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这么说,橡胶配方已经攻克了?”

  许易有点惊讶孔辉科技这边的进度了。

  “橡胶配方我们与国内头部轮胎橡胶厂都有过合作,进行研发,最终决定使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初期样品的弹性模量和气密性都跟得上。

  但是耐疲劳次数以及,耐老化性还待进一步测试,我们也在努力加快这个进度……”

  郭孔辉道。

  从硬件层面讲,空气悬挂的核心部件是空气弹簧,而空气弹簧的关键就是橡胶气囊。

  橡胶配方直接影响气囊的各项性能指标。

  包括寿命、密封性和舒适性这些。

  听完他的解释,许易大概理解了。

  之前很多外界人士,以为空气悬挂的难点在于国产造不出橡胶,这话其实有点扯。

  顶级的橡胶配方,是很难。

  可别忘了,华夏也是全球最大的橡胶消耗与橡胶制品工业大国。

  论轮胎消耗,谁能干得过国内?

  随着上下游供应链发达,搞出个可供汽车空悬使用的橡胶配方,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就是后续的验证、测试、定向优化比较费事。

  这些都是汽车产业定制化的需求。

  新配方落地也是需要长周期验证和优化的,拿“耐老化性”测试来说,要保证在不同气候环境下,5-8年内无裂纹。

  实验室模拟环境加快,也要固定周期。

  “嗯,空悬的配置在卡车货运领域上已经很普遍了,要发展到乘用车市场上,其实逻辑也是相通的……”

  许易接了一句。

  他很乐于和专业人士讨论技术应用与思路。

  之前也说过,空气悬挂在载重和轻量化上有优势。

  车子越重,用空气悬挂越有优势、成本上也越划算。

  “燃油车一两吨的重量,当然犯不上使用空气悬挂,再加上进口昂贵,定制周期长,所以空悬市场一直打不开。

  但新能源车就不同了,一台新能源轿车的质量都能轻松超过2.2吨。

  如果是那种大型的SUV和MPV,质量最少是2.7吨以上,甚至到3吨多。

  单纯用机械弹簧去承重成本太高,也太吃力。

  所以我认为随着新能源车的市场占用率不断扩大,空悬这套底盘减震系统,将发展成为比较常见的核心部件,甚至是高端新能源的刚需。”

  许易缓缓说道。

  两吨至两吨重量以下的车型,使用空悬追求的是驾驶质感、抬高车身的通过性,属于“锦上添花”。

  但超过2.5吨以上的汽车,使用空悬就变成一种“刚需”了。

  除了要更高的承重能力外,还可以满足轻量化的需求。

  像三吨以上的车子,都不会采用传统的单一机械弹簧。

  否则车身自重和金属疲劳就够你受的。

  且车身过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不光转弯惯性会很恐怖,底盘操纵性变得很难兼顾,对刹车系统要求也更变态,四活塞卡钳大刹车盘都只是起步。

  除此之外防撞安全设计还要升级,还得堆料。

  这么一连串的问题,想要寻求解决方案。

  那还不如一开始直接减重!

  所以。

  空气悬挂、液压悬挂、电磁悬挂……

  总得选一样。

  液压悬挂和电磁悬挂的专利更复杂,研发成本更高。

  现阶段的空悬虽然看起来“高端”,反倒是成本最低、研发难度最容易的选项。

  ——

  听完许易的这番话。

  这位老院士的眼神愈发明亮起来!

  郭孔辉没想到,在今天居然能碰到一位理念和预期与自己完全相符的业内人士!

  而且还这么年轻。

  早在两年前,他就有类似的想法了。

  随着这两年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内心主攻空悬的理念,也变得愈发坚定!!

  他不止一次在业内人士,和投资机构面前,述说过自己心中的理念。

  但传统主机厂选择面很广,能进口不一定要国产。

  而投资机构更现实了,只在乎眼前利益。

  别说什么华夏汽车的发展前景、国内行业大趋势。

  人家根本不关心啊。

  就一句话。

  能挣钱吗?

  不能挣钱费这劲干嘛?

  就算能挣钱,你说要辛辛苦苦搞两三年,将来市场还不一定能超过百亿,那回报周期和回报率也忒低了。

  砸钱干点其他的,不比这强?

  …

  “许总,真没想到你的观点和我家老爷子想的,几乎严丝合缝!”

  郭川浑身一震,惊叹道。

  可以看到。

  老院士虽然没说话,情绪并不平静。

  搞研发的最在意的就是技术理念相符了,双方要深入合作,一定要在理念上互相认同。

  否则哪怕有钱有资源,研发的技术路线不受重视也难得到发挥。

  他都这个岁数了。

  国产空气悬挂这个项目,极有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研发项目。

  带着儿子和一帮学生创业,说追求梦想那有点虚,起码也是想真正做出点能令震动行业的东西!

