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军跟着众人往排练区走,脚下的土路还沾着清晨的潮气,踩上去软乎乎的。
远远就看见临时搭的木台,铺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台边挂着两盏马灯,灯绳上还系着战士们编的麦秆小蚂蚱。
一看就是特意准备的,透着股糙里藏细的心意。
“这台还是战士们昨天连夜搭的,说要让咱们演得舒坦。”
开车的战士跟在旁边,指着木台笑,“好些人昨天练完战术,还过来帮着锯木头,手都磨起泡了。”
许成军心里一暖,刚走到台边,就被刘晓庆拉着往台中央走:“来都来了,先试试音!虽说没话筒,也得让战士们听清楚咱们的声儿。”
她说着就清了清嗓子,对着台下空地唱了句《小花》的插曲,声音亮得像撒了把碎银,惹得旁边整理道具的战士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偷偷往这边看。
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
这不何翠姑么!
刘小庆知名度这时候不如陈冲,但是也相当高了。
凭借《小花》和《瞧这一家子》成为首个同时提名百花奖主、配角的年轻演员,八一厂重点力推的“新时代花旦”。
“何翠姑!”
“何翠姑!”
这一会竟然喊出了点口号。
一旁的许成军就显得没名气的多,谁认识你个写文章的臭老九啊!
刘小庆笑着摆了摆手,也是带着台下的战士们一起唱起了《绒花》。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
啊~啊~绒花绒花,啊~啦~
一路芬芳满山崖”
唱到动情处,许成军看着台下不少的战士红了眼眶。
这些战士,也有不少是刚从前线退回来的,79年自卫战NJ军区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军区。
也抽调了相当多的战士前往南面战场。
陈冲则蹲在台边,跟个战士学编麦秆蚂蚱,笨笨地绕着麦秆,时不时抬头问“是不是这样绕”,脸憋得通红。
一旁的战士也不恼,就那么笑着。
这辈子哪想过有机会和赵小花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慢慢来。”
陶雨玲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麦秆,三两下就编出个蹦跶的蚂蚱:“你这小姑娘,演戏灵气,干这活倒手笨。
当年我在文工团,跟老乡学编草帽,比这难多了都学会了。”
“要么您是老艺术家呢!”
陈冲不阴不阳的回了句,许成军是看出来了,这妮子虽然18,那嘴上功夫是一点不弱于人。
唐国强没凑台中央的热闹,反倒跟几个战士凑在器械区,手把手教他们握枪的姿势:“电影里演的时候,为了好看会稍微抬点头,真到训练得沉肩,这样瞄准才稳。”
说着就扎了个马步,姿势标准得让战士们都忍不住鼓掌,他倒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跟你们比,我这就是花架子。”
“花架子可说不上,你们这些艺术家是拍戏给全国人民看的。”
“我们这是用来吃饭、保家卫国的。”
说的唐果强脸更红了。
小兄弟你也太直了些。
茹志鹃和黎汝清、吴强则坐在台边的石头上,围着个戴旧军帽的老兵聊天。
老兵手里攥着个搪瓷缸,缸沿磕了个小口,里面泡着晒干的野菊花茶:“我跟你们说,上次看《红绸》,看到黄思源藏木梳那段,我就想起我家那口子,当年我去前线,她也给我缝了个木梳,现在还在我枕头底下压着呢。这书真不错,就是部队里不少战士看不明白。”
“非要说,还是《小花》拍的好,啥时候把《红绸》也拍成电影给俺们看?”
茹智鹃笑着指着许成军:“这得看小许得了,他的书我们说了不算啊!”
“茹姐,你可别甩锅,这玩意你说了不算,我也不算啊!”
黎汝清:“不是,先不说这茬,小许同志你还会弹唱?”
许成军:不是,老哥,感情你还没从这茬里绕出来呢?
许成军刚要走过去,就被之前邻座的小战士拽了拽衣角,手里还攥着那本稿纸:“许老师,您……您还记得答应帮我念稿子的事不?”
