自洪武之后,包括永乐在内,文武官员的权力,都在逐步上涨,前期的永乐、洪熙、宣德三朝都还好,文武官员虽有抬头趋势,但朱棣等三位皇帝,个个都英武果决,牢牢把控皇权。
可从正统朝的土木堡之变开始,文武失衡,文官势力壮大,便开始疯狂反扑。
最终皇权旁落,皇帝变成了吉祥物,看似有身份,有地位,但权力却大打折扣。
“危言耸听!”朱元璋脸色微变,心里暗暗吃惊,泛起了嘀咕,但面上却嘴硬道。
朱允熥也不生气:“皇爷爷,孙儿是不是危言耸听,翻翻史书就知道了,历朝历代除了开国之君之外,有几个皇帝勤政爱民,事必躬亲?”
“又有多少安于享乐,安于现状。即使有那么几个皇帝,有雄心壮志,大都因积重难返四个字,而功败垂成!”
“那你呢?要是让你当皇帝,你会怎么做?”朱元璋被噎了片刻,看了看朱允熥,忽然笑道。
朱允熥自信道:“孙儿要是当皇帝,只抓三样权力,即军权、财权、人事权。”
“军权,皇权稳固的根基。只要军权在手,任凭朝廷怎么乱,都能顷刻平复。财权,则是朝廷稳固的根基,只要有银子,无论是抵御外敌,扩张领土,还是赈灾抚民,亦或是教化臣民,都可以。”
“而人事权,则掌握文武百官,谁不听话就换掉谁。”
“三权合一,大明江山则牢牢掌握在手里。”
他虽然很厌恶明朝后面的清朝,但他不得不承认,在所谓的封建王朝中,清朝真正是皇权的巅峰期。
在当皇帝这方面,有太多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朱元璋不知怎的,听得有些热血沸腾,有种白当这么多年皇帝的感觉。但他看到朱允熥稚嫩面庞,心里又泛起了嘀咕,神色凝重道:“朱允熥,这些话是谁教你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我朱允熥,老朱求我造反,大明:我朱允熥,老朱求我造反最新章节,大明:我朱允熥,老朱求我造反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我朱允熥,老朱求我造反,大明:我朱允熥,老朱求我造反最新章节,大明:我朱允熥,老朱求我造反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