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京城,热浪裹挟着蝉鸣。

  某协会会议室里,空调冷气开得很足,却吹不散空气中的凝重。

  副会长王明远将一份报告摔在桌上:“江省这一仗,我们输得难看。”

  “主要是他们太会煽动民意......”调研组长小心翼翼地解释。

  “民意?”王明远冷笑一声,“一群乌合之众。”

  这时,宣传处长李强推门而入:“会长,舆情监测显示,江省联赛的热度还在上升。特别是那个咱们去考察事件后,他们的形象更正面了。”

  王明远眯起眼睛:“既然正面打不过,那就换个打法。”

  三天后,京城某体育论坛突然出现一个匿名帖子:《技术流解析:江省足球到底在踢什么?》

  帖子作者自称“资深青训教练”,用大量技术术语分析了江省联赛的比赛录像:

  “传球成功率仅65%,远低于职业联赛的80%标准;

  战术体系混乱,基本依靠个人能力;

  防守组织松散,完全依靠身体对抗......”

  帖子最后总结:“这种粗放式的足球,除了煽动情绪,对技术提升毫无益处。”

  这个帖子很快被多个体育大V转发。

  其中,知名足球评论员张指导的点评最具杀伤力:

  “看了几场江省联赛,说实话很失望。除了满场飞奔,看不到任何战术素养。

  如果我们业余足球都按这个路子发展,国家足球永远没有希望。”

  这些言论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网络上激起层层涟漪。

  在江省,第一个注意到这些言论的是赵晓雯。

  “主任,京城那边开始泼脏水了。”她拿着平板电脑冲进总编办公室。

  总编仔细看完那些文章,眉头紧锁:“这是有组织的行动。你写篇回应,但要把握好分寸。”

  当天下午,《江省日报》体育版刊登了赵晓雯的评论文章:《别用职业的尺子,量草根的温度》。

  文章写道:“江省联赛从来不以技术自诩,我们追求的是让足球回归大众。

  在这里,快递员、教师、工人都能享受足球的快乐,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

  但这篇温和的回应,反而让京城的攻势更加猛烈。

  第二天,某专业体育网站发布了更详细的“技术分析报告”。

  报告对比了江省联赛和国内青训联赛的数据,结论是:“江省联赛的技术水平,仅相当于U15青训队。”

  这条新闻被大量转发,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

  《震惊!火爆全国的江省联赛水平如此不堪》

  《专家呼吁:别被表象迷惑,江省足球存在严重技术缺陷》

  在吕州一家球迷酒吧,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京城某体育频道的访谈节目。

  “江省联赛的火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悲哀。”嘉宾是某退役国脚,“说明我们的群众太久没有看到真正的足球了。”

  “砰!”一个啤酒杯重重砸在桌上。

  “放他娘的屁!”老球迷王大爷气得满脸通红,“他们踢得好?踢得好怎么连香蕉国都输?”

  酒吧里顿时炸开了锅。

  “就是!海参队那群大爷踢得那叫一个臭,还好意思说我们?”

  “我们踢得再差,至少对得起胸前的队徽!”

  同样的场景在全省各地上演。

  工真市机械厂的食堂里,工友们围着手机愤愤不平;

  汉东大学的宿舍里,学生们在论坛上与网友激烈辩论......

  但最受打击的,是球员们自己。

  在工真队训练场上,刘大壮一脚把球踢飞。

  “怎么了这是?”教练问道。

  “教练,我们真的那么差吗?”刘大壮低着头,“网上说我们连小孩子都不如。”

  教练拍拍他的肩膀:“别听他们胡说。足球不是只有一种踢法。”

  但质疑声还是像病毒一样蔓延。

  第二天训练时,队员们明显不在状态,传球失误增多,跑动也不如以往积极。

  更糟糕的是,开始有家长到各市体育局反映:“孩子看了网上的评论,说不想踢球了,觉得丢人。”

  消息传到李毅飞那里时,他正在审阅一份经济发展报告。

  “省长,这次的影响比上次更坏。”陈默汇报,“上次是说我们违规,这次直接否定我们的价值。”

  李毅飞放下文件,走到窗前。

  夕阳下的城市车水马龙,充满生机。

  “通知各市,照常训练,照常比赛。”

  “可是......”