他眼神里带着点怯,又藏着点期待,耳朵尖都红了。
“当然记得。”
许成军接过稿纸,对着围过来的几个战士笑,“咱们现在就念?让大伙给你提提意见。”
小战士赶紧点头,许成军清了清嗓子,念起那首“钢枪在肩,月亮在天”。
念到“想家的时候,就看云像妈织的棉”时,周围突然静了,有个战士悄悄抹了把眼睛。
他上周刚收到家里寄来的棉线,还没来得及给妈回信。
这小战士也就十八九的年纪。
诗歌很普通。
但是让人共鸣的不是修辞和辞藻。
而是内里蕴含的感情。
“写得好!”
唐国强最先鼓掌,走过来拍了拍小战士的肩,“比我演戏的台词还动人!以后多写,咱们排练的时候加进去,让全连都听听!”
小战士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点头。
许成军把稿纸还给他,又从兜里掏出支钢笔:“给你,下次写了新的,直接找我。”
唐果强夸完小战士又化身“夸夸党”:“许老师,你这念诗字正腔圆,当个播音员绰绰有余了啊!”
“你就替我吹吧,如果当不了,我就去八一电影厂找你领导给我解决工作。”
“嘿,就怕你不来!”
现在的唐果强也是春风得意。
凭借该赵永生这一角色他获得了文化部1979年优秀青年创作奖。
从电影人的履历上来讲,最重要的是他还在这一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首次参加戛纳电影节。
茹志鹃看着这一幕,悄悄碰了碰许成军的胳膊:“你之前说的‘文学不分通俗和严肃’,就这意思?”
许成军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见刘晓庆跑过来,手里举着个红薯:“茹老师,许老师,快尝尝!战士们刚从灶上拿的,还热乎着呢!”
她把红薯塞到他手里,烫得许成军赶紧换手,“一会儿排练完,咱们跟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听说今天炖了排骨,是他们省下来的战备粮!”
正说着,黎汝清站起来拍了拍手:“好了好了,咱们先排《小花》的片段!小庆、陈冲、果强,你们仨先上,就排‘赵小花找哥’那段,成军你在旁边看着,待会儿给战士们聊家书的时候,也能结合着说。”
刘晓庆和陈冲立刻站到台中央,唐国强也整了整军装,刚要开口,台下突然传来战士们的喊声:“唐老师,演得像点!我们都看过《小花》,可别糊弄我们!”
唐国强笑着拱手:“放心!肯定不糊弄!演不好,你们罚我给你们唱军歌!”
台上台下的笑声混在一起,马灯的光落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
许成军啃着热红薯,忽然想起大哥许建军。
不知道大哥现在在哪,是不是也像这些战士一样,能吃到热乎的红薯,能听到这么热闹的笑声。
排练到夕阳西下时,木台边已经围满了战士,有的搬着小马扎,有的靠在树干上,连炊事班的师傅都端着刚煮好的绿豆汤过来,给每个人碗里舀了满满一勺。
许成军喝着绿豆汤,听着刘晓庆和陈冲的对台词声,看着唐国强跟战士们比划战术的身影。
某种意义上,这场慰问不是“给予”。
而是他们这群搞文艺的,被战士们的热乎气裹着,补了满肚子的“精神慰藉”。
这天晚上,南京军区张首长做东,在营地食堂里设宴接待文艺界的同志们。
食堂里的长条木桌被拼在一起,上面铺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角落的煤炉上炖着大锅菜,香味飘得满食堂都是。
张首长穿着笔挺的军装,他被推到主位,手里攥着个搪瓷缸,先跟众人敬了个礼:“各位老师能来军区慰问,战士们比过年还高兴。我先介绍下自己,老张,文化部的,在这干了八年,今天能跟各位搞文艺的同志凑一起,是我的荣幸。”
众人赶紧起身回礼,一个个报上名字。
许成军刚说“我是许成军,写的”。
底下就传来战士们的小声欢呼,有人还使劲鼓掌,吓得旁边端菜的炊事员手都抖了抖,菜汤差点洒出来。
食堂里早挤得满满当当,战士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桌子,前排的踮着脚往这边凑,后排的扯着前排人的衣角不停问:“张首长说啥了?许老师刚才是不是提到《红绸》了?”