  “嗯,我们星辰汽车的下一款车,是一台大尺寸的新能源SUV。

  所以我们这次过来,不光是要谈采购,而是想大规模现金投资入股,双方深入联合研发,专利共享,加快国产空悬的落地……”

  许易说明来意。

  收购孔辉是势在必得的一件事,有了对方的团队,将来底盘最核心的自研空悬部件,才能做到遥遥领先于行业!!

  不过。

  当他说到大规模投资入股,现场孔辉团队的几名核心高层,面色却没那么轻松了,甚至有迟疑。

  特别是郭孔辉,作为整个技术团队的主导人,也不是第一次创业了,心中自有一番抱负,自然不想丢失控制权。

  何况还要共享专利。

  这不是钱的问题。

  就在这时。

  许易的下一句话接上了。

  “我们星辰汽车首批采购量需要五万套,如果新车发布顺利,全年起码需要十万套空气悬挂供应。”

  …

  ——啊?

  夺少?!

  五万…十万套??!

  郭川忍不住瞪大了眼珠子。

  在场其他核心团队成员,同样开始呼吸急促了。

  很难压制着激烈的情绪。

  说实话。

  上来就要收购控制权,还要专利共享,的确很过分啊。

  是非常令人难以信服的那种。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

  孔辉科技目前的预期,其实只要把空气悬挂尽快量产落地,首年订单量能交付三万套,那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大成功了。

  毕竟预期是预期,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每年三万套已经相当了不得了。

  到时候研发出来,他们也得找主机厂出货才行。

  而星辰汽车,却直接把答案拿出来,摆在脸上了。

  “郭院士,我们星辰的想法也不是要控制技术路线,而是帮助孔辉以最快速度成长实现国产空悬产业化,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毕竟按照现有进度,不加快发展,搞不好还要拉长两年的研发和量产落地周期。

  就算我们星辰这边看好国产空悬,也不一定等得及这个周期。

  况且我们还有充足的现金流,拿来支持后续的研发资金,在所有新势力车企里,没有比我们星辰汽车更重视底层研发的企业了。”

  许易给出必要理由。

  随着在行业里崭露头角,星辰汽车“研发狂”的名声也渐渐传出去了。

  不光三电和各种关键的部件搞自研,就连半导体这种也要插一手,主打能做的自己都做了。

  为了发展和挣钱,连老头乐都还没停产呢。

  说好听点,这叫“不拘小节”。

  说难听点,简直是“不择手段”啊!!

  这风格、这作风……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家知名新能源头部车企。

  于是。

  近期星辰汽车又有了“小比亚迪”之称。

  就是不知道比亚迪内部对此怎么看了。

  很多人表示好奇。

  ……

  “这下我们真得好好考虑考虑了。”

  郭孔辉露出无奈的笑。

  星辰汽车开出的这个条件,远远超过他们自研空气悬挂所带来的阶段性成果。

  他不光要为自己的家族负责,也得为整个公司参与深度研发的几十名学生负责,大家都是股权持有者。

  肯参与进来做这种辛苦的底层研发,一干就是好几年,大家也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许总,我想再问一个问题,你对底盘零部件领域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郭孔辉却又问道。

  许易略微琢磨了几秒,然后给出答案:“造车底盘是整体化工程,无论是转向、制动和悬架,互相都离不开,而且是木桶效应,取最短的那块打分。

  所以单单搞定某个底盘核心部件供应,也并不是我们星辰汽车的最终目的,一定要做整体化自研和系统调校工程。”

  郭孔辉心里感慨油然而生:“看来我们的共识达成了一致了。”

  只有对造车领域和底盘硬件有深刻理解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造车不是拼图。

  哪怕把所有的部件,都按九十分的标准拼好,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九十分的答卷。

  很大程度还要依托于数据调校。

  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最后能成功的,一定是对这点有清晰认知的企业。

  同理孔辉科技自研空气悬挂,也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他们想做的是依托空气悬挂为核心的一整套底盘系统方案,成为高端供应链的一员。

  这么一来,才能和主机厂锁死得更深,让市场规模爆发的新能源高端汽车离不开他们。

  许易也是这么想的。

  但他更喜欢“反客为主”!

  ……

  郭孔辉对眼前这位年轻创业者的观点,感到很满意。

  能有这份认知,难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

  不像行业内某些虫豸。

  看似努力造车,享尽上下供应链资源,国家政策托举,实际也就一眼望到头了。

  双方团队因为观点的契合,合作进行得很融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最新章节,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