  “没有可是。”李毅飞转身,“足球是踢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周末的联赛,气氛明显不同。

  看台上空了不少座位,球员们的表现也乏善可陈。

  一场本该精彩的对攻战,变成了沉闷的防守演练。

  赛后,刘大壮独自坐在更衣室里,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些刺目的评论。

  “别看了。”队长递给他一瓶水,“外面有几个小球迷想找你签名。”

  更衣室外,三个十来岁的孩子怯生生地等着。

  其中一个女孩递上一个足球:“大壮哥哥,你能教我踢球吗?”

  刘大壮勉强笑笑:“哥哥踢得不好,网上都说我们技术差。”

  女孩眨着大眼睛:“可是你们踢球的时候很开心啊。我们体育老师说,开心最重要。”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刘大壮心上。

  当晚,他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段长文:

  “我是刘大壮,工真队10号,机械厂工人。

  我们确实不会那些花哨的技术,传球经常失误,战术也不够复杂。

  但我们每一次奔跑都用尽全力,每一次拼抢都不留余地。

  因为我们踢的不是足球,是生活。

  那位说我们不如U15的专家,你敢来工真体育场,和我们这些'技术差'的工人、教师、快递员踢一场吗?”

  这篇充满血性的挑战书,瞬间引爆网络。

  “大壮好样的!就是这么刚!”

  “支持!请专家下场指导!”

  “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足球精神!”

  挑战书很快传到京城。

  某协会会议室里,王明远气得脸色发青。

  “这个刘大壮,太狂妄了!”

  “会长,现在网上都在等着看我们的回应......”

  就在这时,李毅飞也在办公室里关注着事态发展。

  “省长,要不要制止刘大壮?”陈默问道。

  “为什么要制止?”李毅飞反问,“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第二天,更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退役的国脚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我看了江省联赛的录像,很受触动。如果当年我们有这种拼搏精神,也许......”

  这位国脚曾因在比赛中躲球而备受争议,他的发声立即获得了大量支持。

  紧接着,多位足球名宿陆续站出来为江省联赛辩护。

  其中最重量级的是前国家队主教练杨指导:

  “我培养过很多技术出色的球员,但他们缺的正是江省球员身上的那股劲儿。足球最后拼的是精神。”

  舆论开始反转。

  在巨大的压力下,某协会不得不做出回应。但回应的方式,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他们宣布:将举办“全国业余足球技术交流赛”,特邀江省联赛前四名参加,“与全国高手切磋技艺”。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场鸿门宴。

  消息传到江省时,刘大壮和队友们正在训练。

  “去不去?”教练看着队员们。

  “去!为什么不去?”刘大壮擦着汗,“正好让他们看看我们的'野路子'。”

  但李毅飞想得更深。

  在省政府会议上,他提醒各市负责人:

  “这是个陷阱。赢了,他们说我们靠蛮力;输了,正好证明他们说得对。”

  “那怎么办?总不能认怂吧?”王志强问道。

  李毅飞微微一笑:“去,当然要去。但要按我们的方式去。”

  第二天,江省联赛组委会发布公告:接受邀请,但要求修改赛制——每支球队必须有一半以上球员是在职的业余球员。

  这个条件让某协会措手不及。

  答应,就等于承认了江省模式;不答应,就显得心虚。

  最终,在经过激烈争论后,某协会同意了江省的要求。

  消息公布当晚,工真市体育场灯火通明。刘大壮和队友们加练到深夜,汗水浸透了训练服。

  “不仅要赢,”教练在场边喊道,“还要赢得漂亮!”

  与此同时,在京城某训练基地,一支特殊的队伍正在组建。

  队员都是各青训队的淘汰球员,虽然挂着“业余”的名头,却都受过专业训练。

  教练亲自到场训话:“这一仗,只许胜不许败。”

  秋风吹过训练场,卷起几片落叶。

  南北两地的绿茵场上,两支理念迥异的球队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较量做准备。

  而在网络上,这场即将到来的对决已经被称为“南北足球之争”,热度甚至超过了即将开始的国家队比赛。

  没有人知道,这场看似普通的业余比赛,将会成为国家足球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最新章节,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