前排的人也顾不上回头,只含糊应着:“说了说了,待会儿给你学!”
菜很快端上桌,搪瓷盘里的红烧肉油光锃亮,土豆炖牛肉冒着热气,还有一碟碟腌黄瓜、拌海带,都是战士们省下来的战备粮。
张首长拿起筷子,指着菜笑:“条件有限,就这些家常的,各位别嫌弃。前线的战士们平时吃罐头多,今天特意让炊事班炖了这些,跟各位一起热闹热闹。”
许成军刚夹了块红烧肉,就感觉有人碰他的胳膊,转头一看,是白天邻座的小战士,手里还攥着那本稿纸:“许老师,您……您能给我签个名不?我想寄给我妈,让她知道我在部队见着大作家了。”
他话音刚落,周围好几个战士都围过来,手里拿着笔记本、甚至是军帽,七嘴八舌地喊:“许老师,也给我签一个!”
“我也要!《红绸》我看了三遍!”
许成军赶紧放下筷子,接过笔就签,手都快写酸了。
茹志鹃在一旁笑着打趣:“成军,你这人气,比小庆和陈冲还旺啊!”
刘小庆立刻接话:“那可不,许老师的《红绸》在战士们心里,比我们演的电影还扎根呢!”
说着就把自己的笔记本递过去:“也给我签一个,回头我跟朋友显摆去。”
一旁的小战士看着刘小庆眼前一亮:“您是何翠姑吧!您能给我也签一个么?”
许成军摊手:“翠姑人气可不低啊!”
张首长看着这热闹场面,喝了口茶说:“各位老师,跟大家说下明天的行程。早上八点坐吉普去基层连队,先去一连,他们刚从演习场下来,好多战士都等着跟各位聊聊;中午在连队吃大锅饭,下午去二连,跟大家聊聊天;晚上回营地,跟老兵们开个座谈会,主要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
他顿了顿,又补充:“基层条件比营地差,路也不好走,各位多担待。不过战士们都盼着你们去,昨天还有个战士跟我说,想请各位老师帮他看看家书,怕写得不好让家里担心。”
许成军几人立刻点头:“没问题,我们也跟战士们交流交流,互相学习。”
正说着,食堂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响动,几个刚换岗的战士扛着枪跑进来,看见满桌的人,赶紧站在门口不敢动。
张首长笑着招手:“过来坐!正好跟各位老师聊聊,你们不是总说想看《红绸》的作者吗?这就是许成军老师。”
战士们眼睛一亮,小心翼翼地走过来,其中一个高个子战士红着脸说:“许同志,我……我特别喜欢您写的许建军,他是我的榜样。”
许成军心里一热,刚要说话,就见张首长端起搪瓷缸:“各位老师,我以水代酒,敬大家一杯!感谢你们能来给战士们送温暖,你们的文字、你们的表演,比啥都能鼓舞士气!”
众人一齐端起缸子,跟张首长碰了碰,清脆的碰撞声混着战士们的掌声,在食堂里响个不停。
晚饭后,战士们还围着不肯走,陈冲和刘小庆给大家唱《小花》的插曲,唐果强则跟战士们比划战术动作。
许成军被一群战士围着,教他们写家书的技巧,从“怎么开头跟妈问好”,到“怎么跟妹妹说部队的趣事”,说得口干舌燥。
但是要比起来。
在这个环境确实更有意思。
张首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许同志,您的书我们部队里转载之后反响非常好,希望你能继续投身军旅题材作品创作,我们期盼备至。”
许成军笑着点头,“下一部发表在《收获》上,可以看做《红绸》的续作。”
“续作?那可太好了,我们这些在部队里搞文艺工作的同志就盼着您这样的作家能有些新的作品,我们的工作才好开展啊!”
“您太客气了,这次部队采风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
“不是客气,我们NJ军区正在协调战士出版社希望能出版您的《红绸》。”
“还有这事?”
“当然!”
说到这,许成军吃了一惊,讶异的抬了下头?
战士出版社是JFJ出版社的前身,新中国成立 30周年前夕,新修订的《星火燎原》第 1卷就是由战士出版社重新出版的jfj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如果能在战士出版社出版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部队自己就会采买一大批。
在稿酬上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他望着窗外的夜色,煤油灯的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战士们年轻的脸上。
远方。
不知道大哥现在有没有收到家里的信,不知道他会不会也像这些战士一样,把对家的牵挂藏在某个小物件里。
晚饭后的军营空场,煤油灯挂在老槐树枝桠上,昏黄的光洒在满地的小马扎上。
战士们没急着回营房,三三两两地凑着,有的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家书。
下午听说许成军要弹唱,连刚换岗的战士都揣着枪跑过来,把空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这大作家还能唱歌?
唱的好么?
害,名人唱歌跑调也是谈资嘛!
许成军从吉普车上抱下吉他时,人群里响起一阵小声的惊叹。
那是把魔都民族乐器厂的793吉他,琴身贴着块浅棕色胶布,还是林一民表哥淘来的二手货,此刻在煤油灯下发着温润的光。
“这就是吉他?”
有个农村来的小战士凑到前排,指尖刚要碰到琴弦,又赶紧缩回去,眼里满是好奇。
“许老师,这乐器能弹出啥声啊?”
有人喊了一嗓子,是白天跟许成军学写家书的战士。
许成军坐在空场中央的木箱上,调弦的指尖顿了顿,笑着回:“能弹出你们想家的声儿。”
这话一出,人群里笑了,却又很快静下来。
谁不想家呢?
尤其是想起南边的硝烟,想起家里的槐树下等着的人。
这年代服役回趟家可比后世男的多。
吉他弦“嗡”地一声响起时,全场瞬间落针可闻。
第一句“你在南疆的硝烟里,握紧钢枪”飘出来,靠在树干上的老兵突然直了直腰,他戴着顶旧军帽,帽檐压得低,此刻却悄悄抬眼,盯着许成军的方向。
陈冲蹲在第一排,衣角被晚风掀得轻轻晃,她原本想跟刘小庆打趣两句。
可听见这歌词,攥紧了手里的帕子。
她演《小花》时,也演过送亲人去前线的戏,他懂戏里那句“等你回来”藏着多少分量。
这词好像真不一般?
她痴痴的望着眼前浅吟低唱的许成军。
在魔都上大学的时候,她就总听室友提起这首歌,心里也是好奇的紧。
现在骤然听到歌曲原版。
心里竟然慌了几分,有点不知所措。
这是她第一次有点被同龄人的才华征服了.
“我在北乡的槐树下,盼你归航”。
许成军的声音压得低,像在跟人说悄悄话。
有个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突然红了眼,他老家门口就有棵老槐树,去年参军时,妈就是在槐树下塞给他个布包,里面裹着半块烙饼。
他赶紧低下头,假装系鞋带,却没忍住,眼泪砸在军鞋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刘小庆原本靠在陶玉玲身边,手指无意识地绕着裙摆,听到“南疆有丰碑,北乡等你归”时,吸了吸鼻子。
她想起演《小花》里何翠姑送哥参军的那场戏,当时导演让她哭,她总觉得没演到心坎里,可现在听着这歌词,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眼眶一下子就热了。
“这歌……”
“旋律很抓耳,演唱技巧很新奇。”
“像是首能全国大火的歌啊”
陶雨玲拍了拍她的手,没说话,只是望着许成军的方向。
吉他声里,她想起当年在文工团,跟着部队去边境演出,有个战士跟她说“等打完仗,就回家娶媳妇”,可后来,那个战士再也没回来。
这情绪和递进?
不是科班出来的能写出来?
倒是有点像现在港台流行的民谣音乐。
唐果强站在战士们中间,浓眉皱着,却没像平时那样打趣。
“南疆南,北乡悲
南疆有丰碑
南风喃,北月辉
北乡等你归”
远远就看见临时搭的木台,铺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台边挂着两盏马灯,灯绳上还系着战士们编的麦秆小蚂蚱。
一看就是特意准备的,透着股糙里藏细的心意。
“这台还是战士们昨天连夜搭的,说要让咱们演得舒坦。”
开车的战士跟在旁边,指着木台笑,“好些人昨天练完战术,还过来帮着锯木头,手都磨起泡了。”
许成军心里一暖,刚走到台边,就被刘晓庆拉着往台中央走:“来都来了,先试试音!虽说没话筒,也得让战士们听清楚咱们的声儿。”
她说着就清了清嗓子,对着台下空地唱了句《小花》的插曲,声音亮得像撒了把碎银,惹得旁边整理道具的战士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偷偷往这边看。
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
这不何翠姑么!
刘小庆知名度这时候不如陈冲,但是也相当高了。
凭借《小花》和《瞧这一家子》成为首个同时提名百花奖主、配角的年轻演员,八一厂重点力推的“新时代花旦”。
“何翠姑!”
“何翠姑!”
这一会竟然喊出了点口号。
一旁的许成军就显得没名气的多,谁认识你个写文章的臭老九啊!
刘小庆笑着摆了摆手,也是带着台下的战士们一起唱起了《绒花》。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
啊~啊~绒花绒花,啊~啦~
一路芬芳满山崖”
唱到动情处,许成军看着台下不少的战士红了眼眶。
这些战士,也有不少是刚从前线退回来的,79年自卫战NJ军区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军区。
也抽调了相当多的战士前往南面战场。
陈冲则蹲在台边,跟个战士学编麦秆蚂蚱,笨笨地绕着麦秆,时不时抬头问“是不是这样绕”,脸憋得通红。
一旁的战士也不恼,就那么笑着。
这辈子哪想过有机会和赵小花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慢慢来。”
陶雨玲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麦秆,三两下就编出个蹦跶的蚂蚱:“你这小姑娘,演戏灵气,干这活倒手笨。
当年我在文工团,跟老乡学编草帽,比这难多了都学会了。”
“要么您是老艺术家呢!”
陈冲不阴不阳的回了句,许成军是看出来了,这妮子虽然18,那嘴上功夫是一点不弱于人。
唐国强没凑台中央的热闹,反倒跟几个战士凑在器械区,手把手教他们握枪的姿势:“电影里演的时候,为了好看会稍微抬点头,真到训练得沉肩,这样瞄准才稳。”
说着就扎了个马步,姿势标准得让战士们都忍不住鼓掌,他倒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跟你们比,我这就是花架子。”
“花架子可说不上,你们这些艺术家是拍戏给全国人民看的。”
“我们这是用来吃饭、保家卫国的。”
说的唐果强脸更红了。
小兄弟你也太直了些。
茹志鹃和黎汝清、吴强则坐在台边的石头上,围着个戴旧军帽的老兵聊天。
老兵手里攥着个搪瓷缸,缸沿磕了个小口,里面泡着晒干的野菊花茶:“我跟你们说,上次看《红绸》,看到黄思源藏木梳那段,我就想起我家那口子,当年我去前线,她也给我缝了个木梳,现在还在我枕头底下压着呢。这书真不错,就是部队里不少战士看不明白。”
“非要说,还是《小花》拍的好,啥时候把《红绸》也拍成电影给俺们看?”
茹智鹃笑着指着许成军:“这得看小许得了,他的书我们说了不算啊!”
“茹姐,你可别甩锅,这玩意你说了不算,我也不算啊!”
黎汝清:“不是,先不说这茬,小许同志你还会弹唱?”
许成军:不是,老哥,感情你还没从这茬里绕出来呢?
许成军刚要走过去,就被之前邻座的小战士拽了拽衣角,手里还攥着那本稿纸:“许老师,您……您还记得答应帮我念稿子的事不?”
他眼神里带着点怯,又藏着点期待,耳朵尖都红了。
“当然记得。”
许成军接过稿纸,对着围过来的几个战士笑,“咱们现在就念?让大伙给你提提意见。”
小战士赶紧点头,许成军清了清嗓子,念起那首“钢枪在肩,月亮在天”。
念到“想家的时候,就看云像妈织的棉”时,周围突然静了,有个战士悄悄抹了把眼睛。
他上周刚收到家里寄来的棉线,还没来得及给妈回信。
这小战士也就十八九的年纪。
诗歌很普通。
但是让人共鸣的不是修辞和辞藻。
而是内里蕴含的感情。
“写得好!”
唐国强最先鼓掌,走过来拍了拍小战士的肩,“比我演戏的台词还动人!以后多写,咱们排练的时候加进去,让全连都听听!”
小战士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点头。
许成军把稿纸还给他,又从兜里掏出支钢笔:“给你,下次写了新的,直接找我。”
唐果强夸完小战士又化身“夸夸党”:“许老师,你这念诗字正腔圆,当个播音员绰绰有余了啊!”
“你就替我吹吧,如果当不了,我就去八一电影厂找你领导给我解决工作。”
“嘿,就怕你不来!”
现在的唐果强也是春风得意。
凭借该赵永生这一角色他获得了文化部1979年优秀青年创作奖。
从电影人的履历上来讲,最重要的是他还在这一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首次参加戛纳电影节。
茹志鹃看着这一幕,悄悄碰了碰许成军的胳膊:“你之前说的‘文学不分通俗和严肃’,就这意思?”
许成军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见刘晓庆跑过来,手里举着个红薯:“茹老师,许老师,快尝尝!战士们刚从灶上拿的,还热乎着呢!”
她把红薯塞到他手里,烫得许成军赶紧换手,“一会儿排练完,咱们跟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听说今天炖了排骨,是他们省下来的战备粮!”
正说着,黎汝清站起来拍了拍手:“好了好了,咱们先排《小花》的片段!小庆、陈冲、果强,你们仨先上,就排‘赵小花找哥’那段,成军你在旁边看着,待会儿给战士们聊家书的时候,也能结合着说。”
刘晓庆和陈冲立刻站到台中央,唐国强也整了整军装,刚要开口,台下突然传来战士们的喊声:“唐老师,演得像点!我们都看过《小花》,可别糊弄我们!”
唐国强笑着拱手:“放心!肯定不糊弄!演不好,你们罚我给你们唱军歌!”
台上台下的笑声混在一起,马灯的光落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
许成军啃着热红薯,忽然想起大哥许建军。
不知道大哥现在在哪,是不是也像这些战士一样,能吃到热乎的红薯,能听到这么热闹的笑声。
排练到夕阳西下时,木台边已经围满了战士,有的搬着小马扎,有的靠在树干上,连炊事班的师傅都端着刚煮好的绿豆汤过来,给每个人碗里舀了满满一勺。
许成军喝着绿豆汤,听着刘晓庆和陈冲的对台词声,看着唐国强跟战士们比划战术的身影。
某种意义上,这场慰问不是“给予”。
而是他们这群搞文艺的,被战士们的热乎气裹着,补了满肚子的“精神慰藉”。
这天晚上,南京军区张首长做东,在营地食堂里设宴接待文艺界的同志们。
食堂里的长条木桌被拼在一起,上面铺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角落的煤炉上炖着大锅菜,香味飘得满食堂都是。
张首长穿着笔挺的军装,他被推到主位,手里攥着个搪瓷缸,先跟众人敬了个礼:“各位老师能来军区慰问,战士们比过年还高兴。我先介绍下自己,老张,文化部的,在这干了八年,今天能跟各位搞文艺的同志凑一起,是我的荣幸。”
众人赶紧起身回礼,一个个报上名字。
许成军刚说“我是许成军,写的”。
底下就传来战士们的小声欢呼,有人还使劲鼓掌,吓得旁边端菜的炊事员手都抖了抖,菜汤差点洒出来。
食堂里早挤得满满当当,战士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桌子,前排的踮着脚往这边凑,后排的扯着前排人的衣角不停问:“张首长说啥了?许老师刚才是不是提到《红绸》了?”
前排的人也顾不上回头,只含糊应着:“说了说了,待会儿给你学!”
菜很快端上桌,搪瓷盘里的红烧肉油光锃亮,土豆炖牛肉冒着热气,还有一碟碟腌黄瓜、拌海带,都是战士们省下来的战备粮。
张首长拿起筷子,指着菜笑:“条件有限,就这些家常的,各位别嫌弃。前线的战士们平时吃罐头多,今天特意让炊事班炖了这些,跟各位一起热闹热闹。”
许成军刚夹了块红烧肉,就感觉有人碰他的胳膊,转头一看,是白天邻座的小战士,手里还攥着那本稿纸:“许老师,您……您能给我签个名不?我想寄给我妈,让她知道我在部队见着大作家了。”
他话音刚落,周围好几个战士都围过来,手里拿着笔记本、甚至是军帽,七嘴八舌地喊:“许老师,也给我签一个!”
“我也要!《红绸》我看了三遍!”
许成军赶紧放下筷子,接过笔就签,手都快写酸了。
茹志鹃在一旁笑着打趣:“成军,你这人气,比小庆和陈冲还旺啊!”
刘小庆立刻接话:“那可不,许老师的《红绸》在战士们心里,比我们演的电影还扎根呢!”
说着就把自己的笔记本递过去:“也给我签一个,回头我跟朋友显摆去。”
一旁的小战士看着刘小庆眼前一亮:“您是何翠姑吧!您能给我也签一个么?”
许成军摊手:“翠姑人气可不低啊!”
张首长看着这热闹场面,喝了口茶说:“各位老师,跟大家说下明天的行程。早上八点坐吉普去基层连队,先去一连,他们刚从演习场下来,好多战士都等着跟各位聊聊;中午在连队吃大锅饭,下午去二连,跟大家聊聊天;晚上回营地,跟老兵们开个座谈会,主要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
他顿了顿,又补充:“基层条件比营地差,路也不好走,各位多担待。不过战士们都盼着你们去,昨天还有个战士跟我说,想请各位老师帮他看看家书,怕写得不好让家里担心。”
许成军几人立刻点头:“没问题,我们也跟战士们交流交流,互相学习。”
正说着,食堂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响动,几个刚换岗的战士扛着枪跑进来,看见满桌的人,赶紧站在门口不敢动。
张首长笑着招手:“过来坐!正好跟各位老师聊聊,你们不是总说想看《红绸》的作者吗?这就是许成军老师。”
战士们眼睛一亮,小心翼翼地走过来,其中一个高个子战士红着脸说:“许同志,我……我特别喜欢您写的许建军,他是我的榜样。”
许成军心里一热,刚要说话,就见张首长端起搪瓷缸:“各位老师,我以水代酒,敬大家一杯!感谢你们能来给战士们送温暖,你们的文字、你们的表演,比啥都能鼓舞士气!”
众人一齐端起缸子,跟张首长碰了碰,清脆的碰撞声混着战士们的掌声,在食堂里响个不停。
晚饭后,战士们还围着不肯走,陈冲和刘小庆给大家唱《小花》的插曲,唐果强则跟战士们比划战术动作。
许成军被一群战士围着,教他们写家书的技巧,从“怎么开头跟妈问好”,到“怎么跟妹妹说部队的趣事”,说得口干舌燥。
但是要比起来。
在这个环境确实更有意思。
张首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许同志,您的书我们部队里转载之后反响非常好,希望你能继续投身军旅题材作品创作,我们期盼备至。”
许成军笑着点头,“下一部发表在《收获》上,可以看做《红绸》的续作。”
“续作?那可太好了,我们这些在部队里搞文艺工作的同志就盼着您这样的作家能有些新的作品,我们的工作才好开展啊!”
“您太客气了,这次部队采风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
“不是客气,我们NJ军区正在协调战士出版社希望能出版您的《红绸》。”
“还有这事?”
“当然!”
说到这,许成军吃了一惊,讶异的抬了下头?
战士出版社是JFJ出版社的前身,新中国成立 30周年前夕,新修订的《星火燎原》第 1卷就是由战士出版社重新出版的jfj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如果能在战士出版社出版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部队自己就会采买一大批。
在稿酬上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他望着窗外的夜色,煤油灯的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战士们年轻的脸上。
远方。
不知道大哥现在有没有收到家里的信,不知道他会不会也像这些战士一样,把对家的牵挂藏在某个小物件里。
晚饭后的军营空场,煤油灯挂在老槐树枝桠上,昏黄的光洒在满地的小马扎上。
战士们没急着回营房,三三两两地凑着,有的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家书。
下午听说许成军要弹唱,连刚换岗的战士都揣着枪跑过来,把空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这大作家还能唱歌?
唱的好么?
害,名人唱歌跑调也是谈资嘛!
许成军从吉普车上抱下吉他时,人群里响起一阵小声的惊叹。
那是把魔都民族乐器厂的793吉他,琴身贴着块浅棕色胶布,还是林一民表哥淘来的二手货,此刻在煤油灯下发着温润的光。
“这就是吉他?”
有个农村来的小战士凑到前排,指尖刚要碰到琴弦,又赶紧缩回去,眼里满是好奇。
“许老师,这乐器能弹出啥声啊?”
有人喊了一嗓子,是白天跟许成军学写家书的战士。
许成军坐在空场中央的木箱上,调弦的指尖顿了顿,笑着回:“能弹出你们想家的声儿。”
这话一出,人群里笑了,却又很快静下来。
谁不想家呢?
尤其是想起南边的硝烟,想起家里的槐树下等着的人。
这年代服役回趟家可比后世男的多。
吉他弦“嗡”地一声响起时,全场瞬间落针可闻。
第一句“你在南疆的硝烟里,握紧钢枪”飘出来,靠在树干上的老兵突然直了直腰,他戴着顶旧军帽,帽檐压得低,此刻却悄悄抬眼,盯着许成军的方向。
陈冲蹲在第一排,衣角被晚风掀得轻轻晃,她原本想跟刘小庆打趣两句。
可听见这歌词,攥紧了手里的帕子。
她演《小花》时,也演过送亲人去前线的戏,他懂戏里那句“等你回来”藏着多少分量。
这词好像真不一般?
她痴痴的望着眼前浅吟低唱的许成军。
在魔都上大学的时候,她就总听室友提起这首歌,心里也是好奇的紧。
现在骤然听到歌曲原版。
心里竟然慌了几分,有点不知所措。
这是她第一次有点被同龄人的才华征服了.
“我在北乡的槐树下,盼你归航”。
许成军的声音压得低,像在跟人说悄悄话。
有个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突然红了眼,他老家门口就有棵老槐树,去年参军时,妈就是在槐树下塞给他个布包,里面裹着半块烙饼。
他赶紧低下头,假装系鞋带,却没忍住,眼泪砸在军鞋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刘小庆原本靠在陶玉玲身边,手指无意识地绕着裙摆,听到“南疆有丰碑,北乡等你归”时,吸了吸鼻子。
她想起演《小花》里何翠姑送哥参军的那场戏,当时导演让她哭,她总觉得没演到心坎里,可现在听着这歌词,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眼眶一下子就热了。
“这歌……”
“旋律很抓耳,演唱技巧很新奇。”
“像是首能全国大火的歌啊”
陶雨玲拍了拍她的手,没说话,只是望着许成军的方向。
吉他声里,她想起当年在文工团,跟着部队去边境演出,有个战士跟她说“等打完仗,就回家娶媳妇”,可后来,那个战士再也没回来。
这情绪和递进?
不是科班出来的能写出来?
倒是有点像现在港台流行的民谣音乐。
唐果强站在战士们中间,浓眉皱着,却没像平时那样打趣。
“南疆南,北乡悲
南疆有丰碑
南风喃,北月辉
北乡等你归”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时代1979!,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我的时代1979!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时代1979!,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我的时代1979